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全球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蒲罗中(即星架坡)顺海峡往西洋(印度洋)而上不远,就抵达邑都元国(位置相当于今天马来西亚)。
邑都元国现有人口将近二十万,分得很散,王城不过是五万人,所谓国,其实不过是一座城,最多不过是几座城,它的大部分地方人烟稀少,也缺少它自己的独有文化和政治传统。它的居民分散在一些相互隔离的地区,土著民族都未曾修建过任何自己的真正城市或者哪怕是纪念性建筑。
随着元商的到来就转入了高度的繁荣,东方的文明之光照耀着它,它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基地。
在帝国势力没到到来之前,邑都元国深受身毒(阿三)的影响,印度商人顺着海道或者陆路,抵达东南亚诸岛屿和沿海地区,当地的土蓍相当原始,没有开化,基本上靠森林和种一些产量很低的水稻为生,没有形成国家和产生文化传统。
印度商人、冒险者、印度教的婆罗门和武士们与当地的富人及首户通婚,在那里传播印度宗教和习俗,并强行控制土蓍的经济,印度文化就大规模地在印度至南洋一带扎下了根(相当于泰国、缅甸、马来半岛屿、印尼),主要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之一,印度教直到公元8世纪才正式起名)的宗教文化渗透入诸地。
不过,三十年来,由于大元在东方的兴起,这情况又有所变化。
华族顺着强劲的东南季风而来,他们的多桅大海船,严密的组织,精湛的海运技术,令印度的海上势力黯然失色。
他们沿着海路修建港口、建立货栈,把东方的茶、酒、瓷器、丝绸、纸张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南洋、印度、波斯,再转运入罗马。运回了金、银、宝石、香料、锡、贵重木头等商品。
随着大元帝国的统治日益牢固,经济高度发达,生产能力提高了,对海外物资需求旺盛,因此对海外的进出口贸易激增,巨大的贸易量令大元至波斯的水道成为黄金海道,为了保障水道的畅通,令外国的商品,特别是金银能够大量流入帝国,帝国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触足伸入各地。
华商或买地或租地,开始雇用当地土著种植柠檬、黄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槟榔、木菠萝、橡胶、咖啡、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开发矿山,在各个国家设立商会,商会会长即为帝国驻各国的贸易代表,商会进行商业信息的交换,解决经济纠纷,进一步拓宽港口,组织力量打击海盗等等。
在皇帝下西洋之前,帝国并没有明显地派出官方的力量到达海外各国,可是在暗地里,帝国的cia(中情局)、gru(帝国军情局)的秘密力量在大元至波斯的海路上活动异常猖獗,特别是cia,大部分的人员和资金都投入了这条黄金水道上,深深地卷入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以保障帝国在海外的最重大利益。
他们收买权臣、扶植当权派,干掉不听帝国话的大臣甚至国王!依靠优势,控制各国港口、种植园、矿山,很多国家的商人的产品被收购,弄到破产,在各地设立三圣教堂,以小恩小惠、提供工作为名,引诱当地土著信三圣(这一点比较谨慎,以免引发太大的宗教冲突),宣传汉文化,指导华商搞公益、从事慈善事业等等。
gru表现在使用间谍船刺探海路的水文情况,组织退役、现役军人在化装后进行对各国政府进行恐吓、暗杀等非法活动,最重大的责任是清剿海盗。
海盗是黄金海道上的极大阻碍,要动用到大量的武装力量去消灭之,虽然皇帝李亦奇鼓励华商发展经济,不过他绝对不允许在他之外有不受他控制的武装,皇帝指挥枪!因此gru秉承他的意旨,把特种部队秘密开进了黄金海道。(如果不派出军队,华商就有可能自发组织武装)
这次下西洋,很多军官,其实在黄金海道那里呆过!事实上,黄金海道上的警察就是华族。
帝国力图控制当地经济,也基本上做到了。
主要是经济效益好,中国人聪明,造出的船又大又安全,工艺先进,造价低,在海道上,纵横驰骋四海的是华商的多桅海船,停在各国港内最大最漂亮的海船也是华商的。在海道上,足有5000条以上的海船来回各国运输人员和物资,中国人被世人誉为“海上马车夫”
当各国还在以小船、家族化进行运输时,帝国的海运已经转向专业公司化,在商船上呆着的没有货主,成本远远低于其它各国商人。就算各国奋起直追(波斯、印度想),试图在大海船上追上帝国时,也是不可能的,帝国海运,开始转入了蒸汽时代!而蒸汽机,只有高度协作的社会才有可能迅速普及。
近80%的运输量归入华商,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余下的,大部分都是与帝国有关系外商,持特种证,在大元订做海船(大海船属于管制物资),例如象中东商人阿拉木图因为贩运白奴有功,能自行往中土进货,获利巨万。
帝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也大量进口,实力强盛,拳头硬的人自然有话事权。
按说印度商人早到几百年,应该占有优势。但成也印度教,败也印度教,印度教注重精神修养,信奉精神战胜物质,心态不行,远远不如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华族,他们用世间最勤劳的双手织出了一个商业帝国!印度人在黄金海道上的势力一溃千里,那些印度人与土著所形成的统治者只得到华族表面上对他们尊敬,如果华商离去,当地就会无比萧条。
如今帝国刚刚兵临邑都元国,凑巧国王就在海边巡视,反应很快,马上关闭港口,派出部队警戒。
这么大的一支舰队出现,任凭谁都害怕,邑都元国国王罗天宁(译音)站在港口边上力武山(译音),他脸色苍白、忧心忡忡,遥看海面上桅杆如林,战舰吞云吐雾,很多战舰都是铁灰色,给人以难言的压抑感。
他看到元军驶过一条较小的舰只,打着“大元帝国使节诸葛”的旗帜,有识汉字的邑都元人翻译成古印地语给罗天宁听。
既然派来使节,且听他说什么,罗天宁下旨让他放行。
不久,大袖飘飘、风采恍然出尘之仙的诸葛瑾被人领着,到得他的面前,诸葛瑾行了一礼道:“大元帝国使节、帝国内阁次辅、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赐穿黄马褂、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帝国二等侯爵诸葛瑾见过大王!”
啊!无聊的李亦奇把历代的官职、爵位、官号来了个大杂烩,诸多的官衔令翻译差点抓狂!
半响后他才翻译出“大元帝国使节猪哥梗见过大王”给罗天宁听,罗天宁听得狐疑,人家说了一大堆东西,你翻译怎么才一句话?
不过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罗天宁问:“猪哥梗你远来辛苦,不知有何见教?”
诸葛瑾滔滔不绝地讲开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皇乃天子降世,受命于天,凡太阳照到的地方,我皇都有权利管到!我帝国讲‘仁义’,帝国愿将‘仁义’与天下所有人共享如若归顺我国,则天下幸甚、帝国幸甚、贵国幸甚!”
他说了一大堆,翻译直截了当地对罗天宁道:“他们要我们投降!”
罗天宁吓了一跳,追问翻译:“你没有翻译错吧?”
翻译回答道:“没错!”
罗天宁难以置信地道:“为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得罪了大元帝国了?”
翻译不懂就不懂,很老实地问回诸葛瑾道:“你们打算用什么借口进攻我国?”
诸葛瑾告诉他道:“我国认为贵国的‘仁义’不足,因此前来帮助你们施行‘仁义’,我们不是来打仗的,我们是为了仁义,为了和平而来。”
翻译转述给罗天宁:“他们认为我们发给百姓仁义的量不足,因此来帮助我们发仁义,只要我们投降,他们就发给我们仁义,哦,什么是仁义,小臣也不知道什么叫仁义。”
鸡同鸭讲、令人啼笑皆非的交涉最终要以力量来说话,诸葛瑾倒有点失策,没自带翻译来,盖因情报机关报告邑都元人通用汉语,哪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土著们不过是一知半解。不过也不要紧,有一种语言是任何人都明白的!
指着港口边山下的一处树林道:“大王可以看看帝国武器的火力!可先派人赶所有人走开。”
半小时后,诸葛瑾的从人在树林中就手点燃烟花向天施放后飞一般地逃开。
热武器第一次大规模登场!
六艘帝国的“仁义”级木壳蒸汽动力炮艇,向小树林逼近。
仁义级炮艇是帝国第一级用大炮为作战兵器的军舰,也是最近才服役的军舰,甚至没有参加过下西洋的出航仪式。该船排水量3500吨、有二层炮甲板,共有50门火炮,定员为军官20人,250名水兵和60名陆战队员。
此次随皇帝出动也就六艘,一来帝国制作的数量也不多,二来李亦奇并不相信有哪个人或者国家敢够胆在海上挑战他!
罗天宁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那几条船上条条红光迸出,阵阵白烟笼罩住帝国的船只,声音稍迟才到,是连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巨响,夹带着炮弹划空的怪啸。很快,小树林炸起一片亮点、烟簇,紧接着,亮点变成火海,烟簇形成了烟雾,又过几秒,传回出炮弹落地那轰隆隆打闷雷一样的声音。
小树林中,一片狼籍,树折树倒,被炸得东倒西歪,枝节飞得老高,惨过台风过境多多。
有的炮弹打得近,落在海中,炸起一道道白色水柱,把海面打得好像沸腾起来。
六艘炮艇打了150炮,看得罗天宁作声不得!
不久,邑都元派出使节,随诸葛瑾来到旗舰,送上了降表!
罗天宁是个懦弱的国王,不敢开战,他问起群臣,一帮道貌岸然的家伙都被收买了,投降后他们的地位也变不了多少,遂众口一词,认为投降为上。
他并不知晓,火炮看起来威力很大,但在公元219年,以中国人这么好的智商,做出来的火炮还是差强人意,威力有限,历史的跨越不可能一下子就... -->>
由蒲罗中(即星架坡)顺海峡往西洋(印度洋)而上不远,就抵达邑都元国(位置相当于今天马来西亚)。
邑都元国现有人口将近二十万,分得很散,王城不过是五万人,所谓国,其实不过是一座城,最多不过是几座城,它的大部分地方人烟稀少,也缺少它自己的独有文化和政治传统。它的居民分散在一些相互隔离的地区,土著民族都未曾修建过任何自己的真正城市或者哪怕是纪念性建筑。
随着元商的到来就转入了高度的繁荣,东方的文明之光照耀着它,它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基地。
在帝国势力没到到来之前,邑都元国深受身毒(阿三)的影响,印度商人顺着海道或者陆路,抵达东南亚诸岛屿和沿海地区,当地的土蓍相当原始,没有开化,基本上靠森林和种一些产量很低的水稻为生,没有形成国家和产生文化传统。
印度商人、冒险者、印度教的婆罗门和武士们与当地的富人及首户通婚,在那里传播印度宗教和习俗,并强行控制土蓍的经济,印度文化就大规模地在印度至南洋一带扎下了根(相当于泰国、缅甸、马来半岛屿、印尼),主要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之一,印度教直到公元8世纪才正式起名)的宗教文化渗透入诸地。
不过,三十年来,由于大元在东方的兴起,这情况又有所变化。
华族顺着强劲的东南季风而来,他们的多桅大海船,严密的组织,精湛的海运技术,令印度的海上势力黯然失色。
他们沿着海路修建港口、建立货栈,把东方的茶、酒、瓷器、丝绸、纸张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南洋、印度、波斯,再转运入罗马。运回了金、银、宝石、香料、锡、贵重木头等商品。
随着大元帝国的统治日益牢固,经济高度发达,生产能力提高了,对海外物资需求旺盛,因此对海外的进出口贸易激增,巨大的贸易量令大元至波斯的水道成为黄金海道,为了保障水道的畅通,令外国的商品,特别是金银能够大量流入帝国,帝国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触足伸入各地。
华商或买地或租地,开始雇用当地土著种植柠檬、黄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槟榔、木菠萝、橡胶、咖啡、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开发矿山,在各个国家设立商会,商会会长即为帝国驻各国的贸易代表,商会进行商业信息的交换,解决经济纠纷,进一步拓宽港口,组织力量打击海盗等等。
在皇帝下西洋之前,帝国并没有明显地派出官方的力量到达海外各国,可是在暗地里,帝国的cia(中情局)、gru(帝国军情局)的秘密力量在大元至波斯的海路上活动异常猖獗,特别是cia,大部分的人员和资金都投入了这条黄金水道上,深深地卷入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以保障帝国在海外的最重大利益。
他们收买权臣、扶植当权派,干掉不听帝国话的大臣甚至国王!依靠优势,控制各国港口、种植园、矿山,很多国家的商人的产品被收购,弄到破产,在各地设立三圣教堂,以小恩小惠、提供工作为名,引诱当地土著信三圣(这一点比较谨慎,以免引发太大的宗教冲突),宣传汉文化,指导华商搞公益、从事慈善事业等等。
gru表现在使用间谍船刺探海路的水文情况,组织退役、现役军人在化装后进行对各国政府进行恐吓、暗杀等非法活动,最重大的责任是清剿海盗。
海盗是黄金海道上的极大阻碍,要动用到大量的武装力量去消灭之,虽然皇帝李亦奇鼓励华商发展经济,不过他绝对不允许在他之外有不受他控制的武装,皇帝指挥枪!因此gru秉承他的意旨,把特种部队秘密开进了黄金海道。(如果不派出军队,华商就有可能自发组织武装)
这次下西洋,很多军官,其实在黄金海道那里呆过!事实上,黄金海道上的警察就是华族。
帝国力图控制当地经济,也基本上做到了。
主要是经济效益好,中国人聪明,造出的船又大又安全,工艺先进,造价低,在海道上,纵横驰骋四海的是华商的多桅海船,停在各国港内最大最漂亮的海船也是华商的。在海道上,足有5000条以上的海船来回各国运输人员和物资,中国人被世人誉为“海上马车夫”
当各国还在以小船、家族化进行运输时,帝国的海运已经转向专业公司化,在商船上呆着的没有货主,成本远远低于其它各国商人。就算各国奋起直追(波斯、印度想),试图在大海船上追上帝国时,也是不可能的,帝国海运,开始转入了蒸汽时代!而蒸汽机,只有高度协作的社会才有可能迅速普及。
近80%的运输量归入华商,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余下的,大部分都是与帝国有关系外商,持特种证,在大元订做海船(大海船属于管制物资),例如象中东商人阿拉木图因为贩运白奴有功,能自行往中土进货,获利巨万。
帝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也大量进口,实力强盛,拳头硬的人自然有话事权。
按说印度商人早到几百年,应该占有优势。但成也印度教,败也印度教,印度教注重精神修养,信奉精神战胜物质,心态不行,远远不如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华族,他们用世间最勤劳的双手织出了一个商业帝国!印度人在黄金海道上的势力一溃千里,那些印度人与土著所形成的统治者只得到华族表面上对他们尊敬,如果华商离去,当地就会无比萧条。
如今帝国刚刚兵临邑都元国,凑巧国王就在海边巡视,反应很快,马上关闭港口,派出部队警戒。
这么大的一支舰队出现,任凭谁都害怕,邑都元国国王罗天宁(译音)站在港口边上力武山(译音),他脸色苍白、忧心忡忡,遥看海面上桅杆如林,战舰吞云吐雾,很多战舰都是铁灰色,给人以难言的压抑感。
他看到元军驶过一条较小的舰只,打着“大元帝国使节诸葛”的旗帜,有识汉字的邑都元人翻译成古印地语给罗天宁听。
既然派来使节,且听他说什么,罗天宁下旨让他放行。
不久,大袖飘飘、风采恍然出尘之仙的诸葛瑾被人领着,到得他的面前,诸葛瑾行了一礼道:“大元帝国使节、帝国内阁次辅、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赐穿黄马褂、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帝国二等侯爵诸葛瑾见过大王!”
啊!无聊的李亦奇把历代的官职、爵位、官号来了个大杂烩,诸多的官衔令翻译差点抓狂!
半响后他才翻译出“大元帝国使节猪哥梗见过大王”给罗天宁听,罗天宁听得狐疑,人家说了一大堆东西,你翻译怎么才一句话?
不过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罗天宁问:“猪哥梗你远来辛苦,不知有何见教?”
诸葛瑾滔滔不绝地讲开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皇乃天子降世,受命于天,凡太阳照到的地方,我皇都有权利管到!我帝国讲‘仁义’,帝国愿将‘仁义’与天下所有人共享如若归顺我国,则天下幸甚、帝国幸甚、贵国幸甚!”
他说了一大堆,翻译直截了当地对罗天宁道:“他们要我们投降!”
罗天宁吓了一跳,追问翻译:“你没有翻译错吧?”
翻译回答道:“没错!”
罗天宁难以置信地道:“为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得罪了大元帝国了?”
翻译不懂就不懂,很老实地问回诸葛瑾道:“你们打算用什么借口进攻我国?”
诸葛瑾告诉他道:“我国认为贵国的‘仁义’不足,因此前来帮助你们施行‘仁义’,我们不是来打仗的,我们是为了仁义,为了和平而来。”
翻译转述给罗天宁:“他们认为我们发给百姓仁义的量不足,因此来帮助我们发仁义,只要我们投降,他们就发给我们仁义,哦,什么是仁义,小臣也不知道什么叫仁义。”
鸡同鸭讲、令人啼笑皆非的交涉最终要以力量来说话,诸葛瑾倒有点失策,没自带翻译来,盖因情报机关报告邑都元人通用汉语,哪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土著们不过是一知半解。不过也不要紧,有一种语言是任何人都明白的!
指着港口边山下的一处树林道:“大王可以看看帝国武器的火力!可先派人赶所有人走开。”
半小时后,诸葛瑾的从人在树林中就手点燃烟花向天施放后飞一般地逃开。
热武器第一次大规模登场!
六艘帝国的“仁义”级木壳蒸汽动力炮艇,向小树林逼近。
仁义级炮艇是帝国第一级用大炮为作战兵器的军舰,也是最近才服役的军舰,甚至没有参加过下西洋的出航仪式。该船排水量3500吨、有二层炮甲板,共有50门火炮,定员为军官20人,250名水兵和60名陆战队员。
此次随皇帝出动也就六艘,一来帝国制作的数量也不多,二来李亦奇并不相信有哪个人或者国家敢够胆在海上挑战他!
罗天宁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那几条船上条条红光迸出,阵阵白烟笼罩住帝国的船只,声音稍迟才到,是连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巨响,夹带着炮弹划空的怪啸。很快,小树林炸起一片亮点、烟簇,紧接着,亮点变成火海,烟簇形成了烟雾,又过几秒,传回出炮弹落地那轰隆隆打闷雷一样的声音。
小树林中,一片狼籍,树折树倒,被炸得东倒西歪,枝节飞得老高,惨过台风过境多多。
有的炮弹打得近,落在海中,炸起一道道白色水柱,把海面打得好像沸腾起来。
六艘炮艇打了150炮,看得罗天宁作声不得!
不久,邑都元派出使节,随诸葛瑾来到旗舰,送上了降表!
罗天宁是个懦弱的国王,不敢开战,他问起群臣,一帮道貌岸然的家伙都被收买了,投降后他们的地位也变不了多少,遂众口一词,认为投降为上。
他并不知晓,火炮看起来威力很大,但在公元219年,以中国人这么好的智商,做出来的火炮还是差强人意,威力有限,历史的跨越不可能一下子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