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靖康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金兵犯境,千里长驱,偌大的国家,竟无一人可以替朕抵挡金兵;道君太上皇帝南巡,京城人心骚动,一日三惊。甚至有人传言,道君将于东南复辟,内忧外困,朕心力交悴,已难支持。
危难之际,李纲一肩担国运,请朕勿弃宗庙,留守京城。国家能有今日,实赖李纲一人。因此,直至终老,朕不易李纲宰相之位,感激之情,须臾不敢忘怀。
以一人而安天下者,李纲是也!
——《世祖高皇帝实录》
大宋靖康元年正月初三,夜色正浓,汴河上拉起一道长长的灯火,人声嘈杂,乱做一团。衣着华丽的男男女女,浑不顾卫士的指挥,拼了命地往船上挤,似乎后面有恶狼在追!
今年的冬天与往常的日子迥然不同,冬天不如往年那般寒冷,而今已是正月初三,本应该是最冷的日子,河水 依然静静地流着,就连一星半点冰茬都看不到!
码头上,大宋帝国皇帝赵桓望着从身边滑过的船儿,浑身软弱无力,心乱如麻。
他刚刚登基不到十天,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他可以依靠谁?自去年十二月三日开始,金国兵分两路,一路南下包围汴梁北部重镇太原府,一路占领山前诸镇后,已经于今日开始抢渡黄河,也许明天就会打到东京城下。太上皇听到前方兵败的消息后,带着妃嫔、王子、帝姬,南下避难。
东京能不能守住?
是去是留?
“官家,童太尉说,他要护送太上皇南下,不能来见官家了。”一名小黄门急匆匆跑过来,低声说道。
“什么?他竟敢抗旨?”赵桓厉声喝道。
大敌当前,赵桓原准备召见童贯,商议军国大事,谁曾想他竟敢,竟敢……
那名小黄门仗着胆子,怯生生地说:“官家,童太尉过桥的时候,因为桥上的百姓堵住了去路,他下令放箭,死了很多人呢!”
赵桓急怒攻心,一脚将小黄门踹倒在地,恨恨道:“这个老阉狗,朕早晚要活剐了他。通知宰执,到福宁殿议事。”
说罢,气冲冲地坐上龙辇,起驾回宫。
皇帝寝宫福宁殿内,灯火通明,赵桓与宰执连夜商议军情。所谓宰执就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大宋官制设宰相(太宰、少宰)两名,而副宰相与枢密使、枢密副使统称为执政。这些国之重臣商量来商量去,根本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有的说皇帝陛下应赴西京洛阳,暂避敌锋,徐图再举;有的说应该遣使求和,许给金国一些好处,也就是了;有的说应该南下襄阳,先稳固江南,再恢复江北。
赵桓脑袋疼的厉害,似乎马上就要爆炸了一般,依然强忍着,听着宰执们的议论。
这时,执事内侍进来禀报:“官家,兵部侍郎、亲征行营参谋官李纲求见?”
“没看到朕正与宰执议事?”赵桓怒道。
内侍头也不敢抬,声音颤抖着说道:“李纲大人说,有军国大事求见。”
赵桓不耐烦地摆摆手:“叫他进来。”
片刻,李纲抢进殿来,撩衣跪倒,朗声奏道:“臣听说,宰执欲扈从陛下出京,以避金兵,若是陛下听信他们的话,则京城失守、宗庙废弃、社稷堪忧啊!况且,太上皇将江山社稷传给陛下,必是认为陛下可以守住大宋基业,陛下又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李纲四十多岁,中等身材,面容清瘦,一双三角眼,目光清澈而坚定,是朝廷上下公认的清正忠直之臣。
而今声音凿凿,如钟似铁,重重地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大殿内的气氛愈发沉重。
去年,赵桓能够顺利登上皇帝宝座,李纲是出了力的,赵桓心里很是感激。今天,破例召见,而李纲一上来就是很难听的一番话,赵桓并未发怒,只是沉吟不语。
首辅丞相、太宰李邦彦道:“京城岂可以守?”
李纲振声道:“某请问丞相,天下城池可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吗?而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尽在京城,舍此欲何往?如果能够激励将士,安定民心,上下同心,岂有不可守之理?”
李邦彦无言以对,赵桓突然道:“李爱卿平身。依爱卿之言,京城可守,谁可为将?”
李纲振衣而起,道:“国家以高官厚禄优待大臣,就是要用在非常之时。丞相李邦彦、张邦昌虽为文臣,未必通晓军事,但是统领百官,身份贵重,让他们指挥将士,以抗敌锋,乃是他们份内之事!臣愚鲁,请陛下明察。”
李邦彦大怒,嘴边的胡子都立了起来,厉声喝道:“既然如此,难道你李纲就不能带兵出战吗?”
少宰张邦昌却要镇定得多,面色如常,仿佛正在讨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
李纲淡然一笑,躬身一礼,道:“如果陛下不弃,令臣治兵,臣愿意与京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只是,臣人微官卑,恐怕难以服众。”
国家正值危难之秋,需要的就是象李纲这样,不畏艰难,敢于任事的大臣啊!不知不觉之中,头疼轻了一些,赵桓随口问道:“执政有何空缺?”
张邦昌道:“尚书右丞。”
赵桓猛然想起来,原来的尚书右丞刚刚受命护送道君太上皇南下,便说道:“升李纲为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节制京城兵马,以抗金兵。”
李纲跪倒谢恩,却是了无喜色,申明国家艰难不敢有辞之意。
... -->>
金兵犯境,千里长驱,偌大的国家,竟无一人可以替朕抵挡金兵;道君太上皇帝南巡,京城人心骚动,一日三惊。甚至有人传言,道君将于东南复辟,内忧外困,朕心力交悴,已难支持。
危难之际,李纲一肩担国运,请朕勿弃宗庙,留守京城。国家能有今日,实赖李纲一人。因此,直至终老,朕不易李纲宰相之位,感激之情,须臾不敢忘怀。
以一人而安天下者,李纲是也!
——《世祖高皇帝实录》
大宋靖康元年正月初三,夜色正浓,汴河上拉起一道长长的灯火,人声嘈杂,乱做一团。衣着华丽的男男女女,浑不顾卫士的指挥,拼了命地往船上挤,似乎后面有恶狼在追!
今年的冬天与往常的日子迥然不同,冬天不如往年那般寒冷,而今已是正月初三,本应该是最冷的日子,河水 依然静静地流着,就连一星半点冰茬都看不到!
码头上,大宋帝国皇帝赵桓望着从身边滑过的船儿,浑身软弱无力,心乱如麻。
他刚刚登基不到十天,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他可以依靠谁?自去年十二月三日开始,金国兵分两路,一路南下包围汴梁北部重镇太原府,一路占领山前诸镇后,已经于今日开始抢渡黄河,也许明天就会打到东京城下。太上皇听到前方兵败的消息后,带着妃嫔、王子、帝姬,南下避难。
东京能不能守住?
是去是留?
“官家,童太尉说,他要护送太上皇南下,不能来见官家了。”一名小黄门急匆匆跑过来,低声说道。
“什么?他竟敢抗旨?”赵桓厉声喝道。
大敌当前,赵桓原准备召见童贯,商议军国大事,谁曾想他竟敢,竟敢……
那名小黄门仗着胆子,怯生生地说:“官家,童太尉过桥的时候,因为桥上的百姓堵住了去路,他下令放箭,死了很多人呢!”
赵桓急怒攻心,一脚将小黄门踹倒在地,恨恨道:“这个老阉狗,朕早晚要活剐了他。通知宰执,到福宁殿议事。”
说罢,气冲冲地坐上龙辇,起驾回宫。
皇帝寝宫福宁殿内,灯火通明,赵桓与宰执连夜商议军情。所谓宰执就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大宋官制设宰相(太宰、少宰)两名,而副宰相与枢密使、枢密副使统称为执政。这些国之重臣商量来商量去,根本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有的说皇帝陛下应赴西京洛阳,暂避敌锋,徐图再举;有的说应该遣使求和,许给金国一些好处,也就是了;有的说应该南下襄阳,先稳固江南,再恢复江北。
赵桓脑袋疼的厉害,似乎马上就要爆炸了一般,依然强忍着,听着宰执们的议论。
这时,执事内侍进来禀报:“官家,兵部侍郎、亲征行营参谋官李纲求见?”
“没看到朕正与宰执议事?”赵桓怒道。
内侍头也不敢抬,声音颤抖着说道:“李纲大人说,有军国大事求见。”
赵桓不耐烦地摆摆手:“叫他进来。”
片刻,李纲抢进殿来,撩衣跪倒,朗声奏道:“臣听说,宰执欲扈从陛下出京,以避金兵,若是陛下听信他们的话,则京城失守、宗庙废弃、社稷堪忧啊!况且,太上皇将江山社稷传给陛下,必是认为陛下可以守住大宋基业,陛下又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李纲四十多岁,中等身材,面容清瘦,一双三角眼,目光清澈而坚定,是朝廷上下公认的清正忠直之臣。
而今声音凿凿,如钟似铁,重重地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大殿内的气氛愈发沉重。
去年,赵桓能够顺利登上皇帝宝座,李纲是出了力的,赵桓心里很是感激。今天,破例召见,而李纲一上来就是很难听的一番话,赵桓并未发怒,只是沉吟不语。
首辅丞相、太宰李邦彦道:“京城岂可以守?”
李纲振声道:“某请问丞相,天下城池可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吗?而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尽在京城,舍此欲何往?如果能够激励将士,安定民心,上下同心,岂有不可守之理?”
李邦彦无言以对,赵桓突然道:“李爱卿平身。依爱卿之言,京城可守,谁可为将?”
李纲振衣而起,道:“国家以高官厚禄优待大臣,就是要用在非常之时。丞相李邦彦、张邦昌虽为文臣,未必通晓军事,但是统领百官,身份贵重,让他们指挥将士,以抗敌锋,乃是他们份内之事!臣愚鲁,请陛下明察。”
李邦彦大怒,嘴边的胡子都立了起来,厉声喝道:“既然如此,难道你李纲就不能带兵出战吗?”
少宰张邦昌却要镇定得多,面色如常,仿佛正在讨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
李纲淡然一笑,躬身一礼,道:“如果陛下不弃,令臣治兵,臣愿意与京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只是,臣人微官卑,恐怕难以服众。”
国家正值危难之秋,需要的就是象李纲这样,不畏艰难,敢于任事的大臣啊!不知不觉之中,头疼轻了一些,赵桓随口问道:“执政有何空缺?”
张邦昌道:“尚书右丞。”
赵桓猛然想起来,原来的尚书右丞刚刚受命护送道君太上皇南下,便说道:“升李纲为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节制京城兵马,以抗金兵。”
李纲跪倒谢恩,却是了无喜色,申明国家艰难不敢有辞之意。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