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得打扫。可这些天京城接连战乱,宫中太监们都跑完了。所以现在不但各处积满了黄沙灰尘,而且院子里、砖缝里也多处长出青草,时间上怕是来不及。”

    吴三桂虽然也知道是急了一些,不过眼下时间不等人,一摆手道:“时间是不容再改了,不然南京的新皇便要赶在咱们前面登基了,到时一国两君主,虽然咱们手上的定王是朱由检的亲子,算得上名正言顺,可南京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定不会轻易承认。命人传令下去,新皇就在武英殿登基吧。至于登基大典,也不需要按老规矩办,一切从简为好。”“是!”吴智应道。此次吴三桂率军入关,所率尽是武将,这种细活还只能落在吴智身上。商量完毕,众人出了大宅,打马直进皇城,如今的皇城内外全是辽东军把守,见到吴三桂个个肃立敬礼,吴三桂这一路行来,只觉得心情无比畅快,这皇城之中自古以来又有多少人敢如此打马狂奔,群臣自然是不敢,就连那历代君主也要顾及身份,更不可能骑马在皇城中驰骋。

    很快众人便来到定王所在宫殿,守在宫门前的辽东待卫见到吴三桂忙为其打开大门,吴三桂等人下马走入宫中,看着四周荒凉的景象,不由得感叹物事人非,想当年这宫中是多么繁华,可如今这里能般走的,都已被大顺军搬走,若非辽东军四处为其张落,此时这宫中怕是根本无法住人。定王朱慈炯年仅七岁,这些天在京城中可是饱受惊吓,吴智是在一家皇亲中将其找到,找到他时,早没了皇子的样子,甚至还不如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朱慈炯听到门外有响动,心中害怕,而奉命伺候他的宫女太监在宫中多年,当然明白如今这京城中谁才是真正的王,听到辽东王来了,为了讨新主子开心,都出门迎驾去了。根本没有人理会朱慈炯。当吴三桂等人进入室中时,发现室中竟空无一人,心中一惊,一把拉过管事太监,怒吼道:“定王千岁那里去了?”

    那管事太监平时在宫中只是负责伺候这些主子,何时见过武将的威严,被吓得混身瘫软,哆哆索索的道:“刚才刚才还在这里,这会儿这会儿”“还不快去给我我!若是找不到我便将你们一个个都挂在城头上!”吴三桂怒道。“是!是!”那管事太监忙召乎宫女太监在室中四处翻找。最后竟在床下找到了朱慈炯。此时的朱慈炯一脸惊恐,满面黑灰。抖个不停。

    吴三桂看着这个年仅七岁的孩童,只比自己的儿子大上几岁而已,却因其身份而饱受催残。当下心中感叹,拉过朱慈炯,轻轻地为其拍打身上灰尘,又取出汗巾为其擦去脸上黑灰,道:“不要害怕,如今大顺的贼军已经被赶出了京城,你已经安全了。再过几天你便要登基成为大明的新皇,可不能随便往床底下钻了,知道吗?”

    朱慈炯被救回宫中后,奉命来伺侯他的那些太监宫女心中都明白辽东军、吴三桂才是自己的主子,对这个旧主并不十分尽心,真正忠于大明的奴才早在大顺军攻入北京城时便已自尽了,这些天还是第一次有人如此轻声跟自己说话,关心自己。朱慈炯年纪还小,不知道吴三桂的图谋。他此时只知道眼前这人才是真的关心自己,一个多月来从皇子到亡国之人,其中的变化更让朱慈炯这个孩子无法接受,多日委屈顿时爆发出来,哭得好不伤心。“好孩子,不哭了,过几日你便要登基,成为大明皇帝。再这么哭下去岂不是让人笑话?”吴三桂轻轻擦去朱慈炯脸上地泪水。北京城中正忙着安排亲皇登基之事,而被辽东军追得如同丧家之犬的李自成此时却也经怀柔,直奔居庸关,他想要从此出京。反回山西。这天夜里,近万大顺军兵马来到居庸关外五里地地方,据前哨回报,此时居庸关中只有千余大明旧军,不过看他们守卫森严的样子,想是也已得到了辽东军的命令。

    李自成召来牛金星、李双喜商议破关之事。双喜一听关中只有千余军卒,跃跃欲式,向李自成讨令出兵,定要一举攻破居庸关,保李自成出京。牛金星却是反复斟酌后,才道:“万岁,从咱们东征以来,每步计划都落在辽东的算计当中,如今他们又岂会轻易放咱们出京?依臣看,这居庸关怕是不好闯啊!”李双喜听后,却摇头道:“丞相多虑了,辽东军之所以能料定先机,是因为有徐就和李野两人暗中为其通风报信,如今咱们剩下的这些人,那个不是从辽东军中杀出来的精锐,决不会再有辽东军的探子,咱们正可趁关上守军无备,杀出关去。”

    李自成点头道:“双喜所言不错。而且就算关上守军有所防备,咱们也只能硬杀出去,若是绕路,定会拖延时间,等京城的辽东军腾出手来,发兵山西,咱们还是毫无准备,可就真是没有机会了。”牛金星见李自成主意已定,不敢再劝,只是道:“万岁乃千金之躯,切不可轻易犯险,臣愿为万岁出战!”

    李自成当然也知珍惜性命,点头道:“好,便由又喜为前锋,率三千铁骑闯关,丞相为率五千军卒为中军,接应双喜,我亲率其余军卒在此为你们压阵,若是关上真有辽东军伏兵,切记不可莽撞,迅速返回此处,咱们再图他策。”李双喜得令后点齐三千兵马,趁着夜色,小心的向关城摸去,行到关城外一里左右时,只见城头灯火通明,一队队兵卒在城头巡逻,关下城门紧闭,门外摆了三道鹿角,并点起十余堆篝火,将整个关城照得如同白昼。见关中守卫森严,双喜也暗自心急,居庸关本就是守卫京城地要道,城高十几米,若是要靠自己这三千骑军想要攻城,不过是痴人说梦,若想在此制作攻城器械,再要攻下关城,恐怕得等到三日以后了。正在双喜心急之时,突听官道上传来阵阵马蹄声,双喜命部下小心隐藏,不得作声。片刻后,只见一队三百余人的骑兵小队赶到关下,为首之人向着关上高喊:“我乃辽东吴王亲将,奉命来此助尔等守关,还不快快打开城门!”

    双喜闻听此言,心中大喜,看来辽东军并未在关上布下伏兵,这支援部队此时才刚刚进到,真是天助大顺。只要关上守将打开城门,自己便可趁机杀入城中,夺下关城。当即命部下全部小心牵着战马,向关下靠近,同时为防意外,传信于中军丞相,请求援助。

    关上守将用吊篮将来将令符吊上城头,小心验过后,才高声道:“不知上差驾到,有失远迎,请大人稍侯,下官立即率人打开城门,为大人迎风洗尘!”为了讨好于辽东军,守城将领竟亲自下了关城,打开城门,又率着几百军卒搬开城门前的鹿角,迎接辽东援军。双喜见城门已经打开,阻路的鹿角也已搬走,低声命手下将士全部上马,准备冲锋。待辽东援军走到城门口时,双喜突然大喝一声:“冲啊!”说完已是一马当先冲向城门,三千大顺骑军立即紧随其后,向着关城杀去。

    正在进城的辽东军见到竟有敌军向自己冲来,个个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待双喜已冲到城门不到三百米时,这些人才仿佛突然清醒过来,拼命向城中逃去。双喜紧随这些乱军身后杀向城门,关下根本无人防守,拦路的鹿角也无人搬回原处,城门也是大开,正为双喜等人让出一条大路。这时牛金星也已率中军赶到,见到双喜已将要冲进城门,当下令全军立即支援双喜,杀向关门。牛金星率军杀近城门时。忽见关城内一阵大乱,刚才率军冲杀入城门的双喜竟以更快的速度向城门外冲了出来,见牛金星还愣在那里,冲在最前面的双喜大叫道:“快撤!咱们中埋伏了!”双喜话音未落,只见刚才还空无一人的居庸关城墙上突然站出无数人影,随后便是一片响枪,刚刚冲近城墙的大顺军毫无防备之下,死伤惨重。牛金星一见不妙,马上掉转马头。想要逃走,可是未等他逃出五米。只觉后背一震,整个人从马背上腾了起来,掉落马下,他知道自己定是中弹了,随即便失去了知觉。也不知过了多久,牛金星才慢慢醒转过来,感觉身下不断晃动,他勉强睁开双眼,见四周景物正不断后退。看来自己正被人抬着赶路,他不知自己是被部下救了出来,还是已经被辽东军俘虏了,刚想起身,后背却是一阵巨痛,好不容易积蓄的一点气力随之散去,再次重重的落在单架上。

    牛金星的动作惊动了身边之人,只听有人大叫道:“丞相醒了、丞相醒了!”随后听到一阵马蹄声,又有人来到自己身边。“丞相。可还安好?我是双喜。”

    听着熟悉地声音,牛金星这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人救了回来,勉强歪了歪头,看到正站在自己身边的双喜,只见双喜右臂用一条白带吊在颈上,脸上也有一条大口子,虽然已不再流血,可仅从那两寸长的口子上。不难想象当时有多么惊险。“双喜”牛金星不知现在大军所在位置,也不知道中伏后,到底逃出多少人,可他实在没有力气再说下去好在双喜看出了牛金星的意思。低声道:“丞相,咱们当时中了辽东狗贼的奸计,城中有辽东祖大寿率一团兵马埋伏,叫门的那队辽东兵也是他们故意所为,我率军刚入城门,便看到城门四周屋顶上站满了辽东军卒,三千精锐毫无防备之下,大多惨死在辽东军枪下,随我逃出的不足三百人,而丞相所率中军尚未入城,虽然损失不小,却还有三千余人逃出,丞相当时中弹,被部下救出。可未等咱们逃出多远,城中辽东军便派出一队骑兵追杀咱们,两千精锐为了掩护大军撤退,主动迎战,宁死不退,为咱们争取了时间,此时咱们已绕路出了长城,正行在草原之上。”牛金星听后暗叹那两千死士,都是好样的。“万岁万岁怎么样了?”

    双喜抬头向前看了一眼,李自成正骑着他的乌雅马走在队伍最前面。“这次对万岁地打击又是不小,咱们全军现在只剩下不到三千人,还有一半是步兵,不过万岁却并未气馁,还在大军前立下毒誓,返回山西后,定要辽东血债血偿!”牛金星闻言只是长长叹了口气,他心中明白,李自所谓的血债血偿不过是在安慰军卒罢了,如今大顺军二十五万精锐只剩下眼前这三千多人,几百员战将,也只剩下双喜一人,先不说是后是否能报得这个大仇,就是能否安然返回山西都是个未知之数。当然这些话,牛金星只能想想罢了,不然这扰乱军心之罪自己可是承担不起。大顺残军走在一望无际地大草原上,却是步步艰难,全军从山海关一路逃亡,根本不及携带粮草,在草原上又不敢惊动他人,生怕辽东军寻迹追来,只好强忍饥饿、劳累,一步步向山西附近移动,只有遇到一些小部落时,才会大杀一场,抢夺些食物,不过这些小部落的百族却是遭了秧,为免泄露行踪,上至花甲老翁,下至未满月的孩童,全部被坑杀,大顺军所过之处,真是鸡犬不留。即便是这样,全军还只能过着饱一顿、饥一顿日子,不断有受伤的军卒掉队,惨死,仅剩的两千余人也是个个面黄饥瘦,此时别说打仗,就是骑在马上控缰的力气都没有了,不断有人从马上掉落下来,一命呜呼。大顺军日子难过,可北京城中却是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大明新皇要登基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新皇登基

    四月三十日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武英殿前的院子里很早就由锦衣卫摆好了皇帝的全套仪仗,并由彩衣象奴牵来了六匹披红挂彩的大象,分立在金水桥外。两行锦衣卫士分立在丹陛下边。接着有两行锦衣旗校,手持着金瓜、钺斧、朝天蹬等等仪仗。最后是两匹仗马,披红挂彩。吴三桂抱着年仅七岁的定王朱慈炯站在院子中,吴智、吴宇分立其左右,等着仪式开始。为了将这些次新皇登基仪式办好,办出影响,吴三桂特将京城中大明旧臣召集起来。文武百官早已在午门外朝房中等候。忽然午门上钟鼓三鸣,他们肃然地从右掖门走进了紫禁城,来到武德阁下肃立。武英门外的钟声响了三下,他们按照武左文右,分两行来到,过了金水桥,进入武英门,从锦衣旗校和锦衣力士中穿过,避开中间的御道,从东西两边登上了丹埠,在丹绎上按部就班,肃立等候。百官中有一大半曾降于大顺,而文臣中大约十成有八成都是降先降大顺后归大明的臣子。当他们听说辽东军入关大败李自成,最后顺利夺下京城,这些人心中大喜过望,辽东军不论怎么说也是大明臣子,而辽东王吴三桂又是世家出身,决非李自成那个蛮子可比,他总不会像李自成那般作出有辱身份、有辱国体的事来,自己的苦日子终于是熬出头了,而且新皇登基,必定大赦天下,自己投靠大顺的罪过也能得到赦免,更成了助新皇的功臣,往后的日子应该好过了,不过他们知道眼下京城中新皇不过是个傀儡,而真正掌权的还是辽东军,自己要怎么才能攀上这支大腿才是当务之急。一个太监走到丹墀一角。挥动三次长鞭,也就是静鞭。文武百官在三声静鞭响后,更加寂静无声。突然从武英门外的金水桥南边响了二十四声礼炮,跟着鞭炮响起来,非常热闹。按道理说,静鞭响后,皇上出来之前,应该一点声音不许再有。可是现在的这个特殊情况,却是经辽东军众将领研究。吴三桂亲自决定的。自辽东制出新式火炮以来,每逢有喜事。定要放礼炮,只是根据事情大小,炮声分为八响、十二响、二十四响不等,而这次新皇登基,当然是最高礼节,二十四声炮响,不但震慑了大明旧臣,更改变了大明朝的老规矩,诏示着在这京城当中。从今以后便是辽东说得算。

    礼炮、鞭炮响过之后,有鸿驴寺官员进入武英殿,转到东暖阁,但没有进去。有一个宫女揭开黄缎绣龙门帘,跪在地下磕了三个头,说道:“恭请皇上起驾!”

    朱慈炯身穿黄缎绣龙袍,头戴平天冠,冠前有十二行宝石珠串直垂到眉毛上边,不过几斤重地平天冠对于一个七岁孩童来说却有些沉重。压得朱慈炯直皱头。而吴三桂则穿着四爪蟒袍,头戴金冠,腰系玉带,脚穿直缎粉底金线绣龙嵌珠云头靴,跟在朱慈炯身边。看着朱慈炯皱眉的样子,轻轻拍拍他的小脸蛋,道:“乖,再坚持一会儿。很快就完事了!”七岁的朱慈炯根本还搞不明白眼前的情况,只是按照吴三桂的要求,按礼成事。看见鸿驴寺官员请万岁出去行礼,又听见外边开始奏乐。吴三桂微微一笑,将御座上的朱慈炯抱起,向正殿走去。四个直指使进来导驾,请他到正殿去,受百官朝贺。吴三桂抱着朱慈炯默默地进入正殿,在乐声中朱慈炯升入宝座,而吴三桂便坐在龙椅边上的绣墩上。堂下文武百官从两边退出,归入班中。依照鸿驴寺官员的高声唱赞,文武百官在丹墀上向北跪下,行三跪九磕头礼。然后由鸿胪寺官员恭读了由大明旧臣缮就地贺表,读完贺表之后,文武百官又一次向他磕头,山呼万岁。接着又读了皇上的敕谕,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并宣读了朱慈炯登基后地第一道圣旨,改国号为崇武,任辽东王吴三桂为摄政王,在新皇未满十六岁前,主持朝堂大事,接着又对辽东文武官员进行升迁,各师长全部为一品大员,团长则为二品官员,其余将领依次升迁。大明朝原有六部人员及内阁大佬大部分都已死于战乱,幸存的也已不知去,所以朝中六部也俱由辽东人担任,对此任命,堂中百官无人敢出声反对。最后又是百官叩拜,山呼万岁。登基的典礼就这么简简单单地行过了,跟着是奏乐。

    吴三桂带着朱慈炯从宝座上下来,又退回武英殿的东暖阁。群臣也从武英殿的丹墀上退下去。鸿胪寺官员传呼:文武百官齐去承天门肃立等候。承天门楼上设有御案御座,由锦衣旗校侍立御座两边,但朱慈炯并没有亲自前来,仅仅在御案上设立黄缎牌位,上边用恭楷写道:“大明皇帝万岁!万万岁!”大体上按照大赦天下颁诏的故事,行了仪式。诏书很长,无非就是宣扬大明历代功勋,又对明朝往日的苛捐赋税全部豁免;明朝官吏凡贪污的一定严惩,决不宽恕;奉公守法的一体照旧录用;命南京大小官员定要兴兵伐顺,如有不遵圣旨地,定斩不饶,又传令天下,在登极以前,除掉弑杀父母,大逆不道的,其他不论什么重罪,一律赦免,就连大顺军中军卒只要就地向明庭投降,也是不再追究,但是颁诏之后,再有随大顺逆贼继续顽抗的,决不宽恕,必诛其九族等等。吴智代皇上颁诏。诏书由鸿胪寺官员宣读以后,便放在一个盘子里边,盘子上有一个结头,用黄色绳系着从承天门上边放下去,便算完成了颁诏这件大事。然后跪在下边的文武群臣又是一阵山呼万仪式结束后,七岁的朱慈炯累得不行,回到房中,片刻功夫即已坐在椅上睡着了。吴三桂将其轻轻抱到床上,小声的对几名太监道:“你们小心伺侯着,如有怠慢定斩不赦!”

    吴三桂警告了那帮太监宫女后,转身来到偏厅,辽东大小将领早已在此等侯,见吴三桂来此,忙起身行礼,口称:“吴王千岁!”吴三桂一摆手,道:“好了,咱们不行这些虚礼。”看到祖大寿也已回来,问道:“舅父,可曾遇到李自成?”

    祖大寿点头道:“李自成率万余军卒企图闯关,被咱埋伏了个正着,不过按你的吩咐,并未对其赶尽杀绝,杀了他们大多数兵马,现在这些贼军还剩两三千人,已绕路关外,正向山西行进。”“嗯,这李自成现在不过是条小泥鳅而已,虽翻不起大浪,不过咱们正需要他来搅混大明这池水,看看这天下明臣还有多少人会听朝廷号令,咱们也好借此机会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免得日后再生事端。”说完吴三桂又转头向吴智问道:“诏书可曾发出?”

    “已派出近百信使,将诏书发往全国各地,七日内可传遍大明各地!”吴智站起来答道。“好,命各地暗哨仔细打探各路明臣反应,看能有几路兵马奉命北上平乱,同时命大军在京城休息一月,一月后,便是咱们大军南下灭顺的日子!”再说狼狈而逃的李自成,率领着千余残军从关外绕了个大圈子,才来到山西高阳附近,从高山卫入关,终于返回到了山西。一路上不敢停歇,每天日夜行军,终于在五月二日返回太原城。镇守太原的文水伯陈永福到郊外迎接他进城,将晋王府作为李自成行宫。

    未等坐稳,李自成便也接到了大明朝新皇登基的诏书,看着诏书上新皇命南方各路明军兴兵伐顺,李自成也是心惊不已,他对南方的明军也是知之甚详,虽然南方明军中并无什么大将。可却有不下百万军卒。若是以前,这些人根本没放在李自成眼中,只要占了北京,完全可以传檄而定,可如今不同往日,北方还有辽东虎视单单,若是南方明军与其配合,同时攻向自己,自己的日子恐怕就真的不多了。为保山西不失。李自成不顾一路劳累,在宫中召集一次很机密的御前会议。讨论固守山西的方略。他心中完全清楚,自古以来太原是兵家必争之地,能够守住太原,守住上党,守住河东,就可以使全晋巩固。全晋巩固,就可以巩固陕西。当然,河南洛阳一带也十分重要,但如何守住全晋。是最关键的一着棋。可惜现在手中无兵,在山西只有大约二万人,分布在平阳、潞州、寿阳与泽州各处。如今到处不稳,几乎是无地可守。陈永福手下只有四千人,加上新投降的三千人,不过七千之众。死守太原之外,还要分出一部分人马分守代州、雁门、介休、寿阳等地,镇压叛乱,而驻在太原城中地只有一千多人、这情况确实不稳。大家分析了当前形势。都觉得大顺的处境十分不利。现在首先要使山西全省安定下来,才能够防备辽东前来进攻。而山西北方大同是一个门户,如今却已是无兵可派、无将可守,如果大同落入辽东手中,整个晋北就落入敌人之手,太原北边就空虚了。不惟三关不能守,太原不能守,平阳也不能守。就连千里黄河都失去了屏障,处处可渡河。

    而在京城的吴三桂若想攻打山西,最近的路便是从平定州入山西,可这一路上要经过井陉、固关。都十分险要。李自成希望凭借太行山的天险,固守山西,然后力图恢复。只要山西不失守,他大顺江山就不至于失去,一旦创伤养好,就可以重新进入畿辅,夺取北京。但在这种使自己宽心的想法后面也埋藏着一种深深的忧虑。他不能忘记半个月来他所经历的失败,这是他以前没有料想到的。山海关一战几乎使他地将士死伤了一半,剩余下来的也变成了士气不振地部队。更不料在抚宁、玉田、蓟州、居庸关接连败北,他自己受伤不算,与他多年出生入死的亲信将领一批一批死去,这些事使他想起来就十分难过,也十分害怕。他担心山西如遭敌人进攻,或许无法死守。山西倘若失去,关中也无法固守。还有一件事情也使他感到吃惊和害怕的,是他没有想到如今的百姓竟然那样反对他,从高山卫一路南下,直到进入到太原前,这一路上百姓夜间烧毁自己的房屋,在旷野里呐喊,骚扰他的部队;又把路边的水井都填了,使他的人马都渴得要死。一到太原,李自成又获悉山西、河南、山东各处都在叛乱,几乎不可收拾。

    半天,李自成最后终于下令,命陈永福率五千军卒北上大同,双喜率八干精锐赶赴平定州,李自成率军暂驻太原,待小张侯伤势好转后,再由小张侯守卫太原,自己再伺机而动。李自成现在也实在是手中无将,不然决不会对陈永福一名降将如此委以重任,在分别之际,李自成叫过陈永福,道:“我们相处时间不久,可是将军的忠义之心,我早有所闻,所以对将军特别倚重。如今国家有困难,又遇辽东军进兵关内,望将军努力保卫大同,能够撑持多久就撑持多久。朕驻在太原,作将军后援。只要关中人马过河东来,朕亲自率军驰救太原,望将军戮力杀敌,为国立功,名垂青史。”

    陈永福躬身说道:“臣从前守开封,与陛下为敌,使陛下精兵战将多有损伤,陛下亦曾在开封城下受了箭伤。后来陛下不念旧怨,对臣以礼相待,又封为文水伯。臣闻前朝曾有君臣鱼水之说,不意亲自遇到圣主,如此恢宏大度,不念旧恶。臣自投诚陛下之时,已经对天发誓,此生此世就是肝脑涂地,也要报答陛下知遇之恩。”李自成听后,心中十分舒服,却听陈永福继续道:“我军虽然在山海关战败,辽东十分猖獗,但胜败兵家常事,请陛下不必过忧。臣纵然兵力甚微,也决心死守大同。而且那些吴三桂虽在京城重立新君,可他狼子野心,天下皆知,他本身又是久居关外,已与胡人不分彼此,如让其得了江山,我中原百姓必定遭殃。倘若他真敢前来大同,臣愿同将士们血战城头。只要臣不死,大同绝不会失守。”

    陈永福的话说得慷慨真诚,李自成、牛金星等都十分感动。陈永福当即印辞,传令府州县人马向太原集合,随即率军北上大同。李自成继续与牛金星商量大计,直到深夜。据他们推测,辽东吴三桂虽在京城重立新君,可新君不过是个不满七龄的孩童,根本还什么都不懂,而且又立了吴三桂为慑政王,所有大权还不都是掌在吴三桂手中?如此以来,这大明朝岂不成了他吴家的天下?南京一众明臣即未在京城大战中立下寸功,吴三桂当然不会对其进行分封,这些明臣又岂会轻易臣服于吴三桂。早先便曾听说江南要立福王为新君,虽然被辽东抢了先,可他们真的会臣服于北京的明庭吗?若是不服,而立福王为新君,那这天下马上便会重现当年三国争雄之局,辽东在北边,南明在南边,大顺在西边。这样的结果恐怕是李自成最希望看到的。

    不过先不去管南京方面会有何反应,目前最要紧的却是在固守山西的基础上,全力保卫河南。倘若河南失去,不惟关中难保,甚且连三分天下之局也不能维持。两人一直商量到天色将明的时候,才决定牛金星尽快启程,赶回西安,征集大军,进援山西。第二天一大早,未等李自成休息。又有信报传来,榆次在接到北京新皇诏书后,竟然重新挂起大明旗,宣布反顺投明。李自成气得面色铁青,立即命人召来牛金星和陈永福。二人来后,看了信报,陈永福问道:“万岁,榆次的事究竟如何处置?宜速不宜迟,迟则其他州县会闻风响应。

    李自成决断地说:“立即派兵剿杀!”牛金星赶快跪下说:“动用大兵剿杀。固然是一着应急的棋,但最好先派人去晓以大义。使他们开门投顺。如不得已,再用兵不迟。”

    李自成摇摇头说:“秦晋本是一家,这山西也是朕的半个家乡,况榆次又近在数十里之内。榆次人如此目中无朕,岂可不严厉惩治?这不是升平时候,该杀就杀!不能手软!”他转望陈永福说:“你今日就派兵前去,限明日天明前攻破榆次县城,不得有误!”榆次本就是城小人少,不过是城中剩余的几个大户听辽东军几十万大军挥军入关。打得李自成从北京兵败,退到太原,以为李自成的大顺国已经时日不多,昨天又有京中新皇发出地诏书,召集天下百姓反顺投明,他们便以为机会来了,才联系了附近几个县城,说好一同起事。可没想到,榆次的义旗是挂起来了。可未等其他几个县城响应,第二天下午,便先迎来了陈永福的大军。城内还没有来得及布置坚守,一阵炮火之后,大顺军便用云梯爬城,将城攻破。城内许多街巷,因见城破,只好在房顶上竖起了白旗。以避免了巷战,也避免了屠城,只被大顺军杀死了一二百人,杀伤了二三百人。陈永福大胜后。忙给李自成送来了火急塘报,说是榆次县已于天明时候攻克了。不过塘报里边自然不会提大顺军攻城后**妇女、抢掠财物的事,可是李自成心中明白,陈永福是怀着一肚子怒火攻进城去的,绝不会不让士兵们**抢掠,放火烧房,何况陈永福的人马都是来自河南,同山西人没有同乡之情。李自成一想到榆次离太原只有六十里,如今却敢于第一个起来叛乱,第一个遭到浩劫,心中就不免难过。

    所以陈永福的塘报不但没有使他感到高兴,反而使他有点失悔。自来秦晋是一家,山西毕竟是他的半个故乡啊!假若听从了牛丞相的建议,今天一面派兵前去,威胁城中,摆出要攻城地架势,一面进行晓谕,也许只需要惩治几个为首滋事的人,就可以避免众多死伤,避免**抢劫,避免烧毁房屋。榆次县为首反抗他地人不会太多,其余平民百姓是跟着闹起来的,想到此处,李自成又有些心软起来,命人传令给陈永福,让他约束兵卒,不得过于纵兵行凶。为了安抚榆次县百姓人心,李自成又命牛金星拟了一张安民告示。可未等安民告示送出太原城,又有塘报送来,太原城外的太谷县、祁县竟也关闭了城门,在城头挂起了大明旗。李自成听后大怒,顺手将牛金星呈上来的安民告撕得粉碎,狠狠的一拍桌子,喝道:“来人,命孙永福给我将榆次屠城!命他屠城后立即北上大同,这太谷、祁县竟敢反我大顺军,我岂能饶他!命城中军卒集合,我要亲自率军出征!”随后又令牛金星暂缓行程,暂时随军出征,而西安征兵征粮等事交给高桂英高皇后负责。高桂英随李自成征战多年,主要便负责后勤事谊,这些小事由高皇后负责,已是小材大用了。当天下午,李自成便率军杀到太谷,下令攻城,太谷不过是个弹丸小城,不到一个时辰便已城破,李自成命大军再次屠城,不论男女老幼一率就地处绝。随后又率军来到祁县,不料祁县士民吸取了太谷的经验,不仅仅关闭城门,而且城头守御很严。李自成越发大怒,又实在觉得奇怪。已经惩罚了榆次和太谷,如今是他御驾亲临,祁县全民怎么竟敢如此与他作对?为什么山西士民不念秦晋一家,与他大顺皇帝有同乡之情?李自成原本还因命大军攻破榆次县城,杀戮了大量城中绅民,破城将士又在城内大肆强*奸和洗劫,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攻破太谷时这种不安已经减少了一些,如今却因祁县的造反,这种不安已一扫而光了。

    李自成率大军来到祁县城下,见祁县守卫森严,下令全军攻城。祁县的绅民用火器和弓箭对抗李自成,守得相当顽强,连一些妇女也登上城头呐喊助战。李自成甚至将太原城城中的十几门大炮都用上了,炮弹隆隆地飞过城头,有的打在城墙上,打坏了一些城垛,使城墙上到处血肉模糊;有的打到城内,打塌了房子,引起了火灾。李自成的士兵们也很忿恨,拼死用云梯爬城,不要一天时间就将小小的祁县城攻破了,城中血流城河,得胜的大顺军转眼便化身为恶魔,在城中任竟烧杀抢掠,街道上和宅子中到处是死尸,对女人,这些军卒更是不会放过,很多妇女被强*奸了,一部分妇女为怕受侮辱投井死了。大火在城中整整烧了一天,原本的还算繁华的祁县只在两天功夫便已化为乌有。率军出了城的李自成回望着祁县,还恨恨地说:“对这样无法无天的人,就应该用屠城的办法惩治他们,不能手软!”

    攻破祁县以后,李自成又得到禀报,说平遥、介休两地土民百姓打算响应祁县的叛乱。李自成亲将率军到两地将为首之人杀光,又查抄了一些大户,没收其家产,暂充军饷,并抓来了一些丁壮百姓,编入军伍,充当炮灰。太原城周围各个城镇因有榆次、太谷、祁县的前车之鉴,暂时安定了下来,不过昨日一早率军离开太原,奉命赶往平定州的双喜派人送回急报。明朝的真定府知府邱茂华原来一直躲在山中,如今听说大明新皇登基,又从山中出来,上书大明,宣誓效忠当今万岁。大明朝已降下圣旨,封其为真定巡抚,大明这么安排,显然是要堵住大顺朝派人马出固关袭扰畿辅,也为大明官军从固关进攻山西作准备。同时北上的孙永富也传回密报。大军行至红泉寨附近,竟遭到附近百姓及大明残军的骚扰。这些乱军甚至占据了定襄,竖起明朝旗帜。临近定襄的忻州也有人密谋响应,酝酿起事。孙永富为不贻误战机,已率军星夜赶到定襄,用大炮攻克县城,用屠城的办法将叛乱镇压下去。又迅速到了忻州,将准备叛乱的几名首领凌迟处死,满门抄斩,虽是暂时压下了反叛浪潮。可整个晋北到处人心浮动,十分危急。

    李自成对此也是无计可施,现在他更加后悔,为何当初不听牛丞相所言,居守关中,而是急着挥军北上,去占领北京登极,结果在北京呆了仅一月有余,不但未能如愿登极。反而是大败而归,被辽东军赶回了山西,手下将领死伤怠尽,二十万精兵所剩无几,结果现在山西、陕西、河南各处烽烟四起,自己却是无兵可派、无将可遣。不过好在这些日子小张侯伤势已是大有起色,虽不能上阵杀敌,便率军出征却已勉强可以。李自成急召来牛金星、小张侯。将眼前局势向二人简单说明,二人听后也是心中忧心不已,在座众人实在是未曾料到辽东竟会如此强大,现在自己内部也是不稳。而小张侯又提出新问题,道:“万岁,如果南京人马真地应大明新皇诏书发兵来攻河南,咱们如何应付?”李自成听后,长叹口气,却不做声。牛金星皱眉道:“倘若只有辽东人马来到河南,他们虽拥立新皇,可他们的兵马大多为关外蛮族,河南百姓父老与其不熟,恐怕不会轻易投靠他们,可南京本就与河南相邻,两省百姓也多有同乡之谊,若是他们真的南上河南,怕是不妙啊!

    而且河南老百姓以前虽曾拥戴万,可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咱们大军进入河南后,没有设官理民,没有恢复农桑,没有抚辑流亡,以至于颇失百姓之心。而明朝开国到今天,将近三百年,突然亡国,要说老百姓完全不思念故君,那是不合情理的。所以我担心史可法率大军来河南后,如果我们号召百姓同史可法作战,百姓未必响应。

    可是不作战又如何呢?我们退一步,史可法就进一步,河南就不是大顺的河南了。”

    小张侯接道:“据我看来,河南局面固然危险,可山西却是更加危险。倘若大顺失去山西,又失去河南,关中是没法守的。关中偏在西边,粮饷来源困难,如今正是饿死人的荒年,加上兵源又枯竭,岂能对抗胡人?纵然能抗拒一时,日子久了,如何能够抗拒?”李自成看了两人一眼,叹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担心的不仅是河南、山西会失去;我还担心辽东会派一支精兵,绕道塞外,从榆林塞外南下,进入长城,到时陕西必然大乱,大顺将顾此不能顾彼,顾南不能顾北,几面作战,如何是好?所以,巩固山西,确保河南,方能扭转这个困难局面。如果辽东只有一路从塞外向南进兵,那就容易对付。不过眼下咱们即无兵卒可派,也无粮饷发放,你们看田玉峰来的这封密奏,说陕西本来就闹旱灾,近来征粮急迫,粮价腾贵,小麦每斗涨到二两四钱,大米二两六钱,从来不曾如此,已经有人吃人地情况,征兵征粮都十分困难,这才是最大的难题啊。”

    李自成早派出少数部队到河南,希望号召河南百姓参加大顺军,可是如今河南百姓再也不听他地号召了。有些人原来是随顺大顺朝的,可是经过三四年的战争,对李自成也不再有兴趣。原来把他看成救星,后来一年年打仗,一个战争接着一个战争,老百姓乱久思治,希望过一天安定的日子,可是始终没有等到这一天。如今你纵然说得天花乱坠,老百姓也不再相信。他们要活命,要养儿育女,不愿再去打仗。

    第一百二十五章南京自立

    而且这些百姓又听说辽东军已经入关,拥立朱慈炯登基,大赦天下,无不欢欣鼓舞。这些穷苦百姓早就听说辽东兵强马壮,这些年女真、朝鲜、北蒙等都已先后惨败于辽东之手,而且又有往来与辽东的商人说起辽东,那里没有欺压百姓的官员,没有各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苛捐杂税,只要肯努力,人人都能吃饱穿暖,便仿佛人间天堂一般,人人目露羡慕之色。所以这些百姓都一心盼着辽东军南下,以解自己于水火之中,在辽东军尚未南下之际,许多势力便已派出信使北上京城,向辽东新建的大明朝效忠,所以李自成号召河南百姓从军卫国的希望只能落空牛金星道:“关中毕竟是陛下桑梓之地,请陛下速速敖谕关中各地,酌减征粮,务使官绅庶民安心,不要惊慌。只说粮食将由河南各地源源运向关中,有擅自囤积粮食,高价出售者,一定依法严惩不贷。”李自成叹口气道:“关中虽然是朕的家乡,目前要安定后路,不能不用严刑峻法惩治盗匪。这样吧,你们替朕拟一道敕谕,明日就可送到西安,上面一定要写明:有偷人一鸡者斩!另外要告诉田见秀,军粮虽然可以酌减,但应征之数必须火速催齐,不可缓慢误事。”

    小张侯听后心情更加沉重,说道:“陛下,臣愿率军赶赴河南,号召河南父老兄弟,与敌周旋到底,如不能胜,我们兄弟战死沙场,义无反顾。倘若是史可法率领江北四镇人马来到河南,我们就驻兵豫西,东守虎牢关,北守孟津,使南方人马不能西来。若是能挑动南北明军在河南山东一带互相火拼。则可保我河南万无一失!”就在李自成对眼前形势一愁莫展时,突然有密探传回急信,李自成展开密信,初略一看,李自成听后先是一惊,随即不顾身份,站起身来哈哈大笑,只笑得帐中众将好不惊诧。有人还以为密信又是那方报灾,竟刺激的李自成得了失心疯。过了一会儿。李自成才终于止住笑意,对帐中众将道:“天不绝我大顺。南京自立了!”

    众将先是一惊,随即大喜,若是南北明军同时进攻大顺,则大顺必无胜理,可如今南京竟然自立,则与辽东吴三桂所拥立的北明必然是势同水火,而中国自古以来,向来更善于窝里斗,反而对外敌却可百般容忍。只要南北两个明庭动起手来,自己便可偏居一隅,休养生息,只等他们两败俱伤时,便可坐收渔翁这利。李自成忙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传于山西、陕西、河南众大顺军将领,以鼓舞士气,说明大顺还是天望所归,并未到了绝路。再说远在京城的吴三桂也早已得到此密报,毕竟吴三桂在辽东苦心经营多年。情报系统远比李自成健全得多,虽然路途比李自成还要远上几百里,却比李自成还要早半日得到此信,得知大明旧臣竟然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菘为帝,吴三桂气恼不已,本以为自己占了先机,拥立朱慈炯即位,南京有大明旧臣便可传檄而定。没想到他们还是立了福王为帝,与自己作对,只得召集众辽东将领商议对策。

    本来这等军国大事应该在金銮殿上商议,可此时京城以北已全是辽东的天下。北京城中的大明朝根本就是辽东的传声筒而已,吴三桂等辽东将领都是军人出身,无人受得了那班大明朽臣在朝堂上的推诿扯皮,那只能是白白耽误时间罢了。而且这些大明朽臣竟还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他们竟以能被在金銮殿上被皇帝杖毙为荣,所以一旦升朝,这些大明朽臣谏起言来,当真是不知死为何物。一次早朝,有大臣提出皇宫因遭大顺贼军蹂躏,应尽快修茸,以显大明皇帝之权威,可粗略算下来,仅仅是修茸皇宫、增添应有器物、召齐宫中太监宫女几件事下来,便得费银五百万两。如今南方大顺军尚未平息,南京一些大明旧臣也未上降表,京中百姓尚处于饥寒交迫之际,如真有银两或是用于军中,或是赈济百姓岂不更胜于维修这个只有小皇帝一人居住地皇城?可就是修茸皇宫这件小事,竟接连有三四位言官在大殿上跪气。小皇帝朱慈炯年纪尚小,朝中大小事务全是吴三桂一人说得算。而这些言官也全是由吴三桂在年轻的大明臣子中一手提拔上来,本来只是让他们在朝堂上充充场面,可谁曾想他们竟真拿自己当回事了。吴三桂开始还耐着性子对他们好言相劝,可没想到越劝这些人却越来劲了,跪气之人竟是越来越多,最后除却新升的辽东将领外,其余大明旧臣中竟有一半要求尽快修茸皇宫。

    吴三桂这时真的生气了,一怒之下,将为首的三名言官拉下去杖责三十,没想到这三人被杖责后,竟拖着重伤之身,死不肯下殿休养,一身鲜血的赖在宫门前哭天喊地,指责吴三桂的不是。吴三桂见这些人如此不知好歹,盛怒之下,命人将他三人拉回来,就在宫门前将其杖毙。十几杖下去,本就重伤的三名言官已气绝身亡,吴三桂以为这次总该消停了吧,可朝中剩余的大明旧臣见三人被杖毙后,虽有些人退了回去,却依旧有十余人跪倒在金銮殿上,苦苦哀求吴三桂。吴三桂当时地脸色可以说是复杂之极,一会儿血红,一会儿铁青,一会儿苍白,最后指着这些谏臣咬牙道:“好、好、好,你们不就是想在史书上留个姓名吗?我成全你们!来人,将这些死谏之人都给我拉下去,杖毙!”这一天共计有十四名言官大臣在宫前被杖毙,可这些人的鲜血竟未能叫其他人引以为戒,反而依旧不断有明臣在朝堂之上死谏,只求速死。吴三桂对这些所谓的忠臣十分清楚,他们决非是真为了大明朝着想,不然也不会在当初大顺军入京时苟且偷生,这些读书已经读得傻了的人也知道当时就是死了,也是白死,一旦大顺得势,在史书上也只会说他们是一班愚臣,为大明愚忠,可现在却是不同了,如今这天下依旧是大明朝的天下,自己因谏言而被杖毙在宫门外,史官便得给自己在大明史上记上重重的一笔,自己便可以流芳百世。以吴三桂的性格当然不会饶过这些人,凡是死谏的,全部满足了他们,不过几次之后,吴三桂便已厌烦了,如今在金銮殿上根本无法商议国事,一件小事这些人都能争上几日之久,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

    所以此次得知南京众明臣竟然胆敢自立,吴三桂只是在宫外自己的摄政王府中召集了辽东相关将领商议此事,却并不惊动那般大明朽臣。如今距辽东大军入关已是一月有余,而辽东现在各处都是平安无事,所以除了在南蒙、西蒙留下必要的边防军,辽东军大部分将领都已赶至北京城,以应对今后的战事。众将围坐室中,吴三桂将南明新皇登基的诏书让众人传阅一圈后,才道:“如今南明自立,咱们原本的打算已经落空,看来这仗是不打不行了,大家都说说,这仗该怎么打?”

    坐在堂中的辽东众将看过南明的诏书后,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人认为应该先将大顺军彻底消灭,以除后患之忧,再集结辽东优势兵力,与南明决一死战,定要将那些南明的那些遗老遗少一网打尽。也有人认为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现在已经是穷图末路,无法再与辽东争锋,反而是南明却一直未曾参战,现在在江南屯兵达几十万之多。而且江南历代便是大明经济中心,银粮富足,正是辽东的心腹大患,应趁其建国不久,江南各地百姓对其尚未归心之际发兵征讨。众人议论了大毕日,吴三桂见众将商议的也差不多了,轻咳了一声,众将闻声后全都正襟危坐,等吴三桂开口。吴三桂这才道:“眼下南明自立。固然是对咱们一统中国十分不利,可他们实力有限。虽说有几十万大军,但江南军卒向来不是北方军的对手,反倒是咱们,正可趁此时机将南明的那班旧明朽臣一一清除,为咱们将来在中国实施新政打下基础。再说李自成那班贼寇更是不堪,据探马回报,李自成此时正坐阵太原,派出几路大军赶赴大同、固关以防咱们入侵山西,可就凭他现在地那点兵力那里防得住咱们。咱们正可驱赶着李自成一路向南逃窜。让他与南明火拼,咱们才好坐收渔翁之利。”众将听后,都是深以为然,辽东军的实力摆在那里,那里是大顺和南明所能抗衡的,对吴三桂的驱狼吞虎之计也十分赞成。

    吴三桂坐在堂上高声道:“众将听令!”

    下面众将齐声应道:“在!”“吴智,你马上起草征敌诏书,他南明此时再立新皇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南方各省定会有许多人想要投靠咱们。你定要作好接洽工作,等咱们与南明交手时,这些人便是最好的内应。吴襄、祖泽远,你二人率骑兵一团、二团赶往大同,取下大同后,一路北下。许立、许有利、祖大寿、何可刚随我一同赶赴固关一带,咱们就来会会这大顺的精锐,咱们两军在太原会合。再图陕西。同时命驻守台湾岛的吴三辅、吴安、吴本三个步兵团及水军各团作好在南方登陆的准备,一旦大顺军逃入河南,与南明交上手,待他们两败俱伤时。咱们从南北同时进攻,争取尽快结束这场大明内乱!”

    吴三桂准备挥兵南下,而南明却是内乱不已。自崇祯帝殉国的噩耗传到了江南,明致任大吏如江督吕大器、御史史可法、总督马士英、总兵黄得功、副总兵高杰、进士黄淳耀、巡抚祁渊、大学士高宏图、都给谏刘宗周一班故臣,都齐集魏国公徐宏基府第,共谋继立。马士英和诚意伯刘孔昭,以福王朱由崧是光宗帝嫡侄,伦序当立。史可法力争,谓不应乱立福王,应寻到万岁朱由检亲子立其为帝才是名正言顺,可众故臣不听,都急着想要成为新皇登基地功臣,他们那里有时间去寻早已不知所踪的太子。可就在他们未立新皇之时,突听到辽东吴三桂竟先寻到了朱由检亲子朱慈炯,并在北京城为其举行了登基仪式。此消息一传到南京,众大明故吏顿时分为两派,一派以进士黄淳耀、都给谏刘宗周为首,认为朱慈炯登基名正言顺,自己这方应尽快响应,挥军北上,与辽东军南北夹击之下,平定大顺贼军,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可以马士英等人为首地一派却依旧要在南京立福王为帝,而最令人想不到的却是史可法,他本来是反对立福王为帝最坚决的人,可当他听说吴三桂已寻到朱慈炯,立其为帝后,竟一反常态,转头支持马士英等人。

    说起来,史可法之所以会有如此变化,却是受他的先师袁崇焕所托。当年史可法年青时进京赶考,半路上行囊却被强人掠走,孤身一人饥寒交迫,夜宿在一间破庙之中。正巧当时已出仕的袁崇焕回京述职,途经破庙,见其可怜,便邀其一同上路。一路上见史可法言谈举止都颇有大家风范,十分赞赏,待到了京城时,两人已是师徒相称。后来史可法在袁崇焕的资助下,才能顺利参加当年科考。为官后史可法更是袁崇焕相交莫逆。不过很快袁崇焕便主动请缨,远赴关外,驻守宁远,而刚为进士的史可法当时却尚未为官,两人只能就此分别。待到袁崇焕遇难时,史可法也不过只是一小吏而已,根本无法营救袁崇焕。在当时,大明朝中众臣都对袁崇焕避之不及,生怕被其牵涉其中,唯有史可法念及当年大恩,不但主动进京,并变卖家产,只为见恩师一面。两人在狱中相见时,不胜唏嘘,感叹这些年的际遇。史可法知道自己人言势微,无法改变袁崇焕之命运,两人狱中抱头痛哭一番后,史可法问袁崇焕可有何遗愿,他史可法宁可豁出一条性命,也定要为其完成。

    没想到袁崇焕在被冤入狱,即将被处死的时刻,心中牵挂的依旧是国家大事,而非家人安危。在当时袁崇焕便已看出吴三桂决非池中之物,因此反复叮嘱史可法,定要防备吴三桂,如将来吴三桂真的造了反,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剿灭吴三桂,不然亡大明者,定是吴三桂。史可法对袁崇焕的遗愿一直放在心上,前些日子听说吴三桂应山海关总兵田立之邀入关平乱,便知不好,吴三桂的狼子野心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又有先师叮嘱,史可法对袁崇焕无比敬仰,对袁崇焕所言更是从未怀疑,所以他才会突然转变态度,拥立福王登基。有了众多明臣故吏的支持,在北京新皇登基不过半月之后,这些人便以福王告庙,建号嗣统,是为宏光帝,并在南京修茸旧殿,以马士英为大学士,史可法为体仁阁大学士,吕大器为兵部尚书,高宏图为文渊阁大学士,刘宗周为吏部尚书,与北京的大明朝唱起了对台戏。朝仪初定,马士英擅权,遇事独断,与史可法意见不合,马士英集结了一班弄臣向宏光帝进了谗言。把史可法调了外任,令督师江北。史可法临行的时候、俯伏午门,痛哭叩头而出。

    马士英自史可法去后,益发专横,不断为新皇朱由菘在民间选秀女,而朱由菘本就是个草包,若非朱由检煤山自尽,他顶多就是个没落王爷,可如今却一下子草鸡变凤凰。成了南明之君,他那里会理什么朝政。每日在后宫中乐不思蜀,所有朝政大事全部交与马士英。马士英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打击异己,短短半月时间,马士英便先后将朝中与自己意见不和的大半朝臣罢免,整个南明已成了他马士英的私物。此时南宁侯左良玉尚在,奉命驻守湖广武昌府。当年左良玉征剿李自成时,虽然鲜有胜绩,更因要保存实力,而惧战不前。导致李自成转战山西、陕西,最后坐大,竟攻陷京城,逼死了万岁。不过此时整个南明也算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代王,全国上下,竟再找不出一人比左良玉资历更高,实力更强。崇祯活着的时候,左良玉桀骜不驯。常常不听调遣,只是因他手握重兵权,崇祯才不能将他治罪。崇祯又恨他又得依靠他,不得已封他为平贼将军,封他为宁南伯,封他为宁南侯。可是崇祯死了以后,左良玉却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怀念故君的感情。他曾经按礼制为大行皇帝服孝二十七天,跪在崇祉的灵位前放声痛哭。哀动三军,俨然是一个少有的忠臣。左良玉闻得马士英在朝中胡作非为,不禁义愤填鹰。近日又听说皇太子已辗转来到南京,左良玉心中更是激动不已。自己要不要赶快率领大军往南京去除掉马、阮等人,整顿朝纲,废掉福王,扶新近来到南京的“皇太子”登极?其实真皇太子已经死在北京,南京这个是假冒地,真实姓名叫王之明,但左良玉并不知道。

    左良玉虽然有心兵发南京,可又有些顾忌湖南的大顺军和远在京城的辽东军,如今辽东虽立了新皇登基,而且这新皇又是宗祯帝的新子,可如今北明是君弱臣强,吴三桂的野心更是路人皆知,若是他们趁自己东上南京之机,挥兵南下破了武昌,大明恐怕离灭亡可就不远了,自己如何对得起崇祯帝对自己的爱护?左良玉自己下不了决心,只好召集几个亲信商议大局。有人问道:“辽东会不会进兵江南?”

    又有人问道:“辽东与大顺贼争战不休,而李自成无路可逃之下,会不会一路南下?”议论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相信辽东会马上进兵江南,在他们看来,辽东虽在北京另立新皇,可南京也打着大明的旗帜,本是同根而生,相信吴三桂也不敢轻易向南明开战,不然天下士子的口水也会淹死他们。而且辽东如今刚刚占领了北京城,李自成虽然大败,可在山西、陕西、河南一带尚有几十万大军,吴三桂就算有心南下,恐怕也得将李自成消灭后才能成行,不然以大顺军实力,随时有可能抄了南下辽东军的后路。左良玉一直沉默不语,后来才说道:“我看辽东未必会立即下江南,要紧地是我们要着手快一点,不能够等江南弄得不可收拾,我们再去收拾,那时后悔就晚了。”

    左良玉最为看重的谋士黄澍道:“侯帅所言极是。今日之南京虽有君却似无君,我们不去收拾,更待何人?”左良玉地儿子、平贼将军左梦庚也道:“父帅想得很是。目前我们先不要担心辽东会不会下江南,我们所担心的是朝廷这样乱下去,皇上如此荒淫,不理朝政,任着马、阮等一班小人摆布,如何是好?”

    左良玉心中明白,黄澍去了一次南京,在朝廷上当面攻击马士英等人。马士英知道黄澍是依靠他宁南侯的力量,所以当时没有敢把黄澍怎么样,随后却以弘光皇帝的名义下一圣旨,来武昌逮捕黄澍进京。结果黄澍被他保护起来,没被带走。现在黄澍已经同马、阮等人势不两立,只有举行“清君侧”的大事,才能挽回局面。

    左良玉知道儿子左梦庚如今替他做了平贼将军,也想趁这机会做一番大事,所叹同黄御史两个人勾结很紧,日夜怂恿自己前去南京。不过左良玉也知道,只有“清君侧”才能对得起先皇,也只有“肖君侧”才能进行“废立”大事,建立千秋勋业。可是这事情实在太大了,他不能不再三斟酌。“梦庚,你跟黄监军下去,仔细商量商量,对南京的一班小人如何动手?何时动手?商量好后,禀我知道,我好决断。”左梦庚和黄澍对视一眼,知道左良玉已经动了心,不过还有所顾忌而已,只要自己能拿出一个可行的对策,必可让其挥军南京,自己便也可立下万世勋业。未等武昌的左良玉大军开拔,十几万辽东军已从北京出发,兵分两路,吴襄、祖泽远率骑兵一团、二团近五万铁骑赶往大同,吴三桂亲率许立、许有利、祖大寿、何可刚一同赶赴固关一带,吴智、杜龙则率原山海关兵马驻守京城。六月初二,吴三桂率领着十万铁骑和两万步兵赶至真定府,新上任的真定巡抚邱茂华奉命率城中官员出城迎驾,见到吴三桂妆即大礼参拜,生怕得罪了这位慑政王。

    吴三桂率军南下攻打固关,这真定府便是后方大本营,当然马虎不得。在邱茂华的府衙中,吴三桂高坐首位,许立等众将陪在身边,邱茂华坐在末位相陪。吴三桂喝了一口茶水,道:“邱巡抚,现在你手下可还有军卒?”

    邱茂华站起来,微躬着身子答道:“启禀吴王千岁,臣自就任真定巡抚以来,便在真定树起大明旗帜,原本被打散的大明军先后来投,现在城中已有大明军近四万人。百姓达三十余万人,愿听吴王千岁调遣!”“好,邱巡抚不愧是我大明忠臣良将,如些短的时间内竟能聚起这么多军卒,当记首功。不过真定府离固关如此之近,四周可有顺贼出没,驻守固关的大顺军又有多少,你可知道?”

    “因真定聚起几十万人,而且这些人都是大明百姓。饱受顺贼摧残,与顺贼势不两立。所以顺贼不敢出固关一步,只是龟缩在固关防守。据前些日子从山西逃出的百姓说,固关只有万余大顺军,由李自成义子李双喜率领。不过李双喜驻守固关后,即派人封闭了各条要道,再没人能出关,不知后来顺贼又有没有援军。还有说前几日在太原附近的榆次、太谷、祁县等地先后有百姓暴发起义,不过被顺贼派大军屠城,镇压了下去。在平遥、介休也有百姓想要起义,现在也没了声息。只要吴王千岁能攻破固关,山西各地百姓必然会举旗响应。”吴三桂一听,暗叹人心可用,大明虽然已是穷图末路,可毕竟统治全国三百余年,普通百姓对大明还有很强的认同感。如邱茂华所言属实,李自成在山西恐怕是站不住脚了。

    “嗯,何可刚。你率步兵二团留在真定,以防顺贼乘隙来攻真定。许立、祖大寿为先锋,即刻兵发固关,许有利随我为中军,让咱们也见识见这些所谓的大顺精锐!”

    固关始建于中山国,复修于明,关城用石头砌筑,城墙宽3米。高5米,全部依山势而建,在墙体的重要至高点上分别建有:炮台,烽火台。哨台等。固关建有东西城门两座,因其本是大明朝保卫京都的重关之一,所以西门建有坚固地瓮城,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关楼,而东门却只有城门,而无瓮城。祖大寿、许立率军赶到固关城下时,天不过午。祖大寿亲自率步兵一团上前,随军携带几十门新式火炮依次排开,关上大顺守军无不心惊。他们正是跟随李自成从山海关一路败退至太原,最后又奉命驻守在此的一万精兵。虽然这些军卒对李自成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可眼前的形势却不是仅凭忠心便可扭转的。几十门火炮同时响起,坚石所建的固关也不仅在隆隆的炮声中呻吟不已,关上守军更是血肉横飞,死伤惨重。李双喜看得心痛不已,只是几轮火炮,自己仅有的一万大军便损失了几百,如此下去,这固关还如何守得住。

    关上也有几门老式火炮,都是俘获于大明守军手中,可这些火炮不论是射程还是准星、射速都不是辽东的对手,双方炮战不到小半个时辰,关上仅有的几门火炮已尽数被毁,大顺军已只有招架之功,再无还手之力。祖大寿得理不让人,命炮兵炮火压制小半个时辰后,又命炮兵作延伸射击,直到已听不到城中顺贼地喊叫声,才命人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憋了半天劲地两万步兵嚎叫着向固关发起了最后冲锋。此时固关原有的五米城墙已只剩下不到三米高,冲到城下的辽东军根本不再需要什么攀城器具,他们以排为单位,两名辽东军在城下双手搭在一起,后面辽东军卒一脚踏上两人手上,城下两人猛的一使劲,这人便轻松的飞起一米多高,双手在城头上稍一用力,整个人便已飞到城墙之上。不到一刻钟时间,已有五千多辽东军冲上城头。关中的大顺军虽然舍命死拼,可在辽东军的火枪、手雷之下根本是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关门便被打开,城外的许立早已等侯多时,一见关门大开,许立已率先冲了上去,其身后两万铁骑如同滔天洪水般涌入固关。

    已呈败象的大顺军,见到辽东军两万铁骑,本就不高地士气这下更是直接降到了零,无论双喜如何下令,仅剩的不到五千大顺军再也不听他的命令,只知道仓皇而逃。双喜知道固关一旦失守,辽东大军入山西已再无阻拦,而自己曾在父皇面前下过军令状,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决不叫辽东军踏入山西半步。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