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武帝寄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过,桓玄与王莽毕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虽然没有读过什么史书,但是因为非常欣赏光武帝刘秀,因而对王莽也有一些了解。
尽管世人对王莽的印象不佳,但我在建康请的那位先生对王莽倒颇有些好感。我曾经和他一起点评过两汉更替时的各路英雄豪杰。以那位先生看来,王莽其人并非像史书中写的那样权欲熏天、那么不堪。
王莽还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只不过所谓成王败寇,成功的是刘秀,失败的是王莽。王莽执政时接手的是有着无穷弊政的西汉,不进行改革国家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然而王莽的失败在于他的力度不够大,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士族的利益,因为王莽自身就是一个士族。
刘秀尽管是汉高祖之后,但却是出自贫寒之家。当刘秀起义时,旧的士族团体早就在战争中被打破了,士族与平民站到了一起,并且不断地挑起平民的反莽情绪,使得王莽这个“颠.覆.国家的乱臣贼子”逐渐失去了民心。
正是借助王莽的改革,破坏了西汉的诸多弊政,刘秀接替更始帝之后,才可以轻装上阵所向无敌,继而又能够从废墟上重建新的王朝来。一切弊政可以全部归于王莽,毫无顾忌地进行改革,不必过于担心触及谁的利益。最终,以至公而为天下服。
先生的这番高论令我瞠目结舌不已。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所谓史书,都是新朝对旧朝的评价。王莽的王朝时间过短,没有留下能够证明他的政绩的足够史料,也没有留下能够为他写史的史官。
而王莽的历史全都是东汉的文士们写的。这样一来,王莽在史书中的形象定然好不了。试想想,哪一个短命王朝的新主在历史上留下过赞誉呢?
听王谧以王莽来形容桓玄,我觉得他只道出了其一,并没有道出本质来。我认为其本质是全然不同的。
因为王莽是以国之柱石身份建立新政,用霹雳手段去改革时弊,至于他赶走皇帝自己坐上龙椅,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桓玄从荆州时期起,他就是在培植反朝廷的势力。他到如今之所以驱走皇帝自己坐镇天下,其根源便是出自其父桓温以前的不臣行为。彼时桓温只不过是因为顾及到朝廷重臣阻挠,所以才未能最终篡权。
桓玄所面对的重臣,是不得人心的会稽王父子。之所以他能得逞,其一是因为庙堂上的一片乌烟瘴气,给了他以可乘之机;其二就是谋求皇位的举动历经二代,有其成功的基础。
在桓玄篡位之初,本以为他会因为大功告成而收拾利欲,从而潜心治国,但数月以来,国情江河日下。桓玄一心只在建康收买人心,却完全不顾南方的饥馑与州郡的困厄。那些被孙恩肆虐、被胡虏侵扰过的州郡纷纷效仿西汉绿林、东汉黄巾聚众山林。尽管还没有发生攻袭县城之事,但这样的事估计也为期不远了。
在建康的这段时间,我一面在肉池酒林间与朝中的大臣们“礼尚往来”,一面在赌坊茶楼间听取民情。我越来越感觉到:起义的时机眼看就快来了。
为了确认我的想法,我特意会了会王元德、王仲德兄弟。
王氏兄弟是太原人,父亲曾在苻坚手下任职。苻坚溃败时,王氏兄弟收集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失败后逃走。最后辗转到姑孰投奔桓玄,担任桓玄帐下的将领。但王氏兄弟与桓玄却并不是一条心,尤其是得知桓玄想要篡权,王氏兄弟就决定有所图。只不过他们认为以一己之力难于行此大事。
我认识王氏兄弟是得自童厚之、刘道怜的引荐。我初到建康时,也曾拜访过这对兄弟。关于起义兵兴复晋室的想法,也逐渐透露给他们。他们对此非常支持。
王元德曾说,他兄弟二人虽然来自北国,但是先祖是汉朝旧臣,是那个设计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的族人。他们从北方逃到南方,本想依附晋室。没想到尚未立稳,桓玄就篡了晋室的权。对他们而言,虽无私恨,却有国仇。
虽然我并不认为一个从北方敌国回归晋国的人一定会将桓玄篡权看作国仇,但是元德、仲德兄弟却怀着极大的热忱非常积极地为起义之事奔波。
在王氏兄弟的家中,我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欢迎。
王家府第位于建康城的一隅,离我的住处不远。这座府第并不是新修的,应该是一处旧宅。也许是充公之后赐给王家当府邸的。府... -->>
不过,桓玄与王莽毕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虽然没有读过什么史书,但是因为非常欣赏光武帝刘秀,因而对王莽也有一些了解。
尽管世人对王莽的印象不佳,但我在建康请的那位先生对王莽倒颇有些好感。我曾经和他一起点评过两汉更替时的各路英雄豪杰。以那位先生看来,王莽其人并非像史书中写的那样权欲熏天、那么不堪。
王莽还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只不过所谓成王败寇,成功的是刘秀,失败的是王莽。王莽执政时接手的是有着无穷弊政的西汉,不进行改革国家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然而王莽的失败在于他的力度不够大,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士族的利益,因为王莽自身就是一个士族。
刘秀尽管是汉高祖之后,但却是出自贫寒之家。当刘秀起义时,旧的士族团体早就在战争中被打破了,士族与平民站到了一起,并且不断地挑起平民的反莽情绪,使得王莽这个“颠.覆.国家的乱臣贼子”逐渐失去了民心。
正是借助王莽的改革,破坏了西汉的诸多弊政,刘秀接替更始帝之后,才可以轻装上阵所向无敌,继而又能够从废墟上重建新的王朝来。一切弊政可以全部归于王莽,毫无顾忌地进行改革,不必过于担心触及谁的利益。最终,以至公而为天下服。
先生的这番高论令我瞠目结舌不已。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所谓史书,都是新朝对旧朝的评价。王莽的王朝时间过短,没有留下能够证明他的政绩的足够史料,也没有留下能够为他写史的史官。
而王莽的历史全都是东汉的文士们写的。这样一来,王莽在史书中的形象定然好不了。试想想,哪一个短命王朝的新主在历史上留下过赞誉呢?
听王谧以王莽来形容桓玄,我觉得他只道出了其一,并没有道出本质来。我认为其本质是全然不同的。
因为王莽是以国之柱石身份建立新政,用霹雳手段去改革时弊,至于他赶走皇帝自己坐上龙椅,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桓玄从荆州时期起,他就是在培植反朝廷的势力。他到如今之所以驱走皇帝自己坐镇天下,其根源便是出自其父桓温以前的不臣行为。彼时桓温只不过是因为顾及到朝廷重臣阻挠,所以才未能最终篡权。
桓玄所面对的重臣,是不得人心的会稽王父子。之所以他能得逞,其一是因为庙堂上的一片乌烟瘴气,给了他以可乘之机;其二就是谋求皇位的举动历经二代,有其成功的基础。
在桓玄篡位之初,本以为他会因为大功告成而收拾利欲,从而潜心治国,但数月以来,国情江河日下。桓玄一心只在建康收买人心,却完全不顾南方的饥馑与州郡的困厄。那些被孙恩肆虐、被胡虏侵扰过的州郡纷纷效仿西汉绿林、东汉黄巾聚众山林。尽管还没有发生攻袭县城之事,但这样的事估计也为期不远了。
在建康的这段时间,我一面在肉池酒林间与朝中的大臣们“礼尚往来”,一面在赌坊茶楼间听取民情。我越来越感觉到:起义的时机眼看就快来了。
为了确认我的想法,我特意会了会王元德、王仲德兄弟。
王氏兄弟是太原人,父亲曾在苻坚手下任职。苻坚溃败时,王氏兄弟收集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失败后逃走。最后辗转到姑孰投奔桓玄,担任桓玄帐下的将领。但王氏兄弟与桓玄却并不是一条心,尤其是得知桓玄想要篡权,王氏兄弟就决定有所图。只不过他们认为以一己之力难于行此大事。
我认识王氏兄弟是得自童厚之、刘道怜的引荐。我初到建康时,也曾拜访过这对兄弟。关于起义兵兴复晋室的想法,也逐渐透露给他们。他们对此非常支持。
王元德曾说,他兄弟二人虽然来自北国,但是先祖是汉朝旧臣,是那个设计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的族人。他们从北方逃到南方,本想依附晋室。没想到尚未立稳,桓玄就篡了晋室的权。对他们而言,虽无私恨,却有国仇。
虽然我并不认为一个从北方敌国回归晋国的人一定会将桓玄篡权看作国仇,但是元德、仲德兄弟却怀着极大的热忱非常积极地为起义之事奔波。
在王氏兄弟的家中,我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欢迎。
王家府第位于建康城的一隅,离我的住处不远。这座府第并不是新修的,应该是一处旧宅。也许是充公之后赐给王家当府邸的。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