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明末国色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辆双马牵引的豪华四轮马车在工匠民夫的惊叹声中,停靠在了紫阳观西侧的小溪边,车上锦衣高冠的应大掌柜对引发的轰动毫不在意,下车后先抖了抖飘逸的大袖,正了正头上的儒冠,在一片敬畏的目光中迈着方步走向小木桥。
两名身强体壮衣衫鲜亮的应家仆从骄傲地挺起胸膛,托举覆盖红绸的沉重托盘快步跟上。
留在马车周围的仆从和车夫们得意洋洋,对周围或是目瞪口呆、或是连声惊叹的工匠民夫非常鄙夷,心想我们随三少爷乘车穿过半座金陵城时,成千上万人此起彼伏的惊呼那才叫轰动,你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这点动静算得了什么?
应大掌柜刚过木桥,朱道临已经带着几位师弟迎上来,人还未到,一阵浓郁的酒气就灌进应大掌柜的鼻子,弄得刚要说几句场面话的应大掌柜差点儿喘不过气来。
朱道临继续他一贯的不羁风格,说了句“来接我就来吧这么客气干什么”,便吩咐两个师弟接过盖着红绸的托盘,一把拉上应大掌柜的手往里走:
“几位师叔师伯今天高兴多喝了点,都躺下了,客厅里全是酒气,你想见也见不着,还是去后面我那间小屋舒服些。”
“别去你的小屋了,干脆到前面的山岗上走走,我挺喜欢那地方的。”
应昌培已经习惯朱道临的做派,除首次和第二次见面时这家伙还讲点礼节之外,此后见面就没见这家伙客气过。
朱道临知道应昌培有话要单独说,吩咐几个师弟招呼客人,便与兴致盎然的应昌培走向两排屋子后方的小山坳。
百余米的山道很快走完,喘息稍显急促的应昌培站在山岗上长出了口气,俯瞰规模宏大的紫阳观建设工地,颇有感触地说道:“再过一年半载,这地方恐怕就要成为金陵一大胜景了。”
“这话说对了,上元节那天,我茅山祖庭派来几位德高望重的元老巡视重建的紫阳观,临走前做出个重要决定:回去后立刻挑选百余名精通营造与雕刻绘画的门人过来,把紫阳观修建成茅山祖庭之外最大的清修之地,估计这两天挑选出的百余人就会到来,我也能腾出手来,全力修建西面庄园和江边码头。”朱道临一点也不谦虚。
应昌培转身望向大江之畔早已没了踪影的上元门码头:“贤弟修建码头的目的,是不是打算扩大海外贸易?”
朱道临从未认真考虑过是否涉足海外贸易,对他来说,海外贸易完全是个可有可无的选择,他不靠大明朝眼下的海外贸易发财,之所以下决心修建扩建废弃多年的上元门码头,完全是出于倒买倒卖的需要,他需要个合情合理的幌子作掩护,需要个安全稳妥的地方存放商品,用以掩盖诸多无法解释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考虑的并不多。
买下城中的灵应观并大肆修葺扩建的目的也是如此,只是多出一份面对苦难流民和倒闭街边的孤苦孩子的伤感与同情,还有就是对师傅玄青道长的深深感激和报答之情。
但是应昌培既然问起了,朱道临就不得给个过得去的说法,否则很可能对将来的合作不利:
“我不是一直在做海外贸易吗?有个属于自己的码头更方便稳妥一些,悄悄从外海运回来的东西总要有个中转的地方吧?金陵城里人多眼杂,大宗货物进进出出既不方便,也很费神,一次两次没什么,再多几次就不行了,你说是吧?”
应昌培非常理解,朱道临的做法和想法与他的推断大体一致,而且朱道临所说的“金陵城里人多眼杂,大宗货物进进出出既不方便也很费神”这句话,很好地证实了他和父亲做出的判断完全正确:
神不知鬼不觉将价值数百万的货物运进金陵城中相当不易,朱道临为此付出的代价肯定不小,隐藏在朱道临背后的必然是势力强大的道门,具体干活的只能是能够驾驭船只自由出入的漕帮了!
而最为重要、最能证明应家父子判断正确的证据是:
紫阳观的重建、紫竹园的扩建、正在紧锣密鼓筹建的庄园和码头,都是道教茅山派的产业,耗费的人力物力非常庞大,细细分析,其资金来源无疑是通过朱道临负责的极为隐秘的海外贸易赚来的,朱道临本人就是茅山上清派弟子,其背景之神秘,在道门中享有的权力和超然地位,不得不让应家父子倍加重视。
朱道临哪里知道应昌培此时的所思所感,看到应昌培望着滚滚长江出神,还以为自己没说明白,让应昌培胡思乱想了,只好再找个理由补充道:
“其实我也希望把生意最大的,只是目前能力有限,只能慢慢来,等码头和造船作坊修好之后就好办多了。”
应昌培嘿嘿一笑:“我看不止如此吧?如果只是想把海外贸易做大,修建码头的同时出钱买回十艘八艘大海船岂不更加方便?为何还要耗费时间修建造... -->>
三辆双马牵引的豪华四轮马车在工匠民夫的惊叹声中,停靠在了紫阳观西侧的小溪边,车上锦衣高冠的应大掌柜对引发的轰动毫不在意,下车后先抖了抖飘逸的大袖,正了正头上的儒冠,在一片敬畏的目光中迈着方步走向小木桥。
两名身强体壮衣衫鲜亮的应家仆从骄傲地挺起胸膛,托举覆盖红绸的沉重托盘快步跟上。
留在马车周围的仆从和车夫们得意洋洋,对周围或是目瞪口呆、或是连声惊叹的工匠民夫非常鄙夷,心想我们随三少爷乘车穿过半座金陵城时,成千上万人此起彼伏的惊呼那才叫轰动,你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这点动静算得了什么?
应大掌柜刚过木桥,朱道临已经带着几位师弟迎上来,人还未到,一阵浓郁的酒气就灌进应大掌柜的鼻子,弄得刚要说几句场面话的应大掌柜差点儿喘不过气来。
朱道临继续他一贯的不羁风格,说了句“来接我就来吧这么客气干什么”,便吩咐两个师弟接过盖着红绸的托盘,一把拉上应大掌柜的手往里走:
“几位师叔师伯今天高兴多喝了点,都躺下了,客厅里全是酒气,你想见也见不着,还是去后面我那间小屋舒服些。”
“别去你的小屋了,干脆到前面的山岗上走走,我挺喜欢那地方的。”
应昌培已经习惯朱道临的做派,除首次和第二次见面时这家伙还讲点礼节之外,此后见面就没见这家伙客气过。
朱道临知道应昌培有话要单独说,吩咐几个师弟招呼客人,便与兴致盎然的应昌培走向两排屋子后方的小山坳。
百余米的山道很快走完,喘息稍显急促的应昌培站在山岗上长出了口气,俯瞰规模宏大的紫阳观建设工地,颇有感触地说道:“再过一年半载,这地方恐怕就要成为金陵一大胜景了。”
“这话说对了,上元节那天,我茅山祖庭派来几位德高望重的元老巡视重建的紫阳观,临走前做出个重要决定:回去后立刻挑选百余名精通营造与雕刻绘画的门人过来,把紫阳观修建成茅山祖庭之外最大的清修之地,估计这两天挑选出的百余人就会到来,我也能腾出手来,全力修建西面庄园和江边码头。”朱道临一点也不谦虚。
应昌培转身望向大江之畔早已没了踪影的上元门码头:“贤弟修建码头的目的,是不是打算扩大海外贸易?”
朱道临从未认真考虑过是否涉足海外贸易,对他来说,海外贸易完全是个可有可无的选择,他不靠大明朝眼下的海外贸易发财,之所以下决心修建扩建废弃多年的上元门码头,完全是出于倒买倒卖的需要,他需要个合情合理的幌子作掩护,需要个安全稳妥的地方存放商品,用以掩盖诸多无法解释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考虑的并不多。
买下城中的灵应观并大肆修葺扩建的目的也是如此,只是多出一份面对苦难流民和倒闭街边的孤苦孩子的伤感与同情,还有就是对师傅玄青道长的深深感激和报答之情。
但是应昌培既然问起了,朱道临就不得给个过得去的说法,否则很可能对将来的合作不利:
“我不是一直在做海外贸易吗?有个属于自己的码头更方便稳妥一些,悄悄从外海运回来的东西总要有个中转的地方吧?金陵城里人多眼杂,大宗货物进进出出既不方便,也很费神,一次两次没什么,再多几次就不行了,你说是吧?”
应昌培非常理解,朱道临的做法和想法与他的推断大体一致,而且朱道临所说的“金陵城里人多眼杂,大宗货物进进出出既不方便也很费神”这句话,很好地证实了他和父亲做出的判断完全正确:
神不知鬼不觉将价值数百万的货物运进金陵城中相当不易,朱道临为此付出的代价肯定不小,隐藏在朱道临背后的必然是势力强大的道门,具体干活的只能是能够驾驭船只自由出入的漕帮了!
而最为重要、最能证明应家父子判断正确的证据是:
紫阳观的重建、紫竹园的扩建、正在紧锣密鼓筹建的庄园和码头,都是道教茅山派的产业,耗费的人力物力非常庞大,细细分析,其资金来源无疑是通过朱道临负责的极为隐秘的海外贸易赚来的,朱道临本人就是茅山上清派弟子,其背景之神秘,在道门中享有的权力和超然地位,不得不让应家父子倍加重视。
朱道临哪里知道应昌培此时的所思所感,看到应昌培望着滚滚长江出神,还以为自己没说明白,让应昌培胡思乱想了,只好再找个理由补充道:
“其实我也希望把生意最大的,只是目前能力有限,只能慢慢来,等码头和造船作坊修好之后就好办多了。”
应昌培嘿嘿一笑:“我看不止如此吧?如果只是想把海外贸易做大,修建码头的同时出钱买回十艘八艘大海船岂不更加方便?为何还要耗费时间修建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