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唐太宗的枕边书:梁言《群书治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孝的本质在于尊重,而懂得尊重往往又是一位职场新人应修炼的品德之一。“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自然无法懂得职场上的基本规则。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孔子所传授的孝道,小可修身齐家,大可治国平天下。孔子在《孝经》中提出:君子应“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一个人若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无法教育好子女。其实,孝的本质在于尊重,而懂得尊重往往又是一位职场新人应修炼的品德之一。“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自然无法懂得职场上的基本规则。
这里的“孝”,不局限于我们平时所讲的孝顺父母,它是更广义的概念,其核心是尊重,尊重父母、长辈,甚至单位的领导。假如一个年轻人刚刚进入单位,觉得自己读了点儿书,甚至还拿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很了不起。因此,工作伊始,他就要提纲挈领地写公司战略发展纲要,讨论公司的发展定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老板会怎么想?老板会觉得:这个年轻人刚来,连最基本的环境都不了解,就想指点江山,挑战权威,很不知轻重。再开放、再贤明的老板,也会对这样的年轻人侧目而视,或者认为他有虎狼之心,至少认为这个年轻人不懂事。也有一些年轻人,心里没有尊重,但是出于畏惧,可能会夹着尾巴做人,就觉得自己对领导已相当恭敬了。但是,那种表面的恭敬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很多类似的问题都是由于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中缺乏尊重父母这一项而导致的。
然而奇怪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原本就存在着一种对抗因子。很多人和父母的关系都不融洽;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就容易形成对抗性人格,最典型的是父亲和儿子之间、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对抗。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烦恼主要来自她和妈妈之间的紧张关系。无独有偶,我周遭的很多朋友,尤其是三四十岁的女性都有类似的困扰。好像母亲和女儿之间,很容易产生一种针对彼此的怨念,而这种怨念其实与二者之间的男人有关。有些男人有了女儿之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潜意识里面,将女儿当作一个可以合情合理地宠爱的小情人,每天亲亲、抱抱,宠爱有加,却忽略了自己的妻子。天长日久,他的妻子就会产生一种嫉妒心,甚至还会对女儿产生一点儿仇视。另一方面,被父亲当作情人来宠的女儿慢慢长大,她会发现,原来爸爸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女人,那就是妈妈。虽然她也不见得能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但适逢青春期的她与处于更年期的母亲相遇,就容易爆发天雷地火般的战争。
儿子和父亲之间也容易产生矛盾,尤其是特别优秀的父亲。优秀的父亲对儿子都有一种期望,期望他起码要超过自己。但是,一个人能够成功,有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很能干,有可能仅仅因为他当年有这个机遇。
我个人认为,当今中国“70后”的人是机遇大于能力的一代人。他们在房价暴涨之前买了房子,在大学扩招之前上了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时又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时的经济大发展。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各方面能力都不强,却还能混到某些单位的领导岗位。这种人,很多都以为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俗话说: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这样的父亲有了儿子之后,有时会想当然地认为儿子应该比自己更强。
但是,现在的孩子和“70后”的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今天所面对的社会竞争压力其实要大得多。在我们小的时候,有哪个同学既懂琴棋书画,又懂诗词歌赋;不仅会英文,还会用电脑?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在这样的期望和压力之下,孩子很容易产生叛逆和反抗心理。随着孩子的长大,尤其在进入青春期时,童年所积压下来的种种不满就会突然爆发,儿子和父亲之间就会形成对抗。当这种对抗变为一种习惯,他就会带着这种对抗情绪进入工作单位,无意中把自己和父亲之间未了结的斗争带到了岗位上,而单位的领导恐怕就没有父亲般的耐心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后就会遭遇种种悲摧。所以,孔夫子把“孝”作为所有教化的基础,具有非常深远的眼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代,其意义更加深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育之恩换取儿女的膝下孝道,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暗藏玄机。养育之情与儿女孝道真的能够“等价交换”吗?很多家长都觉得:我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很好,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尽可能地在物质上、精神上满足他,那么我年老的时候,他就会还给我,这无异于一种商人般的投资心态。但是,人际关系从来都不是买卖关系,它更多的来自人类的行为习惯。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就习惯了被父母哄着,他长大了还是会习惯于被父母好好地哄着。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教育孩子的重点是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孝敬父母的习惯。只有这样,他长大后才会习惯性地孝敬父母。这个道理很深刻,因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动与投资的逻辑是恰恰相反的。
千百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孝道即道,则传必受教。只有父母拥有良好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子女从小懂得孝道。过分的溺爱只能适得其反。养不教,父之过,而孝不尽同样也可能是父辈种下的苦果。“孝”这个东西很奇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此话怎讲?我常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坨屎,如果是你儿子拉出来的,你可能想都不会想,抄起一张纸就把它抓在手上,然后拿去扔了。但如果这坨屎是你大小便失禁的父母拉出来的,你可能就只会让保姆把它收拾干净,未必会自己收拾。这是因为,从基因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内心其实更多地倾向于照顾下一代。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儿子感冒生病了,你可能马上就会从单位请假,然后抱着他赶紧去医院,只要能让儿子快点儿好起来,花多少钱你都不心疼。但是,假如是你父母感冒了,你还会那么着急请假出来带他们看病吗?有些人可能就不会那么急切了。
从基因的角度看,人类本身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照顾下一代,但这并不是说孝敬父母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经常会被那些特别孝敬父母的人感动。哪怕这个人是个坏人,假如我们发现他其实是个孝顺的人,能够真诚而恭敬地对待... -->>
孝的本质在于尊重,而懂得尊重往往又是一位职场新人应修炼的品德之一。“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自然无法懂得职场上的基本规则。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孔子所传授的孝道,小可修身齐家,大可治国平天下。孔子在《孝经》中提出:君子应“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一个人若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无法教育好子女。其实,孝的本质在于尊重,而懂得尊重往往又是一位职场新人应修炼的品德之一。“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自然无法懂得职场上的基本规则。
这里的“孝”,不局限于我们平时所讲的孝顺父母,它是更广义的概念,其核心是尊重,尊重父母、长辈,甚至单位的领导。假如一个年轻人刚刚进入单位,觉得自己读了点儿书,甚至还拿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很了不起。因此,工作伊始,他就要提纲挈领地写公司战略发展纲要,讨论公司的发展定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老板会怎么想?老板会觉得:这个年轻人刚来,连最基本的环境都不了解,就想指点江山,挑战权威,很不知轻重。再开放、再贤明的老板,也会对这样的年轻人侧目而视,或者认为他有虎狼之心,至少认为这个年轻人不懂事。也有一些年轻人,心里没有尊重,但是出于畏惧,可能会夹着尾巴做人,就觉得自己对领导已相当恭敬了。但是,那种表面的恭敬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很多类似的问题都是由于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中缺乏尊重父母这一项而导致的。
然而奇怪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原本就存在着一种对抗因子。很多人和父母的关系都不融洽;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就容易形成对抗性人格,最典型的是父亲和儿子之间、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对抗。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烦恼主要来自她和妈妈之间的紧张关系。无独有偶,我周遭的很多朋友,尤其是三四十岁的女性都有类似的困扰。好像母亲和女儿之间,很容易产生一种针对彼此的怨念,而这种怨念其实与二者之间的男人有关。有些男人有了女儿之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潜意识里面,将女儿当作一个可以合情合理地宠爱的小情人,每天亲亲、抱抱,宠爱有加,却忽略了自己的妻子。天长日久,他的妻子就会产生一种嫉妒心,甚至还会对女儿产生一点儿仇视。另一方面,被父亲当作情人来宠的女儿慢慢长大,她会发现,原来爸爸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女人,那就是妈妈。虽然她也不见得能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但适逢青春期的她与处于更年期的母亲相遇,就容易爆发天雷地火般的战争。
儿子和父亲之间也容易产生矛盾,尤其是特别优秀的父亲。优秀的父亲对儿子都有一种期望,期望他起码要超过自己。但是,一个人能够成功,有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很能干,有可能仅仅因为他当年有这个机遇。
我个人认为,当今中国“70后”的人是机遇大于能力的一代人。他们在房价暴涨之前买了房子,在大学扩招之前上了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时又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时的经济大发展。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各方面能力都不强,却还能混到某些单位的领导岗位。这种人,很多都以为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俗话说: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这样的父亲有了儿子之后,有时会想当然地认为儿子应该比自己更强。
但是,现在的孩子和“70后”的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今天所面对的社会竞争压力其实要大得多。在我们小的时候,有哪个同学既懂琴棋书画,又懂诗词歌赋;不仅会英文,还会用电脑?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在这样的期望和压力之下,孩子很容易产生叛逆和反抗心理。随着孩子的长大,尤其在进入青春期时,童年所积压下来的种种不满就会突然爆发,儿子和父亲之间就会形成对抗。当这种对抗变为一种习惯,他就会带着这种对抗情绪进入工作单位,无意中把自己和父亲之间未了结的斗争带到了岗位上,而单位的领导恐怕就没有父亲般的耐心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后就会遭遇种种悲摧。所以,孔夫子把“孝”作为所有教化的基础,具有非常深远的眼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代,其意义更加深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育之恩换取儿女的膝下孝道,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暗藏玄机。养育之情与儿女孝道真的能够“等价交换”吗?很多家长都觉得:我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很好,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尽可能地在物质上、精神上满足他,那么我年老的时候,他就会还给我,这无异于一种商人般的投资心态。但是,人际关系从来都不是买卖关系,它更多的来自人类的行为习惯。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就习惯了被父母哄着,他长大了还是会习惯于被父母好好地哄着。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教育孩子的重点是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孝敬父母的习惯。只有这样,他长大后才会习惯性地孝敬父母。这个道理很深刻,因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动与投资的逻辑是恰恰相反的。
千百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孝道即道,则传必受教。只有父母拥有良好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子女从小懂得孝道。过分的溺爱只能适得其反。养不教,父之过,而孝不尽同样也可能是父辈种下的苦果。“孝”这个东西很奇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此话怎讲?我常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坨屎,如果是你儿子拉出来的,你可能想都不会想,抄起一张纸就把它抓在手上,然后拿去扔了。但如果这坨屎是你大小便失禁的父母拉出来的,你可能就只会让保姆把它收拾干净,未必会自己收拾。这是因为,从基因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内心其实更多地倾向于照顾下一代。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儿子感冒生病了,你可能马上就会从单位请假,然后抱着他赶紧去医院,只要能让儿子快点儿好起来,花多少钱你都不心疼。但是,假如是你父母感冒了,你还会那么着急请假出来带他们看病吗?有些人可能就不会那么急切了。
从基因的角度看,人类本身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照顾下一代,但这并不是说孝敬父母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经常会被那些特别孝敬父母的人感动。哪怕这个人是个坏人,假如我们发现他其实是个孝顺的人,能够真诚而恭敬地对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