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神秘女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噩梦,得采取轻盈的姿势,抖落的羽毛上的血泪,飞过去!
跨过大街,随着人流到地铁口,他停住脚步,看看手表,还早。他不想乘任何时候都闹哄哄的地铁,决定走路。刚过去的冬天冷极了,塞纳河上漂浮着几块在融化的薄冰。大小游艇、桥头、街心都置满了花篮花盆,郁金香、水仙、风信子流淌鲜亮的色彩。过了桥,到北岸,通向香榭丽舍大道的几条街,花香沉郁,浸透空气,直往身上涌。插入天空、低垂地面的树枝都赛着劲地绽开绿芽,柔白的李树、嫩红的桃树开得灿烂,阳光很好,蓝靛靛的云相互卷裹着,点缀着建筑物的古老与现代。
尽管已在这城市快有十三个年头了,但他还是第一次这么专注欣赏春色——他知道自己这时很虚假。目光用力地投在景致上,装成一个真正的旅游者。
因为那个研究生苏珊娜?他坚持多年的打坐做气功治好的失眠症复发,昨晚还加量吃了安眠药,总算勉勉强强睡了几小时。不仅如此,还让他这个出了名的工作狂牺牲一个周末,特地挑了一条淡雅的领带系上,刮了脸,穿着较平日讲究的衣服,心情颇不平稳地踯躅街头。他俯下身,拾起地上一颗鹅卵石,握在手里,石子一点花纹也没有,每一面都磨得光滑,像个鸽子蛋,他扔在了地上。何必紧张,不就是去赴一个早就在计划的约会吗?劫后之诗:阿尔丹与桃花扇提纲的标题吓了他一跳。苏珊娜坚持研究论文写阿尔丹,他一直没有同意,但同意仔细读一下大纲。
对一个姑娘来说,苏珊娜长得太高了点,一头栗发,用木夹在脑后一绾,露出脖颈,眼睛低垂时看上去有些腼腆。她不像巴黎女郎,平时有意戴副眼镜,不用隐形,举止言语像个女教师。问题不在这上面,也不在于她的研究方向。问题在于她的过分自信。这个学生对法国文学了如指掌,参加过三个月的中国什么夏季速成班,桃花扇可能读的是法译本。
不过这也不是他不高兴的理由,或许是她对阿尔丹的态度——她说起阿尔丹的神态,她对阿尔丹点金术的迷信。
“语言画出的仅是一个平面,我们灵魂上的伤痕是永恒的,表面愈平往内钻得更深。”苏珊娜拿起膝盖上一本黑皮封套的书,上面印有扭曲的舌状花,递过来“阿尔丹经历的并非自己国家的灾难,而是你的国家的灾难。如果你读过,应该重新读;如果没读过,那么更值得读。”她的意思是,到那时,再议我的论文题目不迟。合上书,他把提纲装入公文皮包里,决定回家。他知道这个和勒内?夏尔齐名的让?雅克?阿尔丹,今年雨果文学奖得主,却发表了个声明拒绝出席颁奖会。说实话,并不是他有意略过阿尔丹轰动一时的三部介于散文、诗和小说间的奇怪的书,其中的中国恐怕是想象的创造,一如庞德笔下的神州古国。洋人写中国的事,无论小说、诗歌或纪实哪一种形式,都极为无知,多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这点他最厌恶。中西文学影响虽是他的课题,他早就觉得这题目只能做泛泛的猎奇,深究不得。尤其当代作家,尚未在历史放大镜下圣者化,更犯不着提前上当。
常在一些国际会议上碰到大陆来的同行,这些人认为他在国外教比较文学是卖野人头,对他的婚姻状况远比对他的学术研究感兴趣,话题总往这方面引。他不置可否的态度使各种传言在地球那半边更加绘声绘色,一种说法,他是丧失性能力的家伙;另一种说法,他是一两个女人难以满足的诸如此类的人物。巴黎啊,世界花都,灯光一旋转,哪有不可能的事的?他并不是故意造成神秘感。隐秘越多在中国人中间道德上越可疑。出国前出国后,种种搏击历程,已在心里成灰,他不愿回顾,过去必须一丝不漏的封死,这是他的准则。本是单身汉的坯子,随其自然,余生不多矣,不想费时间精力去找一个妻子,组建一个家庭。下此决心后,他挣脱了烦恼,精力充沛,可谓风调雨顺,索尔邦大学终身教职聘书得到后,生活渐渐稳定,心情也逐日舒畅。可是,苏珊娜,他感到与她的谈话是如此不快,直往他身上一处不能触动的地方钻,牵出一种怪异的气味,让他没有躲闪的余地。约会地点选在旧凯旋门和卢浮宫间的马路旁的一家咖啡馆,有个好听的名字:绿珍珠。从未去过,名字似乎听说过。他脚步平缓,拿不准朝旧凯旋门方向近一点,还是朝卢浮宫方向近一点。看了看自己的位置,好像朝哪一边距离都差不多。他的手插入裤袋,绕过喷泉,耳朵里全是机器轰响的声音。碧蓝的天上,英法两国联合设计的协和飞机,一个有着颀长脖颈的大雁,二十世纪技术唯一有美感的制造物,正飞过巴黎,轻盈,像个飞车走壁者直穿而过。他发现,尽是游客的街上人们都抬头往天空望:一道长长的痕线从云间垂落。
他们的脸一式钢铁铸的,一滴泪也挂不住。他们的服饰一式绿,闪着灼人的光焰。他们懂得怎样让我饥渴,让我满心懊丧。他们像影子,又像蚊虫尾随,靠我的苦楚舞蹈。他们多强悍!让我的一只手偷走我的另一只手;让我的一只脚偷走我的另一只脚,再也到不了她的面前。
零散的句子,相互穿插,不规整地在这一刻,从他的脑子里鱼贯而出。飘荡着花香的风中,他长长地吐了口气。汽车、人声的喧闹变得很柔和,轻轻地被隔开了去,他已看得见卢浮宫,还有更近一些的老凯旋门。绿珍珠咖啡馆有二百年历史,苏珊娜电话里说。他说这样好,离谁都不算远。
那天他决定晚上时间重读阿尔丹的食莲者,心想,或许自己已经获得了解释的钥匙,以前他草草翻过,只觉得阴冷而美丽,似可解不可解。可仔细一读,便被那郁涩的舌状花卷裹了,几乎一夜未睡。
她在莽莽苍苍的黑暗中摇曳。雨雪霏霏,冰雹试比刀枪齐奏的嘹亮。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三山外的青天,白鹭洲畔,一个梦套另一个梦,是石头都流成水,是水都流成石头。可是我的喉咙,嘶哑的喉咙,能够对你们,对那个陌生的东方,说出的唯一名字,仍然只有温柔纤秀而古典的她。
第二天一早他到学校。在教师餐厅吃完中饭,路过学生酒吧门口,从里面拥出一群嘻里哈拉的学生,带着股浓浓的啤酒味和烟味。他推了推眼镜,不错,倚墙和一个男孩边说边走的高个女孩,就是他找了一个上午的苏珊娜。他和苏珊娜来到楼外的草坪。气温陡然升高,草坪和石阶上的人纷纷脱去大衣、外套,在太阳下看书聊天。还是他一语搅碎了宁静的气氛:“阿尔丹在中国哪所大学教法语,你知道吗?”
“南京大学。”苏珊娜说。
“哪一年?”
“一九六四年。那是戴高乐与北京建交不久,中国外交决策者想靠法语突破——你们称为‘反华大合唱’的局面。几所大学在巴黎学中文的研究生中请法语教师。阿尔丹那一年正在写桃花扇的论文,二十六岁。之后,他永远也没写完论文得到学位。他永远没有成为汉学家。”
“那他作品中那位中国姑娘是真有其人,倾城倾国,”他轻淡的口吻像自言自语,但又不像“他和她真的相爱?”
“我想是真的。”苏珊娜不自然地笑了笑,把眼镜托上鼻梁。“至少阿尔丹认为他是真爱!”她说“那姑娘究竟是不是爱他,他们中间发生过什么,我看阿尔丹自己也说不清。”
他也发现阿尔丹的作品,每次说的故事不一样,一会儿是秦淮名妓之后,一会儿是革命之家异端女儿。
我问过他,他说这是扇上的血点,由艺术处理。总之,那姑娘是他的学生。突然有一天不知去向,他认为她被关押起来,必须救她出来。于是他停止上课,在北京、巴黎、南京三地到处奔走,通过驻华使馆,上诉法国外交部。回国后,四处发表文章呼吁帮助,这在“文革”前中法关系中算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鸟叫,单调而无顾忌。树枝被啪嗒折断,衔在尖扁的嘴里,扑闪双翅,在屋檐的瓦片空隙处搭巢。草坪一侧小路,是一些徘徊的脚步,自在轻松。一丛芦苇繁茂,紧依着一顶硕大的栗树,那里人少,光线亮得颤颤悠悠。
“文化革命”一来,阿尔丹成了巴黎造反学生的领袖之一,法国红卫兵的头儿!他想她在中国也肯定在造资产阶级的反,如果她还活着的话。打倒资产阶级,他们就能团圆。阿尔丹至今被法国知识界称为“毛派”当两边的“文革”都变成笑料和窘困的题目时,他不再激情政治鼓动,也不那么拼命寻找。三十年过去了,他至今不知道那女学生的生死,十年前他问过北京驻法使馆,他们很客气,帮他找过,说毕业后几次调动工作去向不明。他自己又到大陆,找到南京大学法语系,那里的教师也说那个女学生,似乎在“文革”中毕业了,被分配到很偏远的县城,后来就不知下落。
“你怎么知道得如此详细?”他的声音僵硬起来。
“我研究阿尔丹。”苏珊娜还没等问完就回答,早就等着这问题似的。
“那你清楚他书中那个叫l的姑娘的真实姓名吗?”他调侃地说“总不至于是李香君?”
“不是古代那一个,是现代这一个。”苏珊娜倒懂得幽默。“她好像叫柳,”她发音不太准确的中文顿了一下“柳小柳?对,就是这名字。”
他没有再说话,一切都是现成的,他早就应该知道。根本就不该问,现在问了,就没法留在“不知”中退避三舍。叫阿尔丹的有很多,可他好像对这个阿尔丹负上什么责任似的——欠了这世界。人人都觉得这世界欠了自己,例如,阿尔丹整个三部曲低回如诉,怆恻而艰深,一句话就可概括:你们欠我!越朝香榭丽舍大道西走,咖啡馆、酒吧越多,许多桌椅还伸延到宽阔的街旁。咖啡馆和酒吧无大区别,都可喝饮料、酒,区别在于酒吧酒类稍多一些。远处星形广场车流如注,蓝、白、红三色旗帜迎风飘舞。绿珍珠,绿是指珍珠永远鲜艳夺目,还是时光久远,吸聚了一层淡淡的人世起落?他喜欢这个咖啡馆的名字,未把约会地点调换到幽深僻静真正法国味的小巷里,比如拉丁区的那些咖啡馆。他当即同意了,或许就奔这名字。
这时他止步了,马路对面,绿珍珠醒目的法文跳入眼底。掉转视线,不仅旧凯旋门伸手可触,新凯旋门居然也落入视野,它们相互镶嵌。如果站在马路中央适当的角度注视,两者几乎是重合的。他的心一下静多了,不再像一路上的忐忑不安,颠簸起伏。
他这一天第二次伸出手腕,看表: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他走得并不快,仍还是早到了。太阳光偏斜,房屋、雕塑、树、云多起来,一团团散开,一层层叠起。
电话那头,又是苏珊娜:“我想知道你对我的课题的看法改变没有?”
“再给我点时间考虑,最迟下周一,也许明天告诉你。”他回答。
“你在往后推,怎么跟我们法国人学这坏习惯?”
他说,你们法国人怎么现在才有自知之明?三言两语后,话题便转到阿尔丹。
“他不太好。”这次苏珊娜点到为止,她已嗅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她说谈阿尔丹可以,但他得同意并指导她写那论文。
这丫头像耗子精!他想笑,但笑不出。办公桌上摆着他从图书馆借来的阿尔丹其他两部重要著作:扇舞、桃花之咒——七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尽管电焊密封的过去,已不受他控制,锈蚀洞开,但他最后一道防线是坚固的,不是这么容易被冲破的。面对这些比杜拉的情人、北方的中国情人更具有索引价值的作品,他发现自己的意志顽强,不亚于以往,那些夹有暗器、尖刀的雨雪天。
可能是他半晌未说话,可能是别的什么情绪控制了苏珊娜,她自己说起阿尔丹,大概她也太想找人诉说了。洋人要忏悔,要看心理医生,肚里藏不住话。陷入痛苦中的苏珊娜,不再掩饰感情。
“阿尔丹事实上很可怜,孤零零一人。骗人骗己的奖、假情假意的爱,并不是他要的。”苏珊娜叹气,说别的女人他根本看不上,拒绝了多少好女子的爱!他想那姑娘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烟头灼伤手指,刮刀割破脸颊,血染红了泡沫都没感觉。我猜测,他之所以能持续写作和活下去,恐怕是希望找到她,哪怕知道她一丁点确切的消息。我真担心他一个人的时候。
前面对着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旧院和贡院隔江相对。那并不宽的江,水流平缓。尽是辛夷树,哪及一株桃李花?
看清你的拂晓,属于风轮草、樱草吹拂的家园,知足,渴求早生晚死。弯细的眉,高髻峨然,笛子携扶二胡,拨回时针,令我忘了伤悲。
他从来没有这么带劲地攥紧电话。将转椅移向墙,背对办公桌和窗,试图将神经拧松一点。没用!仿佛调转视觉,仅为更清楚地看到他的防线在挣扎,在摇摇欲坠,再轻轻一触,就崩溃了。
“我能见阿尔丹吗?”他被自己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一跳。
“你?”苏珊娜似乎没想到“让我来想想办法。你知道他那样的人,造反失败后,性格乖僻到记者、出版商、经纪人都不理睬,有时连我在内。我会找到他精神状态好点的时候跟他谈。不过,你想见他,只是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他向来不见仰慕者、研究者。”
他感到苏珊娜不是在奚落他,而是在撕他多年来层层加厚的茧。缝裂开了,语言一下子“腾”地冒出来:“好吧,你告诉他,说我曾在南京大学读法语,我上过他的课。”沉吟了好一阵,他才稳住,尽量转用另一种口气“这也是我不愿同意你的论文题目的原因之一,那题目不适合你,你对我的国家实在太不了解了。”全是竹椅,椅背和四条腿用同色的麻绳加固绑紧。桌子铺着粉红色的桌布。每张桌上一个玻璃瓶,插了一枝新鲜的白玫瑰。唱机低低转悠着一首古老的民歌,不时有人跟上机器哼唱。色泽不一致的酒瓶、弓箭、火药长枪装饰四壁,还有一些好看的小旗。椭圆形镜框里是二战时法国西岸诺曼底的城市被飞机炸成废墟的照片,这点和其他咖啡馆不一样,那些店总爱挂几幅莫奈或雷诺阿的复制品。
酒柜在最里处,暗暗的灯光。他要了一杯咖啡。柜台上端向下倾斜的屋梁,不知谁的刀雕刻的一排歪歪扭扭的线条,仔细辨认是一行字: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这是阿波里奈尔诗里的句子,也许是阿波里奈尔刻的?也许米拉波桥就是在这里写下的第一行?也许这首诗,是绿珍珠这名字给他的启发?他端着杯子的手颤了颤,咖啡并未溅出。
他在临街的落地玻璃窗角落坐下来。这位置能看见进门来的人,还能透过玻璃,不被人察觉地纵观露天桌椅。店外店内顾客加起来约二十人,大多是旅游者。他不也一样?客居异乡,一个无根的孤魂。常客大都在吧台上,他们喜欢和酒保、侍者或熟面孔攀谈。一个穿红衣的西班牙女人,独自坐在一隅,啜酒,抽烟。她抽烟的姿势很美,一头黑发浓密地披泻肩上。
里外扫视一遍后,他可以肯定阿尔丹还没到。没有一位顾客是抽烟斗的法国男人。苏珊娜在电话里说的这个标志很明显,现在有这耐心抽烟斗的人真是太少了。法国人约会很少准时,尽管阿尔丹一听他的名字,便要求在尽快的时间内见面。他对这种急切相当理解:和他不同,他是拒绝过去;阿尔丹呢,则一直生活在三十年前的记忆里。
桌上这杯咖啡喝到尾声,墙上的钟已过了约会时间五分钟。他第二遍扫视店内店外顾客,发现露天桌椅旁一个上了年纪的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烟斗,放在桌布上,慢慢打开扁平的银盒,将里面的烟丝放入烟斗里,一边眼睛左顾右盼,一边把烟斗含在嘴里,用一根手指压紧,动作挺别扭。他看清,那位先生,左手从藏青色西装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手指抖动,想点火... -->>
对噩梦,得采取轻盈的姿势,抖落的羽毛上的血泪,飞过去!
跨过大街,随着人流到地铁口,他停住脚步,看看手表,还早。他不想乘任何时候都闹哄哄的地铁,决定走路。刚过去的冬天冷极了,塞纳河上漂浮着几块在融化的薄冰。大小游艇、桥头、街心都置满了花篮花盆,郁金香、水仙、风信子流淌鲜亮的色彩。过了桥,到北岸,通向香榭丽舍大道的几条街,花香沉郁,浸透空气,直往身上涌。插入天空、低垂地面的树枝都赛着劲地绽开绿芽,柔白的李树、嫩红的桃树开得灿烂,阳光很好,蓝靛靛的云相互卷裹着,点缀着建筑物的古老与现代。
尽管已在这城市快有十三个年头了,但他还是第一次这么专注欣赏春色——他知道自己这时很虚假。目光用力地投在景致上,装成一个真正的旅游者。
因为那个研究生苏珊娜?他坚持多年的打坐做气功治好的失眠症复发,昨晚还加量吃了安眠药,总算勉勉强强睡了几小时。不仅如此,还让他这个出了名的工作狂牺牲一个周末,特地挑了一条淡雅的领带系上,刮了脸,穿着较平日讲究的衣服,心情颇不平稳地踯躅街头。他俯下身,拾起地上一颗鹅卵石,握在手里,石子一点花纹也没有,每一面都磨得光滑,像个鸽子蛋,他扔在了地上。何必紧张,不就是去赴一个早就在计划的约会吗?劫后之诗:阿尔丹与桃花扇提纲的标题吓了他一跳。苏珊娜坚持研究论文写阿尔丹,他一直没有同意,但同意仔细读一下大纲。
对一个姑娘来说,苏珊娜长得太高了点,一头栗发,用木夹在脑后一绾,露出脖颈,眼睛低垂时看上去有些腼腆。她不像巴黎女郎,平时有意戴副眼镜,不用隐形,举止言语像个女教师。问题不在这上面,也不在于她的研究方向。问题在于她的过分自信。这个学生对法国文学了如指掌,参加过三个月的中国什么夏季速成班,桃花扇可能读的是法译本。
不过这也不是他不高兴的理由,或许是她对阿尔丹的态度——她说起阿尔丹的神态,她对阿尔丹点金术的迷信。
“语言画出的仅是一个平面,我们灵魂上的伤痕是永恒的,表面愈平往内钻得更深。”苏珊娜拿起膝盖上一本黑皮封套的书,上面印有扭曲的舌状花,递过来“阿尔丹经历的并非自己国家的灾难,而是你的国家的灾难。如果你读过,应该重新读;如果没读过,那么更值得读。”她的意思是,到那时,再议我的论文题目不迟。合上书,他把提纲装入公文皮包里,决定回家。他知道这个和勒内?夏尔齐名的让?雅克?阿尔丹,今年雨果文学奖得主,却发表了个声明拒绝出席颁奖会。说实话,并不是他有意略过阿尔丹轰动一时的三部介于散文、诗和小说间的奇怪的书,其中的中国恐怕是想象的创造,一如庞德笔下的神州古国。洋人写中国的事,无论小说、诗歌或纪实哪一种形式,都极为无知,多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这点他最厌恶。中西文学影响虽是他的课题,他早就觉得这题目只能做泛泛的猎奇,深究不得。尤其当代作家,尚未在历史放大镜下圣者化,更犯不着提前上当。
常在一些国际会议上碰到大陆来的同行,这些人认为他在国外教比较文学是卖野人头,对他的婚姻状况远比对他的学术研究感兴趣,话题总往这方面引。他不置可否的态度使各种传言在地球那半边更加绘声绘色,一种说法,他是丧失性能力的家伙;另一种说法,他是一两个女人难以满足的诸如此类的人物。巴黎啊,世界花都,灯光一旋转,哪有不可能的事的?他并不是故意造成神秘感。隐秘越多在中国人中间道德上越可疑。出国前出国后,种种搏击历程,已在心里成灰,他不愿回顾,过去必须一丝不漏的封死,这是他的准则。本是单身汉的坯子,随其自然,余生不多矣,不想费时间精力去找一个妻子,组建一个家庭。下此决心后,他挣脱了烦恼,精力充沛,可谓风调雨顺,索尔邦大学终身教职聘书得到后,生活渐渐稳定,心情也逐日舒畅。可是,苏珊娜,他感到与她的谈话是如此不快,直往他身上一处不能触动的地方钻,牵出一种怪异的气味,让他没有躲闪的余地。约会地点选在旧凯旋门和卢浮宫间的马路旁的一家咖啡馆,有个好听的名字:绿珍珠。从未去过,名字似乎听说过。他脚步平缓,拿不准朝旧凯旋门方向近一点,还是朝卢浮宫方向近一点。看了看自己的位置,好像朝哪一边距离都差不多。他的手插入裤袋,绕过喷泉,耳朵里全是机器轰响的声音。碧蓝的天上,英法两国联合设计的协和飞机,一个有着颀长脖颈的大雁,二十世纪技术唯一有美感的制造物,正飞过巴黎,轻盈,像个飞车走壁者直穿而过。他发现,尽是游客的街上人们都抬头往天空望:一道长长的痕线从云间垂落。
他们的脸一式钢铁铸的,一滴泪也挂不住。他们的服饰一式绿,闪着灼人的光焰。他们懂得怎样让我饥渴,让我满心懊丧。他们像影子,又像蚊虫尾随,靠我的苦楚舞蹈。他们多强悍!让我的一只手偷走我的另一只手;让我的一只脚偷走我的另一只脚,再也到不了她的面前。
零散的句子,相互穿插,不规整地在这一刻,从他的脑子里鱼贯而出。飘荡着花香的风中,他长长地吐了口气。汽车、人声的喧闹变得很柔和,轻轻地被隔开了去,他已看得见卢浮宫,还有更近一些的老凯旋门。绿珍珠咖啡馆有二百年历史,苏珊娜电话里说。他说这样好,离谁都不算远。
那天他决定晚上时间重读阿尔丹的食莲者,心想,或许自己已经获得了解释的钥匙,以前他草草翻过,只觉得阴冷而美丽,似可解不可解。可仔细一读,便被那郁涩的舌状花卷裹了,几乎一夜未睡。
她在莽莽苍苍的黑暗中摇曳。雨雪霏霏,冰雹试比刀枪齐奏的嘹亮。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三山外的青天,白鹭洲畔,一个梦套另一个梦,是石头都流成水,是水都流成石头。可是我的喉咙,嘶哑的喉咙,能够对你们,对那个陌生的东方,说出的唯一名字,仍然只有温柔纤秀而古典的她。
第二天一早他到学校。在教师餐厅吃完中饭,路过学生酒吧门口,从里面拥出一群嘻里哈拉的学生,带着股浓浓的啤酒味和烟味。他推了推眼镜,不错,倚墙和一个男孩边说边走的高个女孩,就是他找了一个上午的苏珊娜。他和苏珊娜来到楼外的草坪。气温陡然升高,草坪和石阶上的人纷纷脱去大衣、外套,在太阳下看书聊天。还是他一语搅碎了宁静的气氛:“阿尔丹在中国哪所大学教法语,你知道吗?”
“南京大学。”苏珊娜说。
“哪一年?”
“一九六四年。那是戴高乐与北京建交不久,中国外交决策者想靠法语突破——你们称为‘反华大合唱’的局面。几所大学在巴黎学中文的研究生中请法语教师。阿尔丹那一年正在写桃花扇的论文,二十六岁。之后,他永远也没写完论文得到学位。他永远没有成为汉学家。”
“那他作品中那位中国姑娘是真有其人,倾城倾国,”他轻淡的口吻像自言自语,但又不像“他和她真的相爱?”
“我想是真的。”苏珊娜不自然地笑了笑,把眼镜托上鼻梁。“至少阿尔丹认为他是真爱!”她说“那姑娘究竟是不是爱他,他们中间发生过什么,我看阿尔丹自己也说不清。”
他也发现阿尔丹的作品,每次说的故事不一样,一会儿是秦淮名妓之后,一会儿是革命之家异端女儿。
我问过他,他说这是扇上的血点,由艺术处理。总之,那姑娘是他的学生。突然有一天不知去向,他认为她被关押起来,必须救她出来。于是他停止上课,在北京、巴黎、南京三地到处奔走,通过驻华使馆,上诉法国外交部。回国后,四处发表文章呼吁帮助,这在“文革”前中法关系中算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鸟叫,单调而无顾忌。树枝被啪嗒折断,衔在尖扁的嘴里,扑闪双翅,在屋檐的瓦片空隙处搭巢。草坪一侧小路,是一些徘徊的脚步,自在轻松。一丛芦苇繁茂,紧依着一顶硕大的栗树,那里人少,光线亮得颤颤悠悠。
“文化革命”一来,阿尔丹成了巴黎造反学生的领袖之一,法国红卫兵的头儿!他想她在中国也肯定在造资产阶级的反,如果她还活着的话。打倒资产阶级,他们就能团圆。阿尔丹至今被法国知识界称为“毛派”当两边的“文革”都变成笑料和窘困的题目时,他不再激情政治鼓动,也不那么拼命寻找。三十年过去了,他至今不知道那女学生的生死,十年前他问过北京驻法使馆,他们很客气,帮他找过,说毕业后几次调动工作去向不明。他自己又到大陆,找到南京大学法语系,那里的教师也说那个女学生,似乎在“文革”中毕业了,被分配到很偏远的县城,后来就不知下落。
“你怎么知道得如此详细?”他的声音僵硬起来。
“我研究阿尔丹。”苏珊娜还没等问完就回答,早就等着这问题似的。
“那你清楚他书中那个叫l的姑娘的真实姓名吗?”他调侃地说“总不至于是李香君?”
“不是古代那一个,是现代这一个。”苏珊娜倒懂得幽默。“她好像叫柳,”她发音不太准确的中文顿了一下“柳小柳?对,就是这名字。”
他没有再说话,一切都是现成的,他早就应该知道。根本就不该问,现在问了,就没法留在“不知”中退避三舍。叫阿尔丹的有很多,可他好像对这个阿尔丹负上什么责任似的——欠了这世界。人人都觉得这世界欠了自己,例如,阿尔丹整个三部曲低回如诉,怆恻而艰深,一句话就可概括:你们欠我!越朝香榭丽舍大道西走,咖啡馆、酒吧越多,许多桌椅还伸延到宽阔的街旁。咖啡馆和酒吧无大区别,都可喝饮料、酒,区别在于酒吧酒类稍多一些。远处星形广场车流如注,蓝、白、红三色旗帜迎风飘舞。绿珍珠,绿是指珍珠永远鲜艳夺目,还是时光久远,吸聚了一层淡淡的人世起落?他喜欢这个咖啡馆的名字,未把约会地点调换到幽深僻静真正法国味的小巷里,比如拉丁区的那些咖啡馆。他当即同意了,或许就奔这名字。
这时他止步了,马路对面,绿珍珠醒目的法文跳入眼底。掉转视线,不仅旧凯旋门伸手可触,新凯旋门居然也落入视野,它们相互镶嵌。如果站在马路中央适当的角度注视,两者几乎是重合的。他的心一下静多了,不再像一路上的忐忑不安,颠簸起伏。
他这一天第二次伸出手腕,看表: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他走得并不快,仍还是早到了。太阳光偏斜,房屋、雕塑、树、云多起来,一团团散开,一层层叠起。
电话那头,又是苏珊娜:“我想知道你对我的课题的看法改变没有?”
“再给我点时间考虑,最迟下周一,也许明天告诉你。”他回答。
“你在往后推,怎么跟我们法国人学这坏习惯?”
他说,你们法国人怎么现在才有自知之明?三言两语后,话题便转到阿尔丹。
“他不太好。”这次苏珊娜点到为止,她已嗅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她说谈阿尔丹可以,但他得同意并指导她写那论文。
这丫头像耗子精!他想笑,但笑不出。办公桌上摆着他从图书馆借来的阿尔丹其他两部重要著作:扇舞、桃花之咒——七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尽管电焊密封的过去,已不受他控制,锈蚀洞开,但他最后一道防线是坚固的,不是这么容易被冲破的。面对这些比杜拉的情人、北方的中国情人更具有索引价值的作品,他发现自己的意志顽强,不亚于以往,那些夹有暗器、尖刀的雨雪天。
可能是他半晌未说话,可能是别的什么情绪控制了苏珊娜,她自己说起阿尔丹,大概她也太想找人诉说了。洋人要忏悔,要看心理医生,肚里藏不住话。陷入痛苦中的苏珊娜,不再掩饰感情。
“阿尔丹事实上很可怜,孤零零一人。骗人骗己的奖、假情假意的爱,并不是他要的。”苏珊娜叹气,说别的女人他根本看不上,拒绝了多少好女子的爱!他想那姑娘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烟头灼伤手指,刮刀割破脸颊,血染红了泡沫都没感觉。我猜测,他之所以能持续写作和活下去,恐怕是希望找到她,哪怕知道她一丁点确切的消息。我真担心他一个人的时候。
前面对着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旧院和贡院隔江相对。那并不宽的江,水流平缓。尽是辛夷树,哪及一株桃李花?
看清你的拂晓,属于风轮草、樱草吹拂的家园,知足,渴求早生晚死。弯细的眉,高髻峨然,笛子携扶二胡,拨回时针,令我忘了伤悲。
他从来没有这么带劲地攥紧电话。将转椅移向墙,背对办公桌和窗,试图将神经拧松一点。没用!仿佛调转视觉,仅为更清楚地看到他的防线在挣扎,在摇摇欲坠,再轻轻一触,就崩溃了。
“我能见阿尔丹吗?”他被自己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一跳。
“你?”苏珊娜似乎没想到“让我来想想办法。你知道他那样的人,造反失败后,性格乖僻到记者、出版商、经纪人都不理睬,有时连我在内。我会找到他精神状态好点的时候跟他谈。不过,你想见他,只是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他向来不见仰慕者、研究者。”
他感到苏珊娜不是在奚落他,而是在撕他多年来层层加厚的茧。缝裂开了,语言一下子“腾”地冒出来:“好吧,你告诉他,说我曾在南京大学读法语,我上过他的课。”沉吟了好一阵,他才稳住,尽量转用另一种口气“这也是我不愿同意你的论文题目的原因之一,那题目不适合你,你对我的国家实在太不了解了。”全是竹椅,椅背和四条腿用同色的麻绳加固绑紧。桌子铺着粉红色的桌布。每张桌上一个玻璃瓶,插了一枝新鲜的白玫瑰。唱机低低转悠着一首古老的民歌,不时有人跟上机器哼唱。色泽不一致的酒瓶、弓箭、火药长枪装饰四壁,还有一些好看的小旗。椭圆形镜框里是二战时法国西岸诺曼底的城市被飞机炸成废墟的照片,这点和其他咖啡馆不一样,那些店总爱挂几幅莫奈或雷诺阿的复制品。
酒柜在最里处,暗暗的灯光。他要了一杯咖啡。柜台上端向下倾斜的屋梁,不知谁的刀雕刻的一排歪歪扭扭的线条,仔细辨认是一行字: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这是阿波里奈尔诗里的句子,也许是阿波里奈尔刻的?也许米拉波桥就是在这里写下的第一行?也许这首诗,是绿珍珠这名字给他的启发?他端着杯子的手颤了颤,咖啡并未溅出。
他在临街的落地玻璃窗角落坐下来。这位置能看见进门来的人,还能透过玻璃,不被人察觉地纵观露天桌椅。店外店内顾客加起来约二十人,大多是旅游者。他不也一样?客居异乡,一个无根的孤魂。常客大都在吧台上,他们喜欢和酒保、侍者或熟面孔攀谈。一个穿红衣的西班牙女人,独自坐在一隅,啜酒,抽烟。她抽烟的姿势很美,一头黑发浓密地披泻肩上。
里外扫视一遍后,他可以肯定阿尔丹还没到。没有一位顾客是抽烟斗的法国男人。苏珊娜在电话里说的这个标志很明显,现在有这耐心抽烟斗的人真是太少了。法国人约会很少准时,尽管阿尔丹一听他的名字,便要求在尽快的时间内见面。他对这种急切相当理解:和他不同,他是拒绝过去;阿尔丹呢,则一直生活在三十年前的记忆里。
桌上这杯咖啡喝到尾声,墙上的钟已过了约会时间五分钟。他第二遍扫视店内店外顾客,发现露天桌椅旁一个上了年纪的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烟斗,放在桌布上,慢慢打开扁平的银盒,将里面的烟丝放入烟斗里,一边眼睛左顾右盼,一边把烟斗含在嘴里,用一根手指压紧,动作挺别扭。他看清,那位先生,左手从藏青色西装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手指抖动,想点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