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我在大明开历史辅导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39章 茶香四溢的崇祯
宋慎想到了什么。
在众人都紧盯着朱由检时,他悄悄背过身,在心中默默问系统:
“系统,抽到朱由检自带的那三样奖励,我在空间里和现实里都可以用吗,还是说只能用于现实世界?”
【回答宿主,在上课时间,若不违反规定,您则拥有对学生和系统的全部处置权。】
那就是可以用了!
宋慎心中松了口气。
之前从系统那儿套过话后,他就知道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还是会进入虚拟世界里继续当皇帝。虽然严格算起来他们只不过是一串代码,但毕竟也是系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里截取而来的,宋慎无法做到将他们完全当做是代码看待。
如今,正好朱由检来了,有一个很合理的渠道……
思及此处,宋慎看向了正在跟朱元璋聊得眼睛发亮的朱由检。
“那个,朱由检,你过来下。”
他冲那边招招手。
宋慎不甚在意地摆了摆手:
“没事,就是有个事儿想问问你——”
朱由检的表情肉眼可见地茫然了一瞬。
假若朝廷不那么废物,努努力,饭都吃不饱的百姓们怎么可能不愿意种这个!
朱由检自己都还没反应过来,屁股先被朱元璋给一脚踹了個结结实实,踉跄着到了宋慎跟前。
“算起来,土豆、红薯和玉米,在你那个年代都已经传入中原了,你有没有见过?”
都已经进了辅导班里了,这国亡不亡得成还说不准呢,更别说人家崇祯自己治下就已经有玉米和红薯两种高产作物了,听宋慎那意思,土豆好像也有。
“这……先生可否描述一二,这三样东西究竟长什么样?”
朱由检定睛细看,一拍大腿:
“这不是番薯和玉麦吗1
宋慎皱着眉头没吭声,旁边的朱元璋先急眼了。
宋慎也不含糊,当即就走到讲台上,把自己以前查资料用到过的图片投影到屏幕上去。
就方才那一会儿,朱元璋已经跟朱由检科普过了宋慎的厉害,不敢再托大,连称呼也连带着尊敬了许多。
“咱可是庄稼人出身,你别想着糊弄咱啊,亏咱刚才还以为你小子是个老实人,胡说八道什么1
“先生,您找我什么事?”
他迟疑道:
不论是嬴政、刘彻还是李世民都一样,他们此时此刻无比羡慕一个亡国之君——
老朱家的人怎么想的暂且不说,其他朝代的皇帝们看着朱由检,眼珠子都要绿了。
“此两件,自嘉靖、万历,便有人进献于宫中,此后皇庄有人专门育种,朕也吃过几次,听说产量不错,但不知为何,百姓们不大喜欢种,也不可能逼着人家种植。”
“怎么可能!如此高的产量,百姓们疯了才不乐意种呢1
“不过剩下的那一种,我倒是从未见过……”
朱元璋瞪着一双比牛还大的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
一时间,教室里的气氛有些尬住了。
朱由检虽然年轻,但他每天看的奏章也不是白看的,勤恳总是有回报,比如现在,这个问题就终于问到了他的知识范畴内。
他第一次摇头反驳了自己的老祖宗:
“不是的,百姓们真的不愿意种。”
“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两种作物产量比稻麦要高,但其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尤其是番薯,吃多了还会胀气反酸,不论是自己吃还是交租之类的,百姓都更愿意种植原本的稻麦等物。”
“而且它们的产量也没有高到可以让朝廷特意减免赋税来推广的程度。”
“退一万步说,即便我现在想推广,可早在天启七年,也就是我登基的那一年开始,便有了一场大旱,陕西是最严重的地方,到如今已经有大量民变滋生。”
“其他地方……虽没那么严重,但多少也都有苗头了。”
“此等情形下,要推广两种百姓们不愿种植的粮食,实在是难上加难啊1
教室内,众人都皱着眉头看向朱由检,而后又看向了宋慎,眼带询问。
他们都想知道,崇祯年间的情况是不是真如朱由检所言,已经坏到了这个地步。
宋慎在讲台上打开笔记本,于资料库里查询了一下,随即沉默好一阵子,才开口。
“崇祯大旱,始于天启七年的陕西北部,崇祯三年扩大到陕西全境及河南,崇祯六年扩散到京师,崇祯十一年扩散到山西、山东、南直隶。”
“到崇祯十四年,旱灾席卷明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十二个,仅广东、福建、云南没有旱灾的记录,这被称之为崇祯大旱。”
“从形势上看,北方各省的旱灾持续十年,陕西的极旱持续十五年,大量的饥民已经转变为流民或者是参加了起义军,外部还有清军不停叩关,内忧外患之下,即便当皇帝的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再推广什么高产作物。”
朱由检木然地搓了搓自己的脸。
“果然是天要亡我……”
他料到自己接手的这个烂摊子会很烂,但是没有想到会出现持续十几年的崇祯大旱。
这不是天要亡大明,是什么?
“不过——”
宋慎的话头转了个弯,扭头看朱由检,满脸真诚的疑惑:
“中原几千年来,天灾比这个严重的其实也不算少吧?盛世不说,就现在咱们教室里的,李世民刚即位那一阵,蝗虫都直接席卷长安城了,此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层出不穷,你觉得你崇祯朝跟贞观前期比,谁比较惨?”
朱由检卡壳。
本来宋慎讲的那前半截,朱元璋听着也是心有戚戚焉,他代入的不是皇帝,而是普通百姓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有多无助痛苦。
毕竟,如果朱元璋当皇帝期间遇到这种事,他会毫不犹豫地直接减免赋税,从其他人身上薅羊毛,绝不至于闹到全境爆发农民起义的地步。
但听宋慎这样一问,老朱也拧起了眉头—— 对啊!
自古以来,天灾人祸不是频频发生吗?全天... -->>
第139章 茶香四溢的崇祯
宋慎想到了什么。
在众人都紧盯着朱由检时,他悄悄背过身,在心中默默问系统:
“系统,抽到朱由检自带的那三样奖励,我在空间里和现实里都可以用吗,还是说只能用于现实世界?”
【回答宿主,在上课时间,若不违反规定,您则拥有对学生和系统的全部处置权。】
那就是可以用了!
宋慎心中松了口气。
之前从系统那儿套过话后,他就知道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还是会进入虚拟世界里继续当皇帝。虽然严格算起来他们只不过是一串代码,但毕竟也是系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里截取而来的,宋慎无法做到将他们完全当做是代码看待。
如今,正好朱由检来了,有一个很合理的渠道……
思及此处,宋慎看向了正在跟朱元璋聊得眼睛发亮的朱由检。
“那个,朱由检,你过来下。”
他冲那边招招手。
宋慎不甚在意地摆了摆手:
“没事,就是有个事儿想问问你——”
朱由检的表情肉眼可见地茫然了一瞬。
假若朝廷不那么废物,努努力,饭都吃不饱的百姓们怎么可能不愿意种这个!
朱由检自己都还没反应过来,屁股先被朱元璋给一脚踹了個结结实实,踉跄着到了宋慎跟前。
“算起来,土豆、红薯和玉米,在你那个年代都已经传入中原了,你有没有见过?”
都已经进了辅导班里了,这国亡不亡得成还说不准呢,更别说人家崇祯自己治下就已经有玉米和红薯两种高产作物了,听宋慎那意思,土豆好像也有。
“这……先生可否描述一二,这三样东西究竟长什么样?”
朱由检定睛细看,一拍大腿:
“这不是番薯和玉麦吗1
宋慎皱着眉头没吭声,旁边的朱元璋先急眼了。
宋慎也不含糊,当即就走到讲台上,把自己以前查资料用到过的图片投影到屏幕上去。
就方才那一会儿,朱元璋已经跟朱由检科普过了宋慎的厉害,不敢再托大,连称呼也连带着尊敬了许多。
“咱可是庄稼人出身,你别想着糊弄咱啊,亏咱刚才还以为你小子是个老实人,胡说八道什么1
“先生,您找我什么事?”
他迟疑道:
不论是嬴政、刘彻还是李世民都一样,他们此时此刻无比羡慕一个亡国之君——
老朱家的人怎么想的暂且不说,其他朝代的皇帝们看着朱由检,眼珠子都要绿了。
“此两件,自嘉靖、万历,便有人进献于宫中,此后皇庄有人专门育种,朕也吃过几次,听说产量不错,但不知为何,百姓们不大喜欢种,也不可能逼着人家种植。”
“怎么可能!如此高的产量,百姓们疯了才不乐意种呢1
“不过剩下的那一种,我倒是从未见过……”
朱元璋瞪着一双比牛还大的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
一时间,教室里的气氛有些尬住了。
朱由检虽然年轻,但他每天看的奏章也不是白看的,勤恳总是有回报,比如现在,这个问题就终于问到了他的知识范畴内。
他第一次摇头反驳了自己的老祖宗:
“不是的,百姓们真的不愿意种。”
“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两种作物产量比稻麦要高,但其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尤其是番薯,吃多了还会胀气反酸,不论是自己吃还是交租之类的,百姓都更愿意种植原本的稻麦等物。”
“而且它们的产量也没有高到可以让朝廷特意减免赋税来推广的程度。”
“退一万步说,即便我现在想推广,可早在天启七年,也就是我登基的那一年开始,便有了一场大旱,陕西是最严重的地方,到如今已经有大量民变滋生。”
“其他地方……虽没那么严重,但多少也都有苗头了。”
“此等情形下,要推广两种百姓们不愿种植的粮食,实在是难上加难啊1
教室内,众人都皱着眉头看向朱由检,而后又看向了宋慎,眼带询问。
他们都想知道,崇祯年间的情况是不是真如朱由检所言,已经坏到了这个地步。
宋慎在讲台上打开笔记本,于资料库里查询了一下,随即沉默好一阵子,才开口。
“崇祯大旱,始于天启七年的陕西北部,崇祯三年扩大到陕西全境及河南,崇祯六年扩散到京师,崇祯十一年扩散到山西、山东、南直隶。”
“到崇祯十四年,旱灾席卷明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十二个,仅广东、福建、云南没有旱灾的记录,这被称之为崇祯大旱。”
“从形势上看,北方各省的旱灾持续十年,陕西的极旱持续十五年,大量的饥民已经转变为流民或者是参加了起义军,外部还有清军不停叩关,内忧外患之下,即便当皇帝的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再推广什么高产作物。”
朱由检木然地搓了搓自己的脸。
“果然是天要亡我……”
他料到自己接手的这个烂摊子会很烂,但是没有想到会出现持续十几年的崇祯大旱。
这不是天要亡大明,是什么?
“不过——”
宋慎的话头转了个弯,扭头看朱由检,满脸真诚的疑惑:
“中原几千年来,天灾比这个严重的其实也不算少吧?盛世不说,就现在咱们教室里的,李世民刚即位那一阵,蝗虫都直接席卷长安城了,此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层出不穷,你觉得你崇祯朝跟贞观前期比,谁比较惨?”
朱由检卡壳。
本来宋慎讲的那前半截,朱元璋听着也是心有戚戚焉,他代入的不是皇帝,而是普通百姓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有多无助痛苦。
毕竟,如果朱元璋当皇帝期间遇到这种事,他会毫不犹豫地直接减免赋税,从其他人身上薅羊毛,绝不至于闹到全境爆发农民起义的地步。
但听宋慎这样一问,老朱也拧起了眉头—— 对啊!
自古以来,天灾人祸不是频频发生吗?全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