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天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精神研究每时每刻都带来满足,
就像一支箭径直飞向它的目标--
每一个瞬间都是珍贵的,愉悦的。
我觉得自己如一只关在笼中的鸟
只有一个想法:给精神以空间!
马丁格第一次的喜马拉雅山之行,并非空手而行,巴斯德学院的勒布瓦耶博士有事相托。巴斯德学院的勒布瓦耶博士长期资助一位喜马拉雅山的精神大师,恰好有一笔钱带给那位大师。那位喜马拉雅山大师叫康玉尔,是一位著名的仁波钦(活佛),几年前才颠沛流离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大吉岭。康玉尔仁波钦生活在贫困中,和家人住在大吉岭一间小木屋里。小木屋家徒四壁,几乎可以说没什么生活设施,但却填满了大师所带来的全部的书籍。马丁格乘法航非常便宜的飞机飞往达德里,大师的儿子来德里领取这笔资助金。如果不是有这个小小的任务,如果不是大师的儿子来取这笔资助金,马丁格首次的喜马拉雅山之行几乎就是盲目的。康玉尔仁波钦的儿子把马丁格带到了大吉岭。
“大吉岭”本是藏语,由“霹雳”和“地方”两个意思合并而成,翻成汉语就是“金刚之洲”之意。大吉岭是西藏、尼泊尔、不丹、锡金和孟加拉的混居之地,历史上很长时间没有明确行政划分,到1861年才由英国殖民者把其划为印度。大吉岭虽然各种文化错综,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但最多的还是佛教寺庙。佛教寺庙大多散落在山岭上,绛红色喇嘛几乎是雪山下的天然景色。著名的布提亚布斯提寺在干城章嘉巨大的雪峰下虽然如玩具般小巧,却保存着一套世界上最完整的西藏度亡经。西藏度亡经是藏传佛教对西方思想界影响最深也最让人着迷的一部经典,因它向全人类宣布: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觉醒的开始;人停止呼吸的瞬间之后会看到一道光明,这道光无色无味,是一条超越生死的精神之流,是生命的本质;弥留之际的人融入这道光,将使死者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使他死后仍可以看得到家人,听得到他们的哭泣,所以通常家人不要哭,因为哭只会使死者的神志糊涂;要让死者延着光继续存在,直到成为另一个生命年轻的马丁格对此多少有所耳闻,不仅如此,马丁格还知道差不多就在一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也宣称发现了“生命之光”哈佛的教授们研究分析了“生命之光”的意义,他们的描述与西藏度亡经中描述的生命的“那道光”几乎完全一致。哈佛科学家承认这是一种非物质研究,人体的生命之光甚至可能不以分子或原子形式存在,但它们又是存在的!马丁格在布提亚布斯提寺见到了西藏度亡经,在寺中长时间留恋,对“生命之光”充满了好奇。
大吉岭地处喜马拉雅山南缘,气候干爽,景色壮丽。晴朗的日子可以依次看见三座世界最著名的山峰,依次是: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干城章嘉峰,世界第三高峰。日出或日落时分,三座并置的高峰颜色千变万化,不由得让人产生登临世界之巅的遥想。1953年一个午后,夏尔巴人丹增诺盖就是从大吉岭出发,成为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丹增诺盖在登上珠穆朗玛峰后说:他替父亲放牦牛时,就经常想象登上峰顶就如同登上天空一样,在那样高的地方一定住着神灵;他说,他在珠峰顶上所见不仅是岩石,冰,所有的一切都是温暖的、富有灵魂的。丹增诺盖的塑像和死后的墓地就在大吉岭珠峰博物馆旁的小山顶上,各地来此朝圣的人们无不为这位世界第一人献上鲜花和花环。马丁格也在丹增诺盖墓前献上了一束鲜花,并在这里久久凝望无远山。马丁格喜欢这三座山峰,喜欢三座山峰周边世界那种博大、寂静、自在,喜欢无法言状深刻动人的自然界的伟岸风光,这一点他完全不同于公开怀疑论哲学家的父亲。
马丁格在大吉岭待了三个星期,其间除了偶尔到街上走走,每天就是简单地面对康玉尔仁波钦静坐。康玉尔仁波钦七十多岁,总是背朝着一扇窗坐着,因此马丁格总能看到窗外展开着云海,云海散去可以看到远处的三座高峰。马丁格初次见到康玉尔仁波钦便觉得自己一下被击中,因为语言不通他只能终日坐在大师对面,看着大师修行。尽管语言不通马丁格觉得还是接受了一些教导,教导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大师的身体传递出来的。马丁格相信身体是有语言的,身体的语言有时胜过一切语言,康玉尔仁波钦静穆的身体和无所不在的目光所散发出的深沉、力量、宁静的气息,正犹如“身体之浴”马丁格感到自己获得了深刻持久的启迪。苏格拉底之后欧洲已不存在身体与思想相统一的哲学家,但在康玉尔仁波钦面前,马丁格仿佛觉得回到了伟大的古希腊时代。一切在这里在康玉尔仁波钦身上都没变,这里的时间完全可以和两千年前的时间相提并论。如果说寺院里佛龛前一尊人为的雕像都可以启迪人心,那么一个端坐的有着活生生精神气息的大师则可以穿透心灵与肉体。如果灵与肉是不可分的,那么“身体”就同样是哲学。马丁格听到了自己的内心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如同是与大师的对话。
马丁格在康玉尔仁波钦身边度过了三个星期,与康玉尔仁波钦建立了梅洛-庞蒂所说的“身体联系”这种联系直到许多年后也没中断,尽管康玉尔仁波钦已圆寂了许多年。离开了大吉岭,马丁格继续假期旅行,从喀什米尔到了大马士革,看了苏菲伊本阿拉比的陵墓,十字军骑士的城堡,又到了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在图尔努的修道院感受了安静空旷的清新气氛,但这一切,都不能同他在大吉岭面对康玉尔仁波钦的三个星期相比。马丁格回到巴斯德学院,感觉一切已经和以前不同。尽管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蒸蒸日上,雅各布导师对他越来越倚重,但他却无法忘记喜马拉雅山的康玉尔仁波钦,无法忘记那三个星期的“身心现象学”
每天他仍旧在显微镜下登录细菌染色体卡片,研究最前沿的无限的微观世界。这是生命最初的形成阶段,但是生命形成之后又应该怎样呢?马丁格经常在显微镜下这样想。事实上,生命形成之后的精神世界的形成远比生命的形成更为复杂,这方面不但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进步,事实上反而倒退了马丁格在登录卡片时同时做出这个结论。马丁格作为生命的整体在对生命局部的几乎不可视的细微的观察中,总是不断回想起康玉尔仁波钦坐在窗前的身体,以及那个时刻康玉尔仁波钦所传递出的生命的信息、精神的密码、每一刻的静默、窗外的流云和山峰统一的精神世界,这一切让马丁格意识到在康玉尔仁波钦的身体中显然有一种更能启发生命本身的科学。
当我在康玉尔仁波钦身边时,马丁格告诉父亲,我容易忘掉巴斯德学院,当我在巴斯德学院时,我的心则总是飞向喜马拉雅山。1972年,我终于做出决定,离开巴斯德学院,置身于我所希望的喜马拉雅山。那时候我已完成了研究课题,... -->>
精神研究每时每刻都带来满足,
就像一支箭径直飞向它的目标--
每一个瞬间都是珍贵的,愉悦的。
我觉得自己如一只关在笼中的鸟
只有一个想法:给精神以空间!
马丁格第一次的喜马拉雅山之行,并非空手而行,巴斯德学院的勒布瓦耶博士有事相托。巴斯德学院的勒布瓦耶博士长期资助一位喜马拉雅山的精神大师,恰好有一笔钱带给那位大师。那位喜马拉雅山大师叫康玉尔,是一位著名的仁波钦(活佛),几年前才颠沛流离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大吉岭。康玉尔仁波钦生活在贫困中,和家人住在大吉岭一间小木屋里。小木屋家徒四壁,几乎可以说没什么生活设施,但却填满了大师所带来的全部的书籍。马丁格乘法航非常便宜的飞机飞往达德里,大师的儿子来德里领取这笔资助金。如果不是有这个小小的任务,如果不是大师的儿子来取这笔资助金,马丁格首次的喜马拉雅山之行几乎就是盲目的。康玉尔仁波钦的儿子把马丁格带到了大吉岭。
“大吉岭”本是藏语,由“霹雳”和“地方”两个意思合并而成,翻成汉语就是“金刚之洲”之意。大吉岭是西藏、尼泊尔、不丹、锡金和孟加拉的混居之地,历史上很长时间没有明确行政划分,到1861年才由英国殖民者把其划为印度。大吉岭虽然各种文化错综,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但最多的还是佛教寺庙。佛教寺庙大多散落在山岭上,绛红色喇嘛几乎是雪山下的天然景色。著名的布提亚布斯提寺在干城章嘉巨大的雪峰下虽然如玩具般小巧,却保存着一套世界上最完整的西藏度亡经。西藏度亡经是藏传佛教对西方思想界影响最深也最让人着迷的一部经典,因它向全人类宣布: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觉醒的开始;人停止呼吸的瞬间之后会看到一道光明,这道光无色无味,是一条超越生死的精神之流,是生命的本质;弥留之际的人融入这道光,将使死者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使他死后仍可以看得到家人,听得到他们的哭泣,所以通常家人不要哭,因为哭只会使死者的神志糊涂;要让死者延着光继续存在,直到成为另一个生命年轻的马丁格对此多少有所耳闻,不仅如此,马丁格还知道差不多就在一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也宣称发现了“生命之光”哈佛的教授们研究分析了“生命之光”的意义,他们的描述与西藏度亡经中描述的生命的“那道光”几乎完全一致。哈佛科学家承认这是一种非物质研究,人体的生命之光甚至可能不以分子或原子形式存在,但它们又是存在的!马丁格在布提亚布斯提寺见到了西藏度亡经,在寺中长时间留恋,对“生命之光”充满了好奇。
大吉岭地处喜马拉雅山南缘,气候干爽,景色壮丽。晴朗的日子可以依次看见三座世界最著名的山峰,依次是: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干城章嘉峰,世界第三高峰。日出或日落时分,三座并置的高峰颜色千变万化,不由得让人产生登临世界之巅的遥想。1953年一个午后,夏尔巴人丹增诺盖就是从大吉岭出发,成为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丹增诺盖在登上珠穆朗玛峰后说:他替父亲放牦牛时,就经常想象登上峰顶就如同登上天空一样,在那样高的地方一定住着神灵;他说,他在珠峰顶上所见不仅是岩石,冰,所有的一切都是温暖的、富有灵魂的。丹增诺盖的塑像和死后的墓地就在大吉岭珠峰博物馆旁的小山顶上,各地来此朝圣的人们无不为这位世界第一人献上鲜花和花环。马丁格也在丹增诺盖墓前献上了一束鲜花,并在这里久久凝望无远山。马丁格喜欢这三座山峰,喜欢三座山峰周边世界那种博大、寂静、自在,喜欢无法言状深刻动人的自然界的伟岸风光,这一点他完全不同于公开怀疑论哲学家的父亲。
马丁格在大吉岭待了三个星期,其间除了偶尔到街上走走,每天就是简单地面对康玉尔仁波钦静坐。康玉尔仁波钦七十多岁,总是背朝着一扇窗坐着,因此马丁格总能看到窗外展开着云海,云海散去可以看到远处的三座高峰。马丁格初次见到康玉尔仁波钦便觉得自己一下被击中,因为语言不通他只能终日坐在大师对面,看着大师修行。尽管语言不通马丁格觉得还是接受了一些教导,教导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大师的身体传递出来的。马丁格相信身体是有语言的,身体的语言有时胜过一切语言,康玉尔仁波钦静穆的身体和无所不在的目光所散发出的深沉、力量、宁静的气息,正犹如“身体之浴”马丁格感到自己获得了深刻持久的启迪。苏格拉底之后欧洲已不存在身体与思想相统一的哲学家,但在康玉尔仁波钦面前,马丁格仿佛觉得回到了伟大的古希腊时代。一切在这里在康玉尔仁波钦身上都没变,这里的时间完全可以和两千年前的时间相提并论。如果说寺院里佛龛前一尊人为的雕像都可以启迪人心,那么一个端坐的有着活生生精神气息的大师则可以穿透心灵与肉体。如果灵与肉是不可分的,那么“身体”就同样是哲学。马丁格听到了自己的内心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如同是与大师的对话。
马丁格在康玉尔仁波钦身边度过了三个星期,与康玉尔仁波钦建立了梅洛-庞蒂所说的“身体联系”这种联系直到许多年后也没中断,尽管康玉尔仁波钦已圆寂了许多年。离开了大吉岭,马丁格继续假期旅行,从喀什米尔到了大马士革,看了苏菲伊本阿拉比的陵墓,十字军骑士的城堡,又到了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在图尔努的修道院感受了安静空旷的清新气氛,但这一切,都不能同他在大吉岭面对康玉尔仁波钦的三个星期相比。马丁格回到巴斯德学院,感觉一切已经和以前不同。尽管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蒸蒸日上,雅各布导师对他越来越倚重,但他却无法忘记喜马拉雅山的康玉尔仁波钦,无法忘记那三个星期的“身心现象学”
每天他仍旧在显微镜下登录细菌染色体卡片,研究最前沿的无限的微观世界。这是生命最初的形成阶段,但是生命形成之后又应该怎样呢?马丁格经常在显微镜下这样想。事实上,生命形成之后的精神世界的形成远比生命的形成更为复杂,这方面不但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进步,事实上反而倒退了马丁格在登录卡片时同时做出这个结论。马丁格作为生命的整体在对生命局部的几乎不可视的细微的观察中,总是不断回想起康玉尔仁波钦坐在窗前的身体,以及那个时刻康玉尔仁波钦所传递出的生命的信息、精神的密码、每一刻的静默、窗外的流云和山峰统一的精神世界,这一切让马丁格意识到在康玉尔仁波钦的身体中显然有一种更能启发生命本身的科学。
当我在康玉尔仁波钦身边时,马丁格告诉父亲,我容易忘掉巴斯德学院,当我在巴斯德学院时,我的心则总是飞向喜马拉雅山。1972年,我终于做出决定,离开巴斯德学院,置身于我所希望的喜马拉雅山。那时候我已完成了研究课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