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女神不应有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陈洪谧和花雪寒暄了几句家常,便直转正题:“多亏丰年助我,我已经将今年的赋税差额上缴,这个知府的官位是保住了。丰年上次跟我说了那么多关于灾情的消息,我们的奏章已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只是京城路远,尚无回复。我近日正忙于今年的增产,以备明年灾情,不知对于具体的抗灾事物,丰年可有以教我?”
花雪对于抗灾,其实并无实际办法,但他在搜资料的时候对此特意关注过,也预计到陈洪谧会问策于他,所以他是早有准备的:“不知大人对故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徐公了解多少?”
“徐公祖籍正是苏州,另外,家父与徐公同朝为官,曾有往来,我求学时,也曾得徐公指点,而本官中进士之时,徐公为礼部尚书。啊,你提起徐公,想必是因为徐公在农事上成就非凡。去年灾情严重时,家父还曾说:徐公若在,或可使灾情缓解。”
“大人明鉴,学生曾听人说徐公生前曾著农书,其中对农事,水利等,颇有建树,虽然听闻尚未刻板付印,但徐公生前应已有初稿,或者部分完成。大人不妨向朝廷建议,将徐公此书已完成部分,尤其农事,水利等与抗灾息息相关的部分,尽快刻板付印,发往全国各府县,想必对抗灾有重要指导意义。至少,应该比学生一人之法,周全完善。”
“本官也有所耳闻,此书当在徐公门人陈子龙处。听闻今年春闱,陈子龙已得中三甲,不知如今是否已经选官赴任。反正我今日已打算再上一封奏折,将你今日可能给我的建议都列入奏折,上达天听,虽未必全部采纳,但当与各州百姓有所助益。”
花雪听闻奏折之事,便想起之前的奏折,不知是否有回复:“大人,不知朝廷对大人上一封奏折,是何说法?”
陈洪谧脸现忧色:“虽然我以八百里加急上奏,但朝廷诸公是否真的重视,还在两说。你应该也听说了,上月朝廷军队败于张献忠匪军,朝堂诸公或许正在筹划下一次剿匪,未必有心思关注此事。”
“或许不会,匪军虽胜,但实际上仍未成气候。只看其虽胜,却不敢东进,只是往西去,便知其色厉内荏,必有虚弱之处。朝廷诸公,在匪军兵临城下之前,恐怕不会过于重视。然而灾情却不然,陛下即位以来,唯有崇祯二年,崇祯九年这两年灾情不重,逼得陛下屡次罪己。在陛下与朝廷诸公心中,毫无疑问是灾情最为关注,更甚义军、建虏。尤其是大人上书之中,明确说明天灾非陛下之过,内阁诸公无论谁人,见到大人奏折,必定第一时间上呈陛下,以解大军战败带来的阴霾。”
花雪以人之常情度之,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花雪毕竟对朝廷党争并不了解,陈洪谧心中担心,内阁中若有人恰恰想借兵败排除异己,或许就会暂时将自己奏折压下。自己远在苏州,在消息传达方面,还是很不方便。当然,如果奏章恰被急于转移兵败责任的辅臣看到,确实会在第一时间上呈。
“好了,奏章既已送出,是否采信便已经是陛下与内阁的事了,你我急也无用。还是跟我说说你有什么办法。”
“嗯,之前提到徐公,不知大人可知徐公的《甘薯疏》?”
“你是说今年多种甘薯?”
“不错,甘薯是抗逆性能极强的作物,对旱、涝、风灾都有较好的抵御作用。学生纸上谈兵,实际不通具体农事,所以,怎样使甘薯高产,或许大人可以从《甘薯疏》中寻求答案,然后广喻百姓。学生只知道以苏州天文地理条件,确实适合在夏季广种甘薯无疑。如果大人想向全国推广,沿海及南方,广种甘薯绝无问题。另有白薯,尤为适合西北地区种植,陕西等地应该已有种植,但恐怕尚未推广。这两种作物因为可食用部分在地下,所以对灾情抗性极大。”
“甘薯只能夏季种吧?”
“在江南确实如此。各地气候不同,耕种时间不同,如今天气愈发寒冷,恐怕应该调整种植时间,具体情况,学生确实不擅农桑,只是多读些相关书籍,所言或许有用,但学生所知,毕竟有限。大人不妨派人寻访积年老农,并告知以天气转寒之事,广开言路之下,当有所获。”停了停,花雪续道,“仅就学生所知,先前所言白薯,却是适合冬天种植。另外,除粮食以外,棉麻也是重中之重,毕竟,灾情不只是旱,还有寒。”
陈洪谧点点头,自己确实着急了,颇有些问道于盲,花雪纵然读书万卷,确实不曾躬耕,具体的农事,果然如花雪自己所言,还是咨询老农,收获更大。
“是本官着急了。不过丰年你既言所读农书颇多,想必另有建议?”
“确实有。旱情虽重,但仅于我苏州而言,并非无解。苏州毗邻太湖,自古以来,旱情或重,太湖可从未干过。徐公曾著《泰西水法》,专讲水利,其中颇有许多器具,听闻其中有引水于十余里外灌溉之法,于抗旱当大有裨益。”
“兴修水利,此乃正解,如今多亏丰年,苏州不缺钱财,城外又有许多流民,积攒粮食之余,兴修水利的人力物力都不缺。”
“确如大人所言。另外,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而治蝗妙法,无非养鸡。索性今年灾情不重,可以尽量多养些鸡。不过恐怕需要官府强制,否则会有饥民忍不住吃掉。另外,今后几年应尽量减少对田间的蜘蛛等捕食蝗虫的生物的杀伤,以期减少蝗虫的繁殖。不过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相信朝廷本身对于抗灾应该有自己固有的方法,希望学生所言,能有些微帮助。”
“丰年你过谦了,我们大多数人多年所读书目,俱是经史子集,甚至说很多人只读六经,专攻科举,对于世务,所知不多,你提的建议大有裨益。尤其是你提起的徐公所著之书,我相信早一日向全国推广,对于百姓都是莫大功德。”
陈洪谧和花雪寒暄了几句家常,便直转正题:“多亏丰年助我,我已经将今年的赋税差额上缴,这个知府的官位是保住了。丰年上次跟我说了那么多关于灾情的消息,我们的奏章已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只是京城路远,尚无回复。我近日正忙于今年的增产,以备明年灾情,不知对于具体的抗灾事物,丰年可有以教我?”
花雪对于抗灾,其实并无实际办法,但他在搜资料的时候对此特意关注过,也预计到陈洪谧会问策于他,所以他是早有准备的:“不知大人对故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徐公了解多少?”
“徐公祖籍正是苏州,另外,家父与徐公同朝为官,曾有往来,我求学时,也曾得徐公指点,而本官中进士之时,徐公为礼部尚书。啊,你提起徐公,想必是因为徐公在农事上成就非凡。去年灾情严重时,家父还曾说:徐公若在,或可使灾情缓解。”
“大人明鉴,学生曾听人说徐公生前曾著农书,其中对农事,水利等,颇有建树,虽然听闻尚未刻板付印,但徐公生前应已有初稿,或者部分完成。大人不妨向朝廷建议,将徐公此书已完成部分,尤其农事,水利等与抗灾息息相关的部分,尽快刻板付印,发往全国各府县,想必对抗灾有重要指导意义。至少,应该比学生一人之法,周全完善。”
“本官也有所耳闻,此书当在徐公门人陈子龙处。听闻今年春闱,陈子龙已得中三甲,不知如今是否已经选官赴任。反正我今日已打算再上一封奏折,将你今日可能给我的建议都列入奏折,上达天听,虽未必全部采纳,但当与各州百姓有所助益。”
花雪听闻奏折之事,便想起之前的奏折,不知是否有回复:“大人,不知朝廷对大人上一封奏折,是何说法?”
陈洪谧脸现忧色:“虽然我以八百里加急上奏,但朝廷诸公是否真的重视,还在两说。你应该也听说了,上月朝廷军队败于张献忠匪军,朝堂诸公或许正在筹划下一次剿匪,未必有心思关注此事。”
“或许不会,匪军虽胜,但实际上仍未成气候。只看其虽胜,却不敢东进,只是往西去,便知其色厉内荏,必有虚弱之处。朝廷诸公,在匪军兵临城下之前,恐怕不会过于重视。然而灾情却不然,陛下即位以来,唯有崇祯二年,崇祯九年这两年灾情不重,逼得陛下屡次罪己。在陛下与朝廷诸公心中,毫无疑问是灾情最为关注,更甚义军、建虏。尤其是大人上书之中,明确说明天灾非陛下之过,内阁诸公无论谁人,见到大人奏折,必定第一时间上呈陛下,以解大军战败带来的阴霾。”
花雪以人之常情度之,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花雪毕竟对朝廷党争并不了解,陈洪谧心中担心,内阁中若有人恰恰想借兵败排除异己,或许就会暂时将自己奏折压下。自己远在苏州,在消息传达方面,还是很不方便。当然,如果奏章恰被急于转移兵败责任的辅臣看到,确实会在第一时间上呈。
“好了,奏章既已送出,是否采信便已经是陛下与内阁的事了,你我急也无用。还是跟我说说你有什么办法。”
“嗯,之前提到徐公,不知大人可知徐公的《甘薯疏》?”
“你是说今年多种甘薯?”
“不错,甘薯是抗逆性能极强的作物,对旱、涝、风灾都有较好的抵御作用。学生纸上谈兵,实际不通具体农事,所以,怎样使甘薯高产,或许大人可以从《甘薯疏》中寻求答案,然后广喻百姓。学生只知道以苏州天文地理条件,确实适合在夏季广种甘薯无疑。如果大人想向全国推广,沿海及南方,广种甘薯绝无问题。另有白薯,尤为适合西北地区种植,陕西等地应该已有种植,但恐怕尚未推广。这两种作物因为可食用部分在地下,所以对灾情抗性极大。”
“甘薯只能夏季种吧?”
“在江南确实如此。各地气候不同,耕种时间不同,如今天气愈发寒冷,恐怕应该调整种植时间,具体情况,学生确实不擅农桑,只是多读些相关书籍,所言或许有用,但学生所知,毕竟有限。大人不妨派人寻访积年老农,并告知以天气转寒之事,广开言路之下,当有所获。”停了停,花雪续道,“仅就学生所知,先前所言白薯,却是适合冬天种植。另外,除粮食以外,棉麻也是重中之重,毕竟,灾情不只是旱,还有寒。”
陈洪谧点点头,自己确实着急了,颇有些问道于盲,花雪纵然读书万卷,确实不曾躬耕,具体的农事,果然如花雪自己所言,还是咨询老农,收获更大。
“是本官着急了。不过丰年你既言所读农书颇多,想必另有建议?”
“确实有。旱情虽重,但仅于我苏州而言,并非无解。苏州毗邻太湖,自古以来,旱情或重,太湖可从未干过。徐公曾著《泰西水法》,专讲水利,其中颇有许多器具,听闻其中有引水于十余里外灌溉之法,于抗旱当大有裨益。”
“兴修水利,此乃正解,如今多亏丰年,苏州不缺钱财,城外又有许多流民,积攒粮食之余,兴修水利的人力物力都不缺。”
“确如大人所言。另外,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而治蝗妙法,无非养鸡。索性今年灾情不重,可以尽量多养些鸡。不过恐怕需要官府强制,否则会有饥民忍不住吃掉。另外,今后几年应尽量减少对田间的蜘蛛等捕食蝗虫的生物的杀伤,以期减少蝗虫的繁殖。不过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相信朝廷本身对于抗灾应该有自己固有的方法,希望学生所言,能有些微帮助。”
“丰年你过谦了,我们大多数人多年所读书目,俱是经史子集,甚至说很多人只读六经,专攻科举,对于世务,所知不多,你提的建议大有裨益。尤其是你提起的徐公所著之书,我相信早一日向全国推广,对于百姓都是莫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