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严歌苓其人其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董保纲
翻开严歌苓的新作第九个寡妇,我的眼前仿佛闪过一道刺眼的闪亮。作家用她那特有的叙事风格,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和心思,使我不得不跟随作家的笔触,开始一次精神之旅。
在该书中,作家用一种全新的人性视角,叙述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其间,正是中国农村发生纷乱复杂变化的历史阶段,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碎,进而发生了乌托邦的大混乱。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严峻的人性人伦考验,大多数人不得不多次蜕变以求苟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家捕捉到了最新鲜的生活元素,透过女主人公王葡萄那新鲜、稚嫩甚至可以说有些蒙昧的眼睛,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该书的故事主体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一个叫王葡萄的寡妇,自幼在孙家做童养媳,土改时将被错划为恶霸地主的公爹从死刑场上背回,藏匿于红薯窖几十年。强悍朴拙、蒙昧无邪的女主人公王葡萄始终恪守其最朴素最基本的人伦准则,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慧,使自己和公爹度过了一次次饥馑、一次次政治运动带来的危机如此离奇的情节,在作家笔下,叙述得合情合理,又充满了无尽的悬念,尽管时间跨度很大,但是因为穿插了诸多真实感人的耐读的细节,读来自然是充满了愉悦。
特别的构思,特别的语言,使该书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充满艺术张力的语言,显示出作家写作的天分与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在书中,作家把女主人公王葡萄塑造得很特别,王葡萄先后和自己的丈夫以及丈夫的哥哥产生过感情,但她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甚至当她在被男人蹂躏的时候,她也对男人产生过怜悯。这样描写,其实是作家更侧重于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一个女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爱的理解。王葡萄的青春单纯和胆大鲁莽,给读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通览全书,可以说,这个人物被作家塑造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而在作家的叙述之中,大量的生动鲜活、细腻传神的语言,又使得该书读来轻松有趣。
最初阅读严歌苓,是从她的雌性的草地开始的,到后来的少女小渔、人寰再到手头的第九个寡妇,一直感觉,严歌苓属于那种写作状态持续稳定的作家,尽管题材不断变化,但是作品的风格没有大起大落,不像有些走红的作家一样,一炮打响之后,再也难有佳作出现。而在严歌苓的笔下,对人性的深刻探询可以说是她不变的主题,她关注人生、关注命运、关注人们内心深层的东西,因此,阅读严歌苓,我们能够感到隐藏在字里行间、作品背后的一种大气与厚重,这或许正是她多年来始终如一地执著、坚守和探询的结果。
(2006年4月20日)
董保纲
翻开严歌苓的新作第九个寡妇,我的眼前仿佛闪过一道刺眼的闪亮。作家用她那特有的叙事风格,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和心思,使我不得不跟随作家的笔触,开始一次精神之旅。
在该书中,作家用一种全新的人性视角,叙述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其间,正是中国农村发生纷乱复杂变化的历史阶段,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碎,进而发生了乌托邦的大混乱。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严峻的人性人伦考验,大多数人不得不多次蜕变以求苟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家捕捉到了最新鲜的生活元素,透过女主人公王葡萄那新鲜、稚嫩甚至可以说有些蒙昧的眼睛,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该书的故事主体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一个叫王葡萄的寡妇,自幼在孙家做童养媳,土改时将被错划为恶霸地主的公爹从死刑场上背回,藏匿于红薯窖几十年。强悍朴拙、蒙昧无邪的女主人公王葡萄始终恪守其最朴素最基本的人伦准则,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慧,使自己和公爹度过了一次次饥馑、一次次政治运动带来的危机如此离奇的情节,在作家笔下,叙述得合情合理,又充满了无尽的悬念,尽管时间跨度很大,但是因为穿插了诸多真实感人的耐读的细节,读来自然是充满了愉悦。
特别的构思,特别的语言,使该书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充满艺术张力的语言,显示出作家写作的天分与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在书中,作家把女主人公王葡萄塑造得很特别,王葡萄先后和自己的丈夫以及丈夫的哥哥产生过感情,但她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甚至当她在被男人蹂躏的时候,她也对男人产生过怜悯。这样描写,其实是作家更侧重于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一个女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爱的理解。王葡萄的青春单纯和胆大鲁莽,给读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通览全书,可以说,这个人物被作家塑造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而在作家的叙述之中,大量的生动鲜活、细腻传神的语言,又使得该书读来轻松有趣。
最初阅读严歌苓,是从她的雌性的草地开始的,到后来的少女小渔、人寰再到手头的第九个寡妇,一直感觉,严歌苓属于那种写作状态持续稳定的作家,尽管题材不断变化,但是作品的风格没有大起大落,不像有些走红的作家一样,一炮打响之后,再也难有佳作出现。而在严歌苓的笔下,对人性的深刻探询可以说是她不变的主题,她关注人生、关注命运、关注人们内心深层的东西,因此,阅读严歌苓,我们能够感到隐藏在字里行间、作品背后的一种大气与厚重,这或许正是她多年来始终如一地执著、坚守和探询的结果。
(2006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