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行者玄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净土寺的大殿上,叮叮咚咚,煞是热闹。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庄严法会,而是一些儒生、道士,带着皮鼓响器等物前来挑战。
一大群看热闹的人蜂拥而至,有居士,也有普通百姓,将大殿围得水泄不通,议论声嗡嗡不绝。
好容易等到敲击结束,客人们在大殿正中坐定,一名年老的道士开口道:“郑大人,我等已如约前来,请问,是哪位法师出来与我等辩论?”
“法师就不必了吧。”郑善果半眯着眼睛笑道。
在众人困惑的目光中,他用手指了指佛前端坐蒲团上的小沙弥,介绍道:“这位小师父法号玄奘,是此次刚刚得度的沙弥。今日便由他来向诸位请教,如何?”
众人先是一愣,随即大笑起来——
“佛门难道就靠一个黄口小儿来撑门面吗?”
“今日当真是开了眼了!”
“这小儿只怕还在吃奶吧?”
……
其实,打从一进殿门,他们就注意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小沙弥了——他身着一袭桔红色僧衣,双手合什,端端正正地坐在佛前。供桌上的长明灯闪动着,把一张精致的小脸映照得如玉般明润,偏又流露出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庄严神色。
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对于殿门内外的嘈杂之声和轰然而至的挑战者们置若罔闻,恍如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一般。
这小和尚是谁?前来挑战的众人相互交换着眼色,各自在心里猜测着。
不过,他们毕竟是来辩论的,绝不至于被一个小孩子给弄分了心,是以没有多问。万万没有想到这小孩子竟会是辩论的对手!
不光前来挑战的儒生道士们七嘴八舌、肆意哄笑,就连那些拥挤在殿门外看热闹的远近各坊香客及闲散之人,也都惊异万分。他们看着这个小沙弥,议论纷纷。一时间,大殿内外便如市场一般,喧闹异常。
“阿弥陀佛!”一句清亮的佛号声恰于此时响了起来,虽显稚嫩,却极庄重,竟将一屋子的嗡嗡声都压了下去,“诸位檀越今日到此,要说的就是这些吗?”
全场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那个端坐于蒲团之上的小沙弥身上。
“如果只是这些,还请诸位免开尊口,以免污了圣人之名。”
这番话的效果当真是立竿见影,所有人都被震住了。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只有十一二岁的小沙弥,竟是如此的沉静淡然。他的眼神中没有因为众人的故意为难而怨恨,语气里也没有对挑战者的鄙夷之处,一举一动磊落大方,竟似修持多年的高僧大德一般,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叹。
人们不再哄笑,几位年长者甚至面露惭愧之色。
却见这小沙弥默默地站起身来,环顾四周,一双清澈如水的眸子里,仿佛有一股微压,所到之处,一片寂静。
“小僧法号玄奘,”他再度开口,“诸位檀越今日到此,便是与佛有缘。现在,就由小僧来为诸位宣讲佛法正道。”
言罢合什行礼,又缓缓坐了下去。
现场一片寂静,莫说是前来挑战的人,便是郑善果大人和净土寺众僧也都不禁暗暗纳罕。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法讲的是什么?要我们相信什么?说到底,佛法让我们相信的是诸佛的智慧。而这个智慧就是我们所说的如来藏、自性、一实境界……”
佛前的小沙弥侃侃而谈,声音清晰,条分缕析,挥洒自如。站在殿门外看热闹的人却已悄声打听了起来——
“这小和尚是哪来的?”
“没听刚才郑大人说吗?是刚刚得度的,法号玄奘。”
“郑大人好眼力,这小师父风骨不凡,有龙象之态啊。”
……
殿外旁听的居士们啧啧称叹,而殿内挑战之人,也是张口结舌,心中迷闷若失,并为自己方才表现出的失态狂傲而深自惭愧。
待玄奘讲完,四座竟是一片寂静。
沉默良久,领头的年长道士才勉强开口道:“小师父申述经文,畅舒义理,确是令人不胜钦敬之至。”
玄奘礼貌地合掌致谢。
“然《孝经》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沙门削发出家,岂不是有违孝道吗?”
这便是开始问难了,玄奘答道:“沙门削发出家,正是以清净朴素之身,弘扬无上大道,这叫做立身行道。先生虽不削发,不也是出家之人吗?”
一儒生开口道:“圣人云,‘不知生,焉知死?’如果忘却活着的意义,在短暂的人生中苦苦思索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追求只有到了黄泉之下才可能得到的冥冥之福,这又怎么能说,是对自然之道的真正体现呢?何况你们佛家喜欢讲苦,认为人生都是苦的,岂不是让人觉得很没意思?”
这番言语虽不甚客气,却是正规问难时的语气。显然,他们已经把这个小沙弥当作正式论战的对手,而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
玄奘正容答道:“人之一生,各有追求,有的人喜欢荣华富贵,但是,财富虽多,聚而必散,便如电光火闪,一耀即逝,到头来终是一个空字。世人迷惑其中,不能自拔,实为可悯。《老子》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那些真正迷途难返的‘下士’,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听到这里,殿外旁听的居士们都不禁笑了起来。
“说到苦,佛陀最根本的教化确是‘苦、集、灭、道’,然讲的是苦,目标却是教我们如何离苦。佛法虽以人生的苦难出发,却不是为了让我们痛苦。反而,是为了引我们走向平安、坦然、喜乐……若非如此,佛陀也就不必一再向我们宣讲‘极乐世界’了。”
“你这小和尚说得倒好听,”另一儒生不耐烦地冷哼一声,道,“可问题是你们这佛菩萨根本就不灵!去年科举之前,我拜了很长时间的佛,结果还是没有考中。小师父你倒是说说看,这佛菩萨拜来又有何用?”
此言一出,底下又是一片嗡嗡之声,要知道民间信仰,向来都是最注重灵验的。
玄奘看着这个儒生,明净的小脸上露出不解的神色:“原来先生以为,学佛之人都在同佛陀做交易,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把不属于你的东西拿给你,佛菩萨岂不是跟强盗一样了?”
这一次不光是众位居士,就连那些临时凑过来看热闹的,听得此言,也都哄笑起来,还有人当场大声叫好。
“再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先生又怎知你没有考取,没有做官,不是佛菩萨对你的格外关照呢?”
说到这里,玄奘不可遏制地想起了父亲——
如果父亲不当官,命运当会完全不同吧?人生的际遇谁又能提前得知呢?
众人见这孩子忽然间神色黯然,刚刚还侃侃而言的自信被眉眼间的淡淡萧疏所替代,这份与一个冲龄少年绝不相合的落寞出现在这个小小孩童的身上,竟使其有了几分飘然出尘的风流。
再看前来挑战的人,个个神色尴尬。他们此次前来,原本准备充分,还有一些为难的话要说。但不知为何,在这个年幼的沙弥面前,却都只是张了张口,竟然说不出来。知道己方气势已失,若再强行辩论已毫无意趣,且不说若赢不了场面难看,就算勉强赢了,只怕也会被人说成是恃强凌弱,索性一起离座,拜伏在地,道:
“想不到净土寺还有如此人才,我等认输。”
两个月后,嵩山少林寺来了个僧人,奉师命邀请慧景法师前往少林寺讲经说法。
高僧在各个寺院轮番讲经,这在佛教界是常有的事,景法师自是一口答应。
那位前来邀约的僧人又说道:“弟子来时,方丈还有交代,听说景法师新近收了一位得意弟子,甫一出家,便名声鹊起。方丈叫弟子顺便问一下,可否让那位师兄也随法师同去呢?”
做师父的都喜欢听别人称赞自己的徒弟,身为高僧的慧景法师自然也不例外,谦逊几句后,便很高兴地答应下来。
从洛阳到嵩山的这条官道,玄奘已是第二次走了,记得长捷兄长当初带他到洛阳净土寺,走的就是这条道。时光如梭,一晃已经三年过去了。
玄奘的家原本就在嵩岳大道的边上,这里也是连接两京的必经之路。幼年时期的他,曾无数次地站在这条人流蜂拥的官道上,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沿街走过。
当然,更多的时候,他坐在自己的家门口,看着过往僧人呢喃着梵语,诵祷而来又布道而去……
如今,自己也成了走在这条道上的僧人中的一员,人生的际遇真是奇妙……
知客师父领着师徒二人穿过宽敞的院落,玄奘一路走,一路好奇地看着数百名身着短褐的武僧们挥舞着长棍在院中练武,感声震天。
“贵寺年轻僧徒众多,很是兴旺啊。”景法师赞叹道。
“这都是佛陀的庇护。”知客师父谦逊地答道。
玄奘的兴趣始终在经书上,刚一安顿下来便真奔藏经楼。
在他看来,作为洛阳四大道场之一的净土寺,经书已经够多,这座山间佛寺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但既然来了,看看总是好的。
一进楼,他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这里的藏经量比净土寺多出数倍!其中有很多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那些层层叠叠的典籍可着实将他吓了一跳!
“真想不到,少林寺居然有如此多的藏书!”玄奘深吸一口气,感叹道。
“当年魏武帝、周武帝两次灭佛,致使大量经藏被焚毁。少林寺因有武僧护卫,算是受害最轻的了。”看守经藏的海忏师父热情地向他介绍,“当时,其他寺院的僧人为使经典不致流失毁灭,也将一些重要典籍秘密运到少林保存起来。因此,这里的很多经书都是孤本。”
玄奘赞叹不已:“我当少林功夫只是强身健体,原来竟有护法之用,真是太了不起了!”
走了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弟子听说,少林寺有个甘露台,后魏三藏菩提流支大师曾在那里译经?”
“小师兄说的没错,”海忏师父道,“不过,在甘露台译经的可不止菩提流支大师一人,还有比他更早的勒那摩提大师以及后来的佛陀扇多大师,他们都来自佛国天竺。另外,西台还是跋陀禅师宴坐之所。不客气的说,我们少林甘露台可算是中原地区修习禅观及译经的宝地了。”
“阿弥陀佛,”玄奘不禁神往道,“如此殊胜之地,不知弟子可有福份去瞻礼吗?”
“去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海忏的目光黯淡了下去。
“有什么不妥吗?”玄奘问。
“小师兄有所不知,”海忏解释道,“年前山上来了个疯子,成天在甘露台上喝酒睡觉,观星唱曲,弟子们好言劝他换个地方,他不仅不听,嘴里还不干不净的。此人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也不好对他用强。方丈说,我佛慈悲,就由他去吧。”
玄奘不禁哑然失笑,少林寺有如此多的武僧,竟拿一个疯子毫无办法,想想倒也可敬!
“弟子想上山瞻礼先贤译经之所,顺便看看那个让诸位大师头痛的怪人到底是谁,说不定弟子与他宿世有缘,能劝得动他呢。”
海忏法师摇头道:“还是别去招惹那个疯子的好,这几日尊师在本寺讲经,寺中僧徒都去听讲。小师兄年纪小,身子又单薄,独自前去,倘若不小心吃了亏,少林寺也脱不了干系。你若真想四处走走,倒不妨去达摩洞看看,那里是达摩祖师当年修行面壁之所,也是很殊胜的地方。”
听到达摩祖师的名字,玄奘忍不住想起关于禅宗起源的那段公案:“当年佛祖在西天灵鹫山说法,天雨蔓陀罗华,佛陀拈花示众,摩诃迦叶尊者会心一笑。以心传心,因而得传佛陀真义。”
“原来小师兄也知道这个典故,”海忏法师高兴地说道,“灵鹫山大法会后,迦叶尊者接过佛陀殊妙法门,依次相传,灯灯相续,传到菩提达摩祖师,已是第二十八代。”
“可是弟子不明白,既是禅宗法脉,因何因缘到得中土?又为何要在岩洞中修行?”
海忏法师轻叹一声:“这件事说来话长,小师兄你得坐下来,容我慢慢讲给你听。”
这是一个颇长的故事,幸运的是,海忏海师很善于讲故事……
菩提达摩是南印度香至王国的僧人,年轻时拜入高僧般若多罗门下,学习佛法。般若多罗临寂灭时,嘱咐他将来到中土震旦传法。
“那里有高明之士,可以堪当法器吗?”达摩问。
“那里能够获得菩提觉悟的人,不可胜数,”般若多罗对弟子说,“你到那里后,不要在南方停留,那里的人修道拜佛,不过是为了追求功利,纵然他们接受你,也不可久留。”
“那么我应该到哪里去弘法呢?”达摩问。
“去北方,有两棵桂树的地方,便是你的弘法之地。”般若多罗说。
般若多罗圆寂后,达摩在南印度又行化几十年,折服了不少宗门学说,但他始终记得师父要他东去弘法之事。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一支海上商队,搭船沿海路出南天竺,一直来到了中国广州。
当时的南中国,正处于梁武帝肖衍统治时期。肖衍对佛教虔诚笃信,如痴如迷,他不仅大兴塔寺,精研教理,还亲自前往同泰寺讲经说法,更有甚者三次舍身入寺,每次都是大臣们出重金为他赎身才肯回宫。
历史上好佛并精通教义的皇帝并不罕见,但像肖衍这样极端的却着实少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佛教在肖衍的支持下,达到了全盛。
达摩自然也听说了这个以护法自居的中国皇帝,并接到梁武帝的盛情邀请,他满怀希望,来到了繁华富丽的金陵。
梁武帝设大礼迎接远道而来的天竺高僧,一见面便诉说了自己在弘扬佛法方面的功绩,颇为得意地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化僧众,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一听,还真应了师父那句“那里的人好功德”的话了!显然,梁武帝满腔热情,就等着这位来自西天佛国的和尚给他一个功德衔儿。
然而出身王族的达摩却不懂得投君所好,他冷冷地回答:“并无功德。”
这句话对肖衍不啻当头一棒!几乎将他打晕。沉默良久,方才沉声问道:“怎会没有功德?”
达摩答道:“陛下所修,不过是些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像随身而动的影子一般虚幻不实,哪里谈得上什么功德!”
“那么,什么才是真功德?”武帝追问。
“不染烦恼,圆融妙净,身心中一切念头空空寂寂,这样的功德,是不能仅仅靠在世俗间作些善事就能求得到的。”达摩回答道。
看到达摩所说,与自己想的越来越远,武帝干脆岔开话头,又问:“什么是佛家最高的第一义谛?”
“空空荡荡,本来就没有什么第一圣谛!”
“无圣无谛,那么对着朕说话的是谁?”
问这话时,肖衍心头已是强压火气。他想,你把我全否定了,却又说什么“无圣”,那么你又是谁呢?你否定我,难道不是为了证明你自己更高妙吗?
不想达摩的回答更是匪夷所思:“不认识。”
到了这一步,谈话显然无法再进行下去了,肖衍一气之下将达摩赶出了金陵。
听到这里,玄奘抬眼望着远方如黛的群山,默然无语。
海忏法师叹道:“说起来也是这梁武帝没福啊,学佛拜佛那般虔敬,真正的大菩萨来了,他却又视而不见。”
玄奘摇头道:“弟子以为,这不关福报的事,是那个皇帝没有慧根,他太执著于功德相了。佛法真谛本是心无挂碍,而执著却是完全的悖离。”
“可不是?”海忏法师道,“说起虔敬事佛,只怕这世间再没有谁能比得上梁武帝了吧?只可惜慧根这东西,说起来似乎挺虚的,没有还真是不行!”
这是当然的,玄奘想,那是佛教最核心的东西,绝不是用精美华丽的表面形式就可以修饰和替代的。
达摩祖师没有在这位痴迷佛教的皇帝身上看到慧根,他在繁华富丽的装饰下,只看到了一些很空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便如闪电,亮时,或许能一时耀人眼目;灭时,便立即归于黑暗。
由于得罪了皇帝,达摩祖师要渡长江,连船只都没有,不少人都等着看这个怪和尚的笑话,可谁知祖师一点儿都不在意,只将手中竹杖往脚下一放,就忽忽地漂过江面,到对岸去了……
“他去了少林寺?”玄奘问。
“不错!”海忏法师道,“后面的故事还长着呢,小师兄且听我慢慢讲来。”
那一天,少林寺钟鼓齐鸣,香烟缭绕,云板之声不绝于耳,近千名寺僧齐聚山门外,躬身迎接远道而来的梵僧。
达摩祖师被迎进大雄宝殿,礼佛完毕,只见大殿外,里三层外三层全都站满了人,钟磬法器,响砌云霄。
这么大的场面,以前可从未见过,由此可见中原人的福报及慧根,祖师心中自是欢喜万分。
而更让达摩高兴的,是少林寺山门前的那两棵桂树,令他一下子想起师父临终前要他东去传法的话来。当时师父不是说,他要去的地方有两株桂树吗?
然而,当达摩祖师被安排宣讲大乘精要时,却遭到强烈的反弹。
殿门外时时传来旁听的居士们不满的叫声——
“简直不可能!什么‘烦恼会生如来’?怎么生?我们一大堆的烦恼,怎么就没见过如来?”
“世尊不是说过,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吗?怎么现在却叫我们只要观心,制三毒,就可以解脱了?这是什么妖言惑众啊?”
“什么‘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全都搞糊涂了,我们不信!”
几天的讲解,四众弟子中除极少数外,多数都合十离开,法会变得冷冷清清,更有激烈份子在外叫嚣。
“小师兄你说说看,辛辛苦苦东来传法,却落得这样的结果,达摩祖师心里能不难过吗?当然要一走了之了。”海忏法师说道。
“我想祖师心中并不难过,”玄奘道,“他是一个智者,知道众生只不过是因一时的无知而起错觉。如果你没有悟性,又如何能让悟性替你作主?让众生相信自己就是未来佛,这需要时间,这道理祖师焉能不知?”
玄奘的目光透过藏经楼的窗棂望向远方,他在想,为什么众生会产生误会?他们以为开悟以后,就是一个活神仙了!其实,开悟前后,你还是你,并没有什么三头六臂的神功。然而如果你是个实修的行者,你会在山山水水的跋涉中,在心灵的旅程中,真实不虚地看到内在的自己!这个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以及佛与魔的挣扎,都是让你放下来的旅程。坎坷与磨砺驱使你走向冷静,这一切正是你将来悟见本性的泉源啊!
“达摩祖师已知少林寺不可久留,不用众人赶他,他也要离开少林寺了,”海忏法师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但他没有离开少室山,因为他还记得师尊的预言,少林前门的两株嫩桂,不正代表着他的法脉要在这里落根吗?他怎可因一时受挫,就远走高飞了呢?”
“所以,他就到山岩洞中落脚?”玄奘问道。
“不错,”海忏法师道,“祖师很会挑地方,那个洞形状奇特,洞内很浅,四周岩壁密不透风,即安全又隐密,真是一个天然宝洞!这么好的闭关之风水,真不知以前为何从没被人发现过!”
“这就是缘,”玄奘道,“达摩祖师与此洞有缘。”
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出很远,仿佛看祖师在山间采集松枝茅草、葛藤根草,做成一只扫帚,一番清扫之后,祖师又端来一个麻骨石磴,置于石壁之下,然后,面向三方石壁,跏跌而坐,以做壁观,同时等待有缘人前来,续传法嗣……
这一坐就是九年,直到那个叫神光的修行人来到这里。
天还未亮,玄奘便已穿行在嵩山朝雾弥漫的丛林里,沿着满是落叶的石阶,朝山后的达摩洞走去。
正是寒露满地的深秋,林中松风飘飘如韵,石下清泉潺潺有声,山间浮云绕青峰之顶,峰顶明月照嫩桂之容。
玄奘一路走,一路为嵩山的美景感叹着,很快他就看到了那个神奇的洞穴。
那是一个天然石洞,位于寺院后山一座形如火龙般的石岩下,岩上陡峭如削,洞口两旁被丛生的树木半掩,那些灌木长年在此保护着这个天然洞穴,使之仿如神仙洞府,大有出尘之气。
玄奘的脑子里再次闪过昨天夜里海忏法师为他讲的那个故事。
众生不知道,其实开悟并不稀奇,开悟后的人也绝非神仙。然这开悟的过程,却如同一场探险寻宝,那精彩又惊险的旅程,才是最珍贵的。
达摩祖师怎么会怪罪众生的无知呢?如果众生都是有知的,又何劳祖师万里迢迢,经过三年苦行才到震旦来播种?
想到这里,玄奘心中一动——是啊!他来这里干什么?他自然是为你我而来。然佛菩萨也一直都无处不在,为何众生就是收不到呢?
因为你心外求法了!
突如其来的声音,一直进入他的脑中,倒让他吃了一惊!
他这才注意到,自己已经走到洞口,正站在那三面洞壁前。外面,一缕阳光透过灌木,将点点光影洒在他的脸上,就像阳光温暖的亲吻。
他思索着那个声音,感觉有一位慈祥的智者,一直走入他的内心,在对他循循善诱——
孩子,因为你离开了本性,所以佛性与佛性之间的光,你无法接收。你离自己越来越远,佛力也难为。但你也不必担忧,如果你深信因果,时时拂拭心中的尘埃的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个道理你是懂的。
玄奘心中困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是的孩子,当你的六识随境而走时,你要记得“回家”。这个“家”,便是你的本庙本宗,它是不动的本智,是绝对的当下。无论你的六识不小心跑到哪里去了,都没有关系,记得回来就行了。也许你会走走停停,那也不要害怕,记得回来……
智者的声音渐渐远去,只留下少年玄奘,望着深陷壁中的身影,伫立良久,默然无语。
他的目光又转向影前那只破旧的草蒲团,那里,是祖师一坐九年的地方。
他的头发和胡须遮盖住了面庞,他的影子印进了石壁,鸟儿衔来枝叶,在他头上做巢育雏,他却浑然不觉。
这一切都在那个冬天被改变。
那一天,一个叫做神光的僧人,带着一颗不安的心来到达摩洞前,请求拜师。
达摩依然端坐洞中,并不理会。于是,年轻的求道者就在洞外彻夜站立。
那段日子,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将整个嵩山变成了一座银色的山,神光伫立雪中,一动不动……
一夜过后,雪已没膝。达摩看着这个几乎被冻僵的雪人,终于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为何事?”
神光双手合十,虔诚地答道:“弟子为求法而来,恳请师父慈悲,开甘露门,广度众生!”
达摩微微一哂,道:“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更有佛陀布发掩泥、投崖饲虎。所谓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说到这里,祖师带着几分嘲弄的目光看着这个年轻的求道者,问:“你又是谁?诸佛无上的妙法,岂是你这等小德小智,轻心慢心,三言两语就能得到的?”
听了这番话,神光什么也不说,只是取出随身护刀,轻轻一挥,便将自己的左臂斩下!
鲜红的血,溅洒在白色的雪地上,映着求道者坚忍的目光。
神光的举动显然出乎达摩的意料,他略显讶异地看了看这个年轻人,来中原已经很久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执著求道的僧人。他明白,他遇到了真正的法器。
“诸佛最初求道,为法而忘形。你今断臂求法,也可算做真心。我便为你易名为慧可。”祖师说。
虽然从“慧可”就个名字中,隐隐透出了几分无奈,但神光知道,达摩收他做弟子了。
年轻人的脸上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他问师尊:“诸佛的法印,我也可以听闻得到吗?”
“诸佛法印,不是别人能够给你的。”达摩答道。
慧可闻言一怔,当即请求:“我心未安,乞师为我安心。”
“好,你将心拿来,我替你安!”祖师很干脆地说道。
慧可再次怔住,思忖良久,方才诅丧地说道:“觅心了不可得。”
慧可当时不知,这一句“觅心了不可得”,正是他用心、用力、用尽累生累劫的修行,才明了的一句真言!
达摩祖师立即回应他道:“我已经为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当下大悟。至此,他才终于找到了自己!
也就在这一刻,明心见性的禅宗的种子,便落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并迅速生根发芽。
玄奘走过去,像达摩一样跏趺而坐,双目微闭,静静地感受着祖师修行的不可思议……
一转眼,玄奘已在少林寺住了一个多月,他还是掂记着古德译经的甘露台,终于在一日早课后,向景法师提出要去瞻礼。法师知他素有慧根,只嘱咐了几句就让他去了。
甘露台上果然有一个人,三十出头,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翘着腿,半卧半坐在台子上,正怡然自得地饮酒。
这就是那个让全寺僧众都无可奈何的怪人了吧?玄奘不禁微微一笑,加快了脚步。
现在他已经知道,此人名叫何弘达,来少林寺上香的居士们没有不知道他的。
译经台,自然是与译经有关的,那些来自远方的译经高僧,为此台注入了神奇的力量,令人一见之下,顿生崇敬之意。
玄奘便是如此,他也不... -->>
净土寺的大殿上,叮叮咚咚,煞是热闹。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庄严法会,而是一些儒生、道士,带着皮鼓响器等物前来挑战。
一大群看热闹的人蜂拥而至,有居士,也有普通百姓,将大殿围得水泄不通,议论声嗡嗡不绝。
好容易等到敲击结束,客人们在大殿正中坐定,一名年老的道士开口道:“郑大人,我等已如约前来,请问,是哪位法师出来与我等辩论?”
“法师就不必了吧。”郑善果半眯着眼睛笑道。
在众人困惑的目光中,他用手指了指佛前端坐蒲团上的小沙弥,介绍道:“这位小师父法号玄奘,是此次刚刚得度的沙弥。今日便由他来向诸位请教,如何?”
众人先是一愣,随即大笑起来——
“佛门难道就靠一个黄口小儿来撑门面吗?”
“今日当真是开了眼了!”
“这小儿只怕还在吃奶吧?”
……
其实,打从一进殿门,他们就注意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小沙弥了——他身着一袭桔红色僧衣,双手合什,端端正正地坐在佛前。供桌上的长明灯闪动着,把一张精致的小脸映照得如玉般明润,偏又流露出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庄严神色。
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对于殿门内外的嘈杂之声和轰然而至的挑战者们置若罔闻,恍如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一般。
这小和尚是谁?前来挑战的众人相互交换着眼色,各自在心里猜测着。
不过,他们毕竟是来辩论的,绝不至于被一个小孩子给弄分了心,是以没有多问。万万没有想到这小孩子竟会是辩论的对手!
不光前来挑战的儒生道士们七嘴八舌、肆意哄笑,就连那些拥挤在殿门外看热闹的远近各坊香客及闲散之人,也都惊异万分。他们看着这个小沙弥,议论纷纷。一时间,大殿内外便如市场一般,喧闹异常。
“阿弥陀佛!”一句清亮的佛号声恰于此时响了起来,虽显稚嫩,却极庄重,竟将一屋子的嗡嗡声都压了下去,“诸位檀越今日到此,要说的就是这些吗?”
全场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那个端坐于蒲团之上的小沙弥身上。
“如果只是这些,还请诸位免开尊口,以免污了圣人之名。”
这番话的效果当真是立竿见影,所有人都被震住了。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只有十一二岁的小沙弥,竟是如此的沉静淡然。他的眼神中没有因为众人的故意为难而怨恨,语气里也没有对挑战者的鄙夷之处,一举一动磊落大方,竟似修持多年的高僧大德一般,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叹。
人们不再哄笑,几位年长者甚至面露惭愧之色。
却见这小沙弥默默地站起身来,环顾四周,一双清澈如水的眸子里,仿佛有一股微压,所到之处,一片寂静。
“小僧法号玄奘,”他再度开口,“诸位檀越今日到此,便是与佛有缘。现在,就由小僧来为诸位宣讲佛法正道。”
言罢合什行礼,又缓缓坐了下去。
现场一片寂静,莫说是前来挑战的人,便是郑善果大人和净土寺众僧也都不禁暗暗纳罕。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法讲的是什么?要我们相信什么?说到底,佛法让我们相信的是诸佛的智慧。而这个智慧就是我们所说的如来藏、自性、一实境界……”
佛前的小沙弥侃侃而谈,声音清晰,条分缕析,挥洒自如。站在殿门外看热闹的人却已悄声打听了起来——
“这小和尚是哪来的?”
“没听刚才郑大人说吗?是刚刚得度的,法号玄奘。”
“郑大人好眼力,这小师父风骨不凡,有龙象之态啊。”
……
殿外旁听的居士们啧啧称叹,而殿内挑战之人,也是张口结舌,心中迷闷若失,并为自己方才表现出的失态狂傲而深自惭愧。
待玄奘讲完,四座竟是一片寂静。
沉默良久,领头的年长道士才勉强开口道:“小师父申述经文,畅舒义理,确是令人不胜钦敬之至。”
玄奘礼貌地合掌致谢。
“然《孝经》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沙门削发出家,岂不是有违孝道吗?”
这便是开始问难了,玄奘答道:“沙门削发出家,正是以清净朴素之身,弘扬无上大道,这叫做立身行道。先生虽不削发,不也是出家之人吗?”
一儒生开口道:“圣人云,‘不知生,焉知死?’如果忘却活着的意义,在短暂的人生中苦苦思索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追求只有到了黄泉之下才可能得到的冥冥之福,这又怎么能说,是对自然之道的真正体现呢?何况你们佛家喜欢讲苦,认为人生都是苦的,岂不是让人觉得很没意思?”
这番言语虽不甚客气,却是正规问难时的语气。显然,他们已经把这个小沙弥当作正式论战的对手,而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
玄奘正容答道:“人之一生,各有追求,有的人喜欢荣华富贵,但是,财富虽多,聚而必散,便如电光火闪,一耀即逝,到头来终是一个空字。世人迷惑其中,不能自拔,实为可悯。《老子》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那些真正迷途难返的‘下士’,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听到这里,殿外旁听的居士们都不禁笑了起来。
“说到苦,佛陀最根本的教化确是‘苦、集、灭、道’,然讲的是苦,目标却是教我们如何离苦。佛法虽以人生的苦难出发,却不是为了让我们痛苦。反而,是为了引我们走向平安、坦然、喜乐……若非如此,佛陀也就不必一再向我们宣讲‘极乐世界’了。”
“你这小和尚说得倒好听,”另一儒生不耐烦地冷哼一声,道,“可问题是你们这佛菩萨根本就不灵!去年科举之前,我拜了很长时间的佛,结果还是没有考中。小师父你倒是说说看,这佛菩萨拜来又有何用?”
此言一出,底下又是一片嗡嗡之声,要知道民间信仰,向来都是最注重灵验的。
玄奘看着这个儒生,明净的小脸上露出不解的神色:“原来先生以为,学佛之人都在同佛陀做交易,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把不属于你的东西拿给你,佛菩萨岂不是跟强盗一样了?”
这一次不光是众位居士,就连那些临时凑过来看热闹的,听得此言,也都哄笑起来,还有人当场大声叫好。
“再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先生又怎知你没有考取,没有做官,不是佛菩萨对你的格外关照呢?”
说到这里,玄奘不可遏制地想起了父亲——
如果父亲不当官,命运当会完全不同吧?人生的际遇谁又能提前得知呢?
众人见这孩子忽然间神色黯然,刚刚还侃侃而言的自信被眉眼间的淡淡萧疏所替代,这份与一个冲龄少年绝不相合的落寞出现在这个小小孩童的身上,竟使其有了几分飘然出尘的风流。
再看前来挑战的人,个个神色尴尬。他们此次前来,原本准备充分,还有一些为难的话要说。但不知为何,在这个年幼的沙弥面前,却都只是张了张口,竟然说不出来。知道己方气势已失,若再强行辩论已毫无意趣,且不说若赢不了场面难看,就算勉强赢了,只怕也会被人说成是恃强凌弱,索性一起离座,拜伏在地,道:
“想不到净土寺还有如此人才,我等认输。”
两个月后,嵩山少林寺来了个僧人,奉师命邀请慧景法师前往少林寺讲经说法。
高僧在各个寺院轮番讲经,这在佛教界是常有的事,景法师自是一口答应。
那位前来邀约的僧人又说道:“弟子来时,方丈还有交代,听说景法师新近收了一位得意弟子,甫一出家,便名声鹊起。方丈叫弟子顺便问一下,可否让那位师兄也随法师同去呢?”
做师父的都喜欢听别人称赞自己的徒弟,身为高僧的慧景法师自然也不例外,谦逊几句后,便很高兴地答应下来。
从洛阳到嵩山的这条官道,玄奘已是第二次走了,记得长捷兄长当初带他到洛阳净土寺,走的就是这条道。时光如梭,一晃已经三年过去了。
玄奘的家原本就在嵩岳大道的边上,这里也是连接两京的必经之路。幼年时期的他,曾无数次地站在这条人流蜂拥的官道上,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沿街走过。
当然,更多的时候,他坐在自己的家门口,看着过往僧人呢喃着梵语,诵祷而来又布道而去……
如今,自己也成了走在这条道上的僧人中的一员,人生的际遇真是奇妙……
知客师父领着师徒二人穿过宽敞的院落,玄奘一路走,一路好奇地看着数百名身着短褐的武僧们挥舞着长棍在院中练武,感声震天。
“贵寺年轻僧徒众多,很是兴旺啊。”景法师赞叹道。
“这都是佛陀的庇护。”知客师父谦逊地答道。
玄奘的兴趣始终在经书上,刚一安顿下来便真奔藏经楼。
在他看来,作为洛阳四大道场之一的净土寺,经书已经够多,这座山间佛寺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但既然来了,看看总是好的。
一进楼,他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这里的藏经量比净土寺多出数倍!其中有很多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那些层层叠叠的典籍可着实将他吓了一跳!
“真想不到,少林寺居然有如此多的藏书!”玄奘深吸一口气,感叹道。
“当年魏武帝、周武帝两次灭佛,致使大量经藏被焚毁。少林寺因有武僧护卫,算是受害最轻的了。”看守经藏的海忏师父热情地向他介绍,“当时,其他寺院的僧人为使经典不致流失毁灭,也将一些重要典籍秘密运到少林保存起来。因此,这里的很多经书都是孤本。”
玄奘赞叹不已:“我当少林功夫只是强身健体,原来竟有护法之用,真是太了不起了!”
走了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弟子听说,少林寺有个甘露台,后魏三藏菩提流支大师曾在那里译经?”
“小师兄说的没错,”海忏师父道,“不过,在甘露台译经的可不止菩提流支大师一人,还有比他更早的勒那摩提大师以及后来的佛陀扇多大师,他们都来自佛国天竺。另外,西台还是跋陀禅师宴坐之所。不客气的说,我们少林甘露台可算是中原地区修习禅观及译经的宝地了。”
“阿弥陀佛,”玄奘不禁神往道,“如此殊胜之地,不知弟子可有福份去瞻礼吗?”
“去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海忏的目光黯淡了下去。
“有什么不妥吗?”玄奘问。
“小师兄有所不知,”海忏解释道,“年前山上来了个疯子,成天在甘露台上喝酒睡觉,观星唱曲,弟子们好言劝他换个地方,他不仅不听,嘴里还不干不净的。此人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也不好对他用强。方丈说,我佛慈悲,就由他去吧。”
玄奘不禁哑然失笑,少林寺有如此多的武僧,竟拿一个疯子毫无办法,想想倒也可敬!
“弟子想上山瞻礼先贤译经之所,顺便看看那个让诸位大师头痛的怪人到底是谁,说不定弟子与他宿世有缘,能劝得动他呢。”
海忏法师摇头道:“还是别去招惹那个疯子的好,这几日尊师在本寺讲经,寺中僧徒都去听讲。小师兄年纪小,身子又单薄,独自前去,倘若不小心吃了亏,少林寺也脱不了干系。你若真想四处走走,倒不妨去达摩洞看看,那里是达摩祖师当年修行面壁之所,也是很殊胜的地方。”
听到达摩祖师的名字,玄奘忍不住想起关于禅宗起源的那段公案:“当年佛祖在西天灵鹫山说法,天雨蔓陀罗华,佛陀拈花示众,摩诃迦叶尊者会心一笑。以心传心,因而得传佛陀真义。”
“原来小师兄也知道这个典故,”海忏法师高兴地说道,“灵鹫山大法会后,迦叶尊者接过佛陀殊妙法门,依次相传,灯灯相续,传到菩提达摩祖师,已是第二十八代。”
“可是弟子不明白,既是禅宗法脉,因何因缘到得中土?又为何要在岩洞中修行?”
海忏法师轻叹一声:“这件事说来话长,小师兄你得坐下来,容我慢慢讲给你听。”
这是一个颇长的故事,幸运的是,海忏海师很善于讲故事……
菩提达摩是南印度香至王国的僧人,年轻时拜入高僧般若多罗门下,学习佛法。般若多罗临寂灭时,嘱咐他将来到中土震旦传法。
“那里有高明之士,可以堪当法器吗?”达摩问。
“那里能够获得菩提觉悟的人,不可胜数,”般若多罗对弟子说,“你到那里后,不要在南方停留,那里的人修道拜佛,不过是为了追求功利,纵然他们接受你,也不可久留。”
“那么我应该到哪里去弘法呢?”达摩问。
“去北方,有两棵桂树的地方,便是你的弘法之地。”般若多罗说。
般若多罗圆寂后,达摩在南印度又行化几十年,折服了不少宗门学说,但他始终记得师父要他东去弘法之事。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一支海上商队,搭船沿海路出南天竺,一直来到了中国广州。
当时的南中国,正处于梁武帝肖衍统治时期。肖衍对佛教虔诚笃信,如痴如迷,他不仅大兴塔寺,精研教理,还亲自前往同泰寺讲经说法,更有甚者三次舍身入寺,每次都是大臣们出重金为他赎身才肯回宫。
历史上好佛并精通教义的皇帝并不罕见,但像肖衍这样极端的却着实少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佛教在肖衍的支持下,达到了全盛。
达摩自然也听说了这个以护法自居的中国皇帝,并接到梁武帝的盛情邀请,他满怀希望,来到了繁华富丽的金陵。
梁武帝设大礼迎接远道而来的天竺高僧,一见面便诉说了自己在弘扬佛法方面的功绩,颇为得意地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化僧众,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一听,还真应了师父那句“那里的人好功德”的话了!显然,梁武帝满腔热情,就等着这位来自西天佛国的和尚给他一个功德衔儿。
然而出身王族的达摩却不懂得投君所好,他冷冷地回答:“并无功德。”
这句话对肖衍不啻当头一棒!几乎将他打晕。沉默良久,方才沉声问道:“怎会没有功德?”
达摩答道:“陛下所修,不过是些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像随身而动的影子一般虚幻不实,哪里谈得上什么功德!”
“那么,什么才是真功德?”武帝追问。
“不染烦恼,圆融妙净,身心中一切念头空空寂寂,这样的功德,是不能仅仅靠在世俗间作些善事就能求得到的。”达摩回答道。
看到达摩所说,与自己想的越来越远,武帝干脆岔开话头,又问:“什么是佛家最高的第一义谛?”
“空空荡荡,本来就没有什么第一圣谛!”
“无圣无谛,那么对着朕说话的是谁?”
问这话时,肖衍心头已是强压火气。他想,你把我全否定了,却又说什么“无圣”,那么你又是谁呢?你否定我,难道不是为了证明你自己更高妙吗?
不想达摩的回答更是匪夷所思:“不认识。”
到了这一步,谈话显然无法再进行下去了,肖衍一气之下将达摩赶出了金陵。
听到这里,玄奘抬眼望着远方如黛的群山,默然无语。
海忏法师叹道:“说起来也是这梁武帝没福啊,学佛拜佛那般虔敬,真正的大菩萨来了,他却又视而不见。”
玄奘摇头道:“弟子以为,这不关福报的事,是那个皇帝没有慧根,他太执著于功德相了。佛法真谛本是心无挂碍,而执著却是完全的悖离。”
“可不是?”海忏法师道,“说起虔敬事佛,只怕这世间再没有谁能比得上梁武帝了吧?只可惜慧根这东西,说起来似乎挺虚的,没有还真是不行!”
这是当然的,玄奘想,那是佛教最核心的东西,绝不是用精美华丽的表面形式就可以修饰和替代的。
达摩祖师没有在这位痴迷佛教的皇帝身上看到慧根,他在繁华富丽的装饰下,只看到了一些很空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便如闪电,亮时,或许能一时耀人眼目;灭时,便立即归于黑暗。
由于得罪了皇帝,达摩祖师要渡长江,连船只都没有,不少人都等着看这个怪和尚的笑话,可谁知祖师一点儿都不在意,只将手中竹杖往脚下一放,就忽忽地漂过江面,到对岸去了……
“他去了少林寺?”玄奘问。
“不错!”海忏法师道,“后面的故事还长着呢,小师兄且听我慢慢讲来。”
那一天,少林寺钟鼓齐鸣,香烟缭绕,云板之声不绝于耳,近千名寺僧齐聚山门外,躬身迎接远道而来的梵僧。
达摩祖师被迎进大雄宝殿,礼佛完毕,只见大殿外,里三层外三层全都站满了人,钟磬法器,响砌云霄。
这么大的场面,以前可从未见过,由此可见中原人的福报及慧根,祖师心中自是欢喜万分。
而更让达摩高兴的,是少林寺山门前的那两棵桂树,令他一下子想起师父临终前要他东去传法的话来。当时师父不是说,他要去的地方有两株桂树吗?
然而,当达摩祖师被安排宣讲大乘精要时,却遭到强烈的反弹。
殿门外时时传来旁听的居士们不满的叫声——
“简直不可能!什么‘烦恼会生如来’?怎么生?我们一大堆的烦恼,怎么就没见过如来?”
“世尊不是说过,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吗?怎么现在却叫我们只要观心,制三毒,就可以解脱了?这是什么妖言惑众啊?”
“什么‘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全都搞糊涂了,我们不信!”
几天的讲解,四众弟子中除极少数外,多数都合十离开,法会变得冷冷清清,更有激烈份子在外叫嚣。
“小师兄你说说看,辛辛苦苦东来传法,却落得这样的结果,达摩祖师心里能不难过吗?当然要一走了之了。”海忏法师说道。
“我想祖师心中并不难过,”玄奘道,“他是一个智者,知道众生只不过是因一时的无知而起错觉。如果你没有悟性,又如何能让悟性替你作主?让众生相信自己就是未来佛,这需要时间,这道理祖师焉能不知?”
玄奘的目光透过藏经楼的窗棂望向远方,他在想,为什么众生会产生误会?他们以为开悟以后,就是一个活神仙了!其实,开悟前后,你还是你,并没有什么三头六臂的神功。然而如果你是个实修的行者,你会在山山水水的跋涉中,在心灵的旅程中,真实不虚地看到内在的自己!这个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以及佛与魔的挣扎,都是让你放下来的旅程。坎坷与磨砺驱使你走向冷静,这一切正是你将来悟见本性的泉源啊!
“达摩祖师已知少林寺不可久留,不用众人赶他,他也要离开少林寺了,”海忏法师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但他没有离开少室山,因为他还记得师尊的预言,少林前门的两株嫩桂,不正代表着他的法脉要在这里落根吗?他怎可因一时受挫,就远走高飞了呢?”
“所以,他就到山岩洞中落脚?”玄奘问道。
“不错,”海忏法师道,“祖师很会挑地方,那个洞形状奇特,洞内很浅,四周岩壁密不透风,即安全又隐密,真是一个天然宝洞!这么好的闭关之风水,真不知以前为何从没被人发现过!”
“这就是缘,”玄奘道,“达摩祖师与此洞有缘。”
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出很远,仿佛看祖师在山间采集松枝茅草、葛藤根草,做成一只扫帚,一番清扫之后,祖师又端来一个麻骨石磴,置于石壁之下,然后,面向三方石壁,跏跌而坐,以做壁观,同时等待有缘人前来,续传法嗣……
这一坐就是九年,直到那个叫神光的修行人来到这里。
天还未亮,玄奘便已穿行在嵩山朝雾弥漫的丛林里,沿着满是落叶的石阶,朝山后的达摩洞走去。
正是寒露满地的深秋,林中松风飘飘如韵,石下清泉潺潺有声,山间浮云绕青峰之顶,峰顶明月照嫩桂之容。
玄奘一路走,一路为嵩山的美景感叹着,很快他就看到了那个神奇的洞穴。
那是一个天然石洞,位于寺院后山一座形如火龙般的石岩下,岩上陡峭如削,洞口两旁被丛生的树木半掩,那些灌木长年在此保护着这个天然洞穴,使之仿如神仙洞府,大有出尘之气。
玄奘的脑子里再次闪过昨天夜里海忏法师为他讲的那个故事。
众生不知道,其实开悟并不稀奇,开悟后的人也绝非神仙。然这开悟的过程,却如同一场探险寻宝,那精彩又惊险的旅程,才是最珍贵的。
达摩祖师怎么会怪罪众生的无知呢?如果众生都是有知的,又何劳祖师万里迢迢,经过三年苦行才到震旦来播种?
想到这里,玄奘心中一动——是啊!他来这里干什么?他自然是为你我而来。然佛菩萨也一直都无处不在,为何众生就是收不到呢?
因为你心外求法了!
突如其来的声音,一直进入他的脑中,倒让他吃了一惊!
他这才注意到,自己已经走到洞口,正站在那三面洞壁前。外面,一缕阳光透过灌木,将点点光影洒在他的脸上,就像阳光温暖的亲吻。
他思索着那个声音,感觉有一位慈祥的智者,一直走入他的内心,在对他循循善诱——
孩子,因为你离开了本性,所以佛性与佛性之间的光,你无法接收。你离自己越来越远,佛力也难为。但你也不必担忧,如果你深信因果,时时拂拭心中的尘埃的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个道理你是懂的。
玄奘心中困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是的孩子,当你的六识随境而走时,你要记得“回家”。这个“家”,便是你的本庙本宗,它是不动的本智,是绝对的当下。无论你的六识不小心跑到哪里去了,都没有关系,记得回来就行了。也许你会走走停停,那也不要害怕,记得回来……
智者的声音渐渐远去,只留下少年玄奘,望着深陷壁中的身影,伫立良久,默然无语。
他的目光又转向影前那只破旧的草蒲团,那里,是祖师一坐九年的地方。
他的头发和胡须遮盖住了面庞,他的影子印进了石壁,鸟儿衔来枝叶,在他头上做巢育雏,他却浑然不觉。
这一切都在那个冬天被改变。
那一天,一个叫做神光的僧人,带着一颗不安的心来到达摩洞前,请求拜师。
达摩依然端坐洞中,并不理会。于是,年轻的求道者就在洞外彻夜站立。
那段日子,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将整个嵩山变成了一座银色的山,神光伫立雪中,一动不动……
一夜过后,雪已没膝。达摩看着这个几乎被冻僵的雪人,终于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为何事?”
神光双手合十,虔诚地答道:“弟子为求法而来,恳请师父慈悲,开甘露门,广度众生!”
达摩微微一哂,道:“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更有佛陀布发掩泥、投崖饲虎。所谓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说到这里,祖师带着几分嘲弄的目光看着这个年轻的求道者,问:“你又是谁?诸佛无上的妙法,岂是你这等小德小智,轻心慢心,三言两语就能得到的?”
听了这番话,神光什么也不说,只是取出随身护刀,轻轻一挥,便将自己的左臂斩下!
鲜红的血,溅洒在白色的雪地上,映着求道者坚忍的目光。
神光的举动显然出乎达摩的意料,他略显讶异地看了看这个年轻人,来中原已经很久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执著求道的僧人。他明白,他遇到了真正的法器。
“诸佛最初求道,为法而忘形。你今断臂求法,也可算做真心。我便为你易名为慧可。”祖师说。
虽然从“慧可”就个名字中,隐隐透出了几分无奈,但神光知道,达摩收他做弟子了。
年轻人的脸上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他问师尊:“诸佛的法印,我也可以听闻得到吗?”
“诸佛法印,不是别人能够给你的。”达摩答道。
慧可闻言一怔,当即请求:“我心未安,乞师为我安心。”
“好,你将心拿来,我替你安!”祖师很干脆地说道。
慧可再次怔住,思忖良久,方才诅丧地说道:“觅心了不可得。”
慧可当时不知,这一句“觅心了不可得”,正是他用心、用力、用尽累生累劫的修行,才明了的一句真言!
达摩祖师立即回应他道:“我已经为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当下大悟。至此,他才终于找到了自己!
也就在这一刻,明心见性的禅宗的种子,便落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并迅速生根发芽。
玄奘走过去,像达摩一样跏趺而坐,双目微闭,静静地感受着祖师修行的不可思议……
一转眼,玄奘已在少林寺住了一个多月,他还是掂记着古德译经的甘露台,终于在一日早课后,向景法师提出要去瞻礼。法师知他素有慧根,只嘱咐了几句就让他去了。
甘露台上果然有一个人,三十出头,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翘着腿,半卧半坐在台子上,正怡然自得地饮酒。
这就是那个让全寺僧众都无可奈何的怪人了吧?玄奘不禁微微一笑,加快了脚步。
现在他已经知道,此人名叫何弘达,来少林寺上香的居士们没有不知道他的。
译经台,自然是与译经有关的,那些来自远方的译经高僧,为此台注入了神奇的力量,令人一见之下,顿生崇敬之意。
玄奘便是如此,他也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