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童话人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倘若父母感情已经衰老,只有她的出现才使父亲感到欢欣,使母亲多了一点活跃,她就会用特别宽容的心理使父母都高兴。她常常会扮演一个听取父母相互埋怨又能有效消解的快乐天使。
当母亲身衰力竭时,她会非常乐意承担起料理家务、照顾父亲的责任,同时也有加倍照顾母亲的热情。倘若母亲依然强健,里里外外一把手,她可以帮助母亲做事,但又绝不侵犯母亲的权利。
一个逐渐长大的女儿如何对待父母,全看她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父母。
在基本健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孩,也会基本健全地对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这意味着她同时也能够正确对待世界。
当她微笑面对自己的人生时,不能想像没有父亲和没有母亲的情景。她对父母自小形成的埃勒克特拉情结,早已被人类的文化规范得平平和和,若有若无了。
它只会在一些特别的时刻有不易觉察的流露,那时我们就会看到,这个女孩对父亲有更亲切的爱恋,对母亲却有更多的歉疚。
充分又不过分的父爱,是女孩成长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
倘若父爱过滥,又没有母亲的节制,我们就会看到,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还对父亲腻腻歪歪,留连忘返,表现出畸形的恋父情结。这种畸形的恋父情结大概只有找到合适的婚姻之后,才算告一段落。
倘若父爱过滥,母亲又过分严厉,这样的童年环境往往使女孩产生强烈的恋父憎母情结,会成为一个在男人面前乃至在整个世界面前过分任性的女人。
然而,畸形的恋父情结更多地却是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的,倘若一个女孩从小缺乏父爱,甚至完全没有父爱,她会形成比父爱过滥更强烈得多的恋父情结。
缺乏造成渴望,这大概是一切领域的心理规律。
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其恋父情结常常有以下表现:
一,她充分地表现出恋父型的特征,总喜欢与比自己年长的男人相处,特别喜欢与父辈男人相处,不善于与同龄男人交往。有时又演变成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老师,寻找男性保护者,寻找和蔼而又强有力的男人。
这不过是寻找父亲的变种。
二,她们常常小女人气十足,总在小女人的角色中生活。
因为她们没有得到过充分的父爱,在本质上没有当够女儿,总以小女人的角色自怜自爱,一生都不愿意承担成年女人的责任,拒绝母亲的角色与义务。这种女性永远保持着所谓的“天真”她们少年天真,青年天真,中年天真,甚至老年天真。
在“一贯天真”的角色中,她们无休止的动力是在继续扮演小女儿的角色。
三,小女人们总喜欢在男人面前诉说委屈,总在寻求被哄慰、被保护的感觉。特别愿意在一个男人面前诉说遭受另一个男人欺负的委屈,这常常成了她们感情生活一个上足发条的动力。
诉说给她们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诉说也会演变为对这个世界的整体态度。她们容易被自己的委屈攫住心灵,当没有恰当的男人成为倾听的角色时,她们也会寻找女人诉说。
倾诉小女孩的委屈,是她们一生的情感需要。
四,这样的女性从青少年开始就潜存着性的渴望,有持久强烈的性幻想,并常常贯穿一生。
与此相关的是,她们对待爱情、对待男人有浪漫化的倾向,喜欢将有关爱情和男人的事情诗情画意。
当她们面对实际的爱情和男人时,常常显得过敏。耽于幻想的人一旦面对久经幻想的事情,总会显出神经质的过敏来。这大概是人类心理在许多类似的领域中都有的规律。
五,因为从小缺乏父爱,耽于幻想的女孩最初在男人面前是缺乏自信的;她们常常在幻想中为自卑找到足够的补偿。
经过一个弥漫青少年生长期的幻想阶段,又经过一个战战兢兢相当浪漫化的爱情渴望阶段,如果她在现实中得到了某些男人的爱慕,有了爱情上最初的胜利,她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敏感和兴奋。她会在幻想中反复品味自己的胜利与幸福,又会浮想联翩地去扩大它,在想像中营造出新的辉煌。
有的时候,她会满面泪水泣不成声地承受着得到男人爱抚的幸福。
有的时候,她又会神经质十足地对此予以怀疑和拒绝。
六,接着,她们可能产生贯穿一生的冲动,那就是证明自己被爱。
她们从最初获得爱的胜利开始,就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无休止冲动,那就是积累自己被爱的成就。她们以自己为中心观察着男人世界,幻想着男人围绕自己旋转。
当她们在一个又一个爱情的漩涡中打漩时,当她们走上一个又一个爱情的领奖台去享受自己的胜利时,她们常常不清楚,她们不是为了爱而爱,而是为了胜利而爱。
七,一些从小缺乏父爱的女孩,倘若母亲对她不善,她又有强烈的仇母情结。
倘若母亲与她相依为命,从小很负责地养育她,她表面上似乎与母亲朝夕相处甚至陪伴终生,然而内心同样可能潜藏着极深的憎母情结。因为没有父爱平衡的母亲的培养,常常是极为严密的管教。
母亲过分的关心与管教往往同时极大限制了女孩的憧憬与幻想,她在把母亲当做天下第一恩人的同时,也把母亲当做了最为敌视的对立面。
八,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耽于幻想的、神经质的、过敏的、有着倾诉委屈愿望的、拒绝成年的女孩,常常有着艺术家的素质。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某些文学艺术家。
这些耽于幻想的、过敏的、拒绝成年的女性,作为普通女人,必定会使自己也使他人艰辛难过;而作为艺术家,她倒有可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学艺术原本就是表现过敏、放开幻想、倾诉委屈、回避现实、制造浪漫、拒绝成年、取得连绵不断爱和被爱的胜利的特殊领域。
爱的匮乏所造成的畸形情结,并不都是坏事。
有的时候,它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有的时候,它给人带来无尽的追求。
无尽的追求还会有无尽的痛苦,但又可能会有无尽的充实与幸福。
人类社会倘若离开了各种强有力的情结,一定会少了很多痛苦,但也一定会少了许多追求与色彩。
中国人常讲“慈母严父”这话有道理,但只有一半道理;真正妥当的说法是,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慈严兼备”
当面对儿子时,慈母严父是必要的,而严母慈父有时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儿子的人格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当面对女儿时,慈母严父倒有更大的真理,因为在女儿面前,常常是母亲严有余而慈不足,父亲则慈有余而严不足。
在女儿自由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对女儿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坚持原则的教导,自然是不妥当的,它会影响女儿的正常成长;然而,倘若母亲对女儿过苛,缺乏足够的慈爱,大概是更不妥当的,这是应该防止的主要偏向。
母亲接受儿子是毫无心理障碍的,母亲要接受一个越来越长大的女儿,却要克服某种潜在的心理障碍。
倘若没有足够的心理成熟,母亲在女儿面前多少扮演一个与妹妹争宠的姐姐角色,母女之间的关系就必然显得紧张。
即使母亲不是小女人性格,有足够的成熟强健,然而,倘若她不能够宽仁,对女儿过苛,女儿从小就会感受到母亲的巨大压力。这时,如果是一个坚强有力的父亲出来庇护女儿,以抗衡母亲过苛的压力,女儿得以比较正常地成长起来,仍会同时成长起来强烈的恋父憎母情结。
倘若母亲专横粗暴,而父亲唯唯诺诺屈从于妻子,甚至像应声虫一样呼应着母亲对女儿种种尖刻的训斥和管教,女儿就会形成畸形心理:她不仅憎母,可能更加憎父。在幼小的心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是对父母共同的敌视。
这样的女孩大多有着最不幸的童年少年。
但是,随着可怕的生活越来越远地翻过去,随着她们掌握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了越来越多的金钱、友情和自信,她们便也会似乎很正常很快乐地活着。除了对与父亲同龄的男性有着极大的不信任之外,除了对自己男友的忠诚有着近乎神经质的多疑之外,一切都会显得正常。
甚至她们对父母也会显得宽容起来。虽然与父母较少来往,但是说起他们的口气平和多了。即使说起小时候曾经受到过的不公平待遇,也不过如同讲述一件平常往事。
当然,她们心头还潜存着憎母又憎父的情结,然而,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规范中,由于命运的转化,她们将它掩埋在心灵深处了。
人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
任何畸形的生活环境都可能造成畸形的心理情结;然而,人在苦苦争取的人生历程中大都能挣扎着活过来。
不幸的经历造成的情结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有的,成了一生努力和充实的动力;
有的,成了理解生活的难得的经验。
一个女人在其一生的人格中,都铸定着自幼与父母的全部关系。
当女性面对整个世界时,无论是否已经成年,她其实一直与父母同在。她不仅带有父母的遗传基因,还带有父母在童年时就为她铸造下的一切。
女孩终于长大成年了,她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和父母曾有的全部关系,能够以圆满的态度
对待父母;同时也便做好了准备,以圆满的态度对待自己将有的儿女。
/>
倘若父母感情已经衰老,只有她的出现才使父亲感到欢欣,使母亲多了一点活跃,她就会用特别宽容的心理使父母都高兴。她常常会扮演一个听取父母相互埋怨又能有效消解的快乐天使。
当母亲身衰力竭时,她会非常乐意承担起料理家务、照顾父亲的责任,同时也有加倍照顾母亲的热情。倘若母亲依然强健,里里外外一把手,她可以帮助母亲做事,但又绝不侵犯母亲的权利。
一个逐渐长大的女儿如何对待父母,全看她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父母。
在基本健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孩,也会基本健全地对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这意味着她同时也能够正确对待世界。
当她微笑面对自己的人生时,不能想像没有父亲和没有母亲的情景。她对父母自小形成的埃勒克特拉情结,早已被人类的文化规范得平平和和,若有若无了。
它只会在一些特别的时刻有不易觉察的流露,那时我们就会看到,这个女孩对父亲有更亲切的爱恋,对母亲却有更多的歉疚。
充分又不过分的父爱,是女孩成长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
倘若父爱过滥,又没有母亲的节制,我们就会看到,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还对父亲腻腻歪歪,留连忘返,表现出畸形的恋父情结。这种畸形的恋父情结大概只有找到合适的婚姻之后,才算告一段落。
倘若父爱过滥,母亲又过分严厉,这样的童年环境往往使女孩产生强烈的恋父憎母情结,会成为一个在男人面前乃至在整个世界面前过分任性的女人。
然而,畸形的恋父情结更多地却是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的,倘若一个女孩从小缺乏父爱,甚至完全没有父爱,她会形成比父爱过滥更强烈得多的恋父情结。
缺乏造成渴望,这大概是一切领域的心理规律。
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其恋父情结常常有以下表现:
一,她充分地表现出恋父型的特征,总喜欢与比自己年长的男人相处,特别喜欢与父辈男人相处,不善于与同龄男人交往。有时又演变成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老师,寻找男性保护者,寻找和蔼而又强有力的男人。
这不过是寻找父亲的变种。
二,她们常常小女人气十足,总在小女人的角色中生活。
因为她们没有得到过充分的父爱,在本质上没有当够女儿,总以小女人的角色自怜自爱,一生都不愿意承担成年女人的责任,拒绝母亲的角色与义务。这种女性永远保持着所谓的“天真”她们少年天真,青年天真,中年天真,甚至老年天真。
在“一贯天真”的角色中,她们无休止的动力是在继续扮演小女儿的角色。
三,小女人们总喜欢在男人面前诉说委屈,总在寻求被哄慰、被保护的感觉。特别愿意在一个男人面前诉说遭受另一个男人欺负的委屈,这常常成了她们感情生活一个上足发条的动力。
诉说给她们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诉说也会演变为对这个世界的整体态度。她们容易被自己的委屈攫住心灵,当没有恰当的男人成为倾听的角色时,她们也会寻找女人诉说。
倾诉小女孩的委屈,是她们一生的情感需要。
四,这样的女性从青少年开始就潜存着性的渴望,有持久强烈的性幻想,并常常贯穿一生。
与此相关的是,她们对待爱情、对待男人有浪漫化的倾向,喜欢将有关爱情和男人的事情诗情画意。
当她们面对实际的爱情和男人时,常常显得过敏。耽于幻想的人一旦面对久经幻想的事情,总会显出神经质的过敏来。这大概是人类心理在许多类似的领域中都有的规律。
五,因为从小缺乏父爱,耽于幻想的女孩最初在男人面前是缺乏自信的;她们常常在幻想中为自卑找到足够的补偿。
经过一个弥漫青少年生长期的幻想阶段,又经过一个战战兢兢相当浪漫化的爱情渴望阶段,如果她在现实中得到了某些男人的爱慕,有了爱情上最初的胜利,她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敏感和兴奋。她会在幻想中反复品味自己的胜利与幸福,又会浮想联翩地去扩大它,在想像中营造出新的辉煌。
有的时候,她会满面泪水泣不成声地承受着得到男人爱抚的幸福。
有的时候,她又会神经质十足地对此予以怀疑和拒绝。
六,接着,她们可能产生贯穿一生的冲动,那就是证明自己被爱。
她们从最初获得爱的胜利开始,就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无休止冲动,那就是积累自己被爱的成就。她们以自己为中心观察着男人世界,幻想着男人围绕自己旋转。
当她们在一个又一个爱情的漩涡中打漩时,当她们走上一个又一个爱情的领奖台去享受自己的胜利时,她们常常不清楚,她们不是为了爱而爱,而是为了胜利而爱。
七,一些从小缺乏父爱的女孩,倘若母亲对她不善,她又有强烈的仇母情结。
倘若母亲与她相依为命,从小很负责地养育她,她表面上似乎与母亲朝夕相处甚至陪伴终生,然而内心同样可能潜藏着极深的憎母情结。因为没有父爱平衡的母亲的培养,常常是极为严密的管教。
母亲过分的关心与管教往往同时极大限制了女孩的憧憬与幻想,她在把母亲当做天下第一恩人的同时,也把母亲当做了最为敌视的对立面。
八,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耽于幻想的、神经质的、过敏的、有着倾诉委屈愿望的、拒绝成年的女孩,常常有着艺术家的素质。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某些文学艺术家。
这些耽于幻想的、过敏的、拒绝成年的女性,作为普通女人,必定会使自己也使他人艰辛难过;而作为艺术家,她倒有可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学艺术原本就是表现过敏、放开幻想、倾诉委屈、回避现实、制造浪漫、拒绝成年、取得连绵不断爱和被爱的胜利的特殊领域。
爱的匮乏所造成的畸形情结,并不都是坏事。
有的时候,它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有的时候,它给人带来无尽的追求。
无尽的追求还会有无尽的痛苦,但又可能会有无尽的充实与幸福。
人类社会倘若离开了各种强有力的情结,一定会少了很多痛苦,但也一定会少了许多追求与色彩。
中国人常讲“慈母严父”这话有道理,但只有一半道理;真正妥当的说法是,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慈严兼备”
当面对儿子时,慈母严父是必要的,而严母慈父有时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儿子的人格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当面对女儿时,慈母严父倒有更大的真理,因为在女儿面前,常常是母亲严有余而慈不足,父亲则慈有余而严不足。
在女儿自由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对女儿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坚持原则的教导,自然是不妥当的,它会影响女儿的正常成长;然而,倘若母亲对女儿过苛,缺乏足够的慈爱,大概是更不妥当的,这是应该防止的主要偏向。
母亲接受儿子是毫无心理障碍的,母亲要接受一个越来越长大的女儿,却要克服某种潜在的心理障碍。
倘若没有足够的心理成熟,母亲在女儿面前多少扮演一个与妹妹争宠的姐姐角色,母女之间的关系就必然显得紧张。
即使母亲不是小女人性格,有足够的成熟强健,然而,倘若她不能够宽仁,对女儿过苛,女儿从小就会感受到母亲的巨大压力。这时,如果是一个坚强有力的父亲出来庇护女儿,以抗衡母亲过苛的压力,女儿得以比较正常地成长起来,仍会同时成长起来强烈的恋父憎母情结。
倘若母亲专横粗暴,而父亲唯唯诺诺屈从于妻子,甚至像应声虫一样呼应着母亲对女儿种种尖刻的训斥和管教,女儿就会形成畸形心理:她不仅憎母,可能更加憎父。在幼小的心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是对父母共同的敌视。
这样的女孩大多有着最不幸的童年少年。
但是,随着可怕的生活越来越远地翻过去,随着她们掌握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了越来越多的金钱、友情和自信,她们便也会似乎很正常很快乐地活着。除了对与父亲同龄的男性有着极大的不信任之外,除了对自己男友的忠诚有着近乎神经质的多疑之外,一切都会显得正常。
甚至她们对父母也会显得宽容起来。虽然与父母较少来往,但是说起他们的口气平和多了。即使说起小时候曾经受到过的不公平待遇,也不过如同讲述一件平常往事。
当然,她们心头还潜存着憎母又憎父的情结,然而,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规范中,由于命运的转化,她们将它掩埋在心灵深处了。
人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
任何畸形的生活环境都可能造成畸形的心理情结;然而,人在苦苦争取的人生历程中大都能挣扎着活过来。
不幸的经历造成的情结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有的,成了一生努力和充实的动力;
有的,成了理解生活的难得的经验。
一个女人在其一生的人格中,都铸定着自幼与父母的全部关系。
当女性面对整个世界时,无论是否已经成年,她其实一直与父母同在。她不仅带有父母的遗传基因,还带有父母在童年时就为她铸造下的一切。
女孩终于长大成年了,她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和父母曾有的全部关系,能够以圆满的态度
对待父母;同时也便做好了准备,以圆满的态度对待自己将有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