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晨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谈教育之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各位同学都是职校的学生,成为职校生,你们觉得自豪吗?作为职校生,你们觉得未来是光明的吗?
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在我们现在的这种社会环境中,职校生是不被人们所看好的。在社会舆论中,职校生是被升学体制所淘汰下来的次等学生。上职校的学生有失落,觉得前途渺茫;家长也有失落,因为自己的子女没考上大学,总觉得低人一等。
实际上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种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是不正常的,我们应该提倡的不是现在的这种大学遍地开花的精英教育,而是职业教育。因为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精英,缺少的恰恰是大批的优秀的具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轻视职业教育,人人都想成为精英的不正常的情况呢?这跟我们的政府有关。我们国家的现行教育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这个行业已经成了政府转嫁危机的救命稻草,学校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利益集团和少数人逐利的乐园。
本来教育应该是政府财政大力投入的一个惠泽民众的一个领域,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浪费严重,腐败加剧,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大量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本该由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不但得不到保障,在很多地方教育反过来还要承担反哺地方财政的功能。那么这个钱从何而来,只有从老百姓的腰包里掏。要让老百姓掏钱也不是容易的,要让老百姓掏钱,首先就要从舆论上造势,大势炒作重点学校,炒作高考录取率,炒作高考状元。让老百姓觉得自己的子女只有“华山一条路”也就是说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让老百姓把钱掏出来。因为高考制度恢复几十年来,大部分时间老百姓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不是很高,哪怕是考上了大学,普通家庭也能够承受。以前的学生读书也没有这么累,上大学也不是唯一选择,很多人选择了上职校。
1998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26万人,在校规模146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中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规模比例为6:4。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大学开始连续扩招,录取率在6年的时间里翻了5倍。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升温,中等职教出现了严重滑坡。从1999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分别从1998年的526万人、1467万人下滑到2001年的400万人、1165万人。
大学扩招的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从老百姓的身上掏钱。因为以前考上大学费用基本上是由政府承担。而从这一年开始大学就要自费了,而且费用一年比一年高。近十年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舆论炒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就是老百姓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已经把本该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变成自已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的义务。因为现在老百姓不光觉得上大学应该自己掏钱,就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该是自己掏钱。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裹挟下,老百姓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最终给每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反过来这种经济负担又变成了巨大的压力加在学生身上。因为教育已经产业化,老百姓对子女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投资,因此教育也就越来越背离了它的本质,变得更加的功利化。既然是投资,当然要求得回报,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花了这么多的钱,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有好的地位,好的收入,能够名利双收。
大学扩招的最后结果就是大批的学生在精英理想的误导下,成了既上不了天又挨不了地的牺牲品。因为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只要花钱就能进大学,可是进了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成为精英,但进入大学的人又很少有人愿意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不就是这样引导的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不就是这样告诉学生:只要你辛苦这十几年,只要你考上了大学就好象进了大学就可以一生无忧,功成名就。实际上考上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学里更多的是一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可我们的很多学生考上了大学以后便觉得学习已经完成,可以高枕无忧,只要混过这几年拿了文凭便可以进入大公司大企业成为白领,工作轻松,收入可观。等到他们走上了社会才发现事实并不象当时家长和老师所说的那样,仅仅有一个文凭就能获得好工作好收入,只是到那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的扩招造成许多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许多学生只是白白地耗费了几年时间,并没有学到什么实际的专业技能,所以走上社会找不到出路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因为我们中国缺的不是大批的华而不实,甚至既不华也不实的无用之人,而是具有扎扎实实的职业技能的技术人才。由于教育的畸型发展,大学扩招,职业教育下滑,造成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学有专长的技术人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现在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事,而且这种现象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会越来越严重。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就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去年网上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今年,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贴切了。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严峻现状实,政府和舆论已经开始在转变腔调了。去年教育部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广大家长和大学生要调整心态,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本来这句话也不错,大学生并不是社会精英,因为一个社会能成为精英的毕竟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问题是我们以前的政策导向舆论宣传一直是把大学生说成是天子骄子,社会精英,我们的家长也一直是以培养精英的代价来培养自己的子女的。你现在一下子要求这些花了精英钱,做着精英梦的大学生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谁能受得了?如果是做一个普通劳动者,需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吗?
大学的扩招对于我们的社会、对于大部分家庭,特别是对于我们的莘莘学子,并不是一个福音,而是一个灾难。它使我们尚不发达的国家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物资财富;它使无数的家庭为了子女的教育而疲于奔命,使许多本不富裕的家庭几乎耗尽了全部的财产(许多人甚至还是负债),无法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它更使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万千学子心灵中本应具有的真、善、美、爱等人的本性受到戕害,中国的现行教育政策已经危及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
严峻的现实终于迫使政府开始认识到了这种后果的严重性,并着手进行改进。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温总理的报告中,集中讲职业教育的有124字,是新中国有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关于职业教育篇幅最大,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一次。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大连市轻工学校的讲话中提到:今年,我们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提高了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这个数额是过去的10倍,其中,对职业教育我们采取的措施最为有力,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的覆盖面要达到或超过90%。
2007年9月,教育部长周济宣布,中职学校今年录取学生将达到800万人。
虽然由于体制的因素,会导致上述政策执行的偏离,但这一切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职业教育将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所以你们不要因为是一个职校生而自卑,作为一个职校生,只要你能真正学有所成,你们的发展机遇并不会比大学生差,而且可能会更好,当然前提是你们一定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
正常的社会本来就是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存发展的理由和权利。教育就是为有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的人们提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各个行业也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意思是任何一个微小的物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自然是最美的。我们每一人,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不管身处何处,境况如何,都不要看轻自己。因为你就是你,你就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是最好的你,你是任何人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那么是不是只要学好了技术就可以前途无忧呢,那也未必。技术的学习只是末,重要的是本。孔子在论语中说:“本立而道生”;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所以一个人光有技术还是不够的,还不足于让他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技能的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我们先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意思是说教育首先是教人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我们再来看看“孝”字,较早的“孝”字是象形字:上面象是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意思是子女背着父母行走。“孝”字,在说文为本义:“孝,善事父母者。”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孝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为孝道是做人的根基。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了,他还会爱谁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第一位的。所以三字经里才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教育的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按照顺序进行,这个教育的原则就不能变。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在论语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孔子的很多谈孝的内容。诸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等。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两句诗出自于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首诗的意思是:父母生我育我,耗尽了心血。长大后离开父母远游他乡,等到多年以后回家,父母已去世了。在深深哀痛之中,才知道父母在时自己未能多尽些孝心,此刻,就是再呼天落泪,失声恸哭,也不能挽回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和上面这首诗差不多。如果我们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恸哭流涕,感到遗憾和悔恨,还不如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些孝道,以报答父母的深恩。只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两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进行知识的传授。
现代教育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反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获得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成为有情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儒家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所以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教人做人,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在中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我们几代的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承继已经出现了断层,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这几代人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化的民族,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明,最没有道德的人,想想真让人悲哀!
人为什么要先进行德行的教育才能进行技能的教育?这跟人的本性有关。
谈到人的本性,中国文化有“性善论”、“性恶论”等不同的观点。
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以“孔孟”并称。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 -->>
在谈教育之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各位同学都是职校的学生,成为职校生,你们觉得自豪吗?作为职校生,你们觉得未来是光明的吗?
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在我们现在的这种社会环境中,职校生是不被人们所看好的。在社会舆论中,职校生是被升学体制所淘汰下来的次等学生。上职校的学生有失落,觉得前途渺茫;家长也有失落,因为自己的子女没考上大学,总觉得低人一等。
实际上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种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是不正常的,我们应该提倡的不是现在的这种大学遍地开花的精英教育,而是职业教育。因为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精英,缺少的恰恰是大批的优秀的具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轻视职业教育,人人都想成为精英的不正常的情况呢?这跟我们的政府有关。我们国家的现行教育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这个行业已经成了政府转嫁危机的救命稻草,学校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利益集团和少数人逐利的乐园。
本来教育应该是政府财政大力投入的一个惠泽民众的一个领域,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浪费严重,腐败加剧,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大量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本该由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不但得不到保障,在很多地方教育反过来还要承担反哺地方财政的功能。那么这个钱从何而来,只有从老百姓的腰包里掏。要让老百姓掏钱也不是容易的,要让老百姓掏钱,首先就要从舆论上造势,大势炒作重点学校,炒作高考录取率,炒作高考状元。让老百姓觉得自己的子女只有“华山一条路”也就是说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让老百姓把钱掏出来。因为高考制度恢复几十年来,大部分时间老百姓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不是很高,哪怕是考上了大学,普通家庭也能够承受。以前的学生读书也没有这么累,上大学也不是唯一选择,很多人选择了上职校。
1998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26万人,在校规模146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中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规模比例为6:4。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大学开始连续扩招,录取率在6年的时间里翻了5倍。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升温,中等职教出现了严重滑坡。从1999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分别从1998年的526万人、1467万人下滑到2001年的400万人、1165万人。
大学扩招的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从老百姓的身上掏钱。因为以前考上大学费用基本上是由政府承担。而从这一年开始大学就要自费了,而且费用一年比一年高。近十年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舆论炒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就是老百姓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已经把本该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变成自已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的义务。因为现在老百姓不光觉得上大学应该自己掏钱,就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该是自己掏钱。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裹挟下,老百姓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最终给每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反过来这种经济负担又变成了巨大的压力加在学生身上。因为教育已经产业化,老百姓对子女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投资,因此教育也就越来越背离了它的本质,变得更加的功利化。既然是投资,当然要求得回报,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花了这么多的钱,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有好的地位,好的收入,能够名利双收。
大学扩招的最后结果就是大批的学生在精英理想的误导下,成了既上不了天又挨不了地的牺牲品。因为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只要花钱就能进大学,可是进了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成为精英,但进入大学的人又很少有人愿意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不就是这样引导的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不就是这样告诉学生:只要你辛苦这十几年,只要你考上了大学就好象进了大学就可以一生无忧,功成名就。实际上考上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学里更多的是一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可我们的很多学生考上了大学以后便觉得学习已经完成,可以高枕无忧,只要混过这几年拿了文凭便可以进入大公司大企业成为白领,工作轻松,收入可观。等到他们走上了社会才发现事实并不象当时家长和老师所说的那样,仅仅有一个文凭就能获得好工作好收入,只是到那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的扩招造成许多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许多学生只是白白地耗费了几年时间,并没有学到什么实际的专业技能,所以走上社会找不到出路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因为我们中国缺的不是大批的华而不实,甚至既不华也不实的无用之人,而是具有扎扎实实的职业技能的技术人才。由于教育的畸型发展,大学扩招,职业教育下滑,造成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学有专长的技术人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现在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事,而且这种现象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会越来越严重。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就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去年网上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今年,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贴切了。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严峻现状实,政府和舆论已经开始在转变腔调了。去年教育部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广大家长和大学生要调整心态,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本来这句话也不错,大学生并不是社会精英,因为一个社会能成为精英的毕竟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问题是我们以前的政策导向舆论宣传一直是把大学生说成是天子骄子,社会精英,我们的家长也一直是以培养精英的代价来培养自己的子女的。你现在一下子要求这些花了精英钱,做着精英梦的大学生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谁能受得了?如果是做一个普通劳动者,需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吗?
大学的扩招对于我们的社会、对于大部分家庭,特别是对于我们的莘莘学子,并不是一个福音,而是一个灾难。它使我们尚不发达的国家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物资财富;它使无数的家庭为了子女的教育而疲于奔命,使许多本不富裕的家庭几乎耗尽了全部的财产(许多人甚至还是负债),无法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它更使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万千学子心灵中本应具有的真、善、美、爱等人的本性受到戕害,中国的现行教育政策已经危及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
严峻的现实终于迫使政府开始认识到了这种后果的严重性,并着手进行改进。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温总理的报告中,集中讲职业教育的有124字,是新中国有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关于职业教育篇幅最大,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一次。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大连市轻工学校的讲话中提到:今年,我们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提高了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这个数额是过去的10倍,其中,对职业教育我们采取的措施最为有力,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的覆盖面要达到或超过90%。
2007年9月,教育部长周济宣布,中职学校今年录取学生将达到800万人。
虽然由于体制的因素,会导致上述政策执行的偏离,但这一切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职业教育将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所以你们不要因为是一个职校生而自卑,作为一个职校生,只要你能真正学有所成,你们的发展机遇并不会比大学生差,而且可能会更好,当然前提是你们一定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
正常的社会本来就是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存发展的理由和权利。教育就是为有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的人们提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各个行业也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意思是任何一个微小的物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自然是最美的。我们每一人,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不管身处何处,境况如何,都不要看轻自己。因为你就是你,你就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是最好的你,你是任何人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那么是不是只要学好了技术就可以前途无忧呢,那也未必。技术的学习只是末,重要的是本。孔子在论语中说:“本立而道生”;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所以一个人光有技术还是不够的,还不足于让他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技能的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我们先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意思是说教育首先是教人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我们再来看看“孝”字,较早的“孝”字是象形字:上面象是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意思是子女背着父母行走。“孝”字,在说文为本义:“孝,善事父母者。”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孝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为孝道是做人的根基。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了,他还会爱谁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第一位的。所以三字经里才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教育的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按照顺序进行,这个教育的原则就不能变。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在论语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孔子的很多谈孝的内容。诸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等。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两句诗出自于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首诗的意思是:父母生我育我,耗尽了心血。长大后离开父母远游他乡,等到多年以后回家,父母已去世了。在深深哀痛之中,才知道父母在时自己未能多尽些孝心,此刻,就是再呼天落泪,失声恸哭,也不能挽回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和上面这首诗差不多。如果我们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恸哭流涕,感到遗憾和悔恨,还不如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些孝道,以报答父母的深恩。只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两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进行知识的传授。
现代教育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反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获得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成为有情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儒家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所以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教人做人,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在中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我们几代的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承继已经出现了断层,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这几代人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化的民族,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明,最没有道德的人,想想真让人悲哀!
人为什么要先进行德行的教育才能进行技能的教育?这跟人的本性有关。
谈到人的本性,中国文化有“性善论”、“性恶论”等不同的观点。
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以“孔孟”并称。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