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一个人的圣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鸭一中的人物他弄不明白,黑格尔这老头子无中生有,把审美的感受弄成没完没了的思辨,他们都活在另一个莫须有之乡,而他这真实的世界他们来看同样也不可理解,不可能相信。他躺在瓦顶下听飒飒雨声,这梅雨季节四下湿淋淋,路边野草和水田里插下的禾苗夜里都在疯长二天比”天高,”天比一天来得油绿,他就要把生命消耗在年复一年长起来又割掉的稻田里。一代代生命如同稻草,人同植物”样,不用有头脑,岂不更为自然?人类的全部努力积累的所谓文化其实都白费了。
新生活又在那里?他想起罗说过的这话,他这同学比他明白得更早。他也许就该找个农村姑娘,生儿育女,便是他的归宿。
早稻收割之前有几天空闲,村里男人们都上山打柴。他也裤腰上插把砍刀,跟著进山。每月他进县城一趟,到管下放干部的办公室领一回工资。买担木炭就够烧上几个月,上山砍柴无非是藉此认识四乡的环境。
在进山前的山洼子里,这公社最边远的生产队,只有几户人家的”个小村子,他见到个戴铜边眼镜的老者坐在家门口太阳下,两手捧一本虫蛀了的线装书,细眯起眼,手臂伸得老长,书离得挺远。
“老人家,还看书呢?”他问。
老人摘下眼镜,瞄了他”眼,认出他并非当地的农民,唔了一声,把书放在腿上。
“能看看你这书吗?”他问。
“医书。”老人立刻说明。
“甚么医书?”他又问。
“一伤寒论一,你懂吗?”老人声音透出鄙夷。
“老人家是中医?”他换个语调,以示尊重。
老人这才让他拿过书去。这没标点的古代医书印在灰黄而光滑的竹纸上,想必是前清的版本,虫蛀的洞眼之间红笔圈点和蝇头小楷的批注,用的还是朱砂,不说是祖上也大概是老人自己早年留下的笔迹。他小心翼翼把这本宝书双手奉还,也许是他这恭敬的态度打动了老者,便招呼屋里的女人:“给这位同志搬个凳子,倒碗茶!”
老人声音还洪亮,长年劳动的缘故,也许懂中医善于保养。
“不用客气了。”他在劈柴的树墩上坐下。
一个上了年纪却还壮实的女人,也不知是老人的儿媳还是续弦的老伴,从堂屋里出来,给他拿来个条凳,又提把大陶壶,倒了一满碗飘著大叶子的热茶。他道了谢,接过碗捧在手上,对面满目青山,杉树梢在风中无声摇曳。
“这位同志从哪里来?”
“从镇上,公社里来。”他回答道。
“是下放干部吧?”
他点点头,笑着问:“看得出来一.”
“总归不是本地人,从省里还是地区来的?”老人进一步问。
“原先在北京。”他乾脆说明了。
这回是老人点点头,不再问了。
“不走啦,就在这里落户啦!”
他用玩笑的语调,通常田间休息时农民们问起他都这语气,免得多加解释,最多加句山青水秀,几好的地方呀!同显然有学识的老人这话也不用说。
“老人家是本地人?”他问。
“多少代啦,世界再繁华好不过家乡这块土,”老人感慨道“我也去过北京。”
这他倒并不奇怪,信口问:“哪年呀?”
“啊,有年头了,还是民国,在北京读的大学,民国十七年。”
“可不是。”他算了算,照公历该四十多年前了。
“那时候教授时髦的穿西服,戴礼帽,提个文明棍,坐的黄包车来上课!”
如今教授不是扫街就是洗厕所,但这话他没说。
老人说是考上官派留日的公费生,还有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证重日,这他也毫不怀疑。他想知道的是老人怎么又回到这山里?可又不便直问,便转个弯子:“老人家学的是医?”
老人没有回答,眯眼仰望对面在山风中摇曳的树林,又似乎在晒太阳。他想这就是他的归宿,学点中医,也好给乡里人看看病,一种生存之道。再娶个村姑生孩子,老来也有个照应,等做不动农活了就晒晒太阳,看看医书作为消遣。
夜里,他给倩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已经到农村落户了,也可以说是水久的下落,而且有间土屋。她要是同意和他一起生活的话,他们立刻可以有个自己的窝。他工资目前还照领,再说她大学毕业也有工资,两人加在一起在这乡里就很宽裕,可以安心过上人的日子,他特别把人字写得大而工整,信纸上下格子都占满。他希望她认真考虑,给个明确的回答。也还写道,这农村的小学准备复课,计划要改为中学,停了几年课的这些孩子再读书可不就到了上中学的年龄,也得有一两位能教中学的教员,她来可以教书,学校总还是要办的。信山人唯独没有谈到爱情,但他写这些的时候充满至幅感,重新看到了希望,这希望只需倩也同意,这希望又如此现实,他们两人便可实现。他甚至很激动!这乱世也还能找到一块安身之地,只要她也肯同他分享。
鸭一中的人物他弄不明白,黑格尔这老头子无中生有,把审美的感受弄成没完没了的思辨,他们都活在另一个莫须有之乡,而他这真实的世界他们来看同样也不可理解,不可能相信。他躺在瓦顶下听飒飒雨声,这梅雨季节四下湿淋淋,路边野草和水田里插下的禾苗夜里都在疯长二天比”天高,”天比一天来得油绿,他就要把生命消耗在年复一年长起来又割掉的稻田里。一代代生命如同稻草,人同植物”样,不用有头脑,岂不更为自然?人类的全部努力积累的所谓文化其实都白费了。
新生活又在那里?他想起罗说过的这话,他这同学比他明白得更早。他也许就该找个农村姑娘,生儿育女,便是他的归宿。
早稻收割之前有几天空闲,村里男人们都上山打柴。他也裤腰上插把砍刀,跟著进山。每月他进县城一趟,到管下放干部的办公室领一回工资。买担木炭就够烧上几个月,上山砍柴无非是藉此认识四乡的环境。
在进山前的山洼子里,这公社最边远的生产队,只有几户人家的”个小村子,他见到个戴铜边眼镜的老者坐在家门口太阳下,两手捧一本虫蛀了的线装书,细眯起眼,手臂伸得老长,书离得挺远。
“老人家,还看书呢?”他问。
老人摘下眼镜,瞄了他”眼,认出他并非当地的农民,唔了一声,把书放在腿上。
“能看看你这书吗?”他问。
“医书。”老人立刻说明。
“甚么医书?”他又问。
“一伤寒论一,你懂吗?”老人声音透出鄙夷。
“老人家是中医?”他换个语调,以示尊重。
老人这才让他拿过书去。这没标点的古代医书印在灰黄而光滑的竹纸上,想必是前清的版本,虫蛀的洞眼之间红笔圈点和蝇头小楷的批注,用的还是朱砂,不说是祖上也大概是老人自己早年留下的笔迹。他小心翼翼把这本宝书双手奉还,也许是他这恭敬的态度打动了老者,便招呼屋里的女人:“给这位同志搬个凳子,倒碗茶!”
老人声音还洪亮,长年劳动的缘故,也许懂中医善于保养。
“不用客气了。”他在劈柴的树墩上坐下。
一个上了年纪却还壮实的女人,也不知是老人的儿媳还是续弦的老伴,从堂屋里出来,给他拿来个条凳,又提把大陶壶,倒了一满碗飘著大叶子的热茶。他道了谢,接过碗捧在手上,对面满目青山,杉树梢在风中无声摇曳。
“这位同志从哪里来?”
“从镇上,公社里来。”他回答道。
“是下放干部吧?”
他点点头,笑着问:“看得出来一.”
“总归不是本地人,从省里还是地区来的?”老人进一步问。
“原先在北京。”他乾脆说明了。
这回是老人点点头,不再问了。
“不走啦,就在这里落户啦!”
他用玩笑的语调,通常田间休息时农民们问起他都这语气,免得多加解释,最多加句山青水秀,几好的地方呀!同显然有学识的老人这话也不用说。
“老人家是本地人?”他问。
“多少代啦,世界再繁华好不过家乡这块土,”老人感慨道“我也去过北京。”
这他倒并不奇怪,信口问:“哪年呀?”
“啊,有年头了,还是民国,在北京读的大学,民国十七年。”
“可不是。”他算了算,照公历该四十多年前了。
“那时候教授时髦的穿西服,戴礼帽,提个文明棍,坐的黄包车来上课!”
如今教授不是扫街就是洗厕所,但这话他没说。
老人说是考上官派留日的公费生,还有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证重日,这他也毫不怀疑。他想知道的是老人怎么又回到这山里?可又不便直问,便转个弯子:“老人家学的是医?”
老人没有回答,眯眼仰望对面在山风中摇曳的树林,又似乎在晒太阳。他想这就是他的归宿,学点中医,也好给乡里人看看病,一种生存之道。再娶个村姑生孩子,老来也有个照应,等做不动农活了就晒晒太阳,看看医书作为消遣。
夜里,他给倩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已经到农村落户了,也可以说是水久的下落,而且有间土屋。她要是同意和他一起生活的话,他们立刻可以有个自己的窝。他工资目前还照领,再说她大学毕业也有工资,两人加在一起在这乡里就很宽裕,可以安心过上人的日子,他特别把人字写得大而工整,信纸上下格子都占满。他希望她认真考虑,给个明确的回答。也还写道,这农村的小学准备复课,计划要改为中学,停了几年课的这些孩子再读书可不就到了上中学的年龄,也得有一两位能教中学的教员,她来可以教书,学校总还是要办的。信山人唯独没有谈到爱情,但他写这些的时候充满至幅感,重新看到了希望,这希望只需倩也同意,这希望又如此现实,他们两人便可实现。他甚至很激动!这乱世也还能找到一块安身之地,只要她也肯同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