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巴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新婚之夜,母亲与父亲没有婚床。婚房也是与一大家子一起,用以柴帘子遮挡。父亲家的柴禾编织的床,肯定搁不住父亲母亲两个年轻人新婚之夜里折腾。于是乎,母亲与父亲的新婚第一夜,就把大半桶当床。大半桶上面,一张被子一垫,一套铺盖一就,就是婚床房。睡在上面,安静而踏实。
是夜之后,大半桶就一直伴随母亲,直到分田到户。
半桶在那时期是珍贵实用的农具,集脱粒机拖拉机仓库一身。母亲晚上当它床睡,白天拉它到田间当农具。用它的边缘扳谷子,用它的内空装谷子,运回家来,倒了谷子,晚上一样当床睡。涨水时,母亲当它船用,架着大半桶在故江中寻食。风风雨雨几十年,有半桶在有母亲在,有母亲在就有半桶在。
父亲结婚后,不想唱戏了,就去参军。现今大姑家里存有一张老照片,是父亲母亲与肖伯母肖伯父的合影。那张老照片就是父亲参军告别故河口前的留影。
父亲穿着白衬衣,梳着小分头,仍旧玉树临风,英姿飒飒的好儿郎,略显忧郁。母亲的脸容丰满,穿套花色衣服,扎着长长的两把辫子,蹲在父亲的腿边,是个青春可人儿。肖伯父站在父亲身旁,长着锐利的暴牙齿,指缝叼着根香烟。肖氏典型鹰钩鼻似乎更钩了。从此可看出肖伯父家的经济条件尚好。肖伯母则扎着短发,星月般大脸,灿烂的笑容,蹲在肖伯父的脚边,无限友好地拉着蹲在她身旁的母亲的手。那是因为肖伯母拥有父亲母亲这样的好邻居,他们一辈子的好邻居,从没红过脸。
参军告别合影留了,可最终父亲却因体弱,送军的最后一刻被刷下来,没走成。那就原回戏班唱戏去呗。
父亲真正的农民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父亲长子,加以那么早就去学唱戏,祖母又重男轻女。所以父亲未婚之前,除了帮大姑一起砍柴拉柴到故河口街卖之外,还不曾下地干过活。用大姑的话说,丫头做死祖母不心疼,倒是儿子做丁点事就心疼得要命。就是讨米,也是大姑与祖母去讨,不会叫父亲去。但父亲天生吃苦耐劳,悟性高,很快就学会了耕地插秧,田间的大小农活不仅拣得起,还精通。
父亲从戏班回来第一时间就是跑到田间,帮母亲干活。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过得很孤寂,因为大多数时候,母亲一个人在田间干活。母亲不大跟大人们说话,也不大跟孩子们说话,在家里,在队里,都这样,只顾低头干活。去田间一个人,回来也一个人。路上碰见乡亲们,也不说话,人家跟她打招呼,她就一笑回之。久而久之,队里人就给母亲取了个绰号:闷鼓佬。
时年,祖母三十八,父亲十七,母亲十九。祖母主外,母亲主内。家里的几个主力,各有特色,祖父陈千岁,祖母友打卦,母亲闷鼓佬,父亲唱戏的。这一动一静,一里一外的配合,极为默契。
不久,祖母就生下了小姑,取名章圆。圆满的意思,意味祖母不再生孩子了。
再过三年,母亲生了大姐,取名玉英。再过二年,母亲又生了二姐,取名玉兰。家里可热闹了。大的小的,老的少的,一家十多口,可谓家大口阔。
余秋香一晃嫁给陈章蓝五年,做了我大姐二姐的母亲。父亲也二十有二,越怕生得玉树临风,气度不凡,稳妥妥的白马王子一个。时常不在家,可是一门思慕苦了我那娇小玲珑,正青春韶华的母亲。
据说,母亲很不心疼孩子,白天就记得干活出工,晚间就记得做... -->>
新婚之夜,母亲与父亲没有婚床。婚房也是与一大家子一起,用以柴帘子遮挡。父亲家的柴禾编织的床,肯定搁不住父亲母亲两个年轻人新婚之夜里折腾。于是乎,母亲与父亲的新婚第一夜,就把大半桶当床。大半桶上面,一张被子一垫,一套铺盖一就,就是婚床房。睡在上面,安静而踏实。
是夜之后,大半桶就一直伴随母亲,直到分田到户。
半桶在那时期是珍贵实用的农具,集脱粒机拖拉机仓库一身。母亲晚上当它床睡,白天拉它到田间当农具。用它的边缘扳谷子,用它的内空装谷子,运回家来,倒了谷子,晚上一样当床睡。涨水时,母亲当它船用,架着大半桶在故江中寻食。风风雨雨几十年,有半桶在有母亲在,有母亲在就有半桶在。
父亲结婚后,不想唱戏了,就去参军。现今大姑家里存有一张老照片,是父亲母亲与肖伯母肖伯父的合影。那张老照片就是父亲参军告别故河口前的留影。
父亲穿着白衬衣,梳着小分头,仍旧玉树临风,英姿飒飒的好儿郎,略显忧郁。母亲的脸容丰满,穿套花色衣服,扎着长长的两把辫子,蹲在父亲的腿边,是个青春可人儿。肖伯父站在父亲身旁,长着锐利的暴牙齿,指缝叼着根香烟。肖氏典型鹰钩鼻似乎更钩了。从此可看出肖伯父家的经济条件尚好。肖伯母则扎着短发,星月般大脸,灿烂的笑容,蹲在肖伯父的脚边,无限友好地拉着蹲在她身旁的母亲的手。那是因为肖伯母拥有父亲母亲这样的好邻居,他们一辈子的好邻居,从没红过脸。
参军告别合影留了,可最终父亲却因体弱,送军的最后一刻被刷下来,没走成。那就原回戏班唱戏去呗。
父亲真正的农民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父亲长子,加以那么早就去学唱戏,祖母又重男轻女。所以父亲未婚之前,除了帮大姑一起砍柴拉柴到故河口街卖之外,还不曾下地干过活。用大姑的话说,丫头做死祖母不心疼,倒是儿子做丁点事就心疼得要命。就是讨米,也是大姑与祖母去讨,不会叫父亲去。但父亲天生吃苦耐劳,悟性高,很快就学会了耕地插秧,田间的大小农活不仅拣得起,还精通。
父亲从戏班回来第一时间就是跑到田间,帮母亲干活。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过得很孤寂,因为大多数时候,母亲一个人在田间干活。母亲不大跟大人们说话,也不大跟孩子们说话,在家里,在队里,都这样,只顾低头干活。去田间一个人,回来也一个人。路上碰见乡亲们,也不说话,人家跟她打招呼,她就一笑回之。久而久之,队里人就给母亲取了个绰号:闷鼓佬。
时年,祖母三十八,父亲十七,母亲十九。祖母主外,母亲主内。家里的几个主力,各有特色,祖父陈千岁,祖母友打卦,母亲闷鼓佬,父亲唱戏的。这一动一静,一里一外的配合,极为默契。
不久,祖母就生下了小姑,取名章圆。圆满的意思,意味祖母不再生孩子了。
再过三年,母亲生了大姐,取名玉英。再过二年,母亲又生了二姐,取名玉兰。家里可热闹了。大的小的,老的少的,一家十多口,可谓家大口阔。
余秋香一晃嫁给陈章蓝五年,做了我大姐二姐的母亲。父亲也二十有二,越怕生得玉树临风,气度不凡,稳妥妥的白马王子一个。时常不在家,可是一门思慕苦了我那娇小玲珑,正青春韶华的母亲。
据说,母亲很不心疼孩子,白天就记得干活出工,晚间就记得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