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大明:我成了皇长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雄英很希望,自己此刻说出来的话可以让朱元璋重新开始正视皇权与宦官之间的关系。
历史告诉我们,一贯的打压是不可取的。
而且虽然大明重用宦官之后,造成了百姓们哀声怨道,但那些宦官们可比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们看得清楚局势。
根据史书的记载,明朝的宦官,总体上来说大多是忠于皇帝的,也是能够为皇帝个人分忧的。
永乐皇帝时的郑和,成化年间的汪直,万历前期和张居正共同辅政的冯保,都是一些能力出众忠于皇帝的能人。
但是人就会有野心,有清正大义的宦官,自然也出现了一些祸国殃民的奸邪之辈。
当皇帝能力出众之时,宦官们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能为皇帝办事的,但当皇帝能力不济的时候,宦官容易成为权倾朝野的奸佞。
英宗时期的王振是皇帝从小到大的玩伴,并得到皇帝的宠信,结果为了一次炫耀,造成了土木堡巨变。
要说宦官当权中最为传奇的谁,自然不得不说是魏忠贤这个着名的“九千岁”!
魏忠贤理政之时,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天下为之建立生祠供奉,却被世人称之为擅权乱政的奸佞。
但在天启皇帝眼中,他是理财高手,是对抗东林党人的尖刀。
作为明朝末年的着名太监,这位九千岁能做到既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奸佞,也是皇帝心中的能人,也算是一个传奇了。
说白了,明朝的太监,始终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是皇帝在没有丞相之后,在新形势之下重新寻找的权力平衡点,这是帝王之术。
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能让自己成为被直接攻击的对象,有着左右互博的两帮人,皇帝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一个简简单单的平衡之术,却是将多少人的生死算计在了棋盘之中。
然而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容易形成一人独大的局面,最终成为了宦官乱政。
明朝末年更是演变成为阉党和东林党人的党派之争,将争权夺利的局面变成了摧毁这个帝国的催化剂。
严重的内耗,是大明帝国走向末路的号角。
“孽障,都是孽障,一个个的都没有将咱这个老祖宗的话放在眼里!”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整个人怒目圆睁,滔天的气势席卷而来,就连在朱元璋身边待久的王充心里都是大吃一惊。
要知道,现在的皇上可不是以前的壮年了,这身体可不能跟年轻人一样折腾,今天的这场发怒,可真的是好久没有看到了。
“爷爷,别生气,这种事情是难免的,毕竟,帝王之术不就是这样,虽然讲究平衡,但平衡之术岂是那么容易掌控的,稍有一方没有注意,这天平的一边肯定是会倒向一边的,久而久之,自然是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祸乱出来,不管是宦官之乱还是官员挟制,终归是要看当权者的选择的。”
要说起帝王之术,无非就是那么几招:
平衡之术:大明内阁与宦官之间的相互制约就是一个平衡之术;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养肥了再宰:
这历史上最着名的就是乾隆年间的和珅,作为大清第一贪官,和珅的一生可谓是被乾隆给利用了个彻底
20出头就被乾隆皇帝养在身边,到和珅49岁去世,仅20多年,和珅贪的家产,相当于大清15年的收入。
一句“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可真的是将和珅的一生给总结了个彻底。
唱黑脸:所谓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就是在自己快要不行之时,借口各种罪名,惩罚能臣,打入死牢,明年秋后处斩,子孙一继位,就为他们平反,这些人就会对新主子感恩戴德,死心踏地。
历史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康熙皇帝在临终之前将四子、八子、张廷玉、马齐等能臣干吏纷纷削职罢免。
胤禛对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康熙皇帝是老糊涂了,但是胤禛的谋臣邬思道却一针见血的指出:皇上此举是苦肉计,实在是迫不得已。
事实也是如此,最终康熙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四儿子。
这三招算是皇帝们比较常用的招数。
朱元璋很是气愤,朱雄英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朱元璋的气愤却不是一句两句劝诫可以解气的。
老话说得好:父死三年不改其志!
在朱元璋看来,后代子孙的这些行为,那就是不忠不孝。
整个人被气得颤抖,没办法,这个老头子实在是太过倔犟,朱雄英只能是上前搀扶:
“爷爷,你这是要干什么?还想不想听了?”
“说吧,那些人还做了什么?!”
这些人既然能把自己的祖训不放在心里,其他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期待什么。
“爷爷,其实这种制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导致了宦官之乱,但不过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宦官罢了,宦官毕竟与常人不同,他们没有后代子孙,行事作风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忌,得到权力之后,避不可免地会被人奉承,久而久之,这些人自然会有些不正常。”
“你是意思是,这个制度出问题的只是选择了宦官这一群体?”
对于宦官,朱元璋还是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宦官只是一群无根之人,相对于那些朝廷百官来说,用着更加放心。
毕竟,没有后代这个
“对啊,孙儿之前不是跟您说过,那个军机处,不就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历史上,军机处很是有名,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军机处的职责很重要。
只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与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两条,那就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 -->>
朱雄英很希望,自己此刻说出来的话可以让朱元璋重新开始正视皇权与宦官之间的关系。
历史告诉我们,一贯的打压是不可取的。
而且虽然大明重用宦官之后,造成了百姓们哀声怨道,但那些宦官们可比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们看得清楚局势。
根据史书的记载,明朝的宦官,总体上来说大多是忠于皇帝的,也是能够为皇帝个人分忧的。
永乐皇帝时的郑和,成化年间的汪直,万历前期和张居正共同辅政的冯保,都是一些能力出众忠于皇帝的能人。
但是人就会有野心,有清正大义的宦官,自然也出现了一些祸国殃民的奸邪之辈。
当皇帝能力出众之时,宦官们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能为皇帝办事的,但当皇帝能力不济的时候,宦官容易成为权倾朝野的奸佞。
英宗时期的王振是皇帝从小到大的玩伴,并得到皇帝的宠信,结果为了一次炫耀,造成了土木堡巨变。
要说宦官当权中最为传奇的谁,自然不得不说是魏忠贤这个着名的“九千岁”!
魏忠贤理政之时,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天下为之建立生祠供奉,却被世人称之为擅权乱政的奸佞。
但在天启皇帝眼中,他是理财高手,是对抗东林党人的尖刀。
作为明朝末年的着名太监,这位九千岁能做到既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奸佞,也是皇帝心中的能人,也算是一个传奇了。
说白了,明朝的太监,始终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是皇帝在没有丞相之后,在新形势之下重新寻找的权力平衡点,这是帝王之术。
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能让自己成为被直接攻击的对象,有着左右互博的两帮人,皇帝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一个简简单单的平衡之术,却是将多少人的生死算计在了棋盘之中。
然而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容易形成一人独大的局面,最终成为了宦官乱政。
明朝末年更是演变成为阉党和东林党人的党派之争,将争权夺利的局面变成了摧毁这个帝国的催化剂。
严重的内耗,是大明帝国走向末路的号角。
“孽障,都是孽障,一个个的都没有将咱这个老祖宗的话放在眼里!”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整个人怒目圆睁,滔天的气势席卷而来,就连在朱元璋身边待久的王充心里都是大吃一惊。
要知道,现在的皇上可不是以前的壮年了,这身体可不能跟年轻人一样折腾,今天的这场发怒,可真的是好久没有看到了。
“爷爷,别生气,这种事情是难免的,毕竟,帝王之术不就是这样,虽然讲究平衡,但平衡之术岂是那么容易掌控的,稍有一方没有注意,这天平的一边肯定是会倒向一边的,久而久之,自然是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祸乱出来,不管是宦官之乱还是官员挟制,终归是要看当权者的选择的。”
要说起帝王之术,无非就是那么几招:
平衡之术:大明内阁与宦官之间的相互制约就是一个平衡之术;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养肥了再宰:
这历史上最着名的就是乾隆年间的和珅,作为大清第一贪官,和珅的一生可谓是被乾隆给利用了个彻底
20出头就被乾隆皇帝养在身边,到和珅49岁去世,仅20多年,和珅贪的家产,相当于大清15年的收入。
一句“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可真的是将和珅的一生给总结了个彻底。
唱黑脸:所谓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就是在自己快要不行之时,借口各种罪名,惩罚能臣,打入死牢,明年秋后处斩,子孙一继位,就为他们平反,这些人就会对新主子感恩戴德,死心踏地。
历史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康熙皇帝在临终之前将四子、八子、张廷玉、马齐等能臣干吏纷纷削职罢免。
胤禛对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康熙皇帝是老糊涂了,但是胤禛的谋臣邬思道却一针见血的指出:皇上此举是苦肉计,实在是迫不得已。
事实也是如此,最终康熙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四儿子。
这三招算是皇帝们比较常用的招数。
朱元璋很是气愤,朱雄英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朱元璋的气愤却不是一句两句劝诫可以解气的。
老话说得好:父死三年不改其志!
在朱元璋看来,后代子孙的这些行为,那就是不忠不孝。
整个人被气得颤抖,没办法,这个老头子实在是太过倔犟,朱雄英只能是上前搀扶:
“爷爷,你这是要干什么?还想不想听了?”
“说吧,那些人还做了什么?!”
这些人既然能把自己的祖训不放在心里,其他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期待什么。
“爷爷,其实这种制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导致了宦官之乱,但不过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宦官罢了,宦官毕竟与常人不同,他们没有后代子孙,行事作风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忌,得到权力之后,避不可免地会被人奉承,久而久之,这些人自然会有些不正常。”
“你是意思是,这个制度出问题的只是选择了宦官这一群体?”
对于宦官,朱元璋还是不以为意,在他看来,宦官只是一群无根之人,相对于那些朝廷百官来说,用着更加放心。
毕竟,没有后代这个
“对啊,孙儿之前不是跟您说过,那个军机处,不就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历史上,军机处很是有名,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军机处的职责很重要。
只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与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两条,那就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