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杜霞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量与人物保持距离,谨防将自己与人物等同,这样的结果会给人物更多的自由,使他(她)的发展往往会超越作者最初的想象。给读者不确定感我觉得是正常的,它该是一种世界的本相吧。这种不确定感我想还与对日常小事的叙述有关,李敬泽在小事的神灵(代序)里有一段话,他说“如果你要寻求价值和意义,你不必到天边外,你只需看着眼前,这时你就会发现小事之中有一个上帝,一个神灵,它一直在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提出问题,我们过去竟没有听到。”我一直感谢他对我的小说的理解,正是在对日常小事的叙述中,我表达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同时也就确定了意义。
“似乎有很多条路可以到达彼岸”这话说得很好,不过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事实上却没有一条路可以到达彼岸,人永远是处在两岸之间的,两岸之间的状态才更是人的本真状态。
杜霞:在不确定的生存背景下,你的写作中经常出现两类人,一类人很倚重内心,我思故我在,他们总在追问着什么,怀疑着什么,他们的心常常是游移的、悬浮的,与现实的关系比较紧张,像四孩儿、苏奇、夏小宁、刘萍萍等;另一类人似乎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主张,像苏奇的母亲、还有那个叫李文娟的女人,但在某一刻,又会觉得,她们的“模糊”中,其实有一种很执拗很坚定的东西,她们其实更看重内心,这种“模糊”中的“分明”倒是更耐人寻味。
何玉茹:如果按你的分法,我觉得后一类人要更自觉一些,而前一类人往往处在凭直觉行事上,周围的世界包括她自己,往往还不能想明白。但她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看重生命进程中的感觉,看重内在心魂,忽视外在的功利性。她们与外界的联系,事实上是靠生命感觉维系着,没有了这感觉,她们自己也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这既是她们的特点,也可看作与男性的根本差异。
杜霞:说到“模糊”我想起铁凝对你的评价:何玉茹最突出的特点,也许正是她给人第一印象的模糊。她说,逢到热闹的场面,何玉茹总有办法将自己模糊起来,可这时候如果你无意中看见了角落里的何玉茹,你才会发现她的清澈和鲜明。你的小说也是这样,无论多么模糊的主题,多么模糊的性格,当你在反复诉说和追问的时候,那种内在的坚定和分明就会呈现出来,有时候,你的“清醒”就表现在你对“模糊”的执着上。
何玉茹:我很喜欢你拟的这个题目:模糊的清醒。世上一切事情其实都存在对立的双重性或多重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我自己的写作也是一样,在强调模糊的同时“强调”本身的清晰性也已显现了出来。
杜霞:你曾说过在生活中你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在文学中呢?写作是不是你抵抗绝望的一种方式?
何玉茹:生活和写作有时是很难分开的,我一向信奉写作的由心而发,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魂,写出来的小说就必是属于这颗心魂的。我想乐观主义的写作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愈是写作下去,就愈会察觉人类无路可走的绝境。但面对绝境“察觉”又显示出它异乎寻常的魅力,写作者便在这夹缝之中着迷地编织、构造着他自己的世界,被视为抵抗绝望的方式也好,或者别的什么也好,反正他多半是“生活在别处”而显示给外人的他又可能是无趣的、乏味的、无用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我曾经设想过,假如没有了写作我会怎样?我想悲观是肯定的,但悲观的深度也许会不同,它会表现在行动的区分上,没有写作的行动会多是外在的看得见的,有写作的行动会多是内在的看不见的,外在的行动很容易遮避本真的深远的东西。不过很难说后者的深度就一定会强于前者,如果有同样的内省、思考,前者说不定还会强于后者。尽管如此,我还是怀疑那个没有写作的我的深度,因此就还是庆幸自己选择了写作。
(楼下楼上何玉茹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002年6月13日
量与人物保持距离,谨防将自己与人物等同,这样的结果会给人物更多的自由,使他(她)的发展往往会超越作者最初的想象。给读者不确定感我觉得是正常的,它该是一种世界的本相吧。这种不确定感我想还与对日常小事的叙述有关,李敬泽在小事的神灵(代序)里有一段话,他说“如果你要寻求价值和意义,你不必到天边外,你只需看着眼前,这时你就会发现小事之中有一个上帝,一个神灵,它一直在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提出问题,我们过去竟没有听到。”我一直感谢他对我的小说的理解,正是在对日常小事的叙述中,我表达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同时也就确定了意义。
“似乎有很多条路可以到达彼岸”这话说得很好,不过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事实上却没有一条路可以到达彼岸,人永远是处在两岸之间的,两岸之间的状态才更是人的本真状态。
杜霞:在不确定的生存背景下,你的写作中经常出现两类人,一类人很倚重内心,我思故我在,他们总在追问着什么,怀疑着什么,他们的心常常是游移的、悬浮的,与现实的关系比较紧张,像四孩儿、苏奇、夏小宁、刘萍萍等;另一类人似乎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主张,像苏奇的母亲、还有那个叫李文娟的女人,但在某一刻,又会觉得,她们的“模糊”中,其实有一种很执拗很坚定的东西,她们其实更看重内心,这种“模糊”中的“分明”倒是更耐人寻味。
何玉茹:如果按你的分法,我觉得后一类人要更自觉一些,而前一类人往往处在凭直觉行事上,周围的世界包括她自己,往往还不能想明白。但她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看重生命进程中的感觉,看重内在心魂,忽视外在的功利性。她们与外界的联系,事实上是靠生命感觉维系着,没有了这感觉,她们自己也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这既是她们的特点,也可看作与男性的根本差异。
杜霞:说到“模糊”我想起铁凝对你的评价:何玉茹最突出的特点,也许正是她给人第一印象的模糊。她说,逢到热闹的场面,何玉茹总有办法将自己模糊起来,可这时候如果你无意中看见了角落里的何玉茹,你才会发现她的清澈和鲜明。你的小说也是这样,无论多么模糊的主题,多么模糊的性格,当你在反复诉说和追问的时候,那种内在的坚定和分明就会呈现出来,有时候,你的“清醒”就表现在你对“模糊”的执着上。
何玉茹:我很喜欢你拟的这个题目:模糊的清醒。世上一切事情其实都存在对立的双重性或多重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我自己的写作也是一样,在强调模糊的同时“强调”本身的清晰性也已显现了出来。
杜霞:你曾说过在生活中你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在文学中呢?写作是不是你抵抗绝望的一种方式?
何玉茹:生活和写作有时是很难分开的,我一向信奉写作的由心而发,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魂,写出来的小说就必是属于这颗心魂的。我想乐观主义的写作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愈是写作下去,就愈会察觉人类无路可走的绝境。但面对绝境“察觉”又显示出它异乎寻常的魅力,写作者便在这夹缝之中着迷地编织、构造着他自己的世界,被视为抵抗绝望的方式也好,或者别的什么也好,反正他多半是“生活在别处”而显示给外人的他又可能是无趣的、乏味的、无用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我曾经设想过,假如没有了写作我会怎样?我想悲观是肯定的,但悲观的深度也许会不同,它会表现在行动的区分上,没有写作的行动会多是外在的看得见的,有写作的行动会多是内在的看不见的,外在的行动很容易遮避本真的深远的东西。不过很难说后者的深度就一定会强于前者,如果有同样的内省、思考,前者说不定还会强于后者。尽管如此,我还是怀疑那个没有写作的我的深度,因此就还是庆幸自己选择了写作。
(楼下楼上何玉茹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00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