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晚唐新气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861年)三月,张义潮命其侄张淮深(张义潭之子)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张义潮变文》中有很多章节描写了这场战斗。描述战场时说:“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描述战士的勇敢:“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描写战阵说:“我军遂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最终,张淮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
咸通四年(863年),唐朝重新设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使贞元初年失守而废置的凉州军镇又得以恢复,由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兼领凉州节度使。河西走廊从此畅通无阻,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河西有歌谣热忱赞颂张义潮的英雄业绩说: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不过,在归义军控制的地区,由于吐蕃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管辖,遗留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可以说是一个大的乱摊子。面对这种复杂而又严峻的形势,张义潮首先在辖区内全面恢复唐制,废除部落制,重建县乡里;重新登记人口、土地,按照唐制编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赋税制度;恢复唐朝服装,推行汉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风化,一同内地”。这些措施迎合了沙州等地汉人怀恋大唐故国的心理,得到了汉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张义潮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已汉化者编入乡里,与汉人杂居。吐蕃化较深者部分继承吐蕃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进行统治,尊重他们的习俗。同时授予少数民族头面人物官职,让他们参加统治。这些措施同样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欢迎。这样,经过张义潮的惨淡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
咸通八年(867年),张义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因病去世,已经六十九岁高龄的张义潮依然离开沙州,“束身归阙”,主动前往长安为质。这是张义潮兄弟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而作出的决定,“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张义潮入朝后,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还晋升为司徒。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张义潮卒于京师,结束了英雄人物不平凡的一生,享年七十四岁。
万里烽火灭的张义潮(3)
张义潮离开归义军之后,任命侄子张淮深执掌河西归义军事务。但在张义潮去世后,唐朝廷并不授给张淮深节度使旌节,意思是不肯承认张淮深是张义潮的合法继承者。唐朝廷采取这种态度,无非是怕张氏像其他藩镇一样,坐大难制。
双方关系紧张应当还有许多细节的微妙之处。自从张淮深父亲张义潭和叔父张义潮先后在长安为人质死后,张氏再无关键人物在长安为人质。张淮深有六个儿子,却不肯派一个儿子到长安当人质,这大概也是唐朝对他始终不能放心的缘故,以致双方产生种种明争与暗斗。
其实,即便唐朝廷不授予节度使旌节,张淮深仍然是河西的实际统治者。此时,唐朝廷政治混乱,内部危机严重,兵锋难以顾及河西,不对张氏这样的有功之臣和河西大族尽心笼络,反而因质子这样的小问题一味冷遇,实际上是重大失策。
对张淮深来说,没有唐朝廷的承认还是有相当不利的一面。当时正值西北地区发生民族大变动之际,在以沙州为中心的张氏汉人政权周围活跃着吐蕃、回鹘、吐谷浑、龙家、仲云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从东、南、西三面对归义军构成威胁。唐朝廷不授给他节度使旌节,表示不支持他当节度使,那么归义军内部必然会有一些窥觑权势的人蠢蠢欲动,内忧外患下,他难以兼顾。可以说,唐朝廷迟迟不授张淮深节度使旌节正是后来造成河西动荡的根源。
此后,西域的回鹘再次叛唐,引兵进犯肃州、酒泉、西州地区。张淮深率河西军民英勇反击,活捉回鹘首领,俘获士卒千余人,并表奏朝廷。唐朝廷派遣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上下九使,先后几拨人马,赐给张淮深金银器皿、锦绣琼珍等各种各样的贵重物品,唯独没有授予张淮深一直请奏的节度使旌节。但张淮深并没有心怀怨望,继张义潮后尽力经营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对河西地区的进犯,其文治武功不下张义潮。
张淮深屡次遣使唐朝,求授旌节均未能如愿。光启二年(887年),张淮深第三次派使者入唐求授节度使旌节,唐朝廷依然没有同意,从而引发了归义军内部的权力争夺。文德元年(888年)十月,唐朝廷最终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旌节,但归义军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大顺元年(890年),张义潮女婿、沙州刺史索勋悍然发动了兵变。由于变生肘腋,猝不及防,张淮深及妻子、六个儿子都被杀死。
张淮深的叔伯兄弟张淮鼎继任节度使。可惜,张淮鼎这个节度使还没当几天,就得了重病。临死前,张淮鼎将孤子张承奉托付给索勋。但索勋却没有遵守诺言奉张承奉为主,而是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并迅速得到唐朝廷的认可。由此可见,之前张淮深和唐朝廷的矛盾已经达到相当深的地步。至于索勋兵变背后的种种真相,因中原史籍少有资料,不好妄自推测,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但是可以肯定的有一点,以张淮深在河西的威名,背后支持索勋的势力一定相当强大。事实上,拉一派打一派,以夷制夷一直是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惯用的手法。
张义潮第十四女李氏(凉州司马李明振之妻)对姐夫索勋擅自诛杀张淮深一家,用武力夺取河西大权极为不满,以“靖难”名义发动兵变,杀死索勋一家。李氏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赖太保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但李氏三子分别任瓜、沙、甘三州刺史,掌握着归义军的实权。到最后,李氏甚至连表面文章都不做了,排挤走张承奉,独揽了归义军大权。
李氏家族的行为引起了一些河西大族的反对,于是沙州出现了一场倒李扶张的政变。张承奉夺回了归义军实权,任归义军节度副使。但归义军的内讧给活动在其周边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机,甘州被回鹘攻占,占据肃州的龙家也不再听从归义军的号令。凉州因有甘、肃二州相隔,实际上也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此时,归义军的辖境已缩至瓜、沙二州。
光化三年(900年)八月,唐昭宗下诏,追认了既成事实,诏令说:“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权知兵马留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至天复年间,张承奉还一直任河西节度使,奉唐为正朔,终唐之世,辛苦地经营河西,亦可谓不忝祖德。天祐年间,朱温挟天子而令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已经名存实亡。开平四年(910年),张承奉见唐朝灭亡,遂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西”乃指其国所居之方位,是以中国为坐标;“汉”乃是言其国民族之属性;“西汉”连用,意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即今甘、青、新三省交界处之阿尔金山。从国名也可推断出,张氏子孙依旧不忘自己是汉族子孙。
张承奉建立金山国后,不甘坐守瓜沙二州,想用武力恢复归义军兴盛时的旧疆。然而,他锐意进取,想收复失地,却在战争中屡遭失败。连年的战争使瓜沙地区经济凋零,不少百姓家破人亡,境内“号哭之声不止,怨恨之气冲天”。恢复祖上的荣光已经毫无可能。
金山国建立的当年,回鹘多次对其进行打击,企图把金山国扼杀在摇篮里。有一次,敦煌东界的防线都被突破,回鹘军长驱直入,直抵敦煌城东安营扎塞。金山国天子则亲自披甲上阵,著名将领阴仁贵、宋中丞、张舍人等奋力应战,才把入侵的回鹘赶回甘州。
一年后,回鹘大举进攻金山国,金山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力衰微,不得不与回鹘立城下之盟:回鹘可汗是父,金山国天子是子。从此,张承奉被迫取消“西汉金山国”国号和“圣文神武白帝”、“天子”之号,并在甘州回鹘的恩准下,屈尊降格而改建为诸侯郡国——敦煌国。张承奉对回鹘的臣服,使他彻底丧失了在河西地区的威望。
乾化四年(914年),沙州的另一个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贵(后改名曹议金)取代了张承奉,废金山国,去王号,恢复了归义军称号,仍称归义军节度使。此后归义军政权一直把持在曹氏家族手中。
曹仁贵有着极为高明的外交手段,非常擅长见缝插针。他自任为归义军节度使后,立即派遣使者到甘州,求娶回鹘可汗女为妻,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甘州回鹘可汗,用联姻来笼络回鹘。贞明四年(918年),曹仁贵派使者出使后梁,受到封赠。同光三年(925年),曹仁贵趁甘州回鹘汗位交替之机,进行征讨,使其屈服。新立的回鹘可汗又娶曹仁贵之女,成为曹仁贵的女婿。
由于曹仁贵对内对外关系处理得妥当,此时的归义军实力有所恢复。长兴二年(931年),曹仁贵号称“令公”、“拓西大王”,归义军成为独立王国。之后,曹仁贵还将女儿嫁给于阗国王李圣天。
清泰二年(935年),曹仁贵病死,其子曹元德继位。沙州入朝中原的使臣在甘州被劫,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破裂。天福四年(939年),曹元德卒,弟曹元深继位,曹仁贵妻(回鹘公主)掌握归义军实权,称“国母”。之后,沙州与甘州回鹘修好。
天福九年(944年),曹元深卒,弟曹元忠即位。曹元忠是归义军节度使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文化比较昌盛的一个时期。曹元忠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并与中原的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保持联系,使瓜州地区得以在五代、宋初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得以生存、发展。
开宝七年(974年),曹元忠卒,侄曹延恭即位。九年(976年),曹延恭卒,弟曹延禄即位。
曹元忠以后,归义军政权开始逐步衰落。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归义军政权抗衡的重要力量,归义军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咸平五年(1002年),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引起瓜沙民众的不满。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及弟延瑞被迫自杀,其族子曹宗寿即位。宋朝廷承认了曹宗寿。但此时,归义军已经开始与辽通使。
景德三年(100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黑汗王朝灭掉了信奉佛教的于阗王国。消息传到沙州地区,寺院僧人十分恐惧。因为此时归义军政权已经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动乱都足以使其倾覆。在伊斯兰教东进的威胁下,莫高窟的一些寺院将重要的经卷和佛像、幡画等集中起来,藏在隐蔽的洞窟中,并将洞口封闭。之后由于当事人和知情者先后去世,藏经洞的秘密逐渐不为人所知,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后世发现的敦煌“藏经洞”的来历。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位。1036年,西夏攻占沙州,归义军政权基本结束。
…………………………………………………………………………………………
ps:本文来自《满城尽带黄金甲》节选,作者徐江,摘自网络,无责任百度之
(861年)三月,张义潮命其侄张淮深(张义潭之子)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张义潮变文》中有很多章节描写了这场战斗。描述战场时说:“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描述战士的勇敢:“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描写战阵说:“我军遂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最终,张淮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
咸通四年(863年),唐朝重新设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使贞元初年失守而废置的凉州军镇又得以恢复,由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兼领凉州节度使。河西走廊从此畅通无阻,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河西有歌谣热忱赞颂张义潮的英雄业绩说: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不过,在归义军控制的地区,由于吐蕃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管辖,遗留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可以说是一个大的乱摊子。面对这种复杂而又严峻的形势,张义潮首先在辖区内全面恢复唐制,废除部落制,重建县乡里;重新登记人口、土地,按照唐制编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赋税制度;恢复唐朝服装,推行汉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风化,一同内地”。这些措施迎合了沙州等地汉人怀恋大唐故国的心理,得到了汉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张义潮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已汉化者编入乡里,与汉人杂居。吐蕃化较深者部分继承吐蕃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进行统治,尊重他们的习俗。同时授予少数民族头面人物官职,让他们参加统治。这些措施同样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欢迎。这样,经过张义潮的惨淡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
咸通八年(867年),张义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因病去世,已经六十九岁高龄的张义潮依然离开沙州,“束身归阙”,主动前往长安为质。这是张义潮兄弟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而作出的决定,“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张义潮入朝后,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还晋升为司徒。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张义潮卒于京师,结束了英雄人物不平凡的一生,享年七十四岁。
万里烽火灭的张义潮(3)
张义潮离开归义军之后,任命侄子张淮深执掌河西归义军事务。但在张义潮去世后,唐朝廷并不授给张淮深节度使旌节,意思是不肯承认张淮深是张义潮的合法继承者。唐朝廷采取这种态度,无非是怕张氏像其他藩镇一样,坐大难制。
双方关系紧张应当还有许多细节的微妙之处。自从张淮深父亲张义潭和叔父张义潮先后在长安为人质死后,张氏再无关键人物在长安为人质。张淮深有六个儿子,却不肯派一个儿子到长安当人质,这大概也是唐朝对他始终不能放心的缘故,以致双方产生种种明争与暗斗。
其实,即便唐朝廷不授予节度使旌节,张淮深仍然是河西的实际统治者。此时,唐朝廷政治混乱,内部危机严重,兵锋难以顾及河西,不对张氏这样的有功之臣和河西大族尽心笼络,反而因质子这样的小问题一味冷遇,实际上是重大失策。
对张淮深来说,没有唐朝廷的承认还是有相当不利的一面。当时正值西北地区发生民族大变动之际,在以沙州为中心的张氏汉人政权周围活跃着吐蕃、回鹘、吐谷浑、龙家、仲云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从东、南、西三面对归义军构成威胁。唐朝廷不授给他节度使旌节,表示不支持他当节度使,那么归义军内部必然会有一些窥觑权势的人蠢蠢欲动,内忧外患下,他难以兼顾。可以说,唐朝廷迟迟不授张淮深节度使旌节正是后来造成河西动荡的根源。
此后,西域的回鹘再次叛唐,引兵进犯肃州、酒泉、西州地区。张淮深率河西军民英勇反击,活捉回鹘首领,俘获士卒千余人,并表奏朝廷。唐朝廷派遣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上下九使,先后几拨人马,赐给张淮深金银器皿、锦绣琼珍等各种各样的贵重物品,唯独没有授予张淮深一直请奏的节度使旌节。但张淮深并没有心怀怨望,继张义潮后尽力经营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对河西地区的进犯,其文治武功不下张义潮。
张淮深屡次遣使唐朝,求授旌节均未能如愿。光启二年(887年),张淮深第三次派使者入唐求授节度使旌节,唐朝廷依然没有同意,从而引发了归义军内部的权力争夺。文德元年(888年)十月,唐朝廷最终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旌节,但归义军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大顺元年(890年),张义潮女婿、沙州刺史索勋悍然发动了兵变。由于变生肘腋,猝不及防,张淮深及妻子、六个儿子都被杀死。
张淮深的叔伯兄弟张淮鼎继任节度使。可惜,张淮鼎这个节度使还没当几天,就得了重病。临死前,张淮鼎将孤子张承奉托付给索勋。但索勋却没有遵守诺言奉张承奉为主,而是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并迅速得到唐朝廷的认可。由此可见,之前张淮深和唐朝廷的矛盾已经达到相当深的地步。至于索勋兵变背后的种种真相,因中原史籍少有资料,不好妄自推测,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但是可以肯定的有一点,以张淮深在河西的威名,背后支持索勋的势力一定相当强大。事实上,拉一派打一派,以夷制夷一直是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惯用的手法。
张义潮第十四女李氏(凉州司马李明振之妻)对姐夫索勋擅自诛杀张淮深一家,用武力夺取河西大权极为不满,以“靖难”名义发动兵变,杀死索勋一家。李氏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赖太保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但李氏三子分别任瓜、沙、甘三州刺史,掌握着归义军的实权。到最后,李氏甚至连表面文章都不做了,排挤走张承奉,独揽了归义军大权。
李氏家族的行为引起了一些河西大族的反对,于是沙州出现了一场倒李扶张的政变。张承奉夺回了归义军实权,任归义军节度副使。但归义军的内讧给活动在其周边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机,甘州被回鹘攻占,占据肃州的龙家也不再听从归义军的号令。凉州因有甘、肃二州相隔,实际上也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此时,归义军的辖境已缩至瓜、沙二州。
光化三年(900年)八月,唐昭宗下诏,追认了既成事实,诏令说:“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权知兵马留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至天复年间,张承奉还一直任河西节度使,奉唐为正朔,终唐之世,辛苦地经营河西,亦可谓不忝祖德。天祐年间,朱温挟天子而令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已经名存实亡。开平四年(910年),张承奉见唐朝灭亡,遂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西”乃指其国所居之方位,是以中国为坐标;“汉”乃是言其国民族之属性;“西汉”连用,意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即今甘、青、新三省交界处之阿尔金山。从国名也可推断出,张氏子孙依旧不忘自己是汉族子孙。
张承奉建立金山国后,不甘坐守瓜沙二州,想用武力恢复归义军兴盛时的旧疆。然而,他锐意进取,想收复失地,却在战争中屡遭失败。连年的战争使瓜沙地区经济凋零,不少百姓家破人亡,境内“号哭之声不止,怨恨之气冲天”。恢复祖上的荣光已经毫无可能。
金山国建立的当年,回鹘多次对其进行打击,企图把金山国扼杀在摇篮里。有一次,敦煌东界的防线都被突破,回鹘军长驱直入,直抵敦煌城东安营扎塞。金山国天子则亲自披甲上阵,著名将领阴仁贵、宋中丞、张舍人等奋力应战,才把入侵的回鹘赶回甘州。
一年后,回鹘大举进攻金山国,金山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力衰微,不得不与回鹘立城下之盟:回鹘可汗是父,金山国天子是子。从此,张承奉被迫取消“西汉金山国”国号和“圣文神武白帝”、“天子”之号,并在甘州回鹘的恩准下,屈尊降格而改建为诸侯郡国——敦煌国。张承奉对回鹘的臣服,使他彻底丧失了在河西地区的威望。
乾化四年(914年),沙州的另一个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贵(后改名曹议金)取代了张承奉,废金山国,去王号,恢复了归义军称号,仍称归义军节度使。此后归义军政权一直把持在曹氏家族手中。
曹仁贵有着极为高明的外交手段,非常擅长见缝插针。他自任为归义军节度使后,立即派遣使者到甘州,求娶回鹘可汗女为妻,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甘州回鹘可汗,用联姻来笼络回鹘。贞明四年(918年),曹仁贵派使者出使后梁,受到封赠。同光三年(925年),曹仁贵趁甘州回鹘汗位交替之机,进行征讨,使其屈服。新立的回鹘可汗又娶曹仁贵之女,成为曹仁贵的女婿。
由于曹仁贵对内对外关系处理得妥当,此时的归义军实力有所恢复。长兴二年(931年),曹仁贵号称“令公”、“拓西大王”,归义军成为独立王国。之后,曹仁贵还将女儿嫁给于阗国王李圣天。
清泰二年(935年),曹仁贵病死,其子曹元德继位。沙州入朝中原的使臣在甘州被劫,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破裂。天福四年(939年),曹元德卒,弟曹元深继位,曹仁贵妻(回鹘公主)掌握归义军实权,称“国母”。之后,沙州与甘州回鹘修好。
天福九年(944年),曹元深卒,弟曹元忠即位。曹元忠是归义军节度使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文化比较昌盛的一个时期。曹元忠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并与中原的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保持联系,使瓜州地区得以在五代、宋初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得以生存、发展。
开宝七年(974年),曹元忠卒,侄曹延恭即位。九年(976年),曹延恭卒,弟曹延禄即位。
曹元忠以后,归义军政权开始逐步衰落。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归义军政权抗衡的重要力量,归义军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咸平五年(1002年),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引起瓜沙民众的不满。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及弟延瑞被迫自杀,其族子曹宗寿即位。宋朝廷承认了曹宗寿。但此时,归义军已经开始与辽通使。
景德三年(100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黑汗王朝灭掉了信奉佛教的于阗王国。消息传到沙州地区,寺院僧人十分恐惧。因为此时归义军政权已经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动乱都足以使其倾覆。在伊斯兰教东进的威胁下,莫高窟的一些寺院将重要的经卷和佛像、幡画等集中起来,藏在隐蔽的洞窟中,并将洞口封闭。之后由于当事人和知情者先后去世,藏经洞的秘密逐渐不为人所知,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后世发现的敦煌“藏经洞”的来历。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位。1036年,西夏攻占沙州,归义军政权基本结束。
…………………………………………………………………………………………
ps:本文来自《满城尽带黄金甲》节选,作者徐江,摘自网络,无责任百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