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我不是汉献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富贵不过三代!这世上没有哪个家族能够做到万古长存,总有兴盛衰亡交替,但也同样没有哪个家族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可以兴盛万代且为此不懈努力着。陈群与刘协之间并不存在私人仇怨,只不过因为考虑事情的出发点不同,这才成了敌对的双方。
陈群知道,刘协当天子一日,他所代表的世家便无一日宁日。虽然他也可以选择明哲保身,但陈家后继无人,一旦他选择退缩,那将来陈家必定没落。九品中正制,明着是为了保护所有世家的权益,但实际上陈群却主要还是为了自家考虑,只要朝廷定下了九品中正制,那陈家的后代无论贤愚,都可高枕无忧。
刘协否定了九品中正制,那就等于是断了陈家的未来。杀人父母,断人财路,那都是难以化解的大仇,为了保护陈家日后可以得享荣华富贵,陈群只能铤而走险。而与陈群有着相似担心的世家同样也不在少数。
大汉诸侯割据,各地世家也各有各的支持者,钟二家由于当初选择了刘协,如今刘协得势,他们也随之水涨船高,不必为三代操心。但有的世家就不能像荀彧、钟繇那样轻松了。
杨彪所代表的杨家,虽与皇室沾亲带故,但同样他与曾经妄自称帝的袁术同样也沾亲带故,刘协虽不会因此而故意刁难杨家,但杨家想要跻身朝廷中枢却是不用再想。杨彪如今与蔡邕、马日磾等老臣一样在家养老,但从各人的子嗣所受朝廷重用的程度来看,那明显不是一个档次。杨彪深知当今天子不是个好糊弄的人,所以他也没想着要改变什么,但他的幼子杨修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在杨修眼里,许多才能不如自己的人混得比自己好,最大的原因便是当今天子对杨家的偏见,他不服!
至于同样被陈群拉拢的袁家,倒不是指袁谭、袁尚的袁家。袁家四世三公,但在嫡庶上面也曾经发生了分歧,袁绍是庶出,袁术却是嫡出,也因此当时的袁家各有支持,分成了南北两方势力。现如今的袁家,袁谭、袁尚代表的是北方袁氏,而南方袁氏,也就是袁术那一支的代表另有其人,便是其子袁耀。
袁术称帝失败亡故以后,南阳袁氏的威势一落千丈,袁耀也由原来的“太子”变成了丧家之犬,几经波折过后叫人拿获送去了官府请赏。按理来说,叛逆家眷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袁耀的运气好,恰好赶上刘协的正妻甄宓临盆,再加上有荀彧、钟繇等人向刘协求情,刘协便饶了袁耀的性命。毕竟袁耀的本事平平,充其量也就是个公子哥,对刘协构不成什么威胁,杀不杀并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说袁耀的生死只在刘协一念之间,袁耀运气好,正好赶上刘协不想杀人的时候,这才捡了一条命。
不过虽然捡到了一条命,但过去的荣华富贵是远离袁耀了,为了生计,袁耀不得不放下架子,弃文从商,可他平日里就是个被人伺候的命,做买卖他是七窍通了六窍,唯有一窍不通,本钱赔光了不说,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万幸那时杨彪出手相助,替他还清了欠债以后又替在官府中谋了一个抄写文书的差事,这才救了袁耀的命。
对杨家,袁耀是感恩戴德,所以当杨修开口邀他共谋大事的时候,袁耀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答应了下来,虽然眼下的袁耀位卑职低,但平日里所接触的事情却是许多人都不能知晓的。有了袁耀的加入,只要不是十分机密的事情,陈群、杨修等人都能第一时间知晓。
除了杨修、袁耀外,陈群还拉拢了担任守卫皇宫西门的守将朱皓以及来自河北崔家的崔钧。朱皓的父亲是朝中名将朱儁的长子,朱儁死后,他也被刘协关照任命为西门守将,除他以外,那些当初董卓乱政时帮助过刘协的朝中老臣的子嗣都得到了刘协关照,其中王允之侄王凌,卢植之子卢毓,皇甫嵩之从子皇甫郦,再加上朱皓,这四人得到的关照最多,官位也是同辈人中最高的。
只是贪心不足蛇吞象,朱皓依旧对四人之中垫底的待遇感到不满,陈群稍微一拉拢,他就将陈群引为知己,决心跟着陈群“共谋大事”。
至于崔钧,又叫崔州平。当初随同诸葛亮一同投奔了刘备,后来刘备与朝廷为敌,意欲夺取朝廷的巴蜀,崔钧借口回乡探亲离开了刘备,这虽然让他撇清了与刘备的关系,但想要得到刘协的重用那就困难了。不管他离开刘备的目的是什么,刘协对世家子弟的警惕性都很高,尤其是崔钧当年跟着诸葛亮一起跟司马懿不对付,刘协既然重用了司马懿,对崔钧的来投自然也就不显得热情。
为了家族的未来,崔钧“忍气吞声”的留在了朝中为官,但等朝廷收复了河北,对于河北崔家的打击并没有因为崔钧而手下留情,这让崔钧感到极为不满,可那时大局已定,崔钧就是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忍着,否则只会惹来更加严重的打压。但忍是忍了,可心里那股怨气却一直都没有消散。陈群的拉拢,恰好是正中崔钧下怀。让崔钧做领头羊?崔钧不干!可若只是让崔钧负责敲敲边鼓,那崔钧还是很乐意的。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刘协并不知道自己的后方正有人准备兴风作浪,他此时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孙权以及刘备的身上。只要解决了这两个人,那大汉就会重归一统,自己可以说是完成了许多人想办又办不到的事情,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越是这种时候,越是需要戒骄戒躁,小心谨慎,刘协不止一次的提醒自己不可骄傲自满,也多亏了他还有这点清醒认识,这才不止于出了昏招。
现如今的大汉,早已不是董卓迁都长安时的弱不禁风,大部分州郡的重新归于朝廷治下,给了刘协结束乱世的底气。此番南下的兵马虽只有二十余万,但皆... -->>
富贵不过三代!这世上没有哪个家族能够做到万古长存,总有兴盛衰亡交替,但也同样没有哪个家族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可以兴盛万代且为此不懈努力着。陈群与刘协之间并不存在私人仇怨,只不过因为考虑事情的出发点不同,这才成了敌对的双方。
陈群知道,刘协当天子一日,他所代表的世家便无一日宁日。虽然他也可以选择明哲保身,但陈家后继无人,一旦他选择退缩,那将来陈家必定没落。九品中正制,明着是为了保护所有世家的权益,但实际上陈群却主要还是为了自家考虑,只要朝廷定下了九品中正制,那陈家的后代无论贤愚,都可高枕无忧。
刘协否定了九品中正制,那就等于是断了陈家的未来。杀人父母,断人财路,那都是难以化解的大仇,为了保护陈家日后可以得享荣华富贵,陈群只能铤而走险。而与陈群有着相似担心的世家同样也不在少数。
大汉诸侯割据,各地世家也各有各的支持者,钟二家由于当初选择了刘协,如今刘协得势,他们也随之水涨船高,不必为三代操心。但有的世家就不能像荀彧、钟繇那样轻松了。
杨彪所代表的杨家,虽与皇室沾亲带故,但同样他与曾经妄自称帝的袁术同样也沾亲带故,刘协虽不会因此而故意刁难杨家,但杨家想要跻身朝廷中枢却是不用再想。杨彪如今与蔡邕、马日磾等老臣一样在家养老,但从各人的子嗣所受朝廷重用的程度来看,那明显不是一个档次。杨彪深知当今天子不是个好糊弄的人,所以他也没想着要改变什么,但他的幼子杨修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在杨修眼里,许多才能不如自己的人混得比自己好,最大的原因便是当今天子对杨家的偏见,他不服!
至于同样被陈群拉拢的袁家,倒不是指袁谭、袁尚的袁家。袁家四世三公,但在嫡庶上面也曾经发生了分歧,袁绍是庶出,袁术却是嫡出,也因此当时的袁家各有支持,分成了南北两方势力。现如今的袁家,袁谭、袁尚代表的是北方袁氏,而南方袁氏,也就是袁术那一支的代表另有其人,便是其子袁耀。
袁术称帝失败亡故以后,南阳袁氏的威势一落千丈,袁耀也由原来的“太子”变成了丧家之犬,几经波折过后叫人拿获送去了官府请赏。按理来说,叛逆家眷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袁耀的运气好,恰好赶上刘协的正妻甄宓临盆,再加上有荀彧、钟繇等人向刘协求情,刘协便饶了袁耀的性命。毕竟袁耀的本事平平,充其量也就是个公子哥,对刘协构不成什么威胁,杀不杀并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说袁耀的生死只在刘协一念之间,袁耀运气好,正好赶上刘协不想杀人的时候,这才捡了一条命。
不过虽然捡到了一条命,但过去的荣华富贵是远离袁耀了,为了生计,袁耀不得不放下架子,弃文从商,可他平日里就是个被人伺候的命,做买卖他是七窍通了六窍,唯有一窍不通,本钱赔光了不说,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万幸那时杨彪出手相助,替他还清了欠债以后又替在官府中谋了一个抄写文书的差事,这才救了袁耀的命。
对杨家,袁耀是感恩戴德,所以当杨修开口邀他共谋大事的时候,袁耀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答应了下来,虽然眼下的袁耀位卑职低,但平日里所接触的事情却是许多人都不能知晓的。有了袁耀的加入,只要不是十分机密的事情,陈群、杨修等人都能第一时间知晓。
除了杨修、袁耀外,陈群还拉拢了担任守卫皇宫西门的守将朱皓以及来自河北崔家的崔钧。朱皓的父亲是朝中名将朱儁的长子,朱儁死后,他也被刘协关照任命为西门守将,除他以外,那些当初董卓乱政时帮助过刘协的朝中老臣的子嗣都得到了刘协关照,其中王允之侄王凌,卢植之子卢毓,皇甫嵩之从子皇甫郦,再加上朱皓,这四人得到的关照最多,官位也是同辈人中最高的。
只是贪心不足蛇吞象,朱皓依旧对四人之中垫底的待遇感到不满,陈群稍微一拉拢,他就将陈群引为知己,决心跟着陈群“共谋大事”。
至于崔钧,又叫崔州平。当初随同诸葛亮一同投奔了刘备,后来刘备与朝廷为敌,意欲夺取朝廷的巴蜀,崔钧借口回乡探亲离开了刘备,这虽然让他撇清了与刘备的关系,但想要得到刘协的重用那就困难了。不管他离开刘备的目的是什么,刘协对世家子弟的警惕性都很高,尤其是崔钧当年跟着诸葛亮一起跟司马懿不对付,刘协既然重用了司马懿,对崔钧的来投自然也就不显得热情。
为了家族的未来,崔钧“忍气吞声”的留在了朝中为官,但等朝廷收复了河北,对于河北崔家的打击并没有因为崔钧而手下留情,这让崔钧感到极为不满,可那时大局已定,崔钧就是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忍着,否则只会惹来更加严重的打压。但忍是忍了,可心里那股怨气却一直都没有消散。陈群的拉拢,恰好是正中崔钧下怀。让崔钧做领头羊?崔钧不干!可若只是让崔钧负责敲敲边鼓,那崔钧还是很乐意的。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刘协并不知道自己的后方正有人准备兴风作浪,他此时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孙权以及刘备的身上。只要解决了这两个人,那大汉就会重归一统,自己可以说是完成了许多人想办又办不到的事情,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越是这种时候,越是需要戒骄戒躁,小心谨慎,刘协不止一次的提醒自己不可骄傲自满,也多亏了他还有这点清醒认识,这才不止于出了昏招。
现如今的大汉,早已不是董卓迁都长安时的弱不禁风,大部分州郡的重新归于朝廷治下,给了刘协结束乱世的底气。此番南下的兵马虽只有二十余万,但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