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权力场中,谋臣是从最高掌权者手中分一杯羹的人。如何能分到这一杯羹,如何能分得更多的羹,这里面可有着更大的学问。
古人有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对作为臣下的人来说,谋取权力的学问,就在这一个“择”字上。
在多国并存的时代,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择”,有一定的自主性,因为可供选择的“主”不只一人,“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在改朝换代之际,在帝位更迭之时,这种“择”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臣下选择的标准也只有一条,即选择那些能够给予自己更多、更大权力的人。
什么样的君王会是这种人呢?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与臣下志同道合或臭味相投、肯于放权的人;二是昏庸无能、无意行使权力的人;三是年龄幼小,根本无力或无法行使权力的人。
一、宁戚自荐
酒好也怕巷子深,千里马不想被埋没,就要懂得露两手,主动向伯乐推销,以求他日自奋蹄。如果仅埋头等待,难免会老死于草槽之中。
齐桓公继位之后,重用管仲和鲍叔牙,对内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改革,国势日趋强盛,开始对外图谋霸业。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征得周天子同意约集各诸侯国在北杏(齐国西部,今山东东阿境内)会盟,刚继位的宋桓公不愿接受齐桓公的领导,未等到签订盟约,就先期偷跑回国。齐桓公对此异常恼怒,约集了陈国、曹国,打起周天子的旗号,共同兴兵讨伐宋国。
管仲率领着一队人马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发。走了大约三十多里,来到一座山脚下,就见一个头戴破草帽,身穿粗布衣服,光着两个脚丫的农夫,一边挥动鞭子赶牛,一边悠然自得地唱歌。
管仲从旁边经过,看那农夫气度不凡,不像俗人,就命人给他送些食物。农夫伸手接过,也不答谢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并告诉差人说:“我要会见相国!”差人回答说:“相国已经坐车过去了。”农夫说:“既然这样,就请你向相国转告一句话:‘浩浩白水’。”差人快步追上管仲,把农夫的话告诉了他。管仲茫然,他的爱妾婧说:“我记得古诗《白水》中有‘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若召我,我将安居?’我想这是他富有才干,自荐于你。”管仲闻言立即命令停车,让人把这个农夫请来。农夫见了管仲说:“我是卫国人,姓宁名戚,风闻相国极有才干,特地远道来访,可惜无人引见,只好流落在此,给人放牛以糊口。”
管仲与他谈论安邦治国之道,宁戚见解精辟,对答如流,管仲联想到自己类似的遭遇,不禁感慨叹息。随后,管仲给齐桓公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宁戚说:“我们国君不久要率兵路过这里,你拿着这封信去见他,一定会得到重用!”说完,管仲又驱车前行了。
宁戚仍旧留在村中放牛。三天以后,齐国大队人马果然浩浩荡荡地开过来。等到齐桓公马车驶近,宁戚便用鞭子轻轻抽打着牛背,站在路边引吭高歌:
南山湖水波涛涌,
鲤鱼游水骤然腾。
慨叹尧舜不重在,
贤才粗衣难谋生。
起早贪黑放牛行,
长夜难度何时明。
齐桓公听到一个牧牛农夫竟敢在这里指桑骂槐,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抓到车前,喝道:“何处刁民?妄谈国政!寡人治理齐国,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各国臣服,如此太平盛世,与尧舜之时有何不同?你怎么竟敢说成是暗无天日?”
宁戚冷笑连声,说:“尧舜在世,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如今的齐国东征西讨,怨声载道。尧舜在世,冷落亲子,谦让天下;如今齐王,杀兄得国,不仁不义。”齐桓公闻听,气急败坏,怒声吼道:“匹夫竟敢如此出言不恭!左右给我砍了!”左右侍卫立即绑缚宁戚,准备开刀问斩。
宁戚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昏庸的夏桀王杀死了贤能的关龙逢;暴虐的商纣杀死了忠诚的比干;想不到今日我宁戚能有幸与关龙逄、比干比肩而三!”
齐桓公看到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神态,深受触动,陡生敬意。念头一转,便命人松绑,满脸赔笑,说:“寡人是测试一下您的胆量!”
这时宁戚才从怀中取出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看完后埋怨说:“既然你有仲父的推荐信,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看?”宁戚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君要选择能臣辅佐自己,反过来说,能臣也要选择明君,刚才是我试探大王的度量!”
齐桓公于是拨给宁戚一辆车,请他一起参与讨伐宋国。
当天晚上,军队宿营后,齐桓公派人举着火把找衣冠,要给宁戚授爵封官。一个大臣建议道:“此地离卫国相距不远,何不派人去查访,如果宁戚是贤士,再加封也不晚!”齐桓公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在卫国难免有些许过错,如果查访出来,封他爵禄不好,放弃他又可惜。”就这样在军营中举着火把,拜宁戚为大夫。
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来到宋国的边界上,与陈国、曹国的军队会师后共同商议讨伐宋国的策略。宁戚建议说:“依我之见,对待宋国最好是先礼后兵,如果能通过良言相劝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岂不更好?我虽不才,情愿出使宋国,说服宋公。”
齐桓公说:“好主意!听你的!”于是传令军队就地驻扎待命,派宁戚出使宋国。
宋桓公探听到这个消息后,与大臣戴叔皮商讨对策。戴叔皮说:“宁戚前来游说,必定很有辩才。大王只要故意怠慢他,保准他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宋桓公点头称是。
宁戚入朝看见宋桓公神色倨傲,不禁长叹一声说:“宋国处境实在危险,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宋桓公一听,不禁动容:“如何见得呢?”宁戚说:“齐侯约集诸侯会盟,也是帮助您稳固君位。可是您却在中途不辞而别。眼下各国军队联合伐宋,大兵压境,谁胜谁负,不是明摆着吗?但是如果现在采取补救措施,还为时不晚。”宋桓公听后,不住点头,离开座位说:“先生有什么高见,请指教!”戴叔皮见宋桓公已被宁戚引入圈套,干着急没办法。
宁戚建议:“事到如今,您不如备下一份厚礼送给齐国,表示悔过之急,这样宋国才会安稳如旧。”宋桓公依然担心地问:“仅送些礼物就能保证他们不再进兵吗?”宁戚说:“齐侯心胸宽阔,世人皆知。以前和鲁国交战,还把占领的土地归还,大王您一时糊涂,一定会得到谅解的。”
宋桓公采纳宁戚的建议,派使者带上礼物,随宁戚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同意撤走军队并同意宋国重新入盟。
齐军撤退后,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众盟国之中地位骤升,宁戚也因此有功,深得齐桓公的赏识,一直追随在齐桓公左右。
宁戚胆大,一介贫民在宰相管仲面前卖弄文才风骚,在帝王齐桓公面前耍把戏。宁戚幸运的是遇上了管仲这样的明相,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否则... -->>
在权力场中,谋臣是从最高掌权者手中分一杯羹的人。如何能分到这一杯羹,如何能分得更多的羹,这里面可有着更大的学问。
古人有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对作为臣下的人来说,谋取权力的学问,就在这一个“择”字上。
在多国并存的时代,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择”,有一定的自主性,因为可供选择的“主”不只一人,“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在改朝换代之际,在帝位更迭之时,这种“择”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臣下选择的标准也只有一条,即选择那些能够给予自己更多、更大权力的人。
什么样的君王会是这种人呢?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与臣下志同道合或臭味相投、肯于放权的人;二是昏庸无能、无意行使权力的人;三是年龄幼小,根本无力或无法行使权力的人。
一、宁戚自荐
酒好也怕巷子深,千里马不想被埋没,就要懂得露两手,主动向伯乐推销,以求他日自奋蹄。如果仅埋头等待,难免会老死于草槽之中。
齐桓公继位之后,重用管仲和鲍叔牙,对内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改革,国势日趋强盛,开始对外图谋霸业。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征得周天子同意约集各诸侯国在北杏(齐国西部,今山东东阿境内)会盟,刚继位的宋桓公不愿接受齐桓公的领导,未等到签订盟约,就先期偷跑回国。齐桓公对此异常恼怒,约集了陈国、曹国,打起周天子的旗号,共同兴兵讨伐宋国。
管仲率领着一队人马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发。走了大约三十多里,来到一座山脚下,就见一个头戴破草帽,身穿粗布衣服,光着两个脚丫的农夫,一边挥动鞭子赶牛,一边悠然自得地唱歌。
管仲从旁边经过,看那农夫气度不凡,不像俗人,就命人给他送些食物。农夫伸手接过,也不答谢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并告诉差人说:“我要会见相国!”差人回答说:“相国已经坐车过去了。”农夫说:“既然这样,就请你向相国转告一句话:‘浩浩白水’。”差人快步追上管仲,把农夫的话告诉了他。管仲茫然,他的爱妾婧说:“我记得古诗《白水》中有‘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若召我,我将安居?’我想这是他富有才干,自荐于你。”管仲闻言立即命令停车,让人把这个农夫请来。农夫见了管仲说:“我是卫国人,姓宁名戚,风闻相国极有才干,特地远道来访,可惜无人引见,只好流落在此,给人放牛以糊口。”
管仲与他谈论安邦治国之道,宁戚见解精辟,对答如流,管仲联想到自己类似的遭遇,不禁感慨叹息。随后,管仲给齐桓公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宁戚说:“我们国君不久要率兵路过这里,你拿着这封信去见他,一定会得到重用!”说完,管仲又驱车前行了。
宁戚仍旧留在村中放牛。三天以后,齐国大队人马果然浩浩荡荡地开过来。等到齐桓公马车驶近,宁戚便用鞭子轻轻抽打着牛背,站在路边引吭高歌:
南山湖水波涛涌,
鲤鱼游水骤然腾。
慨叹尧舜不重在,
贤才粗衣难谋生。
起早贪黑放牛行,
长夜难度何时明。
齐桓公听到一个牧牛农夫竟敢在这里指桑骂槐,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抓到车前,喝道:“何处刁民?妄谈国政!寡人治理齐国,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各国臣服,如此太平盛世,与尧舜之时有何不同?你怎么竟敢说成是暗无天日?”
宁戚冷笑连声,说:“尧舜在世,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如今的齐国东征西讨,怨声载道。尧舜在世,冷落亲子,谦让天下;如今齐王,杀兄得国,不仁不义。”齐桓公闻听,气急败坏,怒声吼道:“匹夫竟敢如此出言不恭!左右给我砍了!”左右侍卫立即绑缚宁戚,准备开刀问斩。
宁戚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昏庸的夏桀王杀死了贤能的关龙逢;暴虐的商纣杀死了忠诚的比干;想不到今日我宁戚能有幸与关龙逄、比干比肩而三!”
齐桓公看到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神态,深受触动,陡生敬意。念头一转,便命人松绑,满脸赔笑,说:“寡人是测试一下您的胆量!”
这时宁戚才从怀中取出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看完后埋怨说:“既然你有仲父的推荐信,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看?”宁戚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君要选择能臣辅佐自己,反过来说,能臣也要选择明君,刚才是我试探大王的度量!”
齐桓公于是拨给宁戚一辆车,请他一起参与讨伐宋国。
当天晚上,军队宿营后,齐桓公派人举着火把找衣冠,要给宁戚授爵封官。一个大臣建议道:“此地离卫国相距不远,何不派人去查访,如果宁戚是贤士,再加封也不晚!”齐桓公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在卫国难免有些许过错,如果查访出来,封他爵禄不好,放弃他又可惜。”就这样在军营中举着火把,拜宁戚为大夫。
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来到宋国的边界上,与陈国、曹国的军队会师后共同商议讨伐宋国的策略。宁戚建议说:“依我之见,对待宋国最好是先礼后兵,如果能通过良言相劝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岂不更好?我虽不才,情愿出使宋国,说服宋公。”
齐桓公说:“好主意!听你的!”于是传令军队就地驻扎待命,派宁戚出使宋国。
宋桓公探听到这个消息后,与大臣戴叔皮商讨对策。戴叔皮说:“宁戚前来游说,必定很有辩才。大王只要故意怠慢他,保准他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宋桓公点头称是。
宁戚入朝看见宋桓公神色倨傲,不禁长叹一声说:“宋国处境实在危险,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宋桓公一听,不禁动容:“如何见得呢?”宁戚说:“齐侯约集诸侯会盟,也是帮助您稳固君位。可是您却在中途不辞而别。眼下各国军队联合伐宋,大兵压境,谁胜谁负,不是明摆着吗?但是如果现在采取补救措施,还为时不晚。”宋桓公听后,不住点头,离开座位说:“先生有什么高见,请指教!”戴叔皮见宋桓公已被宁戚引入圈套,干着急没办法。
宁戚建议:“事到如今,您不如备下一份厚礼送给齐国,表示悔过之急,这样宋国才会安稳如旧。”宋桓公依然担心地问:“仅送些礼物就能保证他们不再进兵吗?”宁戚说:“齐侯心胸宽阔,世人皆知。以前和鲁国交战,还把占领的土地归还,大王您一时糊涂,一定会得到谅解的。”
宋桓公采纳宁戚的建议,派使者带上礼物,随宁戚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同意撤走军队并同意宋国重新入盟。
齐军撤退后,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众盟国之中地位骤升,宁戚也因此有功,深得齐桓公的赏识,一直追随在齐桓公左右。
宁戚胆大,一介贫民在宰相管仲面前卖弄文才风骚,在帝王齐桓公面前耍把戏。宁戚幸运的是遇上了管仲这样的明相,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否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