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回到明朝做塞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就是他之前说过的大农场计划,若是军户们还像朱元璋设想的那样一家一户的耕种土地,那生产效率是十分底下的,因为没有一家军户能制作的起大水车,更没有一家军户能用双马拉耧车耕种。
大水车还好一点,制造一个平均耗费为三五两银子,也就是一头牛的价格,这些军户努努劲还行,而用双马拉耧车耕种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一套装备就值十几两,甚至二十多两银子,一个普通的军户是无法承担的。这些人分散经营,既效率低下,又没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一旦有个自然灾害,很有可能就造成歉收,甚至是食不果腹。但是,若是采取朱楧设计的这一套大农场经营方式,不仅有能力集中全国之力进行高投入,花大价钱打造出大水车、手压机、双马耧车等利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其抗风险能力也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强的多,不说别的,就说有了旱灾,这些大水车完全可以顾得上田地的灌溉,使得军户不用眼巴巴地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渴死。
而且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户制度,虽然看着很好,是士兵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极大的节约了国家的养兵成本,以至于他逢人就吹嘘“朕养百万大军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这个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弊端就是人,具体来说是军官。明朝初期,纲纪森严,皇帝对国家的控制力很强,地方上的军户军官刚刚生根,还没有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因此对国家的法律很尊重,对皇命可以说是惟命是从。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纲纪松弛,继位的皇帝不是特别给力,再加上那些军户的军官在一个地方时代生根,在地方上形成了很强很复杂的势力,跟历任地方官员都有勾结,因此他们就开始不拿国家的法令当回事,开始以各种名义侵占普通军户的土地,克扣军户的饷米,使得那些军户成了他们的奴隶,吃不饱,穿不暖,生计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是打仗了。
所以,明朝中期开始,各地活不下去的军户就开始纷纷逃亡,到了明朝后期,一些千户所甚至只剩下了不到一百人,有的百户所竟然只剩下了一名百户在苦苦支撑。造成了国家兵源的严重缩水,以至于打个努尔哈赤那样的强盗居然连十万人都拿不出来,质量还是参差不齐,主将杜松的头盔居然被对方一箭射穿了,还怎么打?大明朝的资源都被那些当官的掏空了。
后世网上的一些满清吹经常说满清人用十万人的军队打败了明朝的百万大军,证明满清的那几个头子有多么多么了不起,满清的军队有多么多么善战,甚至有了“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样的奇谈怪论。某位知名的历史老师还经常在网上散发这样的言论,无脑的弱化汉族,吹捧异族,真不知道以他的节操和智商是怎么出名的,还好其微博账号已经被封了,再也说不出这种侮辱民族智商的话了,说不定真是冥冥之中明太祖显灵。
实际上,明朝末年的百万大军其实都是账面上的数字,实际远没有这么多,就像一个千户所账面上应该有一千一百二十人,而实际上能打仗的连一百人都没有。举例来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崇祯十分着急的问京营总兵吴襄道:“你手下到底还有多少兵力。”吴襄拍着胸脯说道:“臣账面上还有八万大军。”
“那实际上呢?”
“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有三千人,这三千人都是臣的家丁,要让他们舍弃家业打闯贼,至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开拔费作为补偿。”
全部家当加起来只剩不到七万两银子的崇祯听到这句话就去上吊了。
从戚继光开始,明朝就开始募兵了,因为军户已经不堪使用,而花钱雇人当兵的成本又是十分巨大的,不仅要购买打造盔甲、器械,还要给人发工资,据史料记载,按照戚继光的标准招兵,招三千人一年至少要花十八万两银子,这对当时的明朝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还是嘉靖时期的价格,到了明朝末年,招兵的成本就成倍的向上翻了,尤其是辽东地区,因为当兵的危险系数实在太大了。
根据熊廷弼给朝廷上的奏折记载,之前在辽东募一人当兵只需要七、八钱银子,自从后金崛起之后,给两三两银子都没人愿意干,因为死亡的系数太高了,谁也不愿意死。
在朱楧看来,朱元璋制定的军户制度是国家招兵成本最低的方式,他必须坚决地让这个制度有效的运转下去,因此他一改朱元璋制定的军户自给制度,将他们集中起来,编入自己的大农场中,并且以工资加绩效的奖励方式给他们发工资,不再授予土地。
这样做一来,可以集中国家的力量,进行规模化经营,高投入,高产出,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每年高产、增产。
二来,每个人发多少工资都是规定好的,都是与实际工作绩效、工龄相挂钩的,明码标价,任何人不得克扣,若是出现克扣现象,已经查实,严惩不贷。因此,朱楧的军户们虽然没有了土地,但却变成了国有大农场的职工,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拿。而且,由于大农场的生产方式效率很高,朱楧给他们的回报也很丰厚,只要好好干都比他们种自己家的那几亩薄田强。
因而,这些军户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生产方式,就算有些人一开始有意见,尝到甜头之后,心中还是庆幸自己留了下来,开始好好跟着朱楧干了。
就像之前朱楧跟朱元璋所说的那样,能稳定人心的永远是粮食而不是土地,只要有了粮食,就有人为你卖命,有再多的土地打不出粮食来又有什么用呢?明朝末年的土地不可谓不多,但都是赤地千里,一粒粮食也打不出来,造成了成千上万的饥民,进而酿成了层出不穷的民变。
朱楧决定将这个制度沿袭下去,将肃国所有的军户都束缚在自己的大农场上,平时种地,战时直接就拉出去当兵,十分的方便。而且,大农场的粮饷具体发放到每个人的人头上,杜绝任何人克扣,提高军户干活和打仗的积极性。也让他们知道,他们吃的是谁的饭,穿的是谁的衣,应该给谁卖命。
当然,军户不是一打仗所有人都上战场,总要有人留下来守家看粮草。朱楧招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是老实肯战之人,战场上可都是真刀真枪的玩命儿,如果招的兵不肯出死力,不肯拼命,那将领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正确也是白搭。
戚继光和曾国藩都吃过这样的亏,戚继光早年打倭寇的时候,一开场士兵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个光杆司令,使得戚继光的一腔热血全都化为了乌有,有鉴于此,他才说服胡宗宪从老实肯战的义乌人当中选了四千人编练新军。
曾国藩也是如此,湘军刚刚练成与太平军交战之时,变遭遇了靖港惨败,但是虽然曾国藩严令不许后退,但是一些狡猾之人,还是不顾将令纷纷逃窜,气得曾国藩只好跳水。
因为这件事,曾国藩对这些老兵油子极其痛恨,事后一些逃走的士兵纷纷表示要回来重新效力,曾国藩愣是坚决顶住,一个不收,全部将他们裁汰回家。
这就是古代战场的基本规律,所谓的奇谋妙计只是辅助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军队的实力,以及士兵是否肯出死力作战。
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个规律才逐步赢得天下的,他虽然号称爱民如子,但在打天下之初为了搞粮食养军队,还是施行了“寨粮”政策,说白了就是抢粮食,只允许他的占领区内的百姓留下足够生活的粮食,其他的全部征用养军队,这就造成了他的占领区内百姓生活的困苦,但老朱也比较够意思,得了天下之后,减免了曾经给过他大力支持的应天附近百姓的赋税。
后来,随着他的军队呈现滚雪球般的扩大,寨粮也不能满足其需要了,他就下令部下搞屯田,一部分打仗,另一部分种地来解决军需,使得他的部队免除了粮食危机。康茂才所部还因为屯田得力而受到了朱元璋的褒奖。此所谓“广积粮”。
正是有了充足的粮草,他才能养活起庞大的军队来征讨四方,纵观朱元璋一生的无数次征战,除了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是以少胜多外,其他的都是以多打少群殴对方,而且笔者认为,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也是虚的,否则人数是你的三倍,还开着航母,请问如何打赢?你当老朱的部下都是打不死的钢铁侠吗?
这便是朱元璋成功的基础所在。
其次的一条就是严厉的军法,比如之前说的失地必斩的铁律,逼着手下出死力作战,激发出将士们的最大潜能,榨干他们所有的价值,让他们为自己的江山流尽血汗。
因此,朱元璋成功的秘诀就是出色的后勤管理能力、严厉的治军纪律、出色的指挥以及不错的运气。
一就是他之前说过的大农场计划,若是军户们还像朱元璋设想的那样一家一户的耕种土地,那生产效率是十分底下的,因为没有一家军户能制作的起大水车,更没有一家军户能用双马拉耧车耕种。
大水车还好一点,制造一个平均耗费为三五两银子,也就是一头牛的价格,这些军户努努劲还行,而用双马拉耧车耕种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一套装备就值十几两,甚至二十多两银子,一个普通的军户是无法承担的。这些人分散经营,既效率低下,又没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一旦有个自然灾害,很有可能就造成歉收,甚至是食不果腹。但是,若是采取朱楧设计的这一套大农场经营方式,不仅有能力集中全国之力进行高投入,花大价钱打造出大水车、手压机、双马耧车等利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其抗风险能力也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强的多,不说别的,就说有了旱灾,这些大水车完全可以顾得上田地的灌溉,使得军户不用眼巴巴地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渴死。
而且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户制度,虽然看着很好,是士兵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极大的节约了国家的养兵成本,以至于他逢人就吹嘘“朕养百万大军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这个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弊端就是人,具体来说是军官。明朝初期,纲纪森严,皇帝对国家的控制力很强,地方上的军户军官刚刚生根,还没有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因此对国家的法律很尊重,对皇命可以说是惟命是从。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纲纪松弛,继位的皇帝不是特别给力,再加上那些军户的军官在一个地方时代生根,在地方上形成了很强很复杂的势力,跟历任地方官员都有勾结,因此他们就开始不拿国家的法令当回事,开始以各种名义侵占普通军户的土地,克扣军户的饷米,使得那些军户成了他们的奴隶,吃不饱,穿不暖,生计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是打仗了。
所以,明朝中期开始,各地活不下去的军户就开始纷纷逃亡,到了明朝后期,一些千户所甚至只剩下了不到一百人,有的百户所竟然只剩下了一名百户在苦苦支撑。造成了国家兵源的严重缩水,以至于打个努尔哈赤那样的强盗居然连十万人都拿不出来,质量还是参差不齐,主将杜松的头盔居然被对方一箭射穿了,还怎么打?大明朝的资源都被那些当官的掏空了。
后世网上的一些满清吹经常说满清人用十万人的军队打败了明朝的百万大军,证明满清的那几个头子有多么多么了不起,满清的军队有多么多么善战,甚至有了“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样的奇谈怪论。某位知名的历史老师还经常在网上散发这样的言论,无脑的弱化汉族,吹捧异族,真不知道以他的节操和智商是怎么出名的,还好其微博账号已经被封了,再也说不出这种侮辱民族智商的话了,说不定真是冥冥之中明太祖显灵。
实际上,明朝末年的百万大军其实都是账面上的数字,实际远没有这么多,就像一个千户所账面上应该有一千一百二十人,而实际上能打仗的连一百人都没有。举例来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崇祯十分着急的问京营总兵吴襄道:“你手下到底还有多少兵力。”吴襄拍着胸脯说道:“臣账面上还有八万大军。”
“那实际上呢?”
“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有三千人,这三千人都是臣的家丁,要让他们舍弃家业打闯贼,至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开拔费作为补偿。”
全部家当加起来只剩不到七万两银子的崇祯听到这句话就去上吊了。
从戚继光开始,明朝就开始募兵了,因为军户已经不堪使用,而花钱雇人当兵的成本又是十分巨大的,不仅要购买打造盔甲、器械,还要给人发工资,据史料记载,按照戚继光的标准招兵,招三千人一年至少要花十八万两银子,这对当时的明朝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还是嘉靖时期的价格,到了明朝末年,招兵的成本就成倍的向上翻了,尤其是辽东地区,因为当兵的危险系数实在太大了。
根据熊廷弼给朝廷上的奏折记载,之前在辽东募一人当兵只需要七、八钱银子,自从后金崛起之后,给两三两银子都没人愿意干,因为死亡的系数太高了,谁也不愿意死。
在朱楧看来,朱元璋制定的军户制度是国家招兵成本最低的方式,他必须坚决地让这个制度有效的运转下去,因此他一改朱元璋制定的军户自给制度,将他们集中起来,编入自己的大农场中,并且以工资加绩效的奖励方式给他们发工资,不再授予土地。
这样做一来,可以集中国家的力量,进行规模化经营,高投入,高产出,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每年高产、增产。
二来,每个人发多少工资都是规定好的,都是与实际工作绩效、工龄相挂钩的,明码标价,任何人不得克扣,若是出现克扣现象,已经查实,严惩不贷。因此,朱楧的军户们虽然没有了土地,但却变成了国有大农场的职工,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拿。而且,由于大农场的生产方式效率很高,朱楧给他们的回报也很丰厚,只要好好干都比他们种自己家的那几亩薄田强。
因而,这些军户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生产方式,就算有些人一开始有意见,尝到甜头之后,心中还是庆幸自己留了下来,开始好好跟着朱楧干了。
就像之前朱楧跟朱元璋所说的那样,能稳定人心的永远是粮食而不是土地,只要有了粮食,就有人为你卖命,有再多的土地打不出粮食来又有什么用呢?明朝末年的土地不可谓不多,但都是赤地千里,一粒粮食也打不出来,造成了成千上万的饥民,进而酿成了层出不穷的民变。
朱楧决定将这个制度沿袭下去,将肃国所有的军户都束缚在自己的大农场上,平时种地,战时直接就拉出去当兵,十分的方便。而且,大农场的粮饷具体发放到每个人的人头上,杜绝任何人克扣,提高军户干活和打仗的积极性。也让他们知道,他们吃的是谁的饭,穿的是谁的衣,应该给谁卖命。
当然,军户不是一打仗所有人都上战场,总要有人留下来守家看粮草。朱楧招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是老实肯战之人,战场上可都是真刀真枪的玩命儿,如果招的兵不肯出死力,不肯拼命,那将领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正确也是白搭。
戚继光和曾国藩都吃过这样的亏,戚继光早年打倭寇的时候,一开场士兵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个光杆司令,使得戚继光的一腔热血全都化为了乌有,有鉴于此,他才说服胡宗宪从老实肯战的义乌人当中选了四千人编练新军。
曾国藩也是如此,湘军刚刚练成与太平军交战之时,变遭遇了靖港惨败,但是虽然曾国藩严令不许后退,但是一些狡猾之人,还是不顾将令纷纷逃窜,气得曾国藩只好跳水。
因为这件事,曾国藩对这些老兵油子极其痛恨,事后一些逃走的士兵纷纷表示要回来重新效力,曾国藩愣是坚决顶住,一个不收,全部将他们裁汰回家。
这就是古代战场的基本规律,所谓的奇谋妙计只是辅助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军队的实力,以及士兵是否肯出死力作战。
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个规律才逐步赢得天下的,他虽然号称爱民如子,但在打天下之初为了搞粮食养军队,还是施行了“寨粮”政策,说白了就是抢粮食,只允许他的占领区内的百姓留下足够生活的粮食,其他的全部征用养军队,这就造成了他的占领区内百姓生活的困苦,但老朱也比较够意思,得了天下之后,减免了曾经给过他大力支持的应天附近百姓的赋税。
后来,随着他的军队呈现滚雪球般的扩大,寨粮也不能满足其需要了,他就下令部下搞屯田,一部分打仗,另一部分种地来解决军需,使得他的部队免除了粮食危机。康茂才所部还因为屯田得力而受到了朱元璋的褒奖。此所谓“广积粮”。
正是有了充足的粮草,他才能养活起庞大的军队来征讨四方,纵观朱元璋一生的无数次征战,除了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是以少胜多外,其他的都是以多打少群殴对方,而且笔者认为,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也是虚的,否则人数是你的三倍,还开着航母,请问如何打赢?你当老朱的部下都是打不死的钢铁侠吗?
这便是朱元璋成功的基础所在。
其次的一条就是严厉的军法,比如之前说的失地必斩的铁律,逼着手下出死力作战,激发出将士们的最大潜能,榨干他们所有的价值,让他们为自己的江山流尽血汗。
因此,朱元璋成功的秘诀就是出色的后勤管理能力、严厉的治军纪律、出色的指挥以及不错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