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口吐莲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读宗教史与教士传记,我注意到,修佛教的人很少对长期的系统的智力活动有兴趣,而基督教徒更偏好纯粹的发现。随便说一个人,孟德尔是一位教士,他曾问父亲为什么一颗种子会长成大树,父亲回答说是“树的本性”佛教徒一般会满足此种似是而非的答案。但孟德尔却不满足,他岁岁年年种豌豆,观察计数及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规律,把有关“树的本性”这个话题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变成了那“那本性是究竟如何”而佛教徒却无意于此,他们满足于“灵性”啊“心”啊,或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类不太费力的大妈空谈,当然,他们管那叫“万有因果律”与区别于大妈“啊,树啊,这只不过是你的心在造作起意,要知道,根本没有树也没有你”或是“唉,那树只不过是因缘合和罢了,如果因缘足具,让树长着长着长成豌豆也是可以的。”靠,我怎么觉得这答案有点假大空啊,哥们儿我也知道啊,怎么说呢,不实在啊。
佛经总离不开一种大一统的教师味儿,总是一个有烦恼的人问一个没烦恼的人如何才能好受点儿,呵呵,以我的经验,还不如跟损友们一起混更好受,至于什么开悟之类的事儿吧,尤其那一类禅宗问答,我现在觉得有点像我当学生时的考试,有标准答案的那一种。其实想想“了生死”只是一个曾经时尚过的古印度的地域性话题,我知道还有更多原始部落并不把生死当作一个问题,在他们眼里,生与死较少界限,混得跟“自了汉”似的。再说有关人生的“生老病死”这一类开放性问题,我觉得放于历史地域情境里谈论会更有趣,答案越多越好,每一种答案适用于不同人群就更好,我个人不偏好宗教答案,说得有点太飞了,比如“中阴身救度法”什么的,听起来像恐怖故事,吓得我够呛,其实有很多较有人情味儿的故事更为自然,不那么大惊小怪,令我认同。
读宗教史与教士传记,我注意到,修佛教的人很少对长期的系统的智力活动有兴趣,而基督教徒更偏好纯粹的发现。随便说一个人,孟德尔是一位教士,他曾问父亲为什么一颗种子会长成大树,父亲回答说是“树的本性”佛教徒一般会满足此种似是而非的答案。但孟德尔却不满足,他岁岁年年种豌豆,观察计数及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规律,把有关“树的本性”这个话题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变成了那“那本性是究竟如何”而佛教徒却无意于此,他们满足于“灵性”啊“心”啊,或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类不太费力的大妈空谈,当然,他们管那叫“万有因果律”与区别于大妈“啊,树啊,这只不过是你的心在造作起意,要知道,根本没有树也没有你”或是“唉,那树只不过是因缘合和罢了,如果因缘足具,让树长着长着长成豌豆也是可以的。”靠,我怎么觉得这答案有点假大空啊,哥们儿我也知道啊,怎么说呢,不实在啊。
佛经总离不开一种大一统的教师味儿,总是一个有烦恼的人问一个没烦恼的人如何才能好受点儿,呵呵,以我的经验,还不如跟损友们一起混更好受,至于什么开悟之类的事儿吧,尤其那一类禅宗问答,我现在觉得有点像我当学生时的考试,有标准答案的那一种。其实想想“了生死”只是一个曾经时尚过的古印度的地域性话题,我知道还有更多原始部落并不把生死当作一个问题,在他们眼里,生与死较少界限,混得跟“自了汉”似的。再说有关人生的“生老病死”这一类开放性问题,我觉得放于历史地域情境里谈论会更有趣,答案越多越好,每一种答案适用于不同人群就更好,我个人不偏好宗教答案,说得有点太飞了,比如“中阴身救度法”什么的,听起来像恐怖故事,吓得我够呛,其实有很多较有人情味儿的故事更为自然,不那么大惊小怪,令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