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朱允熥赵宁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孙!”
朱允熥脑中想着解缙的生平,耳中听到朱元璋轻声唤他,忙侧头过去认真倾听。
“这人是个人才,不只会什么没用的琴棋书画,于国家大事也有深刻见解,但也是个愣头青。”朱元璋小声道,“这人恃才傲物,看着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其实眼睛长在头顶上。而且有些执拗,认定的事几头牛都拉不回来。”
“朝中这么多能臣翰林,偏就他是个刺头,不但总是仗义直书,而且还爱管闲事。咱本想让他回老家好好磨练十年再用,可你现在身边无人,且给你当个纪善,他是青年才俊,你是少年嫡孙,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佳话!”
解缙站在地上,看着一老一少两人小声说话,年轻的吴王还不断用有趣的眼神打量自己,心中忐忑的同时,又有些不舒服。
“启奏陛下,陛下接见臣于奉天殿,乃是君臣大事,为何不与臣言,反倒和吴王窃窃私语?”
朱允熥顿时乐起来,还真是个愣头青。现在虽然不是后世大清,臣子们见了皇帝都是跪着说话,可满朝文武也没人敢和皇帝如此说话。
只不过是冷落你一会,你就要出言提醒。若真是做了昏君,岂不是要被你指着鼻子骂?
恃才傲物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对的自信,绝对的直接,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不懂得变通。偶尔一次恃才傲物会让人觉得有些可爱,但总是如此,就会让人厌恶。
解缙出身名门,中了进士之后很快就得到朱元璋的喜爱,他第一次露头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就是去年,李善长附胡惟庸谋反案。
李善长是大明朝中淮西一派的领军人物,开国文臣之中功勋最重,封韩国公,其子尚公主为大明驸马。
当年朱元璋刚在有义军中崭露头角,李善长就带着族人前来投奔,几十年风风雨雨任劳任怨,是朱元璋创业时期的大管家,大明开国第一位丞相。
这也是朱元璋最为后世文人所诟病的地方,大杀功臣将相。先是用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大明第二任宰相胡惟庸。而后又用攀附胡党的罪名杀掉了李善长,而且都是全家处死,只留下了李善长那个当驸马的儿子。
而且这两个案子对于大明官场来说,不亚于山崩地裂,近五万官员士子牵扯其中。政治斗争没有对错,只有胜利。朱元璋虽然对朱允熥是慈祥的祖父,但是对待他认为的威胁者们,则是挥舞屠刀,人头滚滚。
两个宰相的人头,树立了朱元璋在大明帝国的绝对权威,使得中国的皇权在大明帝国第一任皇帝身上,达到了顶峰。(清代的皇权比明代更为强大,这里不过多叙述)
天下没人敢说话,明明知道李善长似乎有那么点冤枉,哪怕就是死,也不是这么凄惨的死法。可是,没人敢说话。
偏偏这个时候,有个户部郎中王国用站了出来,说李善长是冤枉的。言辞激烈,直戳朱元璋的内心。
大致意思是,李善长除了是大明的公爵之外,还是皇亲国戚,与陛下本是一体。他若想造反,何必攀附胡惟庸?况且胡惟庸也是他一手提拔的,胡惟庸造反若成,他也不过还是个臣子,能有什么好处。
现在李善长死了,人死不能复生。现在天下人都说,李善长功劳这么大,说杀就杀了。我们这些人,在陛下眼里又算得上什么?
微臣希望陛下能引以为戒,莫让天下士人再次寒心。
这份奏折朱元璋反复看来两遍,当别人都以为王国用死定了的时候,朱元璋却没有处置他,反而升他的官。
但是,王国用这份奏折,却是解缙代为起草的。
朱元璋把解缙招过来质问,你身为什么帮王国用起草奏折,为李善长伸冤。
解缙说,臣知言出而祸必随之,然耻立于圣朝,而无谏诤之士。
他的意思很简单,我知道会有杀头的危险,但我不在乎,而且我瞧不起那些不敢说真话的满朝文武官员。
朱元璋喜欢有胆气的人,更喜欢有胆气,又有学问的人。
所以破格提拔他为六品的翰林学士,但是这也看出解缙似乎的情商似乎不怎么高,他的那句瞧不起满朝不敢说真话的大臣,得罪了许多人。
人都是这样,我可以卑鄙懦弱甚至有些冷漠,或着阴险毒辣。乃至可以把这些当成人生的准则,我可以这么做,但你不能拆穿我。你拆穿我,你就是得罪了我。
由此可见解缙在文人中,是一把剑。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之后,他更张扬了。
今年年初,他又上了一次奏折,太平十策。
所谓太平十策,就是能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十个计策。他只是一个翰林,满朝的六部尚书,御史大夫都不敢说的话,他说了。
先不说他的计策如何,他在书中有一条,直接触怒了朱元璋。
他说,大明分封藩王,是天下肇祸之始。
就是说,朱元璋现在分封诸王,以后一定后患无穷。
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在今后的岁月里不但有靖难篡位,而且庞大的龙子龙孙也成了这个国... -->>
“大孙!”
朱允熥脑中想着解缙的生平,耳中听到朱元璋轻声唤他,忙侧头过去认真倾听。
“这人是个人才,不只会什么没用的琴棋书画,于国家大事也有深刻见解,但也是个愣头青。”朱元璋小声道,“这人恃才傲物,看着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其实眼睛长在头顶上。而且有些执拗,认定的事几头牛都拉不回来。”
“朝中这么多能臣翰林,偏就他是个刺头,不但总是仗义直书,而且还爱管闲事。咱本想让他回老家好好磨练十年再用,可你现在身边无人,且给你当个纪善,他是青年才俊,你是少年嫡孙,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佳话!”
解缙站在地上,看着一老一少两人小声说话,年轻的吴王还不断用有趣的眼神打量自己,心中忐忑的同时,又有些不舒服。
“启奏陛下,陛下接见臣于奉天殿,乃是君臣大事,为何不与臣言,反倒和吴王窃窃私语?”
朱允熥顿时乐起来,还真是个愣头青。现在虽然不是后世大清,臣子们见了皇帝都是跪着说话,可满朝文武也没人敢和皇帝如此说话。
只不过是冷落你一会,你就要出言提醒。若真是做了昏君,岂不是要被你指着鼻子骂?
恃才傲物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对的自信,绝对的直接,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不懂得变通。偶尔一次恃才傲物会让人觉得有些可爱,但总是如此,就会让人厌恶。
解缙出身名门,中了进士之后很快就得到朱元璋的喜爱,他第一次露头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就是去年,李善长附胡惟庸谋反案。
李善长是大明朝中淮西一派的领军人物,开国文臣之中功勋最重,封韩国公,其子尚公主为大明驸马。
当年朱元璋刚在有义军中崭露头角,李善长就带着族人前来投奔,几十年风风雨雨任劳任怨,是朱元璋创业时期的大管家,大明开国第一位丞相。
这也是朱元璋最为后世文人所诟病的地方,大杀功臣将相。先是用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大明第二任宰相胡惟庸。而后又用攀附胡党的罪名杀掉了李善长,而且都是全家处死,只留下了李善长那个当驸马的儿子。
而且这两个案子对于大明官场来说,不亚于山崩地裂,近五万官员士子牵扯其中。政治斗争没有对错,只有胜利。朱元璋虽然对朱允熥是慈祥的祖父,但是对待他认为的威胁者们,则是挥舞屠刀,人头滚滚。
两个宰相的人头,树立了朱元璋在大明帝国的绝对权威,使得中国的皇权在大明帝国第一任皇帝身上,达到了顶峰。(清代的皇权比明代更为强大,这里不过多叙述)
天下没人敢说话,明明知道李善长似乎有那么点冤枉,哪怕就是死,也不是这么凄惨的死法。可是,没人敢说话。
偏偏这个时候,有个户部郎中王国用站了出来,说李善长是冤枉的。言辞激烈,直戳朱元璋的内心。
大致意思是,李善长除了是大明的公爵之外,还是皇亲国戚,与陛下本是一体。他若想造反,何必攀附胡惟庸?况且胡惟庸也是他一手提拔的,胡惟庸造反若成,他也不过还是个臣子,能有什么好处。
现在李善长死了,人死不能复生。现在天下人都说,李善长功劳这么大,说杀就杀了。我们这些人,在陛下眼里又算得上什么?
微臣希望陛下能引以为戒,莫让天下士人再次寒心。
这份奏折朱元璋反复看来两遍,当别人都以为王国用死定了的时候,朱元璋却没有处置他,反而升他的官。
但是,王国用这份奏折,却是解缙代为起草的。
朱元璋把解缙招过来质问,你身为什么帮王国用起草奏折,为李善长伸冤。
解缙说,臣知言出而祸必随之,然耻立于圣朝,而无谏诤之士。
他的意思很简单,我知道会有杀头的危险,但我不在乎,而且我瞧不起那些不敢说真话的满朝文武官员。
朱元璋喜欢有胆气的人,更喜欢有胆气,又有学问的人。
所以破格提拔他为六品的翰林学士,但是这也看出解缙似乎的情商似乎不怎么高,他的那句瞧不起满朝不敢说真话的大臣,得罪了许多人。
人都是这样,我可以卑鄙懦弱甚至有些冷漠,或着阴险毒辣。乃至可以把这些当成人生的准则,我可以这么做,但你不能拆穿我。你拆穿我,你就是得罪了我。
由此可见解缙在文人中,是一把剑。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之后,他更张扬了。
今年年初,他又上了一次奏折,太平十策。
所谓太平十策,就是能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十个计策。他只是一个翰林,满朝的六部尚书,御史大夫都不敢说的话,他说了。
先不说他的计策如何,他在书中有一条,直接触怒了朱元璋。
他说,大明分封藩王,是天下肇祸之始。
就是说,朱元璋现在分封诸王,以后一定后患无穷。
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在今后的岁月里不但有靖难篡位,而且庞大的龙子龙孙也成了这个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