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铁幕降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更新时间:202-05-20
定海城关北门外,龙峰山山麓,是辛卯抗清殉难将士臣民万余人的骨灰合葬墓,名曰“同归大域”。据不完全统计,辛卯年九月初二,有一万八千余同胞于在此殉难。
西元54年十月二十三日(共和历2695年),甲寅年九月初二上午,成仁祠神位前,供奉祭品二桌,猪羊各一副,东西各一桌,祭品共十二样,荤素各半,两旁放置银锭千个,香烛四副恭祭。
成仁祠旁的同归大域则是一副庄严肃穆的景象。墓丘用青石砌筑,墓碑中间横书“同归域”三大字,两侧刻有“忠魂各遂当年志,白骨同垣万古香”,两边石柱上还有一副对联,“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
墓丘前的空地上,排着长长的队伍。战士们全都身穿大红的飞鱼服、乌纱帽,身背步枪。教导连、海军、海警站立左侧,新兵营站立右侧,中间留着十米宽的过道,过道两侧分别是两列警戒的战士,四方参加拜祭的百姓全站立在左右两侧队伍的后面。同归大域四周还有一排警戒的战士。人们全都庄严肃穆的站着,整个场地鸦雀无声,只有山中的松涛,和缓的风声从人们的耳边划过。
黄式三等人也站在参加祭祀的百姓中间。他们昨天晚上才赶到定海,因为城门已经关闭,只得住到东门外。今早进城的时候,到除了城门还有几个站岗的战士,街道上已经没有了军队,只有一队剪去辫子的捕快在街道上巡逻。
胡夤的父亲曾经是定海总兵,在定海东大街有个大宅子。护宅院的老管家告诉他们,清廷败兵还没来得及侵扰,大明军队就控制了全城。大明军队倒是进来过,只是查点了一下人口就走了,家里的人员财物一点儿也没受到侵扰。
这么快就恢复定海城的正常秩序,而且是秋毫无犯,黄式三可以说是相当佩服。
这时候,街道上响起了小铜锣的声音,里长扯开了嗓门,“各家各户听好了,祭祀同归大域,巳时准时进行,大家做好准备。”
黄式三他们时间不早了,于是就跟随城内的百姓,向龙峰山走去。
九点,定海宣慰使云澜梁冠、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象牙笏,一身明朝三品大员祭服。他缓步走上前去,对着话筒宣布:“时辰已到,干部就位”。
七列干部排着整齐的队伍,以两秒一步的步伐,缓步进入场地中央。白宝湘走在最前边,一身公主服饰的朱阳霓位于第二排的正中,他左边是王铁锤、古务生、雷念平,右边是钱水廷、王谢堂、毛辟,两百多身穿大明文武官员祭服的干部依次相随。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沉重,走得肃穆,如同怕惊扰了地下的英灵。
这里埋葬着一万八千忠骨,这里铭刻着一个时代的悲壮,这里书写着向死而生的坚贞与不屈。
有操练水师、鏖战司台水寨的首辅大臣沈震荃;十年横海一孤臣、国恨家仇郁积而亡的定西侯张名振;积薪孔庙、抱孔子木主**殉节的礼部尚书吴钟峦;一剑横磨近十霜、但为成仁万事毕的兵部左侍郎张苍水;聊歌正气续文山、自缢尽节雪交亭的大学士张肯堂;自许孤忠遗海岸、弹尽粮绝共城亡的吏部侍郎朱永祐;坚持定海巷战、中敌箭自刎身亡的安洋将军刘世勋;守横水挡蛟关、螺头洋火海殉难的荡北伯阮进……
小小坟茔竟是000人的安息之所。也许“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的墓联传递了生命短暂与节义永恒的关系。
“鸣礼炮2响!”
谭克操作遥控器鸣响山坡上2门电子礼炮,拉开了祭祀的序幕。
“轰~!”
“轰~!”
~~~~~~~
轰隆隆的礼炮声气势磅礴,一声接一声的轰鸣。这么多人站在一起,鸦雀无声,黄式三等人本来就感觉到气氛十分的压抑,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这轰隆隆的礼炮声声打在他们的心房,他们感觉全身都有些发颤。
“大明安平郡主向先烈敬献花篮。”
低沉的哀乐响起,安平郡主朱阳霓在礼兵的陪护下,款款上前献上花篮。全体人员一个个毕恭毕敬,三跪九叩。
“还有一个安平郡主,大明的郡主?!”胡夤低声对一旁的黄以周说。
“这是在祭祀!”黄式三瞪起眼睛,低声斥责。他本来鼻子酸酸的几乎就要流泪,胡夤的这一声把情绪搞坏了。黄式三深研《周礼》,这样的祭祀场面,他闻所未闻,但场面确是相当庄严肃穆。
随后白宝湘站在话筒前面高声宣读祭文:
“大明权监国白宝湘、安平郡主、首辅钱水廷、大都督王铁锤、吏部尚书云澜等,率坚持抗战之大明将士、舟山父老,谨祭辛卯死国难之先烈及罹难同胞,其文曰:
沧海之涛,英魂之怒;天地正气,忠烈之心。故意气凝于霄汉,毅魄横摧星斗;浩浩汤汤,皆我炎汉赤心;青山郁郁,尽是华夏忠骨。
嗟乎壮烈,值天下兴悲,腥云遍布,满街狼犬;呼天抢地,难挽兵戈天地;山哭海啸,何阻山河破碎?甲申之岁,国运凌迟,贼虏入寇,大陆沉沦,万里河山,生灵倒悬。岁辛卯,虏犯舟山,大明王室臣工将士民众万八千余人尽皆殉难。敬我先烈,矢志不屈,英勇抗战;哀我生民,万不存一,并赴此难。
物换星移,二百春秋。华夏悲歌,岂不效穷途之哭?呜呼,武穆王之不作,冠军侯之已亡。我华夏赤子,踊跃奋起,屡败屡战,未有匡复,以致东虏肆虐,贻害今日。
今宝湘等海外来归,发命东海,总率义师,以期奉汉威灵,折冲宇宙,以诛除鞑虏,恢复中华,必不负先烈之... -->>
更新时间:202-05-20
定海城关北门外,龙峰山山麓,是辛卯抗清殉难将士臣民万余人的骨灰合葬墓,名曰“同归大域”。据不完全统计,辛卯年九月初二,有一万八千余同胞于在此殉难。
西元54年十月二十三日(共和历2695年),甲寅年九月初二上午,成仁祠神位前,供奉祭品二桌,猪羊各一副,东西各一桌,祭品共十二样,荤素各半,两旁放置银锭千个,香烛四副恭祭。
成仁祠旁的同归大域则是一副庄严肃穆的景象。墓丘用青石砌筑,墓碑中间横书“同归域”三大字,两侧刻有“忠魂各遂当年志,白骨同垣万古香”,两边石柱上还有一副对联,“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
墓丘前的空地上,排着长长的队伍。战士们全都身穿大红的飞鱼服、乌纱帽,身背步枪。教导连、海军、海警站立左侧,新兵营站立右侧,中间留着十米宽的过道,过道两侧分别是两列警戒的战士,四方参加拜祭的百姓全站立在左右两侧队伍的后面。同归大域四周还有一排警戒的战士。人们全都庄严肃穆的站着,整个场地鸦雀无声,只有山中的松涛,和缓的风声从人们的耳边划过。
黄式三等人也站在参加祭祀的百姓中间。他们昨天晚上才赶到定海,因为城门已经关闭,只得住到东门外。今早进城的时候,到除了城门还有几个站岗的战士,街道上已经没有了军队,只有一队剪去辫子的捕快在街道上巡逻。
胡夤的父亲曾经是定海总兵,在定海东大街有个大宅子。护宅院的老管家告诉他们,清廷败兵还没来得及侵扰,大明军队就控制了全城。大明军队倒是进来过,只是查点了一下人口就走了,家里的人员财物一点儿也没受到侵扰。
这么快就恢复定海城的正常秩序,而且是秋毫无犯,黄式三可以说是相当佩服。
这时候,街道上响起了小铜锣的声音,里长扯开了嗓门,“各家各户听好了,祭祀同归大域,巳时准时进行,大家做好准备。”
黄式三他们时间不早了,于是就跟随城内的百姓,向龙峰山走去。
九点,定海宣慰使云澜梁冠、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象牙笏,一身明朝三品大员祭服。他缓步走上前去,对着话筒宣布:“时辰已到,干部就位”。
七列干部排着整齐的队伍,以两秒一步的步伐,缓步进入场地中央。白宝湘走在最前边,一身公主服饰的朱阳霓位于第二排的正中,他左边是王铁锤、古务生、雷念平,右边是钱水廷、王谢堂、毛辟,两百多身穿大明文武官员祭服的干部依次相随。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沉重,走得肃穆,如同怕惊扰了地下的英灵。
这里埋葬着一万八千忠骨,这里铭刻着一个时代的悲壮,这里书写着向死而生的坚贞与不屈。
有操练水师、鏖战司台水寨的首辅大臣沈震荃;十年横海一孤臣、国恨家仇郁积而亡的定西侯张名振;积薪孔庙、抱孔子木主**殉节的礼部尚书吴钟峦;一剑横磨近十霜、但为成仁万事毕的兵部左侍郎张苍水;聊歌正气续文山、自缢尽节雪交亭的大学士张肯堂;自许孤忠遗海岸、弹尽粮绝共城亡的吏部侍郎朱永祐;坚持定海巷战、中敌箭自刎身亡的安洋将军刘世勋;守横水挡蛟关、螺头洋火海殉难的荡北伯阮进……
小小坟茔竟是000人的安息之所。也许“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的墓联传递了生命短暂与节义永恒的关系。
“鸣礼炮2响!”
谭克操作遥控器鸣响山坡上2门电子礼炮,拉开了祭祀的序幕。
“轰~!”
“轰~!”
~~~~~~~
轰隆隆的礼炮声气势磅礴,一声接一声的轰鸣。这么多人站在一起,鸦雀无声,黄式三等人本来就感觉到气氛十分的压抑,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这轰隆隆的礼炮声声打在他们的心房,他们感觉全身都有些发颤。
“大明安平郡主向先烈敬献花篮。”
低沉的哀乐响起,安平郡主朱阳霓在礼兵的陪护下,款款上前献上花篮。全体人员一个个毕恭毕敬,三跪九叩。
“还有一个安平郡主,大明的郡主?!”胡夤低声对一旁的黄以周说。
“这是在祭祀!”黄式三瞪起眼睛,低声斥责。他本来鼻子酸酸的几乎就要流泪,胡夤的这一声把情绪搞坏了。黄式三深研《周礼》,这样的祭祀场面,他闻所未闻,但场面确是相当庄严肃穆。
随后白宝湘站在话筒前面高声宣读祭文:
“大明权监国白宝湘、安平郡主、首辅钱水廷、大都督王铁锤、吏部尚书云澜等,率坚持抗战之大明将士、舟山父老,谨祭辛卯死国难之先烈及罹难同胞,其文曰:
沧海之涛,英魂之怒;天地正气,忠烈之心。故意气凝于霄汉,毅魄横摧星斗;浩浩汤汤,皆我炎汉赤心;青山郁郁,尽是华夏忠骨。
嗟乎壮烈,值天下兴悲,腥云遍布,满街狼犬;呼天抢地,难挽兵戈天地;山哭海啸,何阻山河破碎?甲申之岁,国运凌迟,贼虏入寇,大陆沉沦,万里河山,生灵倒悬。岁辛卯,虏犯舟山,大明王室臣工将士民众万八千余人尽皆殉难。敬我先烈,矢志不屈,英勇抗战;哀我生民,万不存一,并赴此难。
物换星移,二百春秋。华夏悲歌,岂不效穷途之哭?呜呼,武穆王之不作,冠军侯之已亡。我华夏赤子,踊跃奋起,屡败屡战,未有匡复,以致东虏肆虐,贻害今日。
今宝湘等海外来归,发命东海,总率义师,以期奉汉威灵,折冲宇宙,以诛除鞑虏,恢复中华,必不负先烈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