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前396年,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魏武侯,?—公元前371年)即位,任田文为宰相。大臣吴起大不自在,当面质问田文说:“我和你比一比功劳如何?”田文回答说:“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使士卒乐于效命,敌国不敢窥边,你和我比,如何?”田文摇了摇头:“不如。”吴起又说:“治理百官,使人民亲附,国库充实,你和我比,如何?”田文又摇了招头:“不如。”吴起说:“把守西河,使秦国不敢东进,韩、赵俯首听命,你和我比,如何?”田文又摇了摇头:“不如。”吴起说:“你样样都不如我,你当宰相,居我之上,是何道理?”田文说:“如今,先君辞世,新君年少,全国犹豫观望,大臣尚未归附,百姓还不信任。在这个时候,宰相是你干好,还是我干好?”吴起沉吟半天,说:“还是你干好!”
论才能功绩,田文自愧不如;论当宰相,吴起甘拜下风。这个事实,值得后人深思。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实:某人,看不出他有什么出众的才华,也谈不上有赫赫功业,但宰相的位置却非他莫属。这里,除掉其他因素不谈,个人的素质不容忽视。
宰相不但应有一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心术与器量,我们称之为“宰相器度”。
一、镇国家、抚百姓是宰相的责任
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在位。即位初期,有丞相两人: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陈平。汉代以右为上,故周勃位在陈平之上。一日上朝,文帝问周勃:“一年之中,审判案件多少?”周勃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之中,国家出入钱谷多少?”周勃更加恐慌,无奈地说:“不知道。”文帝的几次垂问,急得周勃汗流浃背,深感惭愧。文帝转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却回答说:“各有主管部门。”文帝又问:“主管部门是哪些?”陈平回答:“如问审判案件,则问廷尉;如问钱谷多少,就问治粟内史。”文帝说:“既然各有主管部门,做宰相又有何事?”陈平说:宰相的职掌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文帝称善。在这里,陈平勾画出宰相的四大任务:一是根据四时变化,安排国家事务;二是镇抚四夷诸侯,和平相处;三是使百姓亲附,服从统治;四是协调各个部门各尽其职。总之,宰相是整个国家机构的主持者,不是个别部门的管事人,所以宰相只管方针政策,不亲细务。汉宣帝时,丙吉(?—公元前55年)为宰相。一日,丙吉驾车从长安大街穿行,途中,看到众人在打架斗殴,大街上死伤遍地,丙吉不予理睬,驾车疾驰而过。后来,丙吉路过城门附近,看到有人追赶耕牛,累得气喘吁吁,丙吉立刻停下车来,询问追赶耕牛走了多少路程。众人斗殴死伤,丙吉视而不见;耕牛喘气,他倒关怀备至,随从人员表示不能理解。丙吉说:“街头打架斗殴,是长安县令、京兆尹(首都市长)的事情,长安令和京兆尹称职与否,自有年终的考核来施行赏罚。而如今还是春季,天气又不太热,耕牛喘气不止,是否气节反常,如果气节反常,就大有伤害了。宰相的职任是‘调节阴阳’,耕牛喘气事关大局,宰相理当过问。丙吉的行为是否过当姑且不论,但它说明一个原则:作为宰相要顾全大局,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不为繁琐的事务所纠缠。“居庙堂之上,念及江湖之远”,才是宰相的本务,现举数例如下说明其要。
公元前207年,刘邦大军自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突入关中,大破秦军,攻占咸阳。诸将争先恐后分掠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公元前193年)急忙赶到档案库中,收集秦朝的律令图籍,借以全面了解全国的土地户口、人民疾苦、经济状况、关卡要塞,为将来统一全国作准备。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一举消灭东方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全国统一形势已渐明朗。大军进驻洛阳,所有功臣名将静待行赏,分割财富,只有房玄龄忙于结纳东方的“英雄豪杰”,纳入秦王幕府,为夺取大唐帝国政权作准备。
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大片土地沦入少数民族统治者之手,这时西晋的一位皇室成员司马睿(公元276年—公元322年)以安东将军的名义移驻江南,驻守建康(今南京)。西晋灭亡,北方全部沦陷,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但实际上他是既无实力又缺乏声望的光杆司令。原东吴以来的江东豪门大族有土地,有人口,有私家武装,实力不可动摇。同时,北方的豪门大族带领他们的宗族部曲源源而来,他们有威望,也有实力,这些南北士族才是有实力的群体。如何把这些有实力的人物联合起来,团结在司马睿的旗帜之下,建立政权,以便和北方落后民族抗衡,才是眼前至关重要的大局。司马睿的宰相王导(公元276年—公元339年)积极活动,一切举动都是围绕这个大局,东晋政权终于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但自此以后,偏偏有许多朝臣不理解这个大局,两只眼睛只盯着这些豪门士族广占田园、隐庇户口、违法乱纪,时时想通过整顿“纲纪”,争权夺利,排挤王导,但结果却是战乱频仍,且多以失败而告终。有人询问当时的名士殷羡:“王导有何功绩可言?”殷羡答道:“王导的功绩无足称道。但他三次上台,三次国家稳定;三次下台,三次国家动乱。”王导自己也曾说“人们都说我愦愦(糊涂),但将来你们终究会怀念我这个‘愦愦’”。王导正是利用他的“愦愦”,对豪门贵族大节不变,小事不论,维持了豪门士族间、士族与皇室之间的平衡。一旦有人有能力彻底澄清吏治,这个平衡就遭到破坏,东晋王朝就摇摇欲坠了,历史就是如此演进着。
唐朝中期,有位李泌(公元722年—公元789年),是唐玄宗的太子李亨(肃宗,公元711年—公元762年)的密友。学问深厚,见解超群,但自称是道教信徒,往来名山之间,不慕权贵。“安史之乱”后,国家多难,每当皇室危难之时,李泌便出现在皇帝面前,出谋划策,调和矛盾。安禄山叛变,进军关中,攻占长安,唐玄宗南逃四川,唐王朝危在旦夕。太子李亨率少数部众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自立为帝。这时,李泌投奔到李亨身旁,他认为“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李泌建议李亨不要急于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应利用敌人自长安至范阳(今北京)战线数千里的弱点,由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统军自今山西太原出井陉(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的隘口)骚扰敌人后防,由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率众入今山西南端摆出进攻洛阳的姿态,皇室军队活动在长安外围,各路交互出击。“彼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让他来回奔跑,使其疲惫不堪,然后派大军沿长城一线东进,和李光弼合力直捣敌人巢穴,战事不过两年即可结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这是极其正确的战略方针。但是,李亨只看到大军已集,急于回长安过他的宫廷生活,还是派兵攻取了长安。叛军收缩了战线,双方陷入残酷的拉锯战,又延续了六年之久,唐朝才平定了叛乱,且留下河北三镇半独立状态的后果。后来,李泌受宦官及... -->>
公元前396年,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魏武侯,?—公元前371年)即位,任田文为宰相。大臣吴起大不自在,当面质问田文说:“我和你比一比功劳如何?”田文回答说:“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使士卒乐于效命,敌国不敢窥边,你和我比,如何?”田文摇了摇头:“不如。”吴起又说:“治理百官,使人民亲附,国库充实,你和我比,如何?”田文又摇了招头:“不如。”吴起说:“把守西河,使秦国不敢东进,韩、赵俯首听命,你和我比,如何?”田文又摇了摇头:“不如。”吴起说:“你样样都不如我,你当宰相,居我之上,是何道理?”田文说:“如今,先君辞世,新君年少,全国犹豫观望,大臣尚未归附,百姓还不信任。在这个时候,宰相是你干好,还是我干好?”吴起沉吟半天,说:“还是你干好!”
论才能功绩,田文自愧不如;论当宰相,吴起甘拜下风。这个事实,值得后人深思。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实:某人,看不出他有什么出众的才华,也谈不上有赫赫功业,但宰相的位置却非他莫属。这里,除掉其他因素不谈,个人的素质不容忽视。
宰相不但应有一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心术与器量,我们称之为“宰相器度”。
一、镇国家、抚百姓是宰相的责任
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在位。即位初期,有丞相两人: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陈平。汉代以右为上,故周勃位在陈平之上。一日上朝,文帝问周勃:“一年之中,审判案件多少?”周勃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之中,国家出入钱谷多少?”周勃更加恐慌,无奈地说:“不知道。”文帝的几次垂问,急得周勃汗流浃背,深感惭愧。文帝转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却回答说:“各有主管部门。”文帝又问:“主管部门是哪些?”陈平回答:“如问审判案件,则问廷尉;如问钱谷多少,就问治粟内史。”文帝说:“既然各有主管部门,做宰相又有何事?”陈平说:宰相的职掌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文帝称善。在这里,陈平勾画出宰相的四大任务:一是根据四时变化,安排国家事务;二是镇抚四夷诸侯,和平相处;三是使百姓亲附,服从统治;四是协调各个部门各尽其职。总之,宰相是整个国家机构的主持者,不是个别部门的管事人,所以宰相只管方针政策,不亲细务。汉宣帝时,丙吉(?—公元前55年)为宰相。一日,丙吉驾车从长安大街穿行,途中,看到众人在打架斗殴,大街上死伤遍地,丙吉不予理睬,驾车疾驰而过。后来,丙吉路过城门附近,看到有人追赶耕牛,累得气喘吁吁,丙吉立刻停下车来,询问追赶耕牛走了多少路程。众人斗殴死伤,丙吉视而不见;耕牛喘气,他倒关怀备至,随从人员表示不能理解。丙吉说:“街头打架斗殴,是长安县令、京兆尹(首都市长)的事情,长安令和京兆尹称职与否,自有年终的考核来施行赏罚。而如今还是春季,天气又不太热,耕牛喘气不止,是否气节反常,如果气节反常,就大有伤害了。宰相的职任是‘调节阴阳’,耕牛喘气事关大局,宰相理当过问。丙吉的行为是否过当姑且不论,但它说明一个原则:作为宰相要顾全大局,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不为繁琐的事务所纠缠。“居庙堂之上,念及江湖之远”,才是宰相的本务,现举数例如下说明其要。
公元前207年,刘邦大军自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突入关中,大破秦军,攻占咸阳。诸将争先恐后分掠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公元前193年)急忙赶到档案库中,收集秦朝的律令图籍,借以全面了解全国的土地户口、人民疾苦、经济状况、关卡要塞,为将来统一全国作准备。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一举消灭东方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全国统一形势已渐明朗。大军进驻洛阳,所有功臣名将静待行赏,分割财富,只有房玄龄忙于结纳东方的“英雄豪杰”,纳入秦王幕府,为夺取大唐帝国政权作准备。
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大片土地沦入少数民族统治者之手,这时西晋的一位皇室成员司马睿(公元276年—公元322年)以安东将军的名义移驻江南,驻守建康(今南京)。西晋灭亡,北方全部沦陷,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但实际上他是既无实力又缺乏声望的光杆司令。原东吴以来的江东豪门大族有土地,有人口,有私家武装,实力不可动摇。同时,北方的豪门大族带领他们的宗族部曲源源而来,他们有威望,也有实力,这些南北士族才是有实力的群体。如何把这些有实力的人物联合起来,团结在司马睿的旗帜之下,建立政权,以便和北方落后民族抗衡,才是眼前至关重要的大局。司马睿的宰相王导(公元276年—公元339年)积极活动,一切举动都是围绕这个大局,东晋政权终于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但自此以后,偏偏有许多朝臣不理解这个大局,两只眼睛只盯着这些豪门士族广占田园、隐庇户口、违法乱纪,时时想通过整顿“纲纪”,争权夺利,排挤王导,但结果却是战乱频仍,且多以失败而告终。有人询问当时的名士殷羡:“王导有何功绩可言?”殷羡答道:“王导的功绩无足称道。但他三次上台,三次国家稳定;三次下台,三次国家动乱。”王导自己也曾说“人们都说我愦愦(糊涂),但将来你们终究会怀念我这个‘愦愦’”。王导正是利用他的“愦愦”,对豪门贵族大节不变,小事不论,维持了豪门士族间、士族与皇室之间的平衡。一旦有人有能力彻底澄清吏治,这个平衡就遭到破坏,东晋王朝就摇摇欲坠了,历史就是如此演进着。
唐朝中期,有位李泌(公元722年—公元789年),是唐玄宗的太子李亨(肃宗,公元711年—公元762年)的密友。学问深厚,见解超群,但自称是道教信徒,往来名山之间,不慕权贵。“安史之乱”后,国家多难,每当皇室危难之时,李泌便出现在皇帝面前,出谋划策,调和矛盾。安禄山叛变,进军关中,攻占长安,唐玄宗南逃四川,唐王朝危在旦夕。太子李亨率少数部众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自立为帝。这时,李泌投奔到李亨身旁,他认为“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李泌建议李亨不要急于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应利用敌人自长安至范阳(今北京)战线数千里的弱点,由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统军自今山西太原出井陉(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的隘口)骚扰敌人后防,由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率众入今山西南端摆出进攻洛阳的姿态,皇室军队活动在长安外围,各路交互出击。“彼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让他来回奔跑,使其疲惫不堪,然后派大军沿长城一线东进,和李光弼合力直捣敌人巢穴,战事不过两年即可结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这是极其正确的战略方针。但是,李亨只看到大军已集,急于回长安过他的宫廷生活,还是派兵攻取了长安。叛军收缩了战线,双方陷入残酷的拉锯战,又延续了六年之久,唐朝才平定了叛乱,且留下河北三镇半独立状态的后果。后来,李泌受宦官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