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明末大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市井民间之言,本就不需要什么逻辑,更不需要证据,反正就是人云亦云,至于说是谁最先带起的这个节奏,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开始的时候,对于民间的这种舆论,朝廷并不怎么在意,但是没有过多久,对于路恭行的指责和谩骂就形成一股猛烈的风潮,就连三岁小儿都知道路恭行就是宋时的秦桧转世,是来祸害大明朝的奸臣,要不是尽快除去,大明朝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强大的舆论压力一旦形成,路恭行到底是不是秦桧式的奸臣根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老百姓认为他是奸臣。
没过多久,御史言官们就开始公开弹劾路恭行,和捕风捉影的民间舆论相比,这些个专门弹劾别人的御史显然更有战斗力,直接了罗列出路恭行的十大罪状,分别是:苛待士卒、侵吞军费、徇私舞弊、离间军心、弄权营私……
御史言官本来就有“风闻奏事”的权利,既然他们已经集体弹劾路恭行了,并且罗列出这么多的罪状。虽然连复隆小皇帝本人都不相信路恭行会是这种人,但却不得不查。只能暂停了他的监军之职,命令兵部、刑部、臬司衙门,会同大理寺,查找路恭行的罪状,
一直以来,作为大旗军监军的路恭行都谨小慎微,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影响,从来都不做欺压士卒徇私舞弊之类的破事儿,所以他问心无愧,自认是人正不怕影子歪,毫不畏惧这些个莫须有的无端攻击和弹劾。
朝廷的调查刚刚开始,还没有任何结果,对于路恭行的攻击就达到就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南京、浙江、凤阳、常州甚至是闽南的读书人,纷纷上疏,疯狂攻击路恭行。来自各地的奏章如同雪片一般堆积在复隆皇帝的案头,其中最厉害的一份出自礼部郎中孙正文之手。
孙正文的这份《请斩路贼疏》简直就是一篇战斗檄文,在这份奏疏当中,孙正文的言辞极其激烈:“……路贼躬行者,妄受先皇之恩,辜负君恩,间我将士之心,误我复国大业,其心当诛。若容此国贼,则如秦桧在朝,宋覆之灾殷鉴不远,臣请朝廷斩杀路贼躬行者,以正士气,以平民愤……”
照孙正文这个说法,他路恭行就是大明朝的秦桧,不把他杀了,就不足正军心平民愤,不把他杀了,大明朝就会走上南宋覆灭的老路子。
虽然孙正文的这份《请斩路贼疏》火力十足,但路恭行终究是从北京城一路跟随太子南来的老臣,素来深得皇帝信赖,又有首辅大臣程园毕等人的帮衬,也不是那么好拿下,所以朝廷一直都对这些言论保持压制的态度,想要保住路恭行的态度非常明显。
真正的致命一击并不是来自江南,也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来自浙江。
浙江的潞王素来对朝廷事物不怎么关心,却很罕见的在路恭行这个事情上公开表态了。
作为大明朝辈分最高的宗室藩王,而且是第一个公开表示拥护新朝的藩王,无论怎么说潞王都可以算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了,影响力极大。虽然他的态度非常温和,而且说的比较隐晦,但意思却十分明显:路恭行是不是真的有罪其实并不怎么重要,但眼前的局势和越来越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他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大旗军监军这个职务了。朝廷必须尽快表明态度,若是继续拖延下去,无论最后的调查结果是什么样子,也必然会丧失民心,甚至有可能会丧失军心。
连潞王都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朝廷能有什么办法?
总不能任凭舆论继续发酵下去吧?真要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在强大的舆论和政治双重压力之下,路恭行自动请辞大旗军监军一职,朝廷也就是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虽说再也不是监军大人,但路恭行终究是东宫旧部,朝廷还为他保留了些体面和尊严,继续保留他原本的头衔,将他“调”到了文翰馆,住持修撰国史事宜。
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一步好棋,诏令刚一公布,盈沸滔天的舆论马上就平息了,那些个读书种子纷纷上疏称颂朝廷是“圣天子在位”“英明果断”“慧眼识奸”,大明朝的这半壁江山又呈现出一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的“大团结”局面。
牺牲一个路恭行,收获上下和睦的政治局面和万民称颂的良好舆论,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儿……
从大旗军的二把手变成修书匠,几乎是被一撸到底,等于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远大前途。彻底远离了高层决策圈子之后,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路府门前再也不复车水马龙的景象,路恭行本就为人低调,愈发深居简出,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修撰国史之上。
sp; 市井民间之言,本就不需要什么逻辑,更不需要证据,反正就是人云亦云,至于说是谁最先带起的这个节奏,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开始的时候,对于民间的这种舆论,朝廷并不怎么在意,但是没有过多久,对于路恭行的指责和谩骂就形成一股猛烈的风潮,就连三岁小儿都知道路恭行就是宋时的秦桧转世,是来祸害大明朝的奸臣,要不是尽快除去,大明朝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强大的舆论压力一旦形成,路恭行到底是不是秦桧式的奸臣根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老百姓认为他是奸臣。
没过多久,御史言官们就开始公开弹劾路恭行,和捕风捉影的民间舆论相比,这些个专门弹劾别人的御史显然更有战斗力,直接了罗列出路恭行的十大罪状,分别是:苛待士卒、侵吞军费、徇私舞弊、离间军心、弄权营私……
御史言官本来就有“风闻奏事”的权利,既然他们已经集体弹劾路恭行了,并且罗列出这么多的罪状。虽然连复隆小皇帝本人都不相信路恭行会是这种人,但却不得不查。只能暂停了他的监军之职,命令兵部、刑部、臬司衙门,会同大理寺,查找路恭行的罪状,
一直以来,作为大旗军监军的路恭行都谨小慎微,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影响,从来都不做欺压士卒徇私舞弊之类的破事儿,所以他问心无愧,自认是人正不怕影子歪,毫不畏惧这些个莫须有的无端攻击和弹劾。
朝廷的调查刚刚开始,还没有任何结果,对于路恭行的攻击就达到就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南京、浙江、凤阳、常州甚至是闽南的读书人,纷纷上疏,疯狂攻击路恭行。来自各地的奏章如同雪片一般堆积在复隆皇帝的案头,其中最厉害的一份出自礼部郎中孙正文之手。
孙正文的这份《请斩路贼疏》简直就是一篇战斗檄文,在这份奏疏当中,孙正文的言辞极其激烈:“……路贼躬行者,妄受先皇之恩,辜负君恩,间我将士之心,误我复国大业,其心当诛。若容此国贼,则如秦桧在朝,宋覆之灾殷鉴不远,臣请朝廷斩杀路贼躬行者,以正士气,以平民愤……”
照孙正文这个说法,他路恭行就是大明朝的秦桧,不把他杀了,就不足正军心平民愤,不把他杀了,大明朝就会走上南宋覆灭的老路子。
虽然孙正文的这份《请斩路贼疏》火力十足,但路恭行终究是从北京城一路跟随太子南来的老臣,素来深得皇帝信赖,又有首辅大臣程园毕等人的帮衬,也不是那么好拿下,所以朝廷一直都对这些言论保持压制的态度,想要保住路恭行的态度非常明显。
真正的致命一击并不是来自江南,也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来自浙江。
浙江的潞王素来对朝廷事物不怎么关心,却很罕见的在路恭行这个事情上公开表态了。
作为大明朝辈分最高的宗室藩王,而且是第一个公开表示拥护新朝的藩王,无论怎么说潞王都可以算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了,影响力极大。虽然他的态度非常温和,而且说的比较隐晦,但意思却十分明显:路恭行是不是真的有罪其实并不怎么重要,但眼前的局势和越来越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他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大旗军监军这个职务了。朝廷必须尽快表明态度,若是继续拖延下去,无论最后的调查结果是什么样子,也必然会丧失民心,甚至有可能会丧失军心。
连潞王都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朝廷能有什么办法?
总不能任凭舆论继续发酵下去吧?真要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在强大的舆论和政治双重压力之下,路恭行自动请辞大旗军监军一职,朝廷也就是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虽说再也不是监军大人,但路恭行终究是东宫旧部,朝廷还为他保留了些体面和尊严,继续保留他原本的头衔,将他“调”到了文翰馆,住持修撰国史事宜。
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一步好棋,诏令刚一公布,盈沸滔天的舆论马上就平息了,那些个读书种子纷纷上疏称颂朝廷是“圣天子在位”“英明果断”“慧眼识奸”,大明朝的这半壁江山又呈现出一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的“大团结”局面。
牺牲一个路恭行,收获上下和睦的政治局面和万民称颂的良好舆论,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儿……
从大旗军的二把手变成修书匠,几乎是被一撸到底,等于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远大前途。彻底远离了高层决策圈子之后,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路府门前再也不复车水马龙的景象,路恭行本就为人低调,愈发深居简出,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修撰国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