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百家讲坛从2006年2月开始推出易中天品三国节目,到今天一共播出三部分,分别是“魏武挥鞭”“孙刘联盟”和“三国鼎立”易中天先生在这三部分共36集中讲述了魏、蜀、吴三大集团的形成和斗争过程,刻画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国人物群像,正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国最终被晋朝统一。那么,曾经人才辈出的吴、蜀两国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强大的魏国又为什么被司马氏家族改朝换代?易中天先生将为您一一揭开这些谜团,易中天品三国的最后一部大戏“重归一统”从今天开始将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首先,易中天先生从刘备死后的蜀汉入手,带领我们一起去感受诸葛亮和刘禅这一对关系特殊的君臣。刘禅继位,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诸葛亮辅政,却是大权独揽。在他们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隐秘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非常君臣”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接过了蜀汉政权这副沉重的担子。这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报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面对着诸多难题。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要处理的是四大关系:第一是君臣关系,第二是同僚关系,第三是盟友关系,第四是敌我关系。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就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这四大关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这是一对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为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有两个交待,或者说有两个安排:一个是对刘禅说,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那么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刘禅他执行了刘备的政治遗嘱吗?结论是肯定的,执行了,不但执行了,还有加码。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表,这就是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以后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乡侯,这是给他崇高的地位。第二,开府治事,这是授予他独立的相权。什么叫开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这个制度后来没了,曹操率先恢复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开府的。刘备建国以后,也恢复了丞相制度,但是不开府。那么刘禅让诸葛亮开府,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将来我们还会一再提到。第三,领益州牧,这是授予他全国行政权。我们知道所谓蜀汉这个政权,它的地盘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汉的丞相,你还领益州牧干什么呢?有什么必要呢?有必要,因为虽然从地理上讲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从国家制度讲它是两回事。蜀汉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县,是地方。蜀汉丞相是中枢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员。那么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这个意思,就是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了。而且据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还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话,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军政大事都由您说了算,寡人只做一件事情,就祭祀天地和先祖。再说得白一点,就是军国大事都交由诸葛亮处理,刘禅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大事小事,无论大小,所有的事,都有诸葛亮拍板作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样。我们也可以来看一看曹操和诸葛亮的比较。曹操的头衔是什么呢?封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是,封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武平侯和武乡侯都是县侯,他们两个担任的丞相都是开府的丞相,冀州和益州都是当时的大州。大家看看,何其相似来尔!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么不同的就在于曹操的这些头衔,多半是自己弄来的;而诸葛亮的这些封号、头衔,是蜀汉两任皇帝心甘情愿授予他的。
把曹操和诸葛亮放在一起对比,我们感觉上总是有些异样。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臣,而诸葛亮是忠臣。奸臣总是要犯上作乱,所以傀儡皇帝汉献帝如果对曹操恨得牙根发痒,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而作为忠臣的诸葛亮来辅佐蜀汉的有主刘禅,刘禅是不是睡觉的时候都会笑成一朵花呢?那么,这是刘禅的真实感觉吗?刘禅的真实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
刘禅的感觉如何?不爽。有证据吗?有一点儿。根据裴松之的注所引襄阳记,诸葛亮去世以后,全国各地都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结果是什么呢?“朝议不听”就是不批准。于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街头巷尾自己设一个灵台,来祭祀他们无限怀念的丞相诸葛亮。这个时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来,说是不是可以在成都为诸葛亮立一个庙呢?结果是“后主不从”又不批准。后来有人提出来,说这样也不太好,因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间这些随意的祭祀由我们政府规范起来。这才勉强同意,在定军山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个庙。那么这个事情呢,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这个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嘛。因为襄阳记的原文是:“朝议以礼秩不听。”就是根据礼法的规定,是不可以这样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办。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制度当真就那么重要吗?比方说,刘备恢复了丞相制度,诸葛亮去世以后怎么样呢?刘禅把它废了,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无丞相了。还有,诸葛亮定下来的北伐曹魏的国策,刘禅也废了。那么大的制度都可以改,如果刘禅是打心眼里崇敬他的相父,他应该破例,他为什么不做呢?我们就要弄清楚刘禅为什么不爽,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继位以后我估计就没有出过宫,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这个事情被三国志大书特书,讲刘禅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据说还有人议论,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你想刘禅17岁继位,一个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整天就在宫里面不能到处走,看一看都江堰还要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他爽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不免挨训。这个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知道,出师表怎么教训刘禅的?比方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嘛,这是一个大人训小孩子的口气。而且我统计了一下,不长的一篇出师表十处提到先帝。一开始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称之曰能”陛下应该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报效先帝,全是讲先帝。所以将心比心,他就等于对一个人说,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什么什么,你爸原来如何如何,你爸是怎么怎么交待的。那别说是一个皇帝是吧,就是一个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朵旁边说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我倒不是说诸葛亮这个说得对还是不对,我这里没有判断对错的问题,我只是说刘禅不爽。第三个,难以亲政。按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这个政权迟早是要交还给皇帝的,只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亲,所以“谓之孤”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正,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而你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有此三条,我估计他是不爽。当然也没有反对,但是心里面嘀咕不嘀咕,这难说,郁闷不郁闷,就不好说了。
易中天先生在这里卖了一个小关子,我们干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刘禅肯定是在心里要犯嘀咕的,那肯定是非常郁闷的。别说刘禅是皇帝,就是一般人,老是被人训斥,还没有人身自由,也不让做事,心里能不嘀咕,能不郁闷吗?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心里嘀咕呢?诸葛亮还政于君不就完了吗,自己还落得省事,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通常的说法是,那很简单,刘禅扶不起来嘛。不大家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嘛,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没有证据呢?也有,四条。第一条,轻信小人。他后来自己执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儿重用小人吗,宦官吗?第二,不战而降。第三条,忘恩负义。怎么个忘恩负义呢?忘记赵云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时候,后主追谥前朝的几位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追了谥号,就是不谥赵云。后来是姜维等人出来为赵云打抱不平,才追谥赵云一个尊号。这叫做忘恩负义。第四条,没有心肝。刘禅后来是亡国了,投降了以后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演奏蜀国的音乐,表演蜀国的乐舞。当时蜀国跟过来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从这来的嘛。说完这个话以后,他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 -->>
百家讲坛从2006年2月开始推出易中天品三国节目,到今天一共播出三部分,分别是“魏武挥鞭”“孙刘联盟”和“三国鼎立”易中天先生在这三部分共36集中讲述了魏、蜀、吴三大集团的形成和斗争过程,刻画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国人物群像,正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国最终被晋朝统一。那么,曾经人才辈出的吴、蜀两国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强大的魏国又为什么被司马氏家族改朝换代?易中天先生将为您一一揭开这些谜团,易中天品三国的最后一部大戏“重归一统”从今天开始将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首先,易中天先生从刘备死后的蜀汉入手,带领我们一起去感受诸葛亮和刘禅这一对关系特殊的君臣。刘禅继位,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诸葛亮辅政,却是大权独揽。在他们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隐秘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非常君臣”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接过了蜀汉政权这副沉重的担子。这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报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面对着诸多难题。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要处理的是四大关系:第一是君臣关系,第二是同僚关系,第三是盟友关系,第四是敌我关系。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就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这四大关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这是一对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为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有两个交待,或者说有两个安排:一个是对刘禅说,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那么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刘禅他执行了刘备的政治遗嘱吗?结论是肯定的,执行了,不但执行了,还有加码。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表,这就是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以后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乡侯,这是给他崇高的地位。第二,开府治事,这是授予他独立的相权。什么叫开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这个制度后来没了,曹操率先恢复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开府的。刘备建国以后,也恢复了丞相制度,但是不开府。那么刘禅让诸葛亮开府,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将来我们还会一再提到。第三,领益州牧,这是授予他全国行政权。我们知道所谓蜀汉这个政权,它的地盘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汉的丞相,你还领益州牧干什么呢?有什么必要呢?有必要,因为虽然从地理上讲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从国家制度讲它是两回事。蜀汉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县,是地方。蜀汉丞相是中枢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员。那么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这个意思,就是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了。而且据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还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话,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军政大事都由您说了算,寡人只做一件事情,就祭祀天地和先祖。再说得白一点,就是军国大事都交由诸葛亮处理,刘禅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大事小事,无论大小,所有的事,都有诸葛亮拍板作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样。我们也可以来看一看曹操和诸葛亮的比较。曹操的头衔是什么呢?封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是,封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武平侯和武乡侯都是县侯,他们两个担任的丞相都是开府的丞相,冀州和益州都是当时的大州。大家看看,何其相似来尔!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么不同的就在于曹操的这些头衔,多半是自己弄来的;而诸葛亮的这些封号、头衔,是蜀汉两任皇帝心甘情愿授予他的。
把曹操和诸葛亮放在一起对比,我们感觉上总是有些异样。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臣,而诸葛亮是忠臣。奸臣总是要犯上作乱,所以傀儡皇帝汉献帝如果对曹操恨得牙根发痒,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而作为忠臣的诸葛亮来辅佐蜀汉的有主刘禅,刘禅是不是睡觉的时候都会笑成一朵花呢?那么,这是刘禅的真实感觉吗?刘禅的真实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
刘禅的感觉如何?不爽。有证据吗?有一点儿。根据裴松之的注所引襄阳记,诸葛亮去世以后,全国各地都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结果是什么呢?“朝议不听”就是不批准。于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街头巷尾自己设一个灵台,来祭祀他们无限怀念的丞相诸葛亮。这个时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来,说是不是可以在成都为诸葛亮立一个庙呢?结果是“后主不从”又不批准。后来有人提出来,说这样也不太好,因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间这些随意的祭祀由我们政府规范起来。这才勉强同意,在定军山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个庙。那么这个事情呢,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这个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嘛。因为襄阳记的原文是:“朝议以礼秩不听。”就是根据礼法的规定,是不可以这样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办。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制度当真就那么重要吗?比方说,刘备恢复了丞相制度,诸葛亮去世以后怎么样呢?刘禅把它废了,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无丞相了。还有,诸葛亮定下来的北伐曹魏的国策,刘禅也废了。那么大的制度都可以改,如果刘禅是打心眼里崇敬他的相父,他应该破例,他为什么不做呢?我们就要弄清楚刘禅为什么不爽,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继位以后我估计就没有出过宫,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这个事情被三国志大书特书,讲刘禅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据说还有人议论,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你想刘禅17岁继位,一个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整天就在宫里面不能到处走,看一看都江堰还要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他爽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不免挨训。这个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知道,出师表怎么教训刘禅的?比方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嘛,这是一个大人训小孩子的口气。而且我统计了一下,不长的一篇出师表十处提到先帝。一开始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称之曰能”陛下应该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报效先帝,全是讲先帝。所以将心比心,他就等于对一个人说,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什么什么,你爸原来如何如何,你爸是怎么怎么交待的。那别说是一个皇帝是吧,就是一个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朵旁边说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我倒不是说诸葛亮这个说得对还是不对,我这里没有判断对错的问题,我只是说刘禅不爽。第三个,难以亲政。按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这个政权迟早是要交还给皇帝的,只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亲,所以“谓之孤”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正,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而你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有此三条,我估计他是不爽。当然也没有反对,但是心里面嘀咕不嘀咕,这难说,郁闷不郁闷,就不好说了。
易中天先生在这里卖了一个小关子,我们干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刘禅肯定是在心里要犯嘀咕的,那肯定是非常郁闷的。别说刘禅是皇帝,就是一般人,老是被人训斥,还没有人身自由,也不让做事,心里能不嘀咕,能不郁闷吗?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心里嘀咕呢?诸葛亮还政于君不就完了吗,自己还落得省事,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通常的说法是,那很简单,刘禅扶不起来嘛。不大家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嘛,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没有证据呢?也有,四条。第一条,轻信小人。他后来自己执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儿重用小人吗,宦官吗?第二,不战而降。第三条,忘恩负义。怎么个忘恩负义呢?忘记赵云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时候,后主追谥前朝的几位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追了谥号,就是不谥赵云。后来是姜维等人出来为赵云打抱不平,才追谥赵云一个尊号。这叫做忘恩负义。第四条,没有心肝。刘禅后来是亡国了,投降了以后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演奏蜀国的音乐,表演蜀国的乐舞。当时蜀国跟过来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从这来的嘛。说完这个话以后,他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