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读城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我喜欢读城。
由于种种原因,我多少到过国内的一些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要打探一下它的历史沿革、建筑文物、风土人情,品尝一下那里的吃食,在街面上逛逛,学几句方言民谚歇后语之类,然后回来向别人学舌。每到这时,便总是不乏热心的听众。而且,他们也往往都不满足于只当听众,也要参与讨论,发表他们对那些城市的看法,并同自己居住的城市作比较。于是我就发现,读城,其实对许多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的确,说起城市,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讲。
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城市的各种民谣,比如“生在杭州,死在柳州”就是。与之配套的则还有“穿在苏州,吃在广州”两句。后来,这个段子又被改成了“吃在广州,穿在上海,说在北京”这是因为上海的服装早已超过了苏州。而北京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诸方面都乏善可陈,可以夸耀的只有一张嘴,正所谓“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也是关于城市的老段子,只不过已经由城说到人其实读城也就是读人。所以关于城市人性格的说法也很不少,比如武汉人是“九头鸟”而南京人是“大萝卜”等。这些民谣和说法,都无妨看作是民间版本的读城记。它们实际上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城市,实在是极其可读的。
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光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有不少。比如伟大首都北京,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古都西安,旧邑洛阳,特区深圳,圣地延安;石城南京,泉城济南,花城广州,春城昆明;“白云黄鹤”的武汉“龙兴之地”太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成都“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长沙“天下三分明月夜”占了两分的扬州“满街都是圣人”的泉州等等。这些城市,都风姿各异,个性鲜明,极具“可读性”就连一些小城,如城池完好古色古香的兴城、平遥,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丽江、凤凰,徽商的根据地黔县、歙县,晋商的大本营祁县、太谷,还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赣州“万川毕汇,万商毕集”的万县,也都是可读的。如果你有条件,不妨通读天下城市:春天到洛阳看牡丹,秋天到北京看红叶,冬季到哈尔滨晒太阳,而“夏季到台北来看雨”既然有孟庭苇的盛情邀请,何不潇洒走一回?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并没有这个条件,那么,你还可以读书。比方说,读我这本读城记。
一、中国的城市
城市为什么可读,当然是因为它有个性,有魅力。
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是我们读城的向导。
的确,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因此,就像喜欢品评人物一样,人们也喜欢议论城市。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城市民谣”但是,也正如有的人个性鲜明,有的人不太出众,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受到关注。中国的城市毕竟太多,其中大同小异的不在少数。显然,只有那些个性特别鲜明的才会受到关注,因为个性鲜明才会有魅力。
中国有个性有魅力的城市很多。
1998年,广州的新周刊出版了一期专辑,叫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列举了他们认为最具魅力的17个城市:北京、上海、大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重庆、拉萨、广州、深圳、珠海、西安、厦门、香港、台北。另外,还列举了8座“前途远大”的城市和10座“最值得去”的小城。它们分别是绵阳、张家港、北海、三亚、九江、万县、惠州、绥芬河和丽江、平遥、延安、凤凰、西昌、吐鲁番、凭祥、泽当、玛多、兴城。我们知道,到1997年5月,我国共有城市666座。新周刊从666座城市中拈出35座来评说,挂一漏万是在所难免的比方说,一些风情万种独具魅力的城市,如昆明、哈尔滨、乌鲁木齐等等,就没能列人;而同为边疆小城,喀什和伊宁也许比吐鲁番更“值得去”吐鲁番当然也是很值得一去的。不过,吐鲁番最值得一看的却不在城内,而在城外,比如葡萄沟、千佛洞、高昌和交河古城等,而喀什和伊宁却有著作为城市的自身魅力。这其实不能怪新周刊。中国有魅力可阅读的城市实在是太多无论谁来做这个课题,都不可能说全。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1986年,又公布了第二批名单,即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重庆、南昌、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毫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共38个。第三批公布的名单则是:正定、邯郸、新降、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沪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共37座。这样一来,我国666座城市中,就有99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六六大顺”又加“九九重阳”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城市无疑都是极具魅力的。它们的历史是那样的悠久,它们的文化是那样的古老,该有多少故事可以向我们诉说即便“年轻”一点的,如上海,又是那样的内容丰富不同凡响。然而有魅力的城市却远远不止这些。一些古老的城市,如太原,就不在名单之中。太原的前身晋阳,建于三千年前,曾经做过赵国的国都,也是唐高祖李渊和五代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起兵发家的“龙兴之地”后来被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淹,毁得一干二净片瓦无存。现在的太原城,是在晋阳废墟北面重建的,也有一千年的历史,而且有晋词等名胜古迹,应该说也还是古韵犹存的。另一些新兴的城市,如香港、台北、深圳、珠海,如兰州、长春、大庆、石河子,则又有着另一种气质和风采。何况还有美丽的滨城大连、厦门,神秘的边城和田、景洪,幽静的山城吉首、都匀,崛起的新城张家港、惠州,等等,等等。有谁能读遍天下城市,阅尽人间春色中国的城市,是读不完的。
那么,先匆匆忙忙地说个大概,如何?
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大体上可以粗略地分为八种类型,即古都、名邑、圣地、边关、滨城、重镇、商埠、特区。当然,这种分类只有相对的意义。比如大同,就既是雄踞雁门关外的“塞北重镇”又是著名的“煤都”还是名胜荟萃古迹繁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蒙汉两个兄弟民族和平共处的北部边关,中原与草原的交通孔道。这样“身兼数任”的城市实在很多。我们的分类,也只是为了解读的方便,钻不得牛角尖的。
这些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六大古都。
古都的魅力当然毋庸置疑。作为千年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它们往往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尽管这些精华的聚集是皇家特权所致,但聚集本身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精华因历史的积淀而愈加厚重,因岁月的磨洗而愈见辉光。即便它们散落在断壁残垣寻常巷陌,流落于街头,蒙尘于市井,也不会沉沦了它们的价值。因此,这些城市中往往有太多的陈迹可供寻觅,有太多的故事可供传说,有太多的遗址可供凭吊,也有太多的线索可供遐想。就连那里的民风民俗,也会有一种古老而悠长的韵味。
名邑同样有着这样的文化内涵。所谓“名邑”无妨看作是资格稍微差了一点的古都。比如江陵,原本就是楚的郢都;大同,曾经是北魏的京城;成都,其实也是当过帝都的。只不过那些政权或非“正统”(如公孙述的“大成”),或非“一统”(如刘备的“蜀汉”),又没成什么大气候,就挤不进“古都”的系列,只好屈尊为“名邑”从字面上讲,所谓“名邑”也就是“有名的城市”一个城市,只要出了一点名扬四海的事情、人物或东西,就有了名气,却不一定是“名邑”比方说“苏三离了洪洞县”上饶出了集中营,都挺有名的,却不大好算是“名邑”这里说的“名邑”主要是指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六大古都在内)。它们都有着极其灿烂的文化和极其悠久的历史,比如扬州3000年,江陵2600年,苏州2500年,景德镇1700年。其中最绝的是绍兴。从公元前490年在今绍兴城内龙山南麓建城起,2400年间就没挪过一次窝,实在算得上是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名邑”显然不仅因为它资格老、历史长,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风采,有着一些家喻户晓名满天下的东西,比如长沙的水,昆明的湖,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园林,扬州的炒饭,绍兴的花雕,泉州的洛阳桥,大理的蝴蝶泉,大同的云岗石窟,承德的避暑山庄,当然还有桂林那“甲天下”的山水。这些东西也许并不一定就能代表这些城市,这些城市也并不只有这些东西,只不过它们最为脍炙人口罢事实上,这些城市的名声和风采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有谁不知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只要吟诵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杭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扬州)、“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长沙)等等名句,这些名城的风采,就浮现在眼前
圣地其实也是名邑。在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称得上是“圣地”的有四个,即遵义、延安、曲阜和拉萨。“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的遵义和孕育了新中国的延安是革命圣地,曲阜是影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学发祥地,而拉萨则是藏民族“圣者的乐园”在藏语里“拉”是神“萨”是地,所以“拉萨”就是神地或圣地。这些圣地当然也是风采各异的。遵义的雄奇,延安的质朴,曲阜的古雅,拉萨的神秘,构成了它们独特的魅力。有趣的是,除曲阜外,它们也都是边关和重镇。比方说“北依娄山,南近乌江,近控五城,远瞰巴巫”的遵义,就历来是黔北重镇。一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仅唱出了遵义的豪情,也唱出了中国人的豪情。
的确,边关有着独特的风情。
所谓“边关”并不一定就是像山海关、嘉峪关、娄山关那样的“关”这里指的,其实是那些远离中央政权和正统中心的边地城市,即边城。这是一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再强有力的政权和文化,往往也鞭长莫及。由于它们在地缘上是那样的遥远,主流文化的影响便总是要打折扣的。中原地区的城市季风,不管是什么风向,刮到这里也都会变成强弩之末。何况这里的自然地理山水风光也不一样。雪山、莽原、瀚海、冰川、峻岭、雄关、丛林、险滩,无不与中原大相异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边地城市风貌的千姿百态,原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何况,它们又往往是少数民族的聚落,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明共建的地方。这就为原本异彩纷呈的边地城市,平添了万种风情。
甚至就连它们的名称,也有着明显的异国情调。想想这些地名吧!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额尔古纳、齐齐哈尔、霍林郭勒、察布查尔、阿尔泰、阿克苏、阿图什、库尔勒、牙克石、海拉尔、佳木斯、扎兰屯、日喀则、德令哈、格尔木,你难道不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不过,虽然异样,却也亲切,而且会产生很想去看看的冲动。事实上,许多边地城市我们虽然没有去过,但它们的大名却早已如雷贯耳,至少也有所风闻。请问,谁不知道“万方乐奏有于阗(和田)谁不知道“瑞丽三月好风光”(瑞丽)谁又不知道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英吉莎的小刀和田的玉即便我们方位感不强,地理学得也不好,但好歹总归听说过漠河、伊春、图们、丹东、凭祥、阿坝、景洪,喝过通化葡萄酒或普洱茶,唱过“康定情歌”吧!至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或“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就更是人人皆知
边关往往也是重镇,比如昆明、兰州、银川、西宁、南宁,比如张家口、锦州、武威、张掖、酒泉。当然,重镇不一定都是边关。重镇有三类。第一种是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这主要指那些省会城市,如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太原、福州、南昌等。它们独当一面,举足轻重,当然是重镇至于拱卫京畿的天津和雄踞天险的重庆,自然更不在话下。
政治重镇中的某些城市,还兼另一类或另两类重镇的功能而有之,比如武汉就是。这另两类重镇,一类是军事要塞,比方说大同、遵义、襄樊、徐州,当然还有武汉。由于那里地势险要,地形独特,或依天堑,或踞雄关,或扼咽喉,或处要冲,或“钟山龙幡,石城虎踞一(南京),或一风声鹤唉,草木皆兵”(淮南),历来就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有多少血性男儿在那里横刀立马,挥戈上阵,与守城之军或来犯之敌一决雌雄。所以这类城市往往有一种豪雄之气或强悍之风,甚至可能会像徐州那样,背上“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黑锅。其实徐州人是很热情豪爽的。太康地记说他们“其气宽舒,秉性安徐”并不刁蛮。只不过那地方仗打多了,便难免多了点粗犷,少了些文雅。战争,毕竟是一件“玩命”的事情,无论如何也雅致不起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读到这样的诗章,我们就不免热血沸腾豪气冲天,甚至“恨不遗封向酒泉”
另一类重镇是工业基地,如煤都抚顺,锡都个旧,钢铁城鞍山、包头,汽车城长春、十堰,石油城大庆、玉门、克拉玛依,当然也还有武汉。这里又是另一番风貌,是另一些男子汉的“用武之地”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个让全世界另眼相看、中国人吐气扬眉的英雄业绩。林立的钻井,齐整的厂房,喧闹的工地,繁忙的运输,构成了一道迥异于巍峨城阙、灯火楼台、百年老店、十里洋场的风景线。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化工业文明。尽管由于国企改革步履维艰,这些城市的日子都有些困难。但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的。所以它们也必将重整旗鼓,再造辉煌。
所谓“滨城”顾名思义,也就是“水边的城市”滨城又有两种。一种是滨江之城,如万县、宜昌、岳阳、黄石、九江、安庆、芜湖、南通,当然也包括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另一种是滨海之城,如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宁波、温州、厦门、汕头、湛江、北海、三亚。这些城市,不是港湾、口岸,就是门户、要塞,或二者都是。这就使得这些城市差不多都兼有吞吐攻守之功能。战时是前线,平时是前沿,总是“得风气之先”所以,一旦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首先活跃起来的,也往往是它们。它们是中国城市中得天独厚的宠儿。
水边的城市也多半美丽。俗云:“娇不娇,看吊桥;美不美,看秀水。”近水之人,往往更有爱美之心;滨水之城,也往往更加风姿绰约。“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一种气象;“鹭江唱歌唱亮了渔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是另一种风韵。美丽总是令人向往的,这些城市也就因此而名扬天下。尤其是那几座最为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烟台、青岛、厦门、三亚,从来就是中国城市选美竞赛中难决高低的最佳选手。事实上它们也都是旅游胜地,是度假和休闲的好去处。在这里,我们能得到最开阔的视野,呼吸最洁净的空气,享受最美好的时刻,体验最放松的心情。因为这里没有什么遮拦,也没有什么污染,而只有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只有永远蔚蓝的大海和永远蔚蓝的天空。
这当然要感谢江海。海,有容乃大;江,奔流不息。所以滨城往往也是商埠。商埠也有两种。一种是老牌的,如广州、宁波、扬州,早在唐代就是对外开埠的三大口岸;泉州则是曾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贸易大港。此外,如“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苏州,曾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的佛山,也都是。这些城市,往往是南北枢纽所在,水陆辐辏之地,自然车马纷至,舟揖络绎,贩夫奔走,商贾云集。另一种则是近代以来开埠的都市,如上海、香港。它们纯粹是出于一种商业的需要而建设发展起来的。所以刚一“上市”就迅速地压倒和盖过了那些“老字号”(也许只有广州还勉强可以与之抗衡),成为中国城市中的佼佼者。
如果说,古都更是“城”那么,商埠就更是“市”没有哪个城市比广州、上海和香港更像一个大市场这些城市,差不多都主要是由金融机构、商务中心、星级饭店、摩天大楼,由写字楼、事务所、交易厅、拍卖行,由时装店、精品屋、咖啡馆、海鲜城,由霓虹灯、立交桥、名品街、连锁店,由一家家银行、公司、商场、超市,由数不清的契约、合同、债务、谈判,由做不完的生意和讲不完的价钱来构成的。不难想象,如果有一天,突然没有了夜市、股票、广告、招牌,没有了开张关门和讨价还价,这些城市还会剩下什么?
因此,走进这些城市,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商业气息。事实上,人们走进这些城市,也多半不是来旅游,而是来购物。这些城市好玩的地方不多,却有着永远逛不完的街和买不完的东西。只要你有钱,在这里几乎什么都能买到,包括最新潮的商品和最周到的服务。如果钱不多,也不要紧。因为它们也提供廉价的商品和服务。作为标准的商埠,这里的商品和服务从来就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心甘情愿地掏空自己的腰包,然后满载而归。
这差不多也是特区的特点。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等城市相当自觉地把市场经济当作了自己的经济模式。这也是我们把特区和商埠看作两类城市的原因:传统的商埠是历史的遗产,而新兴的特区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尤其是,当上海一度变成计划经济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后又“慢了半拍”时,这种分野就更为明显。总之,特区(我这里主要是指深圳)是一种迥异于古都名邑、也不同于重镇商埠的全新的城市。这些全新的城市还包括某些无特区之名而有特区之实的“明星城市”如顺德、中山、江门、东莞、惠州,以及同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佛山。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公共设施好,展示着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看来,人文荟萃的古都名邑和生机勃勃的商埠特区,可能是中国城市中风格泅异但又同时最具魅力的一族。在这两极之间,其他类型的城市都表现出不同的风姿而异彩纷呈。
二、城市的魅力
在进行了这样一番走马观花的匆匆掠影后,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的魅力其实无关乎它们的大小和行政级别。(图一)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就有不少是小城。事实上也是如此。比方说大连较之沈阳,青岛较之济南,厦门较之福州,开封、洛阳较之郑州,喀什、伊宁较之乌鲁木齐,就更具魅力。显然,这样一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但,准确地把握这些城市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说出它们的魅力所在,却并不容易。
在新周刊编辑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专辑时,本书的初版已经面世,我也和他们交换过意见。他们对某些城市魅力的定位,我是赞同的,比如北京是“最大气的城市”苏州是“最精致的城市”拉萨是“最神秘的城市”西安是“最古朴的城市”厦门是“最温馨的城市”成都是“最悠闲的城市”等。但有些定位则可以商榷。比如,说上海是“最奢华的城市”南京是“最伤感的城市”大连是“最男性化的城市”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广州是“最说不清的城市”深圳是“最有欲望的城市”香港是“最辛苦的城市”台北是“最陌生的城市”等等,就未必准确。比方说,对于我们这些无缘“跨过海峡去看一看”的大多数“大陆同胞”来讲,台北无疑是“陌生的”但,一旦两岸结束敌对状态,海峡变成了通途,去台北和去上海一样便当时,台北便有可能不再陌生。那么,到时候,不再陌生的台北,是不是就会因失去了“陌生感”而同时失去其魅力
事实上,陌生并不是台北的特征,不是台北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台北也并不曾着意营造陌生的氛围,或打算使自己成为一个他人眼里陌生的城市。我们对台北的陌生感,其实是两岸的隔阂造成的。所以,即便是去过台北的人,也可能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台北。其实,用于广州的那个“头衔”——“最说不清的城市”用在台北身上没准更合适。可不是“这个城市,充满了混杂的风景。”“走在街上,你不仅会产生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空间交织的幻象,而且有古今中外混淆的文化时间错杂感。”“台北是温柔的也是暴力的。”“在台北,你分不清楚人们是贫是富”“也说不清楚是科学或是迷信,草根抑或前卫”这是一个“处处有活力,处处有怪招,处处有机会与失足,有发财梦与邪恶”的“陷阱”“什么都绕着你转,却什么都抓不住”(徐学最陌生的城市:台北)。是不是有点“说不清”
其实,即便把台北称之为“最说不清的城市”也是不妥的。因为它的“说不清”实际上还是“说得清”只不过很难用一个两个词来概括罢如果一定要概括,也许只能用“多样”两个字,称之为“最多样的城市”我们知道,这个先前叫做“艋(舟用)”的小镇,成为名叫“台北”的大都会,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而这个城市的文化,其实是由移民创造的。中国移民程度最高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台北,但移民成分却各不相同。台北的移民,主要有40年代东渡的政治移民,他们来自山东、湖南、四川、东北;有50年代和60年代进城的乡下移民,他们来自台南、花莲、宜兰、屏东;有70年代的国际移民,他们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拉丁美洲;还有90年代来自中国大陆的经济移民,还有从日本和欧美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以及他们带回的海外配偶。说得早一点、则还有明清时代的闽粤移民,也许还有日本统治时期留下的某些移民,不折不扣的一支“多国部队”这些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他们身上的“文化无意识”也都是根深蒂固的。但他们又都要在台北讨生活谋生存,他们也要通婚并生下第二代第三代。因此这些不同的文化便只能飞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既对立又交融,既冲突又整合,结果便呈现出新老并存、土洋结合、中西合壁的局面。比方说平剧、舞台剧、现代舞共聚一堂,歌仔戏、脱口秀、摇滚乐同台献艺,或者“早上坐飞机,中午冷气机,下午电算机,晚上找童乩(扶乩算命)”什么的。这种风格,我们不妨称之为“多样”或“驳杂”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之为“光怪陆离”或“面目模糊”
如果说,把台北称之为“最陌生的城市”尚有可取之处,那么,把香港称之为“最辛苦的城市”便未免匪夷所思。陌生也许是一种魅力,辛苦怎么也是魅力谁又会把辛苦看作魅力的确,香港是忙碌的。“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然而,在香港忙碌的背后,我们不但看到了辛苦,更看到了活力。
其实,与其把香港称之为“最辛苦的城市”不如称作“最有活力的城市”80年代,香港政府曾开展过“活力运动”而“活力”则恰恰是香港的魅力所在。谁都知道,香港最让世界瞩目的,就是创造了长期繁荣的经济奇迹。香港的经济自由度名列世界第一,人均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贸易量仅次于欧盟、美国、日本,名列世界第四,人均年收入更早已跨过2万美元的全球富裕线,而香港不过是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百万的“弹丸之地”如果没有自身的活力,怎么创造得出这样的奇迹?
香港的活力也确实是相当惊人。香港现在当然是财大气粗,然而它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先前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占领,时下则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风波所及,其他时候麻烦也不少。1973年,香港股市大泻,金融业房地产一片淡风,有人便预言香港将面临沉船之虞灭顶之灾。但是香港全都顶过来除因为有祖国大陆作坚强后盾外,也因为香港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显然,正因为有了这活力,东方之珠的风采,才会“浪漫依然”
事实上香港也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城市。每天都有几十万人走进香港,也有几十万人走出香港。香港把来自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黄白黑棕肤色不同,贵贱贤愚身份不等的人吞进又吐出,留下成功的,送走失败的。但无论成功失败与否,他们都给香港注入了活力。于是小龙腾飞明珠璀璨,于是百业兴旺万象更新。
香港如此地充满活力,如此地吸引着四海移民八方来客,当然因为这里有太多的诱惑。这不仅是指那些美轮美免的建筑,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的设施,无微不至的服务,以及那些吃不完的美食和穿不尽的时装,更指那时时在你面前闪现、看起来人人均等的机会。这里每天都在制造着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而且,从身无长物一文不名到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有时也许竟只要一夜工夫。比方说,每次赛马,便至少都要产生一名百万富翁。这种机会,从理论上讲,是人人有份的。于是香港便告诉我们,如果你有好运气,或者你很卖力,当然最好是兼而有之,那么,你就有可能在这个自由的港口跳了龙门。这可真是“挡不住的诱惑”
正是因了这诱惑,也为了应付那没完没了的账单、信用卡、透支户口、供楼贷款,为了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沦为“箩底橙”(垫脚石),一句话,为了生存也为了成功,香港人从小到大都在拼搏。总是在努力争取“搏出位”而且不惜“搏到残”在香港,一个人兼两份差是家常便饭,有的还会同时注册一家公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虽然累,却感到充实。相反,一旦哪天不忙了,反倒心里发虚,惶惶然不可终日,不知道是自己在老板眼里已无油水,要收到“大信封”(辞退信)了,还是自己服务的公司快垮台的确,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必然是高节奏的。它容不得拖泥带水,更容不得无所事事。一旦出现空闲,也就意味着“出局”忙,才有安全感,也才证明你还活蹦乱跳。
所以,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的香港人,为了不至于累得吐血或搏得无神而学会了“猫睡”(随时随地都能打盹)的香港人,就既活得辛苦,也活得充实。正是这成千上万努力拼搏的香港人,构成了生机勃勃而且能起死回生的“活力香港”无疑,香港的活力是被逼出来的,就像被浪追赶的鹿不能不拼命飞跑一样。但,如果没了狼,鹿们岂不也要退化?与其退化,不如奔跑。
因此“如果在香港成功了,在世界各地都能成功一(程乃珊最辛苦的城市:香港)。但不是因为太辛苦,而是因为有活力。
我也不能同意把上海说成是“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怎么是“最奢华的城市”或者说,上海的城市魅力,怎么能说就是“奢华”不要说旧上海在纸醉金迷之外尚有着“流浪的三毛”便是现如今,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等城市奢华起来,只怕也不让上海。只不过,上海的奢华,与北京、广州、香港等等不那么一样罢北京的奢华更多地是“摆谱”派头十足,牛气十足。这也不奇怪。北京,毕竟是“最大气的城市”嘛!一旦奢华,也一定是“大手笔”广州和香港的奢华,则总让人觉得有点“暴发户”的味道,文化底蕴不足,怎么看怎么像“大金牙”当然,这么说,也许多少带点偏见。不如说,北京的奢华是居高临下的,广州的奢华是生猛鲜活的,而上海的奢华则是不动声色的。因为上海是“最具绅士风度的城市”而所谓“绅士风度”讲究的就是不动声色。如果张牙舞爪,就不是绅士,也不是上海事实上,在上海,越是高层次的人(他们往往也最有条件奢华),就越是绅士风度,也越是不动声色。只有小市民才咋咋呼呼。即便他们,在上海也是不敢咋呼的。他们只有到了外地,在不明底细的外地人面前,才咋呼个没完。
其实,即便“很久以来上海人一直在一些顶尖的享受上花费着他们的开销”他们追求的也并不就是“奢华”在上海,并非“贵的就是好的”不要说节衣缩食讲实惠的上海小市民不这么看,一掷千金“掼派头”的“大市民”也不这么看。正如最奢华的城市:上海一文的作者自己所说,一件东西或一种享受要让上海人满意,并不是只要价钱昂贵、能显示身份炫耀财富就行的。它们还“必须好看、精美,有象征的价值,而且是在最小的日常生活细节上”下面这句话也是对的:“这需要修养与品味,而这正是上海让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之处。”
显然,这样一种追求,与其说是“奢华”不如说是“雅致”而上海,实在应该称之为“最雅致的城市”关于上海和上海人的“雅致”写得最淋漓尽致的,大约就是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只要翻开第一页,读一读时代咖啡馆,就立即能感受到上海人那经过长期熏陶和修养形成的极有品味的“最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柔柔的外国轻音乐,有一点异国情调,但不先锋;暖暖的进口咖啡香,也有一点异国情调,但不刺激。领台小姐谦恭而不媚俗,男女客人体面而不骄人。点菜的时候,男人稍微派头一下,女人稍微矜持一下,配合得恰到好处,也都不过分。“这就是上海的气息”而这个气息就叫做“雅致”
不要以为这份雅致只属于“资产阶级”它也是那些住在弄堂里、睡在亭子间干干净净小木床上的女孩子们的作派。有着“女性养成”传统的上海母亲,总是能把她们的女儿调教得那么可人心意,既不乡气,又不张扬,穿着打扮举止言谈都那么得体。这就是雅致。实际上,雅致是上海的情调。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大上海的上空,无孔不人。而这种雅致,尤其是上海小市民的“雅致”则又是上海人的精明造就的。正是这种精明,使他们能够亦步亦趋地跟上上流社会的雅致,而不会或至少不会在外地人面前露出破绽。可以说,上海,是一个雅致的城市;上海人,则是精明的一族。
当然,上海人的生活是“两面”的。有雅致的一面,也有不那么雅致甚至俗气的一面。就像他们弄堂里的生活,既有邻里间互相关照守望相助的温馨和睦,也不乏“七十二家房客”寸土必争的“两伊战争”但是,尽管前几年大多数上海人住得还很拥挤,日子过得也还很紧巴,然而一走到淮海路上,便一个个都很体面。精明的上海人,是能够把他们的俗气和窘迫深藏在雅致背后的。而且,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们也仍然能保持和营造整个城市的雅致氛围;即便是走遍海角天涯,他们也能把那份雅致带到那些边远地方,不动声色地体现在自己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比方说,在那个流行黄军装和工作服的年代,上海姑娘在领头、袖口和裤脚上做的那些小手脚就是。
上海的雅致其实是很明显的。
上海无疑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然而,上海虽然大,却不粗。在上海,无论你是站在摩天大楼下,还是走在逼仄里弄中,都不会有“粗”的感觉。因为上海是按照工业文明最雅致时代的理想模式打造出来的。(图二)如果你能比较细心地在外滩走一走,就一定能感受到上海那种雅致风格的气派。那些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无论古典式的(如上海总会)也好,哥特式的(如通商银行)也好,巴洛克式的(如东方汇理银行)也好,文艺复兴式的(如字林西报馆)也好,都气派而雅致。尤其是如果你能到当年的汇丰银行、现在的浦东开发银行的大堂里去体会一下,则对于所谓“上海风格”对于上海式的“雅致的气派”便会有一个鲜明而深刻的感受。
这种风格是不同于北京的。北京也是最有气派的城市。但北京的风格不是雅致,而是庄严、雄浑、雍容、华贵、典雅、厚实。这些风格在经历了时光的磨洗和历史的积淀后,就变成了醇和。北京最让人心仪的就是它那醇和的气派。这种醇和的气派里有“王者风范”也有“平民风情”而且是中国风格的,因此让人感到亲切。而上海那种雅致的气派,却让人觉得你是在面对一位衣冠楚楚的英国绅士,必须彬彬有礼地和他保持距离。
上海当然也有平易近人的雅致,那就是市民生活的雅致。一般地说,上海市民的生活相对其他城市而言是比较雅致的。他们并不富有,但也不显得寒酸。当然,也只是不“显得”而已。比方说,居家,总有一两件像样的家具;出门,总有一两套像样的衣服;吃饭,总有一两道像样的小菜。数量不多,但很精到。这就是雅致或者说,是对雅致的追求北京没有这份雅致,因此北京的风格是大雅大俗的,北京的市场也是两极分化的。在北京,除非你很有钱,能够穷奢极欲,否则便多半只能享用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大体上说,北京只有排场和马虎,没有雅致。好在北京有一种醇和的气派,所以北京人也不在乎。
上海却有一个广大丰厚的中间消费层,这就是上海的普通市民。他们无缘奢华,也不愿马虎。即便是家常小菜,也要精致一点;即便是路边小店,也得干净一点;即便是吃一碗阳春面,也要吃得文雅一点;即便是穿一件两用衫,也要穿得体面一点。这就是雅致有人说这是因为上海人要面子,宁愿吃泡饭也要穿西装。其实,它更多地还是体现了上海人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何况上海人并不只吃泡饭,他们也吃生煎包子。更何况上海人的泡饭也不马虎。不是极好的朋友,他们还不会请你吃。
最能体现所谓“雅致风格”的也许还是上海人的服饰。这也往往是最能提供“奢华”证据的一个领域。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人,在穿着方面是舍得下本钱的。他们的全部体面,往往就在那一身衣着上,因此有“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的说法。但,所谓“穿在上海”却并不在奢华,而在雅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奢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奢华。50年代后,奢华因为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而几乎在上海销声匿迹,雅致却因为事关大众而薪尽火传。虽然孙夫人也不得不脱下旗袍换上列宁装,一些穿惯了西装的人也不得不换上中山装,但一些北方南下而又比较敏感的人都发现,即便是列宁装和中山装,上海生产... -->>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我喜欢读城。
由于种种原因,我多少到过国内的一些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要打探一下它的历史沿革、建筑文物、风土人情,品尝一下那里的吃食,在街面上逛逛,学几句方言民谚歇后语之类,然后回来向别人学舌。每到这时,便总是不乏热心的听众。而且,他们也往往都不满足于只当听众,也要参与讨论,发表他们对那些城市的看法,并同自己居住的城市作比较。于是我就发现,读城,其实对许多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的确,说起城市,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讲。
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城市的各种民谣,比如“生在杭州,死在柳州”就是。与之配套的则还有“穿在苏州,吃在广州”两句。后来,这个段子又被改成了“吃在广州,穿在上海,说在北京”这是因为上海的服装早已超过了苏州。而北京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诸方面都乏善可陈,可以夸耀的只有一张嘴,正所谓“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也是关于城市的老段子,只不过已经由城说到人其实读城也就是读人。所以关于城市人性格的说法也很不少,比如武汉人是“九头鸟”而南京人是“大萝卜”等。这些民谣和说法,都无妨看作是民间版本的读城记。它们实际上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城市,实在是极其可读的。
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光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有不少。比如伟大首都北京,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古都西安,旧邑洛阳,特区深圳,圣地延安;石城南京,泉城济南,花城广州,春城昆明;“白云黄鹤”的武汉“龙兴之地”太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成都“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长沙“天下三分明月夜”占了两分的扬州“满街都是圣人”的泉州等等。这些城市,都风姿各异,个性鲜明,极具“可读性”就连一些小城,如城池完好古色古香的兴城、平遥,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丽江、凤凰,徽商的根据地黔县、歙县,晋商的大本营祁县、太谷,还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赣州“万川毕汇,万商毕集”的万县,也都是可读的。如果你有条件,不妨通读天下城市:春天到洛阳看牡丹,秋天到北京看红叶,冬季到哈尔滨晒太阳,而“夏季到台北来看雨”既然有孟庭苇的盛情邀请,何不潇洒走一回?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并没有这个条件,那么,你还可以读书。比方说,读我这本读城记。
一、中国的城市
城市为什么可读,当然是因为它有个性,有魅力。
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是我们读城的向导。
的确,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因此,就像喜欢品评人物一样,人们也喜欢议论城市。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城市民谣”但是,也正如有的人个性鲜明,有的人不太出众,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受到关注。中国的城市毕竟太多,其中大同小异的不在少数。显然,只有那些个性特别鲜明的才会受到关注,因为个性鲜明才会有魅力。
中国有个性有魅力的城市很多。
1998年,广州的新周刊出版了一期专辑,叫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列举了他们认为最具魅力的17个城市:北京、上海、大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重庆、拉萨、广州、深圳、珠海、西安、厦门、香港、台北。另外,还列举了8座“前途远大”的城市和10座“最值得去”的小城。它们分别是绵阳、张家港、北海、三亚、九江、万县、惠州、绥芬河和丽江、平遥、延安、凤凰、西昌、吐鲁番、凭祥、泽当、玛多、兴城。我们知道,到1997年5月,我国共有城市666座。新周刊从666座城市中拈出35座来评说,挂一漏万是在所难免的比方说,一些风情万种独具魅力的城市,如昆明、哈尔滨、乌鲁木齐等等,就没能列人;而同为边疆小城,喀什和伊宁也许比吐鲁番更“值得去”吐鲁番当然也是很值得一去的。不过,吐鲁番最值得一看的却不在城内,而在城外,比如葡萄沟、千佛洞、高昌和交河古城等,而喀什和伊宁却有著作为城市的自身魅力。这其实不能怪新周刊。中国有魅力可阅读的城市实在是太多无论谁来做这个课题,都不可能说全。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1986年,又公布了第二批名单,即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重庆、南昌、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毫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共38个。第三批公布的名单则是:正定、邯郸、新降、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沪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共37座。这样一来,我国666座城市中,就有99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六六大顺”又加“九九重阳”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城市无疑都是极具魅力的。它们的历史是那样的悠久,它们的文化是那样的古老,该有多少故事可以向我们诉说即便“年轻”一点的,如上海,又是那样的内容丰富不同凡响。然而有魅力的城市却远远不止这些。一些古老的城市,如太原,就不在名单之中。太原的前身晋阳,建于三千年前,曾经做过赵国的国都,也是唐高祖李渊和五代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起兵发家的“龙兴之地”后来被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淹,毁得一干二净片瓦无存。现在的太原城,是在晋阳废墟北面重建的,也有一千年的历史,而且有晋词等名胜古迹,应该说也还是古韵犹存的。另一些新兴的城市,如香港、台北、深圳、珠海,如兰州、长春、大庆、石河子,则又有着另一种气质和风采。何况还有美丽的滨城大连、厦门,神秘的边城和田、景洪,幽静的山城吉首、都匀,崛起的新城张家港、惠州,等等,等等。有谁能读遍天下城市,阅尽人间春色中国的城市,是读不完的。
那么,先匆匆忙忙地说个大概,如何?
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大体上可以粗略地分为八种类型,即古都、名邑、圣地、边关、滨城、重镇、商埠、特区。当然,这种分类只有相对的意义。比如大同,就既是雄踞雁门关外的“塞北重镇”又是著名的“煤都”还是名胜荟萃古迹繁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蒙汉两个兄弟民族和平共处的北部边关,中原与草原的交通孔道。这样“身兼数任”的城市实在很多。我们的分类,也只是为了解读的方便,钻不得牛角尖的。
这些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六大古都。
古都的魅力当然毋庸置疑。作为千年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它们往往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尽管这些精华的聚集是皇家特权所致,但聚集本身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精华因历史的积淀而愈加厚重,因岁月的磨洗而愈见辉光。即便它们散落在断壁残垣寻常巷陌,流落于街头,蒙尘于市井,也不会沉沦了它们的价值。因此,这些城市中往往有太多的陈迹可供寻觅,有太多的故事可供传说,有太多的遗址可供凭吊,也有太多的线索可供遐想。就连那里的民风民俗,也会有一种古老而悠长的韵味。
名邑同样有着这样的文化内涵。所谓“名邑”无妨看作是资格稍微差了一点的古都。比如江陵,原本就是楚的郢都;大同,曾经是北魏的京城;成都,其实也是当过帝都的。只不过那些政权或非“正统”(如公孙述的“大成”),或非“一统”(如刘备的“蜀汉”),又没成什么大气候,就挤不进“古都”的系列,只好屈尊为“名邑”从字面上讲,所谓“名邑”也就是“有名的城市”一个城市,只要出了一点名扬四海的事情、人物或东西,就有了名气,却不一定是“名邑”比方说“苏三离了洪洞县”上饶出了集中营,都挺有名的,却不大好算是“名邑”这里说的“名邑”主要是指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六大古都在内)。它们都有着极其灿烂的文化和极其悠久的历史,比如扬州3000年,江陵2600年,苏州2500年,景德镇1700年。其中最绝的是绍兴。从公元前490年在今绍兴城内龙山南麓建城起,2400年间就没挪过一次窝,实在算得上是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名邑”显然不仅因为它资格老、历史长,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风采,有着一些家喻户晓名满天下的东西,比如长沙的水,昆明的湖,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园林,扬州的炒饭,绍兴的花雕,泉州的洛阳桥,大理的蝴蝶泉,大同的云岗石窟,承德的避暑山庄,当然还有桂林那“甲天下”的山水。这些东西也许并不一定就能代表这些城市,这些城市也并不只有这些东西,只不过它们最为脍炙人口罢事实上,这些城市的名声和风采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有谁不知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只要吟诵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杭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扬州)、“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长沙)等等名句,这些名城的风采,就浮现在眼前
圣地其实也是名邑。在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称得上是“圣地”的有四个,即遵义、延安、曲阜和拉萨。“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的遵义和孕育了新中国的延安是革命圣地,曲阜是影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学发祥地,而拉萨则是藏民族“圣者的乐园”在藏语里“拉”是神“萨”是地,所以“拉萨”就是神地或圣地。这些圣地当然也是风采各异的。遵义的雄奇,延安的质朴,曲阜的古雅,拉萨的神秘,构成了它们独特的魅力。有趣的是,除曲阜外,它们也都是边关和重镇。比方说“北依娄山,南近乌江,近控五城,远瞰巴巫”的遵义,就历来是黔北重镇。一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仅唱出了遵义的豪情,也唱出了中国人的豪情。
的确,边关有着独特的风情。
所谓“边关”并不一定就是像山海关、嘉峪关、娄山关那样的“关”这里指的,其实是那些远离中央政权和正统中心的边地城市,即边城。这是一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再强有力的政权和文化,往往也鞭长莫及。由于它们在地缘上是那样的遥远,主流文化的影响便总是要打折扣的。中原地区的城市季风,不管是什么风向,刮到这里也都会变成强弩之末。何况这里的自然地理山水风光也不一样。雪山、莽原、瀚海、冰川、峻岭、雄关、丛林、险滩,无不与中原大相异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边地城市风貌的千姿百态,原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何况,它们又往往是少数民族的聚落,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明共建的地方。这就为原本异彩纷呈的边地城市,平添了万种风情。
甚至就连它们的名称,也有着明显的异国情调。想想这些地名吧!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额尔古纳、齐齐哈尔、霍林郭勒、察布查尔、阿尔泰、阿克苏、阿图什、库尔勒、牙克石、海拉尔、佳木斯、扎兰屯、日喀则、德令哈、格尔木,你难道不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不过,虽然异样,却也亲切,而且会产生很想去看看的冲动。事实上,许多边地城市我们虽然没有去过,但它们的大名却早已如雷贯耳,至少也有所风闻。请问,谁不知道“万方乐奏有于阗(和田)谁不知道“瑞丽三月好风光”(瑞丽)谁又不知道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英吉莎的小刀和田的玉即便我们方位感不强,地理学得也不好,但好歹总归听说过漠河、伊春、图们、丹东、凭祥、阿坝、景洪,喝过通化葡萄酒或普洱茶,唱过“康定情歌”吧!至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或“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就更是人人皆知
边关往往也是重镇,比如昆明、兰州、银川、西宁、南宁,比如张家口、锦州、武威、张掖、酒泉。当然,重镇不一定都是边关。重镇有三类。第一种是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这主要指那些省会城市,如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太原、福州、南昌等。它们独当一面,举足轻重,当然是重镇至于拱卫京畿的天津和雄踞天险的重庆,自然更不在话下。
政治重镇中的某些城市,还兼另一类或另两类重镇的功能而有之,比如武汉就是。这另两类重镇,一类是军事要塞,比方说大同、遵义、襄樊、徐州,当然还有武汉。由于那里地势险要,地形独特,或依天堑,或踞雄关,或扼咽喉,或处要冲,或“钟山龙幡,石城虎踞一(南京),或一风声鹤唉,草木皆兵”(淮南),历来就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有多少血性男儿在那里横刀立马,挥戈上阵,与守城之军或来犯之敌一决雌雄。所以这类城市往往有一种豪雄之气或强悍之风,甚至可能会像徐州那样,背上“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黑锅。其实徐州人是很热情豪爽的。太康地记说他们“其气宽舒,秉性安徐”并不刁蛮。只不过那地方仗打多了,便难免多了点粗犷,少了些文雅。战争,毕竟是一件“玩命”的事情,无论如何也雅致不起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读到这样的诗章,我们就不免热血沸腾豪气冲天,甚至“恨不遗封向酒泉”
另一类重镇是工业基地,如煤都抚顺,锡都个旧,钢铁城鞍山、包头,汽车城长春、十堰,石油城大庆、玉门、克拉玛依,当然也还有武汉。这里又是另一番风貌,是另一些男子汉的“用武之地”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个让全世界另眼相看、中国人吐气扬眉的英雄业绩。林立的钻井,齐整的厂房,喧闹的工地,繁忙的运输,构成了一道迥异于巍峨城阙、灯火楼台、百年老店、十里洋场的风景线。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化工业文明。尽管由于国企改革步履维艰,这些城市的日子都有些困难。但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的。所以它们也必将重整旗鼓,再造辉煌。
所谓“滨城”顾名思义,也就是“水边的城市”滨城又有两种。一种是滨江之城,如万县、宜昌、岳阳、黄石、九江、安庆、芜湖、南通,当然也包括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另一种是滨海之城,如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宁波、温州、厦门、汕头、湛江、北海、三亚。这些城市,不是港湾、口岸,就是门户、要塞,或二者都是。这就使得这些城市差不多都兼有吞吐攻守之功能。战时是前线,平时是前沿,总是“得风气之先”所以,一旦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首先活跃起来的,也往往是它们。它们是中国城市中得天独厚的宠儿。
水边的城市也多半美丽。俗云:“娇不娇,看吊桥;美不美,看秀水。”近水之人,往往更有爱美之心;滨水之城,也往往更加风姿绰约。“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一种气象;“鹭江唱歌唱亮了渔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是另一种风韵。美丽总是令人向往的,这些城市也就因此而名扬天下。尤其是那几座最为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烟台、青岛、厦门、三亚,从来就是中国城市选美竞赛中难决高低的最佳选手。事实上它们也都是旅游胜地,是度假和休闲的好去处。在这里,我们能得到最开阔的视野,呼吸最洁净的空气,享受最美好的时刻,体验最放松的心情。因为这里没有什么遮拦,也没有什么污染,而只有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只有永远蔚蓝的大海和永远蔚蓝的天空。
这当然要感谢江海。海,有容乃大;江,奔流不息。所以滨城往往也是商埠。商埠也有两种。一种是老牌的,如广州、宁波、扬州,早在唐代就是对外开埠的三大口岸;泉州则是曾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贸易大港。此外,如“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苏州,曾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的佛山,也都是。这些城市,往往是南北枢纽所在,水陆辐辏之地,自然车马纷至,舟揖络绎,贩夫奔走,商贾云集。另一种则是近代以来开埠的都市,如上海、香港。它们纯粹是出于一种商业的需要而建设发展起来的。所以刚一“上市”就迅速地压倒和盖过了那些“老字号”(也许只有广州还勉强可以与之抗衡),成为中国城市中的佼佼者。
如果说,古都更是“城”那么,商埠就更是“市”没有哪个城市比广州、上海和香港更像一个大市场这些城市,差不多都主要是由金融机构、商务中心、星级饭店、摩天大楼,由写字楼、事务所、交易厅、拍卖行,由时装店、精品屋、咖啡馆、海鲜城,由霓虹灯、立交桥、名品街、连锁店,由一家家银行、公司、商场、超市,由数不清的契约、合同、债务、谈判,由做不完的生意和讲不完的价钱来构成的。不难想象,如果有一天,突然没有了夜市、股票、广告、招牌,没有了开张关门和讨价还价,这些城市还会剩下什么?
因此,走进这些城市,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商业气息。事实上,人们走进这些城市,也多半不是来旅游,而是来购物。这些城市好玩的地方不多,却有着永远逛不完的街和买不完的东西。只要你有钱,在这里几乎什么都能买到,包括最新潮的商品和最周到的服务。如果钱不多,也不要紧。因为它们也提供廉价的商品和服务。作为标准的商埠,这里的商品和服务从来就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心甘情愿地掏空自己的腰包,然后满载而归。
这差不多也是特区的特点。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等城市相当自觉地把市场经济当作了自己的经济模式。这也是我们把特区和商埠看作两类城市的原因:传统的商埠是历史的遗产,而新兴的特区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尤其是,当上海一度变成计划经济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后又“慢了半拍”时,这种分野就更为明显。总之,特区(我这里主要是指深圳)是一种迥异于古都名邑、也不同于重镇商埠的全新的城市。这些全新的城市还包括某些无特区之名而有特区之实的“明星城市”如顺德、中山、江门、东莞、惠州,以及同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佛山。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公共设施好,展示着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看来,人文荟萃的古都名邑和生机勃勃的商埠特区,可能是中国城市中风格泅异但又同时最具魅力的一族。在这两极之间,其他类型的城市都表现出不同的风姿而异彩纷呈。
二、城市的魅力
在进行了这样一番走马观花的匆匆掠影后,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的魅力其实无关乎它们的大小和行政级别。(图一)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就有不少是小城。事实上也是如此。比方说大连较之沈阳,青岛较之济南,厦门较之福州,开封、洛阳较之郑州,喀什、伊宁较之乌鲁木齐,就更具魅力。显然,这样一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但,准确地把握这些城市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说出它们的魅力所在,却并不容易。
在新周刊编辑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专辑时,本书的初版已经面世,我也和他们交换过意见。他们对某些城市魅力的定位,我是赞同的,比如北京是“最大气的城市”苏州是“最精致的城市”拉萨是“最神秘的城市”西安是“最古朴的城市”厦门是“最温馨的城市”成都是“最悠闲的城市”等。但有些定位则可以商榷。比如,说上海是“最奢华的城市”南京是“最伤感的城市”大连是“最男性化的城市”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广州是“最说不清的城市”深圳是“最有欲望的城市”香港是“最辛苦的城市”台北是“最陌生的城市”等等,就未必准确。比方说,对于我们这些无缘“跨过海峡去看一看”的大多数“大陆同胞”来讲,台北无疑是“陌生的”但,一旦两岸结束敌对状态,海峡变成了通途,去台北和去上海一样便当时,台北便有可能不再陌生。那么,到时候,不再陌生的台北,是不是就会因失去了“陌生感”而同时失去其魅力
事实上,陌生并不是台北的特征,不是台北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台北也并不曾着意营造陌生的氛围,或打算使自己成为一个他人眼里陌生的城市。我们对台北的陌生感,其实是两岸的隔阂造成的。所以,即便是去过台北的人,也可能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台北。其实,用于广州的那个“头衔”——“最说不清的城市”用在台北身上没准更合适。可不是“这个城市,充满了混杂的风景。”“走在街上,你不仅会产生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空间交织的幻象,而且有古今中外混淆的文化时间错杂感。”“台北是温柔的也是暴力的。”“在台北,你分不清楚人们是贫是富”“也说不清楚是科学或是迷信,草根抑或前卫”这是一个“处处有活力,处处有怪招,处处有机会与失足,有发财梦与邪恶”的“陷阱”“什么都绕着你转,却什么都抓不住”(徐学最陌生的城市:台北)。是不是有点“说不清”
其实,即便把台北称之为“最说不清的城市”也是不妥的。因为它的“说不清”实际上还是“说得清”只不过很难用一个两个词来概括罢如果一定要概括,也许只能用“多样”两个字,称之为“最多样的城市”我们知道,这个先前叫做“艋(舟用)”的小镇,成为名叫“台北”的大都会,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而这个城市的文化,其实是由移民创造的。中国移民程度最高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台北,但移民成分却各不相同。台北的移民,主要有40年代东渡的政治移民,他们来自山东、湖南、四川、东北;有50年代和60年代进城的乡下移民,他们来自台南、花莲、宜兰、屏东;有70年代的国际移民,他们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拉丁美洲;还有90年代来自中国大陆的经济移民,还有从日本和欧美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以及他们带回的海外配偶。说得早一点、则还有明清时代的闽粤移民,也许还有日本统治时期留下的某些移民,不折不扣的一支“多国部队”这些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他们身上的“文化无意识”也都是根深蒂固的。但他们又都要在台北讨生活谋生存,他们也要通婚并生下第二代第三代。因此这些不同的文化便只能飞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既对立又交融,既冲突又整合,结果便呈现出新老并存、土洋结合、中西合壁的局面。比方说平剧、舞台剧、现代舞共聚一堂,歌仔戏、脱口秀、摇滚乐同台献艺,或者“早上坐飞机,中午冷气机,下午电算机,晚上找童乩(扶乩算命)”什么的。这种风格,我们不妨称之为“多样”或“驳杂”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之为“光怪陆离”或“面目模糊”
如果说,把台北称之为“最陌生的城市”尚有可取之处,那么,把香港称之为“最辛苦的城市”便未免匪夷所思。陌生也许是一种魅力,辛苦怎么也是魅力谁又会把辛苦看作魅力的确,香港是忙碌的。“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然而,在香港忙碌的背后,我们不但看到了辛苦,更看到了活力。
其实,与其把香港称之为“最辛苦的城市”不如称作“最有活力的城市”80年代,香港政府曾开展过“活力运动”而“活力”则恰恰是香港的魅力所在。谁都知道,香港最让世界瞩目的,就是创造了长期繁荣的经济奇迹。香港的经济自由度名列世界第一,人均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贸易量仅次于欧盟、美国、日本,名列世界第四,人均年收入更早已跨过2万美元的全球富裕线,而香港不过是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百万的“弹丸之地”如果没有自身的活力,怎么创造得出这样的奇迹?
香港的活力也确实是相当惊人。香港现在当然是财大气粗,然而它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先前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占领,时下则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风波所及,其他时候麻烦也不少。1973年,香港股市大泻,金融业房地产一片淡风,有人便预言香港将面临沉船之虞灭顶之灾。但是香港全都顶过来除因为有祖国大陆作坚强后盾外,也因为香港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显然,正因为有了这活力,东方之珠的风采,才会“浪漫依然”
事实上香港也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城市。每天都有几十万人走进香港,也有几十万人走出香港。香港把来自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黄白黑棕肤色不同,贵贱贤愚身份不等的人吞进又吐出,留下成功的,送走失败的。但无论成功失败与否,他们都给香港注入了活力。于是小龙腾飞明珠璀璨,于是百业兴旺万象更新。
香港如此地充满活力,如此地吸引着四海移民八方来客,当然因为这里有太多的诱惑。这不仅是指那些美轮美免的建筑,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的设施,无微不至的服务,以及那些吃不完的美食和穿不尽的时装,更指那时时在你面前闪现、看起来人人均等的机会。这里每天都在制造着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而且,从身无长物一文不名到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有时也许竟只要一夜工夫。比方说,每次赛马,便至少都要产生一名百万富翁。这种机会,从理论上讲,是人人有份的。于是香港便告诉我们,如果你有好运气,或者你很卖力,当然最好是兼而有之,那么,你就有可能在这个自由的港口跳了龙门。这可真是“挡不住的诱惑”
正是因了这诱惑,也为了应付那没完没了的账单、信用卡、透支户口、供楼贷款,为了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沦为“箩底橙”(垫脚石),一句话,为了生存也为了成功,香港人从小到大都在拼搏。总是在努力争取“搏出位”而且不惜“搏到残”在香港,一个人兼两份差是家常便饭,有的还会同时注册一家公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虽然累,却感到充实。相反,一旦哪天不忙了,反倒心里发虚,惶惶然不可终日,不知道是自己在老板眼里已无油水,要收到“大信封”(辞退信)了,还是自己服务的公司快垮台的确,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必然是高节奏的。它容不得拖泥带水,更容不得无所事事。一旦出现空闲,也就意味着“出局”忙,才有安全感,也才证明你还活蹦乱跳。
所以,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的香港人,为了不至于累得吐血或搏得无神而学会了“猫睡”(随时随地都能打盹)的香港人,就既活得辛苦,也活得充实。正是这成千上万努力拼搏的香港人,构成了生机勃勃而且能起死回生的“活力香港”无疑,香港的活力是被逼出来的,就像被浪追赶的鹿不能不拼命飞跑一样。但,如果没了狼,鹿们岂不也要退化?与其退化,不如奔跑。
因此“如果在香港成功了,在世界各地都能成功一(程乃珊最辛苦的城市:香港)。但不是因为太辛苦,而是因为有活力。
我也不能同意把上海说成是“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怎么是“最奢华的城市”或者说,上海的城市魅力,怎么能说就是“奢华”不要说旧上海在纸醉金迷之外尚有着“流浪的三毛”便是现如今,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等城市奢华起来,只怕也不让上海。只不过,上海的奢华,与北京、广州、香港等等不那么一样罢北京的奢华更多地是“摆谱”派头十足,牛气十足。这也不奇怪。北京,毕竟是“最大气的城市”嘛!一旦奢华,也一定是“大手笔”广州和香港的奢华,则总让人觉得有点“暴发户”的味道,文化底蕴不足,怎么看怎么像“大金牙”当然,这么说,也许多少带点偏见。不如说,北京的奢华是居高临下的,广州的奢华是生猛鲜活的,而上海的奢华则是不动声色的。因为上海是“最具绅士风度的城市”而所谓“绅士风度”讲究的就是不动声色。如果张牙舞爪,就不是绅士,也不是上海事实上,在上海,越是高层次的人(他们往往也最有条件奢华),就越是绅士风度,也越是不动声色。只有小市民才咋咋呼呼。即便他们,在上海也是不敢咋呼的。他们只有到了外地,在不明底细的外地人面前,才咋呼个没完。
其实,即便“很久以来上海人一直在一些顶尖的享受上花费着他们的开销”他们追求的也并不就是“奢华”在上海,并非“贵的就是好的”不要说节衣缩食讲实惠的上海小市民不这么看,一掷千金“掼派头”的“大市民”也不这么看。正如最奢华的城市:上海一文的作者自己所说,一件东西或一种享受要让上海人满意,并不是只要价钱昂贵、能显示身份炫耀财富就行的。它们还“必须好看、精美,有象征的价值,而且是在最小的日常生活细节上”下面这句话也是对的:“这需要修养与品味,而这正是上海让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之处。”
显然,这样一种追求,与其说是“奢华”不如说是“雅致”而上海,实在应该称之为“最雅致的城市”关于上海和上海人的“雅致”写得最淋漓尽致的,大约就是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只要翻开第一页,读一读时代咖啡馆,就立即能感受到上海人那经过长期熏陶和修养形成的极有品味的“最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柔柔的外国轻音乐,有一点异国情调,但不先锋;暖暖的进口咖啡香,也有一点异国情调,但不刺激。领台小姐谦恭而不媚俗,男女客人体面而不骄人。点菜的时候,男人稍微派头一下,女人稍微矜持一下,配合得恰到好处,也都不过分。“这就是上海的气息”而这个气息就叫做“雅致”
不要以为这份雅致只属于“资产阶级”它也是那些住在弄堂里、睡在亭子间干干净净小木床上的女孩子们的作派。有着“女性养成”传统的上海母亲,总是能把她们的女儿调教得那么可人心意,既不乡气,又不张扬,穿着打扮举止言谈都那么得体。这就是雅致。实际上,雅致是上海的情调。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大上海的上空,无孔不人。而这种雅致,尤其是上海小市民的“雅致”则又是上海人的精明造就的。正是这种精明,使他们能够亦步亦趋地跟上上流社会的雅致,而不会或至少不会在外地人面前露出破绽。可以说,上海,是一个雅致的城市;上海人,则是精明的一族。
当然,上海人的生活是“两面”的。有雅致的一面,也有不那么雅致甚至俗气的一面。就像他们弄堂里的生活,既有邻里间互相关照守望相助的温馨和睦,也不乏“七十二家房客”寸土必争的“两伊战争”但是,尽管前几年大多数上海人住得还很拥挤,日子过得也还很紧巴,然而一走到淮海路上,便一个个都很体面。精明的上海人,是能够把他们的俗气和窘迫深藏在雅致背后的。而且,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们也仍然能保持和营造整个城市的雅致氛围;即便是走遍海角天涯,他们也能把那份雅致带到那些边远地方,不动声色地体现在自己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比方说,在那个流行黄军装和工作服的年代,上海姑娘在领头、袖口和裤脚上做的那些小手脚就是。
上海的雅致其实是很明显的。
上海无疑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然而,上海虽然大,却不粗。在上海,无论你是站在摩天大楼下,还是走在逼仄里弄中,都不会有“粗”的感觉。因为上海是按照工业文明最雅致时代的理想模式打造出来的。(图二)如果你能比较细心地在外滩走一走,就一定能感受到上海那种雅致风格的气派。那些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无论古典式的(如上海总会)也好,哥特式的(如通商银行)也好,巴洛克式的(如东方汇理银行)也好,文艺复兴式的(如字林西报馆)也好,都气派而雅致。尤其是如果你能到当年的汇丰银行、现在的浦东开发银行的大堂里去体会一下,则对于所谓“上海风格”对于上海式的“雅致的气派”便会有一个鲜明而深刻的感受。
这种风格是不同于北京的。北京也是最有气派的城市。但北京的风格不是雅致,而是庄严、雄浑、雍容、华贵、典雅、厚实。这些风格在经历了时光的磨洗和历史的积淀后,就变成了醇和。北京最让人心仪的就是它那醇和的气派。这种醇和的气派里有“王者风范”也有“平民风情”而且是中国风格的,因此让人感到亲切。而上海那种雅致的气派,却让人觉得你是在面对一位衣冠楚楚的英国绅士,必须彬彬有礼地和他保持距离。
上海当然也有平易近人的雅致,那就是市民生活的雅致。一般地说,上海市民的生活相对其他城市而言是比较雅致的。他们并不富有,但也不显得寒酸。当然,也只是不“显得”而已。比方说,居家,总有一两件像样的家具;出门,总有一两套像样的衣服;吃饭,总有一两道像样的小菜。数量不多,但很精到。这就是雅致或者说,是对雅致的追求北京没有这份雅致,因此北京的风格是大雅大俗的,北京的市场也是两极分化的。在北京,除非你很有钱,能够穷奢极欲,否则便多半只能享用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大体上说,北京只有排场和马虎,没有雅致。好在北京有一种醇和的气派,所以北京人也不在乎。
上海却有一个广大丰厚的中间消费层,这就是上海的普通市民。他们无缘奢华,也不愿马虎。即便是家常小菜,也要精致一点;即便是路边小店,也得干净一点;即便是吃一碗阳春面,也要吃得文雅一点;即便是穿一件两用衫,也要穿得体面一点。这就是雅致有人说这是因为上海人要面子,宁愿吃泡饭也要穿西装。其实,它更多地还是体现了上海人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何况上海人并不只吃泡饭,他们也吃生煎包子。更何况上海人的泡饭也不马虎。不是极好的朋友,他们还不会请你吃。
最能体现所谓“雅致风格”的也许还是上海人的服饰。这也往往是最能提供“奢华”证据的一个领域。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人,在穿着方面是舍得下本钱的。他们的全部体面,往往就在那一身衣着上,因此有“不怕天火烧,就怕摔一跤”的说法。但,所谓“穿在上海”却并不在奢华,而在雅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奢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奢华。50年代后,奢华因为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而几乎在上海销声匿迹,雅致却因为事关大众而薪尽火传。虽然孙夫人也不得不脱下旗袍换上列宁装,一些穿惯了西装的人也不得不换上中山装,但一些北方南下而又比较敏感的人都发现,即便是列宁装和中山装,上海生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