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地缘大战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缘政治始于国内

    这个小标题主要是对中国而言,对许多其他国家也有效。美国有所不同。美国人在谈论地缘政治的时候,其重点甚至可以不放在美洲,而直奔欧亚大陆。这是他们的地理优势所在。中国人不得不把重点放在本地区,甚至还要从国内的地理和历史谈起。因为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国境之内地区与邻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外有些地方还不很太平。

    在日常用语中“地缘政治”中的“政治”一般指国际政治。实际上它也应该包括国内政治,因为国内和国际政治往往互相交织,不可能完全分开。即使一个很小的国家也不能把地缘政治的起点放在国界之外。比如新加坡,它的民族结构是它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三国双边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它的安全政策倒向美国本地区的一个外来者,在利用外力制约本地区国家的同时,它还要在西方出面充当本地区的代言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喜欢扮演的角色),以壮自家门面。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它的事情比较简单,唯一重要的是它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北侧的地理位置。对于多民族的、人口众多、领土辽阔的国家,国内外政治交织的情形则复杂得多。比如,印度国内的穆斯林问题经常涉及巴基斯坦,而印巴关系又影响着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印巴边境冲突与印度国内宗教冲突有着同一个根源,彼此互动。另外,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地区在地理上自成一体,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打击印度目标,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巴基斯坦政府,以减少它对美国的支持,从而减轻他们在阿富汗国内的压力。这样的因果链条似乎有点长,在国际政治中却很常见。所以,决策者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某一点。

    国界线是人为的产物,而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国界不可能切断自然地理的延续,也难以改变边界两侧的同种民族和他们的宗教、文化。所以,边界不应该是研究和处理国际与国内政治问题的界限。中国有漫长的边境线,邻国众多且分属不同的文明,采用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不同的军事盟国。因此,绝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对待。这是中国地缘政治的困难所在,也是优势所在。越是复杂混乱的局势,就越需要整合。中国可以担负起区域整合责任。但首先要把国内的问题解决好,建立势力范围要稳扎稳打,不要一时贪多求远。

    中国和俄国是世界上陆地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都是14个。但中国的陆地边界线比俄国的短。中国的陆地邻国大都是穷国,包括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和战乱最多的国家。除了俄国之外,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都低于中国的水平,他们的人民比中国人更穷。不过,俄国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很大,它的远东地区更是缺乏活力。海上邻国日本有很大的经济实力,却有两个不利因素。其一,它不是一个大陆国家;其二,它在政治上不独立。中国的劣势是人均收入仍然很低,边疆地区更贫困一些,只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得中国的经济总量比较大。虽然中国在技术水平和海外投资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但中国在东亚有很大的地缘优势,不可替代,非其他国家可比。中国可以向邻国提供廉价商品、边境贸易、区域合作、出口市场,在需要时,还可以提供经济、金融以及军事方面的安全保障。中国能够向邻国提供一揽子合作计划,这些内容超出了一般的贸易关系。没有中国的合作,东亚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区域环境。

    既然地缘政治始于国内,那么,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的早期历史,澄清为弘扬道德而制造的神话,了解国家由来的脉络,对于大战略的研究者和制定者或许不无小补。

    马镫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镫的发明使北方的游牧人能够长时期地对定居人民的骑士保持一种绝对的优越性。匈奴人的马镫在公元前第三世纪时已证实其存在,但在中国汉朝时的浮雕上还很少出现。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25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格鲁塞的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39年。从那以后,还没有在中原找到汉朝使用马镫的直接证据,尽管有人根据文献推测中原早就使用马镫了。欧洲人在6世纪时从阿瓦尔人那里学会使用马镫。

    汉武帝在讨伐草原部落的战争中大量使用骑兵,并取得了最后胜利。汉军在交战中应该了解到马镫。如果没有马镫,汉朝的胜利就更为难得,更为可观。因为缺少马镫,在赵武灵王时,骑兵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兵种,但已经接近成熟。战国时期,中原文化的国家有更好的组织能力,经济更发达,位于中原附近的戎狄国家被陆续灭掉。在战国后期,游牧者开始获得骑兵技术的突破,双方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倾斜。游牧者横行天下的时代即将到来。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废了太子,把王位传给小儿子。他自己甘当一名将领,领兵攻入胡地,目的是“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史记赵世家。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黄河河套北岸。九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当时都为赵国领土。赵武灵王时,赵国的势力已经到达秦国的正北,也就是后来秦始皇派蒙恬打击匈奴的地方赵国的主要敌人是秦国,不是胡人。赵武灵王还假扮成使者到秦国,亲见秦昭王。“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史记赵世家。“主父”是赵武灵王退位后的称谓。然而,被废掉的太子造反,赵武灵王被包围在宫中饿死,袭秦的计划因此而告终。如果赵国能从北方(也就是秦国的后方)发起袭击,将打破秦国的“郩函之固”不过,赵国没有足够的骑兵,而使用步兵长途奔袭恐怕仍难以对秦国构成威胁。即使赵武灵王的生命足够长,赵国也不太可能战胜秦国,因为赵军在渡过黄河之后,还要经过河套沙地和黄土高原,路途遥远,荒凉崎岖,人烟稀少,在后来许多世纪中,北方的游牧骑兵也难以突破这一带的防守。那里的地形对抵抗者有利,而且秦国在河套内已经修了长城。即使不谈这些因素,赵国的军队也很可能因为远离后方,补给困难而失败。

    赵武灵王“出师未捷身先死”不管他的军事成就如何,赵武灵王(主父)非常有远见地开始了内地农耕者的骑兵时代。

    秦昭襄王(或称秦昭王)即位时年幼,由母亲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掌握国家大权。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国以范睢为客卿,四年后又以他为丞相。和张仪一样,范睢也是魏人。他是魏大夫须贾的家臣,地位和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差不多。范睢随同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知道范睢善辩,就送给他礼物表示敬意。范睢没有破坏外事纪律“辞谢不敢受”然而,须贾知道后大为恼怒,以为范睢向齐国泄露了国家机密,回国后向魏相魏齐报告。范睢受到严惩,被打断肋骨,折断牙齿。他装死才得以逃脱,后来被秦国的使者带到秦国。秦国虽然很落后,但上上下下注重吸纳各国的优秀人物,这是秦国得以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范睢入秦时,秦国正在进攻齐国,取刚(今山东宁阳)、寿(今山东东平)之地。这两个地方在陶(今山东定陶)陶本来是宋国的城市,在秦之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秦国专权的相国穰侯魏冉觊觎陶已久。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也就得到了陶。两年后,五国之师伐齐,燕将乐毅率领燕师攻齐国,秦军乘机拿下陶。后来,陶成为穰侯的封邑,是秦国的一块飞地。秦攻齐之刚、寿,就是穰侯为了扩大他在陶的地盘。穰侯是秦宣太后的异父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起初的封地在穰(今河南邓州),故称穰侯。公元前265年,宣太后卒,范睢已经为秦的丞相,昭襄王把穰侯赶到陶。穰侯出关的时候“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穰侯死于陶,他的墓碑在南北朝时尚存。公元前254年,魏攻取了秦国孤悬境外的陶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破吴之后,远离政治,经商成为巨富。他居住在陶,因号陶朱公。陶能成为商业大都会,原因是地处当时东西和南北的交通要道上。陶是一个内陆大都市。的东北。陶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远离秦国本土,是秦国的一块飞地。秦国进攻齐国的本意在扩大陶的范围。范睢不赞同跨越第二国的领土去进攻第三国,因为即使打了胜仗也得不到土地。他举了齐湣王攻打楚国的例子范睢说的这场战争或许是公元前301年的齐、韩、魏三国的攻楚之战。这一年齐湣王(前301-前284在位)才即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把湣王和他的父亲宣王在位的时间混在一起,因此使湣王即位时间大大提前,前人已多有指正)。齐国的孟尝君那时主张合纵。因为秦昭王的母亲和王后都是楚人,楚怀王与秦昭王结盟,孟尝君第二次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楚将唐蔑(唐昧)被杀。韩、魏得到楚宛(今河南南阳)、叶(在今河南叶县西南)以北的土地,因为齐与这一带不接壤,齐国没有收获。关于这场战争,历史记载颇有出入,详细分析、辩误,参见杨宽:战国史,367-369页。楚国与秦国的联姻和联盟都不可靠。在孟尝君攻楚的同一年,秦乘机接连伐楚。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又约楚怀王结盟。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至武关(今陕西商南武关)被扣。另,齐湣王显然不是一个明君。公元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齐都临淄也不保。湣王被杀,齐国从此一蹶不振他说,虽然齐国大胜楚国,但因为齐国距离楚国较远,齐国没有从战争中得到好处,反而使韩、魏两个盟国从中渔利。范睢把盟国比作“贼”和“盗”因为在下一次战争中他们可能就是敌人。范睢认为,战争第一重要的目的是消灭敌人,其次是占领土地。土地可以生产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加入战争,还可增加国家的防御纵深。帮助别的国家占领土地就是削弱自己。为了避免犯下齐湣王“借贼兵、赍盗粮”的错误,范睢教给秦昭襄王远交近攻之策: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按,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地处燕、赵、齐三国之间,与赵国接壤最多。战国时,中山国国势一度强盛,公元前296年为赵主父(赵武灵王主动退位后的自称)联合齐、燕所灭。这次,齐、燕是“借贼兵、赍盗粮”的,帮助赵国独吞了一个邻近国家。

    范睢的“远交”是为了“近攻”他主张和远方的国家保持良好关系,进攻邻近的国家。战胜邻国之后可以获取土地,无论得多得少都是自己的。范睢以赵国为例。赵国能够独吞中山国,因为它们是邻居,赵国很强大,别的国家不好染指。没有图谋土地的目的,远交近攻就失去了意义。今天可以对“土地”有更广泛的解释,包含各种资源(如石油,但未必是油田)。发动战争一定要有明确目的,获得的利益要远远大于付出,并能够长久维持。一般而言,越是需要别国合作的非分之举,最后分赃所得的利益也就被摊得越薄,行动就可能越不划算。

    范睢向秦王举了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例证:赵国战后独吞中山,而齐湣王攻楚所获甚微。然后,他把矛头对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既是秦国的邻国,又是“中国”的中枢,地处秦国通往东方的要道之上,因此应该是秦国扩张的首要目标。范睢为秦昭襄王指出了称霸(还不是统一)路线图:与韩、魏建立密切关系,如果不行,就出兵进攻它们,总之是要它们站到秦国这边来。这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麦金德一定非常赞成这句话,这也许是他的“心脏地带”理论的最早版本了。除了秦国之外,当时的强国还有楚、赵两国。按范睢的计划,秦国的目标应该是首先威慑其中较弱的一个,使之依附秦国,然后再图谋另外一个。如果楚、赵这样的大国都被慑服,像齐国这样较小的边缘国家一定会害怕而服从秦国。等到边缘国家都归附了秦国,再去收拾韩、魏这两个中枢国家。

    秦国是一个边缘国家,为了获得通往别处的要道,占据天下中枢,首先要占领韩、魏两国,或使两国归顺。依照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也需要首先攻占韩、魏。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走的大致就是这条路线。秦国首先灭掉韩(前230)和魏(前225),然后才是南方的楚(前223)、北方的燕(前222)和赵(前222),最后是东方的齐(前221)。如果按秦攻破都城的时间,赵(前228)、燕(前226)亡国在魏之前。9年之间,秦始皇摧枯拉朽灭掉六国。如果从嬴政亲政那年(前238)算起,也不过18年。秦国征服韩、魏没有分两步(先使之亲秦,再虏之),比范睢设想的更加干脆利索,证明秦国的力量已经比范睢时更加强大了。

    根据李斯的谏逐客书,范睢的功绩是“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他的贡献主要在内政上。他的对外政策只是“蚕食诸侯”没有大的业绩,反而有过失败。他的对外政策注重显示与穰侯的不同,其目的是为了“废穰侯”以那时的实力对比,秦国还不可能夺得天下。作为一个“辩士”范睢的思想不是连贯的,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随时更改,又多夸大其词。这也是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最后,范睢推荐的人背叛了秦国,他被迫离职。

    远交近攻有它的使用范围,是有强大进攻能力的大国的策略。对于小国,其首要任务是和邻近的大国维持良好关系,至少不要太坏,才能维护安全。在战国时期,燕国是北方偏远的小国,在赵国的北面。燕国的南部边界受赵国的屏蔽,因此没有遭遇兵燹。苏秦游说燕文侯,指出秦国和赵国曾有五次战争,秦两胜,赵三胜。苏秦要求燕国疏远秦国而亲近赵国。他说:

    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军军于东垣矣。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所说的秦国攻燕的可能路线在北方,正好与赵武灵王计划攻秦的路线相同。秦国要到达燕国,路途更加遥远,除了云中、九原之外,还要经过代(在今河北蔚县一带,其时属赵)、上谷(在今河北张家口到北京昌平一带,其时属燕)。燕国的国都蓟在今北京城西南。东垣,在今河北石家庄东,嘑沱(滹沱)河南岸,当是赵国北侵燕国时集结军队的地方。

    在这里,苏秦所用的原理和范睢的一样,可见在战国时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国际关系理论。在燕、赵、秦三国中,燕是最弱的一个。小国不能“近攻”要和邻近的大国维持良好关系,因为邻国的入侵路线短,很快就可以兵临城下。所以,苏秦向燕国建议的政策与范睢向秦国提出的战略正好相反。他提出,燕国应与强大的邻国赵国发展友谊,以免去燕国的后患。

    战国时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车兵不能脱离步兵孤军先行。因此各国军队的行进速度在理论上相差不大。今天的军力长短是根据军队的机动性计算的,而各军的机动能力相差巨大。同样的距离,军队的机动性强,距离就短,反之则长。这是后来北方游牧骑兵可以在中原长驱直入的原因。美国地处北美洲,远离世界人口最密集的欧亚大陆,似乎难以成为世界领袖。但美国军队有良好的机动性、有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以及远程打击武器和武器平台。因此,美国成为距离所有国家最近的国家,可以对许多国家实施“近攻”而不必“远交”至于小国,无论它在世界的哪个位置,美国的打击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所以有必要和美国维持良好关系。北非的利比亚就是一例。利比亚的卡扎菲原来是反美的,在美国占领伊拉克之后向美国示好。

    不过,即使拥有先进的武器,仍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远国攻占了其他国家,却因为距离太远而不能长期占有,更难以同化当地居民。占领的时间越长,麻烦就会越多、越大。相比之下,近国有很大优势。所以“远交近攻”的远近差异和不同战略,在今天仍有极大参考价值。大国需要做的是扩大“攻”的含义,使之不限于军事进攻,不限于双方一得一失。

    春秋五霸之国都是边缘国家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本书采用荀子的五霸说。关于五霸还有另一种说法。孟子告子下赵岐注:“五霸者,大国秉直道以率诸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也。”但是,秦穆公所霸的是西戎,并非中原,而且“秦穆公僻远,不与中国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宋国不是大国,宋襄公确实企图称霸,却没有成功。因此本书不采用赵岐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理特点:他们的国家都不在中原核心区,却又都与中原毗邻。地理是他们取得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

    越国在今浙江东部,国都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与中原距离较远,似乎是一个例外。其实不然。楚、吴、越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的三个主要国家,不在当时的主流文化区。公元前584年,晋国遣使到吴国,教给吴国乘车战阵之法,让吴国背叛楚国。这一年是吴国和中原诸国之间的官方最早交往。越国比吴国的位置更偏。起初,越国的作战目标主要是吴国和楚国,势力限于长江下游,与中原无涉。吴王阖闾(前515-前496在位)称霸,占领过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来,吴王阖闾攻打越国时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夫差为父报仇,把越国打得大败。越国只能屈辱求和。越王勾践(前497-前465在位)“卧薪尝胆”最后挥军包围吴国国都(今江苏苏州)。围城三年之后,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在破吴前一年,越国才第一次与中原国家有正式的来往,向鲁国派遣了使节。越王勾践获得了吴国的领土,与中原有了直接的地理联系,于是向周进贡。周元王封勾践为伯(霸)。越国把吴国原来侵占的土地归还给楚、宋和鲁等国,同时成为这些国家的邻国。宋和鲁都在中原的核心区。由此可见,越国称霸时,它已经是与中原接壤的边缘国家,就像五霸中的其他四国一样。荀子说:

    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心也。乡方略,审劳佚,谨蓄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荀子王霸。五伯即五霸。“齺(zu)然”牙齿上下咬合,引申为上下相应。“殆”使危险。“略信”取信。

    荀子敏锐地看到,五霸都是“僻陋之国”即偏僻粗陋之国。“僻陋”有地理位置偏僻和文化落后两层含义。成就五霸事业的基础不仅是“信立”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僻陋之国”因为“僻”不会四面受到包围,有稳固的后方,也有扩张的余地;因为“陋”不会受到中原文明过多的拘束,可以推行大胆的改革,所以在制度和技术上反而是先进的,能够有效进行军事和社会动员。荀子的“五霸”不包括秦国,但与五霸之国相比,秦国更为僻陋。秦国和中原之间隔着郩山和函谷关,与晋之间有黄河,尽管很多时候晋国的领土延伸到黄河以西。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