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大雪满弓刀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朝代,我看晋代更甚于宋。
当匈奴人刘渊的铁蹄不断地蹂躏中原王朝之时,并州的官民约一万余户人在司马腾带领下被迫流亡,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支兵民结合的特殊武装,史上称之为“乞活军”冉闵的父亲冉瞻就是这支军队中的一员骁将。
羯族人石勒强大的时候,乞活军投降了后赵,冉瞻因不愿降胡被石勒重兵合围后被俘而死,但石勒因为喜爱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冉闵的驳勇,于是令其弟(一说为其侄)石虎养为义子,从此改姓石氏,在后赵军队中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冉闵因军功卓著不断成长,至石虎去世后,冉闵与汉族大将李农逐渐控制了后赵政权。
而这段时间里,匈奴人两度攻陷西晋首都长安,俘获了西晋两位皇帝晋怀帝与晋愍帝,西晋灭亡;在这段时间里,后赵石勒攻灭汉的继承前赵,俘获了前赵皇帝也就是两次俘虏晋帝的刘曜,前赵灭亡。
但同时也是这段时间里,中国北方的汉族受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野蛮屠杀,人口由晋武帝时的不足两千万锐减一半。这段时间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反抗与起义此起彼伏。异族统治并没有促进所谓的民族融合,因为直至一百年后的东晋权臣刘裕率军北伐攻占洛阳后,当地的汉族百姓仍然箪食壶浆,流着热泪欢呼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而冉闵所处的这段时期,正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矛盾的大爆发时期。
冉闵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也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第一件事是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同时也可能是最臭名昭著的杀胡令: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这条命令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羯族做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消亡。而那句话则是当他兵败被俘,慕容儁(俊)斥责他说:“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冉闵则回答:“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冉闵是个汉人,现在无法弄清楚他在被胡人养为义子的数十年中的心路历程,是忍辱负重还是心怀野心。他曾经说过他这一生从来没有杀过一个汉人,那应该指的是妄杀,因为在做赵将的过程中,他曾不止一次帮助赵人与晋人交战,所杀汉人何止万千?他曾希望与东晋政权联兵灭胡,恢复北方江山,可惜的是东晋根本置之不理。但值得深思的是,杀胡令一下达,北方汉人纷纷诛杀胡人,史书载赵国内汉人纷纷响冉闵,而邺城内外胡人尸体堆积二十余万,剩余的不是逃就是叛,羯人几被杀光。
还有一种说法是冉闵的杀胡令间接导致了匈奴人的西迁,以至于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从而改写了欧洲以及世界的历史。这个观点当然不能被完全证实,但冉闵的所作所为无疑在当时的汉族百姓心中是英雄,是救世主。冉闵杀尽石氏一门,被汉族官员和百姓推举为皇帝,建立了十六国时代最为短命的冉魏。
需要强调的是冉闵此人驳勇异常,不下于项羽。这是我喜欢冉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想像夕阳西照,冉闵左手双刃矛,右手连钩戟,坐下朱龙宝马,面对骁勇的胡人骑兵大呼一声当先冲阵,先后则是万余名由汉人组成的步兵。溃围、斩将,刈旗,与项羽不同的是他率领的万余步兵大破了十倍于几的胡人骑兵。这在战争史上是个奇迹。
冉魏建立的三年时间里,冉闵一直在战争中苦苦支撑。公元352年,冉闵与南下的的前燕慕容儁(俊)相遇,冉闵兵败被俘,短命的冉魏政权土崩瓦解。但在这一战里,冉闵一人杀燕兵及将三百余人无人能挡,就像长板坡的赵子龙一样溃围而出,只是由于朱龙宝马倒毙才被燕军俘虏,而他手下的三千步军则全数战死无一投降。
有几个历史事件值得深思,冉闵杀胡的前后,赵国境内的汉人纷纷响应,冉闵就义的前后,他手下的大臣纷纷自刎殉国,这在十六国时期是不多见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中原数十万汉人因不堪受辱南渡东晋,被胡人截杀后死亡殆尽。而冉闵死后,被杀死他的敌人追谥为:武悼天王。按晋书记载,其间还发生了奇异的自然现像,由此可知六月飞雪决不是关汉卿的首创。
在随后的历史中,冉闵被众说纷纭。屠夫、创子手、篡贼、野心家。甚至是破坏民族融合的历史罪人。但历史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说事,那么应该深思的就不应该是这些了吧。
我所爱的冉闵如同英雄项羽一样,是个顶天立地,有血有肉,敢做敢为的英雄好汉。项羽一生大小七十余战而一战身死,死前还不知醒悟地说是天亡他而不是他的过错。冉闵没有这样说,虽然他同样和项羽一样攻必胜战必克。或许他早认识到了自己必然将会失败,否则他不会与东晋联合,不会希望只是做东晋的一个郡守。项羽有虞姬,不知道冉闵有没有。但他的一家都死于胡人,他曾做胡人养子二十余年。
国仇、家恨!也许在他心中,早已没有了爱!
当年秦穆公死后,以秦国的三良殉葬,后人论及此事时多非议秦穆公的所为。但大文豪苏轼则断言三良是自愿殉葬,并且认为我们不能以今人的事非观点去评价古人,就像田横之二客以及其手下的五百壮士。“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
那么对于冉闵,我所表达的观点也如此。
冉闵的豪言壮语是: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特记之!
注:冉闵事可见资治通鉴与晋书的零散记载,行文与历史有偏颇之处,欢迎指正。
的朝代,我看晋代更甚于宋。
当匈奴人刘渊的铁蹄不断地蹂躏中原王朝之时,并州的官民约一万余户人在司马腾带领下被迫流亡,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支兵民结合的特殊武装,史上称之为“乞活军”冉闵的父亲冉瞻就是这支军队中的一员骁将。
羯族人石勒强大的时候,乞活军投降了后赵,冉瞻因不愿降胡被石勒重兵合围后被俘而死,但石勒因为喜爱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冉闵的驳勇,于是令其弟(一说为其侄)石虎养为义子,从此改姓石氏,在后赵军队中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冉闵因军功卓著不断成长,至石虎去世后,冉闵与汉族大将李农逐渐控制了后赵政权。
而这段时间里,匈奴人两度攻陷西晋首都长安,俘获了西晋两位皇帝晋怀帝与晋愍帝,西晋灭亡;在这段时间里,后赵石勒攻灭汉的继承前赵,俘获了前赵皇帝也就是两次俘虏晋帝的刘曜,前赵灭亡。
但同时也是这段时间里,中国北方的汉族受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野蛮屠杀,人口由晋武帝时的不足两千万锐减一半。这段时间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反抗与起义此起彼伏。异族统治并没有促进所谓的民族融合,因为直至一百年后的东晋权臣刘裕率军北伐攻占洛阳后,当地的汉族百姓仍然箪食壶浆,流着热泪欢呼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而冉闵所处的这段时期,正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矛盾的大爆发时期。
冉闵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也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第一件事是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同时也可能是最臭名昭著的杀胡令: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这条命令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羯族做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消亡。而那句话则是当他兵败被俘,慕容儁(俊)斥责他说:“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冉闵则回答:“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冉闵是个汉人,现在无法弄清楚他在被胡人养为义子的数十年中的心路历程,是忍辱负重还是心怀野心。他曾经说过他这一生从来没有杀过一个汉人,那应该指的是妄杀,因为在做赵将的过程中,他曾不止一次帮助赵人与晋人交战,所杀汉人何止万千?他曾希望与东晋政权联兵灭胡,恢复北方江山,可惜的是东晋根本置之不理。但值得深思的是,杀胡令一下达,北方汉人纷纷诛杀胡人,史书载赵国内汉人纷纷响冉闵,而邺城内外胡人尸体堆积二十余万,剩余的不是逃就是叛,羯人几被杀光。
还有一种说法是冉闵的杀胡令间接导致了匈奴人的西迁,以至于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从而改写了欧洲以及世界的历史。这个观点当然不能被完全证实,但冉闵的所作所为无疑在当时的汉族百姓心中是英雄,是救世主。冉闵杀尽石氏一门,被汉族官员和百姓推举为皇帝,建立了十六国时代最为短命的冉魏。
需要强调的是冉闵此人驳勇异常,不下于项羽。这是我喜欢冉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想像夕阳西照,冉闵左手双刃矛,右手连钩戟,坐下朱龙宝马,面对骁勇的胡人骑兵大呼一声当先冲阵,先后则是万余名由汉人组成的步兵。溃围、斩将,刈旗,与项羽不同的是他率领的万余步兵大破了十倍于几的胡人骑兵。这在战争史上是个奇迹。
冉魏建立的三年时间里,冉闵一直在战争中苦苦支撑。公元352年,冉闵与南下的的前燕慕容儁(俊)相遇,冉闵兵败被俘,短命的冉魏政权土崩瓦解。但在这一战里,冉闵一人杀燕兵及将三百余人无人能挡,就像长板坡的赵子龙一样溃围而出,只是由于朱龙宝马倒毙才被燕军俘虏,而他手下的三千步军则全数战死无一投降。
有几个历史事件值得深思,冉闵杀胡的前后,赵国境内的汉人纷纷响应,冉闵就义的前后,他手下的大臣纷纷自刎殉国,这在十六国时期是不多见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中原数十万汉人因不堪受辱南渡东晋,被胡人截杀后死亡殆尽。而冉闵死后,被杀死他的敌人追谥为:武悼天王。按晋书记载,其间还发生了奇异的自然现像,由此可知六月飞雪决不是关汉卿的首创。
在随后的历史中,冉闵被众说纷纭。屠夫、创子手、篡贼、野心家。甚至是破坏民族融合的历史罪人。但历史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说事,那么应该深思的就不应该是这些了吧。
我所爱的冉闵如同英雄项羽一样,是个顶天立地,有血有肉,敢做敢为的英雄好汉。项羽一生大小七十余战而一战身死,死前还不知醒悟地说是天亡他而不是他的过错。冉闵没有这样说,虽然他同样和项羽一样攻必胜战必克。或许他早认识到了自己必然将会失败,否则他不会与东晋联合,不会希望只是做东晋的一个郡守。项羽有虞姬,不知道冉闵有没有。但他的一家都死于胡人,他曾做胡人养子二十余年。
国仇、家恨!也许在他心中,早已没有了爱!
当年秦穆公死后,以秦国的三良殉葬,后人论及此事时多非议秦穆公的所为。但大文豪苏轼则断言三良是自愿殉葬,并且认为我们不能以今人的事非观点去评价古人,就像田横之二客以及其手下的五百壮士。“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
那么对于冉闵,我所表达的观点也如此。
冉闵的豪言壮语是: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特记之!
注:冉闵事可见资治通鉴与晋书的零散记载,行文与历史有偏颇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