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尘尘埃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是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名,和汉江边大多数带口的地名一样,这个地名也带口,潜江的泽口、天门的岳口、仙桃的横口,也是属于仙桃的徐鸳口平常的在荆楚默默无名,但在飘泊五湖四海的游子心中,徐鸳却是他们情感上难以割舍的地方。
徐鸳口位于仙桃市西部汉江九十度大转弯的南岸。上转角处为一片滩涂地,转角过来为颇为陡峭的江岸,历史上曾多次决口。徐鸳口现属郑场镇管辖,一九七五年以前一直属毛嘴区的管辖之下,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直到解放前由毛嘴治下的郑场基本上属于天门县的行政管辖,建国后的一九五0年六月才由当时的荆州行政公暑划归沔阳县。徐鸳口名称的来历有两个传说,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
第一个传说是早到说不出年月的时候,汉江发大水,民工奉令纷纷上堤防御洪水,固堤巡堤丝毫不敢怠慢,最险的堤段当属九十度大转弯过来处当时叫时家嘴的地方,这里也是防洪重点。一天巡堤民工发现大堤出现了一个管涌,浊黄色的洪水直往外涌,民工全力以赴用填充袋、石块往管涌处填堵,却无济于事,眼看管涌越涌越大,涌水变成一条喷起的恶龙,一旦溃堤形成,曾经安宁的家居田园即将不保。在这紧急关头,一名姓徐的民工只身跳进了管涌口,管涌口堵住了,这位民工却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纪念这位只身堵管涌的防汛英雄,该地从此取名徐鸳“鸳”与“淹”谐音,含警示的意思。这个传说是小时候听老人们多次讲过的故事,而且现在的徐鸳居委会三组以徐姓居民居多。
第二个传说多见诸文字,传说清康熙五五年,一位姓徐的清官上任沔阳县的七品县令,有一年夏季天连降暴雨,汉江也涨起了滔滔洪水。汛情告急,民工纷纷上堤防汛,徐县官离开县衙到当时称时家嘴的汉江防汛险段亲自督导防汛。一天上午一名手下向他报告大堤出现了险情,他急忙赶到险情处,只见没有缓冲的大堤出现了一个管涌,汹涌的江水哗哗直往外喷,民工投下了无数石头、填充袋甚至绵被等物,却不见任何效果,天下起了瓢泼大雨,电闪雷鸣,徐县官望着黑沉沉的天声嘶力竭的大喊:“老天爷啊,保佑保佑我沔阳的黎民百姓,千万不能决堤啊”话刚说完,一阵狂风括来将他头上的七品县令官帽吹落,官帽不偏不倚落到了管涌处,徐县官心想此乃天意叫我以身堵管涌,于是只身跳进了管涌里,汹涌的管涌被神奇的堵住了,徐县官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时家嘴从此改名徐鸳口。
徐鸳口历史上一直是水运码头中转中心,上溯襄阳、下到汉口的客贷轮船大多在此停靠,解放前即是有名的小商埠口岸。计划经济年代,徐鸳口建有不少物质中转站,也造就了哪个时代的繁荣,丁字形的小街门店林立,各种特色小吃远近闻名,赶场日时街头巷尾人们川流不息,徐鸳口因此也叫徐鸳场,现在包括毛嘴、郑场周围十多个村的村民仍一如既往到徐鸳口赶场购物。只是徐鸳口的汉江岸没有了过去的喧闹,发达的公路运输使水运业一片萧条,但仍有一只小舢板船在河中来往摆渡,将步行客送达彼岸,宁静的气氛里渡客可欣赏到河两岸一派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第一次踏上徐鸳口的热土是我七岁的时候,当时我们家从新疆迁回原籍,只有父亲一人仍留在新疆工作。在新疆出生的我对徐鸳口的一切感到异常陌生,不仅是不同的自然风光,还有不同的自然气候,当我对葱郁的自然风光和湿润的自然气候完全适应时,我已忘了自己是在新疆出生的人。七年以后我再次来到新疆时,对祖籍地思念的第一镜头就是徐鸳口。其实我的老家在离徐鸳口只有一里之近的蒋家河村,在这里我读完了小学,在位于徐鸳口的同兴中学读了两年初中,即转往新疆。五年后当我和父亲归宿这片祖籍地,是在徐鸳口码头登岸,回首继续上行的客轮,回首自西向东的滔滔江流,回首与河流相随的防浪林带,我觉得自己融入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徐鸳口的汉江大堤比平原上婆娑多姿的树木高,比徐鸳口街上那栋两层楼的供销社门市部要高,也比徐毛公路终点处小河上的徐鸳闸要高。这逶迤的大堤春天里青翠、夏天里深绿、寒秋里桔黄、冬季里灰白,年年岁岁演绎着历史的沧桑。父辈曾告知我们一段与大堤有关的历史:一九五四年徐鸳口扒口分洪,分洪之前,乡民被乡政府安置在大堤,吃、住、拉、撒都在大堤,直到水退才回归家园。一九六0年当时任徐鸳乡副乡长的父亲自愿报名支边援疆,为支边青年团的团长不仅带领几十名支边青年,而且还带着母亲及五岁、三岁的两个哥哥登上了徐鸳口的大堤,在乡政府的喧天锣鼓声中,下到码头上了轮船。当轮船在汽笛声中离岸时,在堤岸上送行的唯一亲人,我的祖母却晕倒在地上。
一九五六年上游丹江口水库和下游杜家台分洪闸的建成,包括徐鸳口在内的沿江大堤再没发生溃堤、扒堤事故,每次的抗洪抢险都能安然无恙。
现在的徐鸳口沧桑巨变,靠近堤岸的街区萧条一片,在老街南头的街市却繁荣起来,徐鸳口和蒋家河村对街楼房已连成了一片,平坦的水泥路直达毛嘴的横口,曾经闭塞陈旧的徐鸳口已焕发出时代的新貌。
这是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名,和汉江边大多数带口的地名一样,这个地名也带口,潜江的泽口、天门的岳口、仙桃的横口,也是属于仙桃的徐鸳口平常的在荆楚默默无名,但在飘泊五湖四海的游子心中,徐鸳却是他们情感上难以割舍的地方。
徐鸳口位于仙桃市西部汉江九十度大转弯的南岸。上转角处为一片滩涂地,转角过来为颇为陡峭的江岸,历史上曾多次决口。徐鸳口现属郑场镇管辖,一九七五年以前一直属毛嘴区的管辖之下,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直到解放前由毛嘴治下的郑场基本上属于天门县的行政管辖,建国后的一九五0年六月才由当时的荆州行政公暑划归沔阳县。徐鸳口名称的来历有两个传说,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
第一个传说是早到说不出年月的时候,汉江发大水,民工奉令纷纷上堤防御洪水,固堤巡堤丝毫不敢怠慢,最险的堤段当属九十度大转弯过来处当时叫时家嘴的地方,这里也是防洪重点。一天巡堤民工发现大堤出现了一个管涌,浊黄色的洪水直往外涌,民工全力以赴用填充袋、石块往管涌处填堵,却无济于事,眼看管涌越涌越大,涌水变成一条喷起的恶龙,一旦溃堤形成,曾经安宁的家居田园即将不保。在这紧急关头,一名姓徐的民工只身跳进了管涌口,管涌口堵住了,这位民工却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纪念这位只身堵管涌的防汛英雄,该地从此取名徐鸳“鸳”与“淹”谐音,含警示的意思。这个传说是小时候听老人们多次讲过的故事,而且现在的徐鸳居委会三组以徐姓居民居多。
第二个传说多见诸文字,传说清康熙五五年,一位姓徐的清官上任沔阳县的七品县令,有一年夏季天连降暴雨,汉江也涨起了滔滔洪水。汛情告急,民工纷纷上堤防汛,徐县官离开县衙到当时称时家嘴的汉江防汛险段亲自督导防汛。一天上午一名手下向他报告大堤出现了险情,他急忙赶到险情处,只见没有缓冲的大堤出现了一个管涌,汹涌的江水哗哗直往外喷,民工投下了无数石头、填充袋甚至绵被等物,却不见任何效果,天下起了瓢泼大雨,电闪雷鸣,徐县官望着黑沉沉的天声嘶力竭的大喊:“老天爷啊,保佑保佑我沔阳的黎民百姓,千万不能决堤啊”话刚说完,一阵狂风括来将他头上的七品县令官帽吹落,官帽不偏不倚落到了管涌处,徐县官心想此乃天意叫我以身堵管涌,于是只身跳进了管涌里,汹涌的管涌被神奇的堵住了,徐县官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时家嘴从此改名徐鸳口。
徐鸳口历史上一直是水运码头中转中心,上溯襄阳、下到汉口的客贷轮船大多在此停靠,解放前即是有名的小商埠口岸。计划经济年代,徐鸳口建有不少物质中转站,也造就了哪个时代的繁荣,丁字形的小街门店林立,各种特色小吃远近闻名,赶场日时街头巷尾人们川流不息,徐鸳口因此也叫徐鸳场,现在包括毛嘴、郑场周围十多个村的村民仍一如既往到徐鸳口赶场购物。只是徐鸳口的汉江岸没有了过去的喧闹,发达的公路运输使水运业一片萧条,但仍有一只小舢板船在河中来往摆渡,将步行客送达彼岸,宁静的气氛里渡客可欣赏到河两岸一派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第一次踏上徐鸳口的热土是我七岁的时候,当时我们家从新疆迁回原籍,只有父亲一人仍留在新疆工作。在新疆出生的我对徐鸳口的一切感到异常陌生,不仅是不同的自然风光,还有不同的自然气候,当我对葱郁的自然风光和湿润的自然气候完全适应时,我已忘了自己是在新疆出生的人。七年以后我再次来到新疆时,对祖籍地思念的第一镜头就是徐鸳口。其实我的老家在离徐鸳口只有一里之近的蒋家河村,在这里我读完了小学,在位于徐鸳口的同兴中学读了两年初中,即转往新疆。五年后当我和父亲归宿这片祖籍地,是在徐鸳口码头登岸,回首继续上行的客轮,回首自西向东的滔滔江流,回首与河流相随的防浪林带,我觉得自己融入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徐鸳口的汉江大堤比平原上婆娑多姿的树木高,比徐鸳口街上那栋两层楼的供销社门市部要高,也比徐毛公路终点处小河上的徐鸳闸要高。这逶迤的大堤春天里青翠、夏天里深绿、寒秋里桔黄、冬季里灰白,年年岁岁演绎着历史的沧桑。父辈曾告知我们一段与大堤有关的历史:一九五四年徐鸳口扒口分洪,分洪之前,乡民被乡政府安置在大堤,吃、住、拉、撒都在大堤,直到水退才回归家园。一九六0年当时任徐鸳乡副乡长的父亲自愿报名支边援疆,为支边青年团的团长不仅带领几十名支边青年,而且还带着母亲及五岁、三岁的两个哥哥登上了徐鸳口的大堤,在乡政府的喧天锣鼓声中,下到码头上了轮船。当轮船在汽笛声中离岸时,在堤岸上送行的唯一亲人,我的祖母却晕倒在地上。
一九五六年上游丹江口水库和下游杜家台分洪闸的建成,包括徐鸳口在内的沿江大堤再没发生溃堤、扒堤事故,每次的抗洪抢险都能安然无恙。
现在的徐鸳口沧桑巨变,靠近堤岸的街区萧条一片,在老街南头的街市却繁荣起来,徐鸳口和蒋家河村对街楼房已连成了一片,平坦的水泥路直达毛嘴的横口,曾经闭塞陈旧的徐鸳口已焕发出时代的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