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八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立意的创新,是以内容的个性为基础的。上面详注创新的立意该关注的内容,即选材问题,旨在进一步说明一个道理:立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个性的内容应合乎“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认为,古人写的“传奇”皆因所述之事非常奇特,别人见过,才把它记了下来,故名。因而“新”就是“奇”的别名。如果某个情节我们已经在文章中读过,千千万万人都读过写过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新奇了,哪有再去写的道理?那么选材如何创新呢?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作品。拿应试教育阴影下学生的作文来说。由于我们一些人习惯于在作文纸上添“圣光”使学生的写作走进误区,看不到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一面。写作文一味追求“丰功伟绩”“好人好事”要做一件好事之前总想起雷锋,陷入一种无话可说但又不得不说的假、空、套话之中。如写老师的文章,往往有如下种种“经典”:他晕倒在讲台上;他背一个学生去医院看病;灯光下他几根白发冒出来;他某一次谆谆的教诲;他菜一次废寝忘食的课外辅导等。教师被喻为粉笔、园丁、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人间圣物。其实,教师的难忘也许仅仅是他摸了一下你的头发,他有一次上班途中用自行车捎你一程,或者,他不小心的一个洋相,甚至,他那改不掉的口头禅,他那会说话的眼睛,他那敲得很响的教鞭。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学生去表现生活中教师可爱、有趣、丰富甚至平凡的一面呢?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魏巍笔下的蔡坛芝先生,我们看不到他们神圣而高高在上的一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这就是立意的创新和个性的塑造达到的艺术效果。再如以“给希望工程捐款”为话题作文,大多数学生都写自己如何捐款的踊跃场面。这样虽然没有错误,但没能打动读者,要给读者留下某种深刻的印象,似乎很难达到。有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特困生要为希望工程捐款,但他身无分文。他每个黄昏都到池塘边哭泣。他的哭诉得到了一只老乌龟的同情。它主动帮助他,便游到边上来,让他给捉住了。这只陈年老龟后来卖到很多钱,这个特困生把它捐给了希望工程。这篇作文拿了满分。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陈旧通俗的故事寄予内涵深刻的寓言叙述之中,新颖别致,奇特创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动物尚且能如此,人呢?特困生尚且如此同情弱势群体,其他的人呢?这里,爱心穿越了时空,穿越了所有的领域,立意高远,燕雀安知?
(二)
写文章,仅求思想内容的充实和创新是不够的。技巧的上达是文章修养中最大的问题。现在许多写手,往往忽略了技巧的修炼。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文章要生动形象内容充实,离不开语言的描摹。鲁迅先生主张用白描的手法,还说“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也就是说,要冷静而仔细的观察事物,精描细刻于笔端,把事物直观地暴露于读者面前,再由读者去自做评判。如描摹一个吃辣椒的人:
他拾起一个辣椒,定睛一瞧,便啃了一口,只见他脖子一缩,眼睛眯成一条线,脸部的肌肉皱成一团,张大嘴巴,喊了一声:“哇呀!”舌头伸出外面,半天缩不进去。
这里见什么写什么,毫无修饰,并且观察得仔细,写得逼真。描摹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比如形容一位活泼与热烈的女郎,我们不可能含糊其词地说她正在青春,健康的脸色,带着金发女子所有的活泼热烈这样写与没写一样:到底她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应当对她的容貌进行大胆描摹:
金黄色的长发和浓密的柳叶眉衬托着她那瓜子形状的白里透着红光的脸蛋,一对黑珍珠般晶莹透亮的眼睛,充满着春天的遐想和夏天的火焰。
几句话,人物便从抽象的图案里蹦蹦跳跳地出来。当然,描摹要靠细节,比喻和联想来实现,并为展示主题服务,王定授先生语言的描摹之美说,描摹技巧要突出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艺术感觉要新,体现人物个性特征,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文章要生动形象,内容充实,描写方法的灵活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写文章,尤其写人的文章,创作的中心是人物。正如老舍坦言:“文章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不朽。此所以十续施公案,反不如一个武松的价值也”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描写方法,让人物形象(主要是个性)跃然纸上。具体说来,文章(人物)要生动形象,离不开细致入微的描写。首先,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电视中传统的武打动作,在拍摄过程中也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分开完成的,最后把所有的动作连起来放映,便是连惯而逼真的武打场面了。作文亦然,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那一片段,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把捕鸟的动作一一分解开来,向读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捕鸟过程。其次,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既重视人物对话的内容,又不忽略人物在对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神态(面部表情,声音式样)、动作(如手势),把人物说话氛围烘托得使人身临其境。第三,写外貌要融入个性和情节。如巴金家中的人物钱梅芳:
梅埋下头,她咬了咬嘴唇皮,额上的皱纹显得更深了“大表哥”她关切地唤了一声,抬起水汪汪的眼睛望了他一眼她抬起了头,两只眼睛闪闪地发光。她终于忍不住低声哭起来。
这里,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而是把最具特征性的外貌融入人物的悲伤状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逼真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比痛苦。值得强调的是,多种描写方法要灵活交叉运用,要注意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和感官感受到作文中去,这样,文章留给读者的形象空间和立体感受才更强烈。
文章要生动形象,内容充实,离不开作者细心的观察和细节的叙述。细心观察事物并把它记在作文里,有人认为这样文章容易流于冗长。为矫此弊,首先,细写是必须的,然后再想法子删去冗长之处,做到拿得起,推得开。古人说,写文章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就是说作者观察事物无微不入,而后在叙述的时候,又善于调配,使小事大事都能联系到一处。一笔写下上午的阳光透过窗口抚摸着她的屁股,早该起床了,一笔又写到她的情人已经在全县反腐败会场上口沫模飞地作了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报告,而省纪委调查小组的车子已刚刚驶入县府的大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便不至于冗细拖拉。叙述不怕细致,而怕不生动,怕事物的细枝末节未加以描写。正如一位一辈子都在研究青蛙的科学家,到晚年很后悔的说,他当初不该研究青蛙,而应该研究它的眼睛。这“眼睛”就是文章的细节。精当的细节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能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魅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严监生死时的细节: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那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妈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个细节描写,活画了一个老吝啬鬼的形象,有极大的讽刺意义。一个人要死了,仅为油灯里多点了一根灯草,多用了那么一点点油而伸着两个手指头不肯断气,可见他吝啬的程度。好的细节,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须注意精选细节,力求典型,以一当十,并能切合人物个性,凸现人物性格。
总之,作文要求内容的充实、形象的鲜明和艺术形式的创新。鲁进先生说过:“从草稿到作品,一条跪着走不完的路”只要我们多读好书,多做笔记,多写文章,多加修改,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不懈,好文章是可以写出来的。
; 立意的创新,是以内容的个性为基础的。上面详注创新的立意该关注的内容,即选材问题,旨在进一步说明一个道理:立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个性的内容应合乎“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认为,古人写的“传奇”皆因所述之事非常奇特,别人见过,才把它记了下来,故名。因而“新”就是“奇”的别名。如果某个情节我们已经在文章中读过,千千万万人都读过写过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新奇了,哪有再去写的道理?那么选材如何创新呢?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作品。拿应试教育阴影下学生的作文来说。由于我们一些人习惯于在作文纸上添“圣光”使学生的写作走进误区,看不到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一面。写作文一味追求“丰功伟绩”“好人好事”要做一件好事之前总想起雷锋,陷入一种无话可说但又不得不说的假、空、套话之中。如写老师的文章,往往有如下种种“经典”:他晕倒在讲台上;他背一个学生去医院看病;灯光下他几根白发冒出来;他某一次谆谆的教诲;他菜一次废寝忘食的课外辅导等。教师被喻为粉笔、园丁、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人间圣物。其实,教师的难忘也许仅仅是他摸了一下你的头发,他有一次上班途中用自行车捎你一程,或者,他不小心的一个洋相,甚至,他那改不掉的口头禅,他那会说话的眼睛,他那敲得很响的教鞭。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学生去表现生活中教师可爱、有趣、丰富甚至平凡的一面呢?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魏巍笔下的蔡坛芝先生,我们看不到他们神圣而高高在上的一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这就是立意的创新和个性的塑造达到的艺术效果。再如以“给希望工程捐款”为话题作文,大多数学生都写自己如何捐款的踊跃场面。这样虽然没有错误,但没能打动读者,要给读者留下某种深刻的印象,似乎很难达到。有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特困生要为希望工程捐款,但他身无分文。他每个黄昏都到池塘边哭泣。他的哭诉得到了一只老乌龟的同情。它主动帮助他,便游到边上来,让他给捉住了。这只陈年老龟后来卖到很多钱,这个特困生把它捐给了希望工程。这篇作文拿了满分。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陈旧通俗的故事寄予内涵深刻的寓言叙述之中,新颖别致,奇特创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动物尚且能如此,人呢?特困生尚且如此同情弱势群体,其他的人呢?这里,爱心穿越了时空,穿越了所有的领域,立意高远,燕雀安知?
(二)
写文章,仅求思想内容的充实和创新是不够的。技巧的上达是文章修养中最大的问题。现在许多写手,往往忽略了技巧的修炼。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文章要生动形象内容充实,离不开语言的描摹。鲁迅先生主张用白描的手法,还说“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也就是说,要冷静而仔细的观察事物,精描细刻于笔端,把事物直观地暴露于读者面前,再由读者去自做评判。如描摹一个吃辣椒的人:
他拾起一个辣椒,定睛一瞧,便啃了一口,只见他脖子一缩,眼睛眯成一条线,脸部的肌肉皱成一团,张大嘴巴,喊了一声:“哇呀!”舌头伸出外面,半天缩不进去。
这里见什么写什么,毫无修饰,并且观察得仔细,写得逼真。描摹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比如形容一位活泼与热烈的女郎,我们不可能含糊其词地说她正在青春,健康的脸色,带着金发女子所有的活泼热烈这样写与没写一样:到底她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应当对她的容貌进行大胆描摹:
金黄色的长发和浓密的柳叶眉衬托着她那瓜子形状的白里透着红光的脸蛋,一对黑珍珠般晶莹透亮的眼睛,充满着春天的遐想和夏天的火焰。
几句话,人物便从抽象的图案里蹦蹦跳跳地出来。当然,描摹要靠细节,比喻和联想来实现,并为展示主题服务,王定授先生语言的描摹之美说,描摹技巧要突出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艺术感觉要新,体现人物个性特征,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文章要生动形象,内容充实,描写方法的灵活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写文章,尤其写人的文章,创作的中心是人物。正如老舍坦言:“文章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不朽。此所以十续施公案,反不如一个武松的价值也”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描写方法,让人物形象(主要是个性)跃然纸上。具体说来,文章(人物)要生动形象,离不开细致入微的描写。首先,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电视中传统的武打动作,在拍摄过程中也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分开完成的,最后把所有的动作连起来放映,便是连惯而逼真的武打场面了。作文亦然,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那一片段,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把捕鸟的动作一一分解开来,向读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捕鸟过程。其次,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既重视人物对话的内容,又不忽略人物在对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神态(面部表情,声音式样)、动作(如手势),把人物说话氛围烘托得使人身临其境。第三,写外貌要融入个性和情节。如巴金家中的人物钱梅芳:
梅埋下头,她咬了咬嘴唇皮,额上的皱纹显得更深了“大表哥”她关切地唤了一声,抬起水汪汪的眼睛望了他一眼她抬起了头,两只眼睛闪闪地发光。她终于忍不住低声哭起来。
这里,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而是把最具特征性的外貌融入人物的悲伤状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逼真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比痛苦。值得强调的是,多种描写方法要灵活交叉运用,要注意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和感官感受到作文中去,这样,文章留给读者的形象空间和立体感受才更强烈。
文章要生动形象,内容充实,离不开作者细心的观察和细节的叙述。细心观察事物并把它记在作文里,有人认为这样文章容易流于冗长。为矫此弊,首先,细写是必须的,然后再想法子删去冗长之处,做到拿得起,推得开。古人说,写文章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就是说作者观察事物无微不入,而后在叙述的时候,又善于调配,使小事大事都能联系到一处。一笔写下上午的阳光透过窗口抚摸着她的屁股,早该起床了,一笔又写到她的情人已经在全县反腐败会场上口沫模飞地作了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报告,而省纪委调查小组的车子已刚刚驶入县府的大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便不至于冗细拖拉。叙述不怕细致,而怕不生动,怕事物的细枝末节未加以描写。正如一位一辈子都在研究青蛙的科学家,到晚年很后悔的说,他当初不该研究青蛙,而应该研究它的眼睛。这“眼睛”就是文章的细节。精当的细节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能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魅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严监生死时的细节: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那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妈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个细节描写,活画了一个老吝啬鬼的形象,有极大的讽刺意义。一个人要死了,仅为油灯里多点了一根灯草,多用了那么一点点油而伸着两个手指头不肯断气,可见他吝啬的程度。好的细节,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须注意精选细节,力求典型,以一当十,并能切合人物个性,凸现人物性格。
总之,作文要求内容的充实、形象的鲜明和艺术形式的创新。鲁进先生说过:“从草稿到作品,一条跪着走不完的路”只要我们多读好书,多做笔记,多写文章,多加修改,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不懈,好文章是可以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