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回到明朝做塞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一个军礼,然后转过身去,打马来到了江边,当然,他跟江边的守将说话的时候是肯定不会像燕王那样趾高气扬的,而是客客气气地跟人商量。
江边的守将见到这种情况也为难了,经过商量之后,他们决定上报,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就找领导,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不二秘籍。
这个难题被江边的守将层层上报,最后报道了朱允炆那里。朱允炆坐在金銮殿上,看着眼前的奏折,心里也很犯难,允许燕王奔丧吧,谁知道他带那么多军队来想要干什么?不允许燕王奔丧吧,不让人家尽孝这种事怕是也说不过去,传出去怕是会引起天下人的物议,有损自己贤明之君的名声,沉着脸,一副十分为难地样子对着他的心腹说道:“诸位爱卿,对于燕王的这个请求你们怎么看?朕是答应他,还是不答应他?”
“这……”黄子澄也犯难了,他是儒家的信徒,儒家最重视的就是一个“孝”字,不让别人尽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是燕王是什么人他很清楚,他是当今藩王中的最强者,早在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就提醒过他,燕王对皇位很觊觎,朱标不在了,秦王、晋王这几个比他年纪大的藩王都死了,论辈分,论实力他都是最强的,这个时候你说燕王突然遵纪守法,不想当皇帝了,那打死黄子澄他都不信。
这时候,还是建文帝的班底中最有谋略的齐泰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可以令燕王单骑前来吊丧,他说带来的部队则不许过大江。”
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朱允炆恍然大悟,你不是要尽孝吗?自己一个人来啊,带那么多军队算怎么回事,朕就在这里等着你,你想来就来吧,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十分高兴地说道:“准奏。就依照兵部尚书所言,命人告诉燕王,他若想来吊丧可以,但只能一个人来。”
“臣遵旨。”齐泰又向朱允炆施了一礼,然后立即派人将诏书发了出去。
话说燕王朱棣在江边等了半天,终于见到了对面来的使者,那名使者也是明军的小校,带着连个随从,划着船就来到了对岸。
上岸之后,朝廷的使者整了整衣冠,慢慢地走到了朱棣的跟前,先向他施了一礼,道:“小人参见燕王,请燕王接旨。”
朱棣骑在马上,动都没动,趾高气扬地说道:“念吧。”
那名小校愣了一下,暗道这个诸王之首果然是嚣张跋扈,老皇帝刚一死他就这么毫无顾忌,也罢,反正是他们朱家的事,咱犯不着去趟这趟浑水,拿出圣旨来,一字一字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燕王远来奔丧,乃大忠大孝之举,何苦带兵马。特令燕王单骑入城,叩拜孝陵。钦此。”
朱棣听着这个小校一字一字地念着圣旨,脸色越来越难看,自从那名小校从怀里拿出圣旨的时候,朱棣就感觉心里不舒服,他觉得这圣旨应该是由他来发布,而不是他听别人来发布,等到这名小校念完,他的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沉着脸道:“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那名小校巴不得跑呢,谁愿意掺和他们这群天家的事,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立即向朱棣施了一礼,道:“小人告退。”随即,转身跳上小船,缓缓地划到对面去了。
朱棣看着远去的朝廷使者,心里的怒气就犹如这滔滔江水一样不能平静,沉着脸十分不高兴地说道:“大师,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他口中的大师自然是后来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姚广孝穿着一袭僧袍,从后面缓缓地赶了过来,望了望这滔滔的江水,又斜眼看了看一脸怒气的朱棣,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笑道:“大王本来想以孝道为名进京,没想到反而被对方抓住这一点用孝道来挡了回去。现在大王羽翼未丰,不是朝廷的对手,不如暂且回去,韬光养晦,积攒实力,等到将来一朝风云际会之时,在直上云霄。”
朱棣抿着嘴唇,沉着脸望着大江,那眼神中满满地都是不甘和愤怒,也有很强烈的期望,过了很久,才渐渐地收回目光,转过头去,对着这个他最得力的谋士叹了一口气道:“也只能如此了。”
说罢,右手一拉缰绳,“驾”地一声,就调转马头,带着一众手下返回北平去了。
早有人将朱棣离开的事情禀告给了朱允炆,听到这个势力最大的藩王离开了,朱允炆心里暗暗地舒了一口气,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现在是皇帝了,但是那些个藩王还是能给他很大的压力,令他坐卧不安,如鲠在喉,微微地叹了口气,然后沉沉地坐到了龙椅上,一脸惆怅的说道:“现在我们把燕王赶走了,但是将来怎么办?这些藩王目无朝廷,目无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难道还要此次下圣旨打发他们吗?”
古人讲究君忧臣辱,君辱臣死,眼看着自己的君王朱允炆如此愁眉苦脸,他手下的心腹们顿时感觉无地自容,纷纷跪在地上叩头道:“臣等无能,请皇上恕罪。”
朱允炆只是略微感叹一下,没想到手下的这三位大臣还真当回事,比他当太孙的时候礼数要周到很多,说实话,他很享受这种礼数,他感觉这是对他的尊重,道:“三位先生快快请起吧。朕没有怪罪你的意思,你们都是朕的心腹,朕只是想跟你们商量商量该如何做?”
跪在地上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人才互相对望一眼,然后慢慢地站了起来。方孝孺是刚刚奉诏回京的,对于皇帝的器重,他十分感动,他是那种认死理的人,一心想要建立儒家的乌托邦朝廷,他认为,既然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那他就应该誓死报效,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藩王已经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了,臣赞同齐大人、黄大人的看法,主张削藩,以安社稷。”
了一个军礼,然后转过身去,打马来到了江边,当然,他跟江边的守将说话的时候是肯定不会像燕王那样趾高气扬的,而是客客气气地跟人商量。
江边的守将见到这种情况也为难了,经过商量之后,他们决定上报,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就找领导,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不二秘籍。
这个难题被江边的守将层层上报,最后报道了朱允炆那里。朱允炆坐在金銮殿上,看着眼前的奏折,心里也很犯难,允许燕王奔丧吧,谁知道他带那么多军队来想要干什么?不允许燕王奔丧吧,不让人家尽孝这种事怕是也说不过去,传出去怕是会引起天下人的物议,有损自己贤明之君的名声,沉着脸,一副十分为难地样子对着他的心腹说道:“诸位爱卿,对于燕王的这个请求你们怎么看?朕是答应他,还是不答应他?”
“这……”黄子澄也犯难了,他是儒家的信徒,儒家最重视的就是一个“孝”字,不让别人尽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是燕王是什么人他很清楚,他是当今藩王中的最强者,早在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就提醒过他,燕王对皇位很觊觎,朱标不在了,秦王、晋王这几个比他年纪大的藩王都死了,论辈分,论实力他都是最强的,这个时候你说燕王突然遵纪守法,不想当皇帝了,那打死黄子澄他都不信。
这时候,还是建文帝的班底中最有谋略的齐泰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可以令燕王单骑前来吊丧,他说带来的部队则不许过大江。”
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朱允炆恍然大悟,你不是要尽孝吗?自己一个人来啊,带那么多军队算怎么回事,朕就在这里等着你,你想来就来吧,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十分高兴地说道:“准奏。就依照兵部尚书所言,命人告诉燕王,他若想来吊丧可以,但只能一个人来。”
“臣遵旨。”齐泰又向朱允炆施了一礼,然后立即派人将诏书发了出去。
话说燕王朱棣在江边等了半天,终于见到了对面来的使者,那名使者也是明军的小校,带着连个随从,划着船就来到了对岸。
上岸之后,朝廷的使者整了整衣冠,慢慢地走到了朱棣的跟前,先向他施了一礼,道:“小人参见燕王,请燕王接旨。”
朱棣骑在马上,动都没动,趾高气扬地说道:“念吧。”
那名小校愣了一下,暗道这个诸王之首果然是嚣张跋扈,老皇帝刚一死他就这么毫无顾忌,也罢,反正是他们朱家的事,咱犯不着去趟这趟浑水,拿出圣旨来,一字一字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燕王远来奔丧,乃大忠大孝之举,何苦带兵马。特令燕王单骑入城,叩拜孝陵。钦此。”
朱棣听着这个小校一字一字地念着圣旨,脸色越来越难看,自从那名小校从怀里拿出圣旨的时候,朱棣就感觉心里不舒服,他觉得这圣旨应该是由他来发布,而不是他听别人来发布,等到这名小校念完,他的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沉着脸道:“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那名小校巴不得跑呢,谁愿意掺和他们这群天家的事,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立即向朱棣施了一礼,道:“小人告退。”随即,转身跳上小船,缓缓地划到对面去了。
朱棣看着远去的朝廷使者,心里的怒气就犹如这滔滔江水一样不能平静,沉着脸十分不高兴地说道:“大师,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他口中的大师自然是后来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姚广孝穿着一袭僧袍,从后面缓缓地赶了过来,望了望这滔滔的江水,又斜眼看了看一脸怒气的朱棣,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笑道:“大王本来想以孝道为名进京,没想到反而被对方抓住这一点用孝道来挡了回去。现在大王羽翼未丰,不是朝廷的对手,不如暂且回去,韬光养晦,积攒实力,等到将来一朝风云际会之时,在直上云霄。”
朱棣抿着嘴唇,沉着脸望着大江,那眼神中满满地都是不甘和愤怒,也有很强烈的期望,过了很久,才渐渐地收回目光,转过头去,对着这个他最得力的谋士叹了一口气道:“也只能如此了。”
说罢,右手一拉缰绳,“驾”地一声,就调转马头,带着一众手下返回北平去了。
早有人将朱棣离开的事情禀告给了朱允炆,听到这个势力最大的藩王离开了,朱允炆心里暗暗地舒了一口气,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现在是皇帝了,但是那些个藩王还是能给他很大的压力,令他坐卧不安,如鲠在喉,微微地叹了口气,然后沉沉地坐到了龙椅上,一脸惆怅的说道:“现在我们把燕王赶走了,但是将来怎么办?这些藩王目无朝廷,目无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难道还要此次下圣旨打发他们吗?”
古人讲究君忧臣辱,君辱臣死,眼看着自己的君王朱允炆如此愁眉苦脸,他手下的心腹们顿时感觉无地自容,纷纷跪在地上叩头道:“臣等无能,请皇上恕罪。”
朱允炆只是略微感叹一下,没想到手下的这三位大臣还真当回事,比他当太孙的时候礼数要周到很多,说实话,他很享受这种礼数,他感觉这是对他的尊重,道:“三位先生快快请起吧。朕没有怪罪你的意思,你们都是朕的心腹,朕只是想跟你们商量商量该如何做?”
跪在地上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人才互相对望一眼,然后慢慢地站了起来。方孝孺是刚刚奉诏回京的,对于皇帝的器重,他十分感动,他是那种认死理的人,一心想要建立儒家的乌托邦朝廷,他认为,既然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那他就应该誓死报效,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藩王已经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了,臣赞同齐大人、黄大人的看法,主张削藩,以安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