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将是—系列的反间计。南方针对野利兄弟,北方还有一个。
老种为首,范仲淹与郑朗配合,几乎是天作之合。
但是政治理念不同,注定分岐无处不在。
范仲淹上了一封奏折,专讲马的。自古骑兵未必有利,唐朝陌刀,我朝劈阵刀、削马刀斧、钩镰枪多能破如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
这个奏子有许多背景。
西北丢失,宋朝失去重要的牧马场所,—直缺少战马。多从外国购买战马,来源很复杂,有吐蕃的,有回鹘的,有契丹的,有西夏的,还有沿边诸蕃蛮。
承平时久,陆续出现问题。将马买回来首先得养,于是腾出一些地段做为牧监。牧监占有大片土地,又需要官兵负责饲养,浪费土地与钱帛。管理**,饲养不当,产生大量马匹死马。地点与气候不对,放在中原牧养几年后,马纵然存活,素质下降,也不能当作战马。牧监所在地点多水草丰美之所,在中原缺少土地情况下,多被豪强侵占。宋朝适宜养马的只有两处场所,从府麟到石州、岚州一直到汾河之侧,多出善种之地,然后到环庆。
对外国马的优良也认识不准,认为凉州马与吐蕃马高大为最佳,契丹马骨骼颇劣。契丹马也就是蒙古马,当真很差?吐蕃马高大,爆发力强,胜在高原寒冷地带作战。然而蒙古马吃苦耐劳,又不是吐蕃所能媲美。
买回来多死,为使马匹数量不能减少,只好再买。其实自澶渊之盟后宋朝很少发生战事,买马几乎成了一件例行公式,仅是安抚诸边蛮胡。如陕西每年给银四万两,绢七万五干匹。不仅是陕西一处,还有河东火山军、黎州、威州、茂州、叙州、南平军皆设有马榷场。马价根据等级分别从十贯到五十贯不等。
有意思的是火山军良马只有十贯到三十贯,黎州矮马最好的能达到五十多贯,安抚的意思更加明朗。
但这些马买回来后沿途押送,多有死亡,于是又象西北军粮一样,打包给了商人,马匹草料、送马人食住、马匹酬价,一匹需五十多贯,因为商人“包干到户”比朝廷自己的纲马死亡率低,路上服侍妥当,运回来的马质量也胜了一筹。
只能再一次说大锅饭确实有些害人。
交易又是以物易物方式进行,比如一匹中资黎州马,需名山茶三百五十斤(每斤折价三十文左右),银六两,绢六匹,絮六张(每张约五十文),青布一匹(五百多文),输送兑马物资又会形成更多的浪费。
而宋朝为了不使马匹严重减少,一年一万五六千匹到两万匹1所需近百万贯。范仲淹奏折里所说的这段话便是这么由来。
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宋朝马匹的死亡率。
一匹马最少能活二十多年,若是好好的,还能繁衍后代,二十几年下来,以宋朝购买的数量加上繁衍的幼马,非正常死亡率不高的话,最少能使宋朝战马数量接近三十万。
确实不当的牧马,也是朝廷一个弊端之一。
这说明范仲淹已经将视线转移到民生,恢复国内元气上来。
可是加了一句自古以来骑兵未必有利,颇有些话外之音。
书上,宋祁随着附和,进谏说道: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能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马少,又人不习骑,每至贼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
说得似乎有道理,宋朝政策就是消积防御,敌人来了,将他们打跑,追到边境为止,对速度要求不高。而且马少,人们很少骑马,骑术不精,以骑兵对骑兵,是弃己之长用己之短对敌之所长,战必败。
这都是文臣对军事不懂的产物。
书上,引起一番争议。
此时范仲淹西北一行,多有政绩军功,声望更上了一层楼,许多文臣附和。
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难道将陕西四路刚刚建立起来的骑兵编制取消?于是朝廷用邸报将这些争议声送到西北,让西北诸将诸臣进行讨论。
郑朗一看急了。
之所以缓一缓,是因为契丹,未来两年主要就是挑起契丹与西夏人发起战争。长久之计,最终必须要将西夏平灭,否则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宋朝一万年也强大不起来。
想平定西夏,没有骑兵怎么可能?
立即上书,骑兵不可能做到战无不胜。以步军破骑军的战例有之,但比例很少。正常情况,骑兵始终占着优势,唐朝有陌刀兵,为什么要拥有那么庞大的骑兵?平定突厥用的是步兵吗?
就算朝廷颓废,不思进取。别要说什么不开边,那是遮丑的话。如果有可能,西夏当真不想剿灭,幽云十六州不想收回?那么太宗与真宗是脑袋坏掉不成?
就是这种情况,保留骑兵也有作用。好水川一役,离镇戎寨并不远,为什么援军不能及时到达?速度不及!为什么石门川两次大捷,正是因为手中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歼灭敌人最有效的时候不是在作战或者火药爆炸之时,而是在敌人大溃与追击之时,若没有骑兵,全部是步兵,骑人可以从容撤退,会不会溃败。相反,随即收拢起来又可以伺机再战。一鼓作气,二鼓竭,三鼓衰,不是胜利,反而十分有可能先胜后败。
朝廷不能追虏于敌境,是消极防御的结果。
一定要消极防御,国内也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以备不测。宋大才子,别忘记了,宋朝不能攻敌于其境,将战火蔓延到敌人核心地带,可敌人能将战火蔓延到宋朝核心之所,澶州一战才过去三十年时间!难道你不知道此事。
郑朗还有一句话未说,若不是自己来到渭州,还过几个月,元昊就要骑马到长安城下溜一溜。
宋军骑术不精可是骑术不能训练?军队战斗力不仅是个人武力,还有将领的指挥艺术、士气,纪律等因素。即便骑术稍逊一筹,也可以用其他方面来弥补。
范仲淹着重民生用意虽佳但是迂阔之言,数次大战,范仲淹皆没有亲自指挥,仅知道守道,不知攻道。诸位对军务不懂,更不能以大言误国。你们不懂,不要胡说八道,害了国家!
不过郑朗也承认朝廷马政有很多错误。
朝廷缘边四路皆能牧马可牧马数量有限因此对骑军数量要做一限制如泾原路地势平坦,最易受敌攻击,需留官骑一万五千人,蕃骑一万人。环庆路官蕃骑各四千,延鄜路官蕃骑各五千,秦凤路位于腹地,蕃羌如今对朝廷不恶,蕃官骑各三千足矣。那么四路有四万九千骑军蕃骑两万有二,缘边不愁牧场,又可以做到相互呼应。平原浅草可前可却,骑兵当御步兵之十。山林川泽,出入险阻,步兵当御骑兵之十。步骑杂陈,汉唐之计也,时日之久,可攻可守,存国之必道也。
至于剩下来的老北病残之马,留下一批良马放在牧监饲养外,其余的该干什么去就干什么去。最好将它们交给百姓耕种,或者商旅拉货,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用途所在。
这便是争议。民生两者都关注了,争议的便是这个消积防御!
写好,用快马送到朝廷。
打了好几年,国家揭不开锅盖,百姓怨气也重,再加上朝廷之逼,大多数臣子连同赵祯在内,全部有了求和之意。
对错不问,这两年内必须挑起契丹与西夏的战争。但不能让这群书生弄哪弄的,将自己好不容易练起来的两万五千名骑兵编制给取消了。
这才看着王宁,说道:“继续禀报。”
是另一边的反间计。
老实人容易受人欺负,可也受人欢迎。王勇与王宁低调的在西夏境内行走,本来就是西夏境内的人,做得很小心,也没有人怀疑。
两人得到消息,又潜伏回来... -->>
这将是—系列的反间计。南方针对野利兄弟,北方还有一个。
老种为首,范仲淹与郑朗配合,几乎是天作之合。
但是政治理念不同,注定分岐无处不在。
范仲淹上了一封奏折,专讲马的。自古骑兵未必有利,唐朝陌刀,我朝劈阵刀、削马刀斧、钩镰枪多能破如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
这个奏子有许多背景。
西北丢失,宋朝失去重要的牧马场所,—直缺少战马。多从外国购买战马,来源很复杂,有吐蕃的,有回鹘的,有契丹的,有西夏的,还有沿边诸蕃蛮。
承平时久,陆续出现问题。将马买回来首先得养,于是腾出一些地段做为牧监。牧监占有大片土地,又需要官兵负责饲养,浪费土地与钱帛。管理**,饲养不当,产生大量马匹死马。地点与气候不对,放在中原牧养几年后,马纵然存活,素质下降,也不能当作战马。牧监所在地点多水草丰美之所,在中原缺少土地情况下,多被豪强侵占。宋朝适宜养马的只有两处场所,从府麟到石州、岚州一直到汾河之侧,多出善种之地,然后到环庆。
对外国马的优良也认识不准,认为凉州马与吐蕃马高大为最佳,契丹马骨骼颇劣。契丹马也就是蒙古马,当真很差?吐蕃马高大,爆发力强,胜在高原寒冷地带作战。然而蒙古马吃苦耐劳,又不是吐蕃所能媲美。
买回来多死,为使马匹数量不能减少,只好再买。其实自澶渊之盟后宋朝很少发生战事,买马几乎成了一件例行公式,仅是安抚诸边蛮胡。如陕西每年给银四万两,绢七万五干匹。不仅是陕西一处,还有河东火山军、黎州、威州、茂州、叙州、南平军皆设有马榷场。马价根据等级分别从十贯到五十贯不等。
有意思的是火山军良马只有十贯到三十贯,黎州矮马最好的能达到五十多贯,安抚的意思更加明朗。
但这些马买回来后沿途押送,多有死亡,于是又象西北军粮一样,打包给了商人,马匹草料、送马人食住、马匹酬价,一匹需五十多贯,因为商人“包干到户”比朝廷自己的纲马死亡率低,路上服侍妥当,运回来的马质量也胜了一筹。
只能再一次说大锅饭确实有些害人。
交易又是以物易物方式进行,比如一匹中资黎州马,需名山茶三百五十斤(每斤折价三十文左右),银六两,绢六匹,絮六张(每张约五十文),青布一匹(五百多文),输送兑马物资又会形成更多的浪费。
而宋朝为了不使马匹严重减少,一年一万五六千匹到两万匹1所需近百万贯。范仲淹奏折里所说的这段话便是这么由来。
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宋朝马匹的死亡率。
一匹马最少能活二十多年,若是好好的,还能繁衍后代,二十几年下来,以宋朝购买的数量加上繁衍的幼马,非正常死亡率不高的话,最少能使宋朝战马数量接近三十万。
确实不当的牧马,也是朝廷一个弊端之一。
这说明范仲淹已经将视线转移到民生,恢复国内元气上来。
可是加了一句自古以来骑兵未必有利,颇有些话外之音。
书上,宋祁随着附和,进谏说道: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能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马少,又人不习骑,每至贼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
说得似乎有道理,宋朝政策就是消积防御,敌人来了,将他们打跑,追到边境为止,对速度要求不高。而且马少,人们很少骑马,骑术不精,以骑兵对骑兵,是弃己之长用己之短对敌之所长,战必败。
这都是文臣对军事不懂的产物。
书上,引起一番争议。
此时范仲淹西北一行,多有政绩军功,声望更上了一层楼,许多文臣附和。
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难道将陕西四路刚刚建立起来的骑兵编制取消?于是朝廷用邸报将这些争议声送到西北,让西北诸将诸臣进行讨论。
郑朗一看急了。
之所以缓一缓,是因为契丹,未来两年主要就是挑起契丹与西夏人发起战争。长久之计,最终必须要将西夏平灭,否则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宋朝一万年也强大不起来。
想平定西夏,没有骑兵怎么可能?
立即上书,骑兵不可能做到战无不胜。以步军破骑军的战例有之,但比例很少。正常情况,骑兵始终占着优势,唐朝有陌刀兵,为什么要拥有那么庞大的骑兵?平定突厥用的是步兵吗?
就算朝廷颓废,不思进取。别要说什么不开边,那是遮丑的话。如果有可能,西夏当真不想剿灭,幽云十六州不想收回?那么太宗与真宗是脑袋坏掉不成?
就是这种情况,保留骑兵也有作用。好水川一役,离镇戎寨并不远,为什么援军不能及时到达?速度不及!为什么石门川两次大捷,正是因为手中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歼灭敌人最有效的时候不是在作战或者火药爆炸之时,而是在敌人大溃与追击之时,若没有骑兵,全部是步兵,骑人可以从容撤退,会不会溃败。相反,随即收拢起来又可以伺机再战。一鼓作气,二鼓竭,三鼓衰,不是胜利,反而十分有可能先胜后败。
朝廷不能追虏于敌境,是消极防御的结果。
一定要消极防御,国内也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以备不测。宋大才子,别忘记了,宋朝不能攻敌于其境,将战火蔓延到敌人核心地带,可敌人能将战火蔓延到宋朝核心之所,澶州一战才过去三十年时间!难道你不知道此事。
郑朗还有一句话未说,若不是自己来到渭州,还过几个月,元昊就要骑马到长安城下溜一溜。
宋军骑术不精可是骑术不能训练?军队战斗力不仅是个人武力,还有将领的指挥艺术、士气,纪律等因素。即便骑术稍逊一筹,也可以用其他方面来弥补。
范仲淹着重民生用意虽佳但是迂阔之言,数次大战,范仲淹皆没有亲自指挥,仅知道守道,不知攻道。诸位对军务不懂,更不能以大言误国。你们不懂,不要胡说八道,害了国家!
不过郑朗也承认朝廷马政有很多错误。
朝廷缘边四路皆能牧马可牧马数量有限因此对骑军数量要做一限制如泾原路地势平坦,最易受敌攻击,需留官骑一万五千人,蕃骑一万人。环庆路官蕃骑各四千,延鄜路官蕃骑各五千,秦凤路位于腹地,蕃羌如今对朝廷不恶,蕃官骑各三千足矣。那么四路有四万九千骑军蕃骑两万有二,缘边不愁牧场,又可以做到相互呼应。平原浅草可前可却,骑兵当御步兵之十。山林川泽,出入险阻,步兵当御骑兵之十。步骑杂陈,汉唐之计也,时日之久,可攻可守,存国之必道也。
至于剩下来的老北病残之马,留下一批良马放在牧监饲养外,其余的该干什么去就干什么去。最好将它们交给百姓耕种,或者商旅拉货,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用途所在。
这便是争议。民生两者都关注了,争议的便是这个消积防御!
写好,用快马送到朝廷。
打了好几年,国家揭不开锅盖,百姓怨气也重,再加上朝廷之逼,大多数臣子连同赵祯在内,全部有了求和之意。
对错不问,这两年内必须挑起契丹与西夏的战争。但不能让这群书生弄哪弄的,将自己好不容易练起来的两万五千名骑兵编制给取消了。
这才看着王宁,说道:“继续禀报。”
是另一边的反间计。
老实人容易受人欺负,可也受人欢迎。王勇与王宁低调的在西夏境内行走,本来就是西夏境内的人,做得很小心,也没有人怀疑。
两人得到消息,又潜伏回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