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鸿胪寺女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谦和有礼的青年,大方地将自己手中的卷轴放在桌上摊开,辛尚书差婢女又掌了几盏灯,也立在一旁看着。容越抬手指着百寿图上的字迹时,她恰巧站在
他左侧,她悄悄揉了揉鼻子,又使劲的嗅了嗅——是桂花香气。
京中不比南海,桂花只有秋天才有,且仅仅几天就再寻不到踪迹。此时正是春夏交替之际,她身侧的容越公子身上竟是桂花的香气。
她嗅着他身上的桂花香,想起嬷嬷做的桂花糕,又想起她在桂花树下自言自语,说着自己的心事。
她看着容越拿起蘸了墨汁的笔,在纸上一笔一笔的写,一边写边细心讲着笔法,她竟微微有些出神。
她又嗅了嗅,觉得今日的墨汁仿佛也带了桂花的甜香。
她忽然觉得他一举一动都无比自然好看,让她几乎移不开眼。她想,待他写完,她要将他手边的那几张纸,连同他用过的笔墨都好好地放在她书房里。
桂花香气里,她亦可以独坐到天明。――
乾熙三十六年,成武帝禅位,携庄懿皇后至颍州行宫颐养。
冬,太子萧礼登基,改国号宝成,封太子妃薛龄为后,掌鸿胪寺主簿之职。
圣旨出,举国赞颂,邻国皆赠礼相贺。
宝成初年春,南齐遣使议和。此后,两国止战,重归于好。
宝成二年,永安侯归国途中病逝于丰罗云边县,棺木经运河返回,帝后亲携众臣,至城外十里亭相迎。
同年,南齐于长安城内设立译馆,并遣使入内学习,使两国文化互通。
宝成三年,丰罗之国境内发生政变,宗室公主掌权,废止“贵族女子遮面而出”之礼法,并效仿长安,鼓励女子入朝为官。
宝成六年正月,后开设译语人学堂,公侯百姓、邻国诸人皆可入内参与学习。
同年夏,丰罗皇族贺兰亭重回长安,见城内丰罗、南齐等诸多邻国人士往来频繁;市集之内,四海物品皆存,兴来作《长安千人赋》、《昔在长安》等文,为后世所效。
宝成七年……
“魏馆主,你既然有心修史,为何要回绝了皇后娘娘的提议?”
赵之元到了弘文馆中,见魏清颐写到宝成七年时搁下了笔,便出声询问。
“那我要问一句,赵国公你想去丰罗,可为何年年在这长安城中?”魏清颐以手撑头,反问他。
赵之元从朝廷最初派遣留学生至丰罗起,就有心出去长长见识,可至今都未能成行,老老实实留在京城,去年承袭了爵位,做了个中规中矩地国公。
“唉……让我留在长安城是祖父遗愿,我又怎可违背。”他负手立在廊下,从前的少年此时多了几分老成模样。
“皇后提议我去史馆,那里诸多当世大儒负责修撰史书,我也很想去同他们共事。可是我与你一样啊!”
说到这,她潇洒一笑,将搁笔前打算写的话说了出来:“宝成七年冬,太子少傅、弘文馆馆主徐英薨逝。”
她将官袍一撩起身,同赵之元站在一处,缓缓道:“也不过就是去年的事……他老人家临去前嘱托过我,替他照料好弘文馆,和里面的这群学生。”
魏清颐的语气散散淡淡地,悲喜皆随流云淡去。
虽未能每日在史馆中与文士们一起修撰史书,她却以弘文馆馆主之名,将所记所书之事,交到了史官们的手中。
在弘文馆馆主大人的笔下,从前籍籍无名的译语人和蕃书译语们,终于在史书之上有了一席之地。
而魏清颐的一生挚友——鸿胪寺主簿、庆文帝的端慧皇后薛龄,也成了她笔墨中最令后世难忘的人物。
这个谦和有礼的青年,大方地将自己手中的卷轴放在桌上摊开,辛尚书差婢女又掌了几盏灯,也立在一旁看着。容越抬手指着百寿图上的字迹时,她恰巧站在
他左侧,她悄悄揉了揉鼻子,又使劲的嗅了嗅——是桂花香气。
京中不比南海,桂花只有秋天才有,且仅仅几天就再寻不到踪迹。此时正是春夏交替之际,她身侧的容越公子身上竟是桂花的香气。
她嗅着他身上的桂花香,想起嬷嬷做的桂花糕,又想起她在桂花树下自言自语,说着自己的心事。
她看着容越拿起蘸了墨汁的笔,在纸上一笔一笔的写,一边写边细心讲着笔法,她竟微微有些出神。
她又嗅了嗅,觉得今日的墨汁仿佛也带了桂花的甜香。
她忽然觉得他一举一动都无比自然好看,让她几乎移不开眼。她想,待他写完,她要将他手边的那几张纸,连同他用过的笔墨都好好地放在她书房里。
桂花香气里,她亦可以独坐到天明。――
乾熙三十六年,成武帝禅位,携庄懿皇后至颍州行宫颐养。
冬,太子萧礼登基,改国号宝成,封太子妃薛龄为后,掌鸿胪寺主簿之职。
圣旨出,举国赞颂,邻国皆赠礼相贺。
宝成初年春,南齐遣使议和。此后,两国止战,重归于好。
宝成二年,永安侯归国途中病逝于丰罗云边县,棺木经运河返回,帝后亲携众臣,至城外十里亭相迎。
同年,南齐于长安城内设立译馆,并遣使入内学习,使两国文化互通。
宝成三年,丰罗之国境内发生政变,宗室公主掌权,废止“贵族女子遮面而出”之礼法,并效仿长安,鼓励女子入朝为官。
宝成六年正月,后开设译语人学堂,公侯百姓、邻国诸人皆可入内参与学习。
同年夏,丰罗皇族贺兰亭重回长安,见城内丰罗、南齐等诸多邻国人士往来频繁;市集之内,四海物品皆存,兴来作《长安千人赋》、《昔在长安》等文,为后世所效。
宝成七年……
“魏馆主,你既然有心修史,为何要回绝了皇后娘娘的提议?”
赵之元到了弘文馆中,见魏清颐写到宝成七年时搁下了笔,便出声询问。
“那我要问一句,赵国公你想去丰罗,可为何年年在这长安城中?”魏清颐以手撑头,反问他。
赵之元从朝廷最初派遣留学生至丰罗起,就有心出去长长见识,可至今都未能成行,老老实实留在京城,去年承袭了爵位,做了个中规中矩地国公。
“唉……让我留在长安城是祖父遗愿,我又怎可违背。”他负手立在廊下,从前的少年此时多了几分老成模样。
“皇后提议我去史馆,那里诸多当世大儒负责修撰史书,我也很想去同他们共事。可是我与你一样啊!”
说到这,她潇洒一笑,将搁笔前打算写的话说了出来:“宝成七年冬,太子少傅、弘文馆馆主徐英薨逝。”
她将官袍一撩起身,同赵之元站在一处,缓缓道:“也不过就是去年的事……他老人家临去前嘱托过我,替他照料好弘文馆,和里面的这群学生。”
魏清颐的语气散散淡淡地,悲喜皆随流云淡去。
虽未能每日在史馆中与文士们一起修撰史书,她却以弘文馆馆主之名,将所记所书之事,交到了史官们的手中。
在弘文馆馆主大人的笔下,从前籍籍无名的译语人和蕃书译语们,终于在史书之上有了一席之地。
而魏清颐的一生挚友——鸿胪寺主簿、庆文帝的端慧皇后薛龄,也成了她笔墨中最令后世难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