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崔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想得七年前的同学,因一场车祸天隔两边。当时我仅仅高一,对此最大的感叹就是脆弱。叹生命的不堪,或许一个瞬间,你就永远的失去了。近日,谈到某些个话题,忽然又想起他来,再叹再感倒是显得矫揉造作了。索性将这些题外的东西剔除,我只谈生死。
好多‘大家’也谈过这个问题,似乎是人类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诗人对此极为敏感,总是当做一种高尚来处理。我仅仅以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于生,我们无悔。于死,自然没了恐惧。庄子对此看得很开,妻子死了尚且击缶而歌。他不仅关怀勃发的生命,也没有忘记注目生命的终极。庄子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作为自然的,物质的存在,毫不例外的摆脱不了生死之大限。然而这种大限,在每个人那里所表现出来的是极为不同的。这完全或者经常地受某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呈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论是泰山还是鸿毛,不过是对其一生历程的总结。于是乎,我们不难想象,死于生而言,仅仅是个符号。有人画的圆满,有人显得残缺,这些倒又是个人因素所导致的。
曾风靡一时的诗人之死,作家之死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我想,很多人纯粹是把它当做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生死这个话题,缺少了深刻的探讨。不见得非要说出他们死得其所之类的话语,这本身就是人的一项权利,由不得半点质疑。那么,他们的死又是出于何意?成名这种东西,对真正喜好文字的人是一文不值的。更何况,在死之前,他们成名已久。或许真是得道了,真心看破红尘了,如此生死不过是一种形式。他们并没有彻底否定生的价值,却是从中体会到出世的哲学,这显然是自由流露出的一种真性情。
以海子为例,外在的对立与内心的情感意志无比冲突。他时时刻刻关心着人类,情愿自己面朝大海,让世界春暖花开。你能说他果然是厌世吗?那么他的诗歌为什么会成为精品?若真是厌世哲学,那么多的研究者该是多么反动?死于有限的生中扩充至无限,便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倘若真的可以通达无限,不为别的,我们无须什么外在的手段,从自然中寻找生死的真理,你会发现这一切本来就是顺其自然。不论什么迷信啊,阳寿什么的,或许仅仅是完成了自己生的使命,就毅然而然的去了。尽管短暂,却是永恒。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之类的赞词并不合适。简单的一句话,你可以让人怀念,就算得上成功的人生。总要比一些活着,却不知为何而活,整日浑浑噩噩混日子的人强上许多。
而那类浑噩之徒,却是对死抱有无比的恐惧。好死不如赖活着,成为其不变的人生信条。如此显然好像我又在抨击些什么,其实不然。每个人在生死大限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同的。老生常谈,那句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足可以说明这一切。我也只是趁着这个话题,把某种生之所适表达出来。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或者某些另类的死去,总会有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生之涵义的存在。在此只是单纯的议论,绝对没有含沙射影的意思。
再者,作为一种告诫,也不该惹得众怒。俗语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本意在于为那些如我这般不明不白的人们,敲敲警钟。或许择取生死两字来谈,显得有些矫情。可我依然想在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生是人一生中的首道程序,死则是最后一道。其实在每个生命诞生之时,便是有另外一扇门开启。我们不可能去回避,死是天命,生在人为。能不能在有限的生的时间创造最多的价值,的确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对于一些不幸的终结,我们怀抱怜悯与同情。而那些释然的结束,则是该好好的祝福了罢?
想得七年前的同学,因一场车祸天隔两边。当时我仅仅高一,对此最大的感叹就是脆弱。叹生命的不堪,或许一个瞬间,你就永远的失去了。近日,谈到某些个话题,忽然又想起他来,再叹再感倒是显得矫揉造作了。索性将这些题外的东西剔除,我只谈生死。
好多‘大家’也谈过这个问题,似乎是人类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诗人对此极为敏感,总是当做一种高尚来处理。我仅仅以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于生,我们无悔。于死,自然没了恐惧。庄子对此看得很开,妻子死了尚且击缶而歌。他不仅关怀勃发的生命,也没有忘记注目生命的终极。庄子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作为自然的,物质的存在,毫不例外的摆脱不了生死之大限。然而这种大限,在每个人那里所表现出来的是极为不同的。这完全或者经常地受某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呈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论是泰山还是鸿毛,不过是对其一生历程的总结。于是乎,我们不难想象,死于生而言,仅仅是个符号。有人画的圆满,有人显得残缺,这些倒又是个人因素所导致的。
曾风靡一时的诗人之死,作家之死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我想,很多人纯粹是把它当做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生死这个话题,缺少了深刻的探讨。不见得非要说出他们死得其所之类的话语,这本身就是人的一项权利,由不得半点质疑。那么,他们的死又是出于何意?成名这种东西,对真正喜好文字的人是一文不值的。更何况,在死之前,他们成名已久。或许真是得道了,真心看破红尘了,如此生死不过是一种形式。他们并没有彻底否定生的价值,却是从中体会到出世的哲学,这显然是自由流露出的一种真性情。
以海子为例,外在的对立与内心的情感意志无比冲突。他时时刻刻关心着人类,情愿自己面朝大海,让世界春暖花开。你能说他果然是厌世吗?那么他的诗歌为什么会成为精品?若真是厌世哲学,那么多的研究者该是多么反动?死于有限的生中扩充至无限,便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倘若真的可以通达无限,不为别的,我们无须什么外在的手段,从自然中寻找生死的真理,你会发现这一切本来就是顺其自然。不论什么迷信啊,阳寿什么的,或许仅仅是完成了自己生的使命,就毅然而然的去了。尽管短暂,却是永恒。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之类的赞词并不合适。简单的一句话,你可以让人怀念,就算得上成功的人生。总要比一些活着,却不知为何而活,整日浑浑噩噩混日子的人强上许多。
而那类浑噩之徒,却是对死抱有无比的恐惧。好死不如赖活着,成为其不变的人生信条。如此显然好像我又在抨击些什么,其实不然。每个人在生死大限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同的。老生常谈,那句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足可以说明这一切。我也只是趁着这个话题,把某种生之所适表达出来。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或者某些另类的死去,总会有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生之涵义的存在。在此只是单纯的议论,绝对没有含沙射影的意思。
再者,作为一种告诫,也不该惹得众怒。俗语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本意在于为那些如我这般不明不白的人们,敲敲警钟。或许择取生死两字来谈,显得有些矫情。可我依然想在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生是人一生中的首道程序,死则是最后一道。其实在每个生命诞生之时,便是有另外一扇门开启。我们不可能去回避,死是天命,生在人为。能不能在有限的生的时间创造最多的价值,的确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对于一些不幸的终结,我们怀抱怜悯与同情。而那些释然的结束,则是该好好的祝福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