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条件没有了,那么这些能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在现代社交环境中,安泰效应往往指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依靠他人的力量,否则自己的能力就无法顺利发挥出来。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紧张、多疑、易怨恨,常常曲解身边人的意图,因此,经常与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到群体中去。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应当明白,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部分。很多事情如果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则会事半功倍。
2.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也叫作“向上爬原理”,指的是组织习惯于对在某个岗位上表现较好的员工给予晋升的奖励,员工也往往尽可能地抓住晋升的机会,“向上爬”。但是,在某个岗位上表现出色的员工在得到晋升后,并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很有可能碌碌无为,甚至带来损失。比如,有的销售员舌灿莲花、业绩一流,却不会处理管理类的工作,一旦晋升其为销售团队的负责人,这位销售员本身的销售长项不仅被掩盖,个人工作压力直线上升,还会给整个销售团队的正常运作带来阻力,对于个人和集体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晋升。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时常处于怀疑的状态中,并对身边的人抱有敌意,好胜心强,可能会过度追求晋升带来的成就感。但是事实上,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更应该在擅长的领域内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否则,一旦到达一个与自己不相称的位置,就会增加紧张、疲劳、怀疑、易怒等情绪,且不论对他人的影响,仅对于自身而言,不良情绪的增加会导致紧张、焦虑、过分警惕、孤僻,甚至会产生妄想。
3.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就是拆屋效应。你先提出一个很过分的要求,在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再提出较小的相对合理的要求,就很容易被满足了。
拆屋效应是一种心理学“计策”,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如,你想要去朋友家住一个晚上,你觉得按照妈妈的个性一定不会同意。于是,你说:“我要去朋友家住一个礼拜。”这时候,妈妈当然是坚决反对的。然后你提出:“那我就去一天吧。”因为和一个礼拜相比,一天是小而合理的要求,那么,妈妈做出让步的可能性就很大。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因自身的多疑和自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摩擦和怨恨。在运用拆屋效应之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适当掌握话术,减少自身的攻击性,与人较好互动。
4.达维多效应
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不断让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权,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就是达维多效应。
这一点在电子产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就苹果而言,为了保持自己的行业领先地位,它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它的旧的产品并不是不能用了,如iPhone 4现在依旧可以使用。在经历了iPhone 4S、iPhone 5、iPhone 5S之后,现在iPhone 6一面世,就迅速在全球引发了抢购狂潮。
对于个人来说,达维多效应同样适用。只有时刻自我超越,才不会被别人超越。只有自己不断刷新纪录,才能一直保持领先。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敏感多疑,认为他人总是意图对自己不利,从而让自己紧张失眠。那么,只要让自己比之前更加优秀,不论是谁都不能伤害到你。同时,患者将精力用在自我提升上,也就减少了怀疑和怨恨别人的时间。
5.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他准备了一些有意思的智力题。实验开始的第一个阶段,所有被试者统一无奖励地答题。在第二个阶段,被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解开一题可获得1美元奖励,而第二组继续无报酬答题。第三个阶段为休息时间,所有被试者可以自由活动,然后看他们是否愿意继续答题。
事实证明,第一组在第二个阶段有奖励的情况下非常努力,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继续答题的人很少。这表明兴趣和努力都下降了。第二组在始终无奖励的情况下,到了第三个阶段,则有较多人愿意在休息的时间继续答题,即表明兴趣和努力都在提升。
这个实验说明,在一项活动能够给你带来内在报酬的时候,如果同时增加了外在报酬,那么工作动机反而会下降。很多人拥有一项爱好的时候非常满足,但是当爱好成了工作之后,反而失去了之前的兴趣。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从事一项活动的时候,更加应该关注其内在报酬,也就是心理满足感。在关注内在报酬而从事活动的时候,内心将获得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有利于让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关注自身,从而减少对他人的怀疑和怨恨感。
6.投射效应
有个成语叫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一个人心胸狭窄,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也以为别人都是心胸狭窄。这就是投射效应。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将自己的感情、心态、想法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忽略事实,在认知过程中将自己的这些特性强加于他人身上。因此,如果一个人爱嫉妒,就会认为他人也爱嫉妒。一个人喜欢某位明星,就会认为别人也都喜欢,并且对于不喜欢此明星的人完全无法理解。一个人有某种想法,就觉得他人也应该有这种想法,就算自己不说出来,他人也能明白。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认为他人对自己抱有敌意,往往是将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投射出去,因此才会觉得人人都对自己有敌意。自己潜意识中觉得自己某些地方做得不足,也会将其投射出去觉得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们是在诋毁自己、嫉妒自己、排挤自己。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源自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投射。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应该尽量平复自己紧张激动的心情,将猜疑的内容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照,看看是不是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之后再采取行动。
的条件没有了,那么这些能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在现代社交环境中,安泰效应往往指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依靠他人的力量,否则自己的能力就无法顺利发挥出来。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紧张、多疑、易怨恨,常常曲解身边人的意图,因此,经常与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到群体中去。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应当明白,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部分。很多事情如果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则会事半功倍。
2.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也叫作“向上爬原理”,指的是组织习惯于对在某个岗位上表现较好的员工给予晋升的奖励,员工也往往尽可能地抓住晋升的机会,“向上爬”。但是,在某个岗位上表现出色的员工在得到晋升后,并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很有可能碌碌无为,甚至带来损失。比如,有的销售员舌灿莲花、业绩一流,却不会处理管理类的工作,一旦晋升其为销售团队的负责人,这位销售员本身的销售长项不仅被掩盖,个人工作压力直线上升,还会给整个销售团队的正常运作带来阻力,对于个人和集体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晋升。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时常处于怀疑的状态中,并对身边的人抱有敌意,好胜心强,可能会过度追求晋升带来的成就感。但是事实上,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更应该在擅长的领域内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否则,一旦到达一个与自己不相称的位置,就会增加紧张、疲劳、怀疑、易怒等情绪,且不论对他人的影响,仅对于自身而言,不良情绪的增加会导致紧张、焦虑、过分警惕、孤僻,甚至会产生妄想。
3.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就是拆屋效应。你先提出一个很过分的要求,在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再提出较小的相对合理的要求,就很容易被满足了。
拆屋效应是一种心理学“计策”,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如,你想要去朋友家住一个晚上,你觉得按照妈妈的个性一定不会同意。于是,你说:“我要去朋友家住一个礼拜。”这时候,妈妈当然是坚决反对的。然后你提出:“那我就去一天吧。”因为和一个礼拜相比,一天是小而合理的要求,那么,妈妈做出让步的可能性就很大。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因自身的多疑和自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摩擦和怨恨。在运用拆屋效应之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适当掌握话术,减少自身的攻击性,与人较好互动。
4.达维多效应
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不断让自己的产品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权,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就是达维多效应。
这一点在电子产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就苹果而言,为了保持自己的行业领先地位,它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它的旧的产品并不是不能用了,如iPhone 4现在依旧可以使用。在经历了iPhone 4S、iPhone 5、iPhone 5S之后,现在iPhone 6一面世,就迅速在全球引发了抢购狂潮。
对于个人来说,达维多效应同样适用。只有时刻自我超越,才不会被别人超越。只有自己不断刷新纪录,才能一直保持领先。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敏感多疑,认为他人总是意图对自己不利,从而让自己紧张失眠。那么,只要让自己比之前更加优秀,不论是谁都不能伤害到你。同时,患者将精力用在自我提升上,也就减少了怀疑和怨恨别人的时间。
5.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他准备了一些有意思的智力题。实验开始的第一个阶段,所有被试者统一无奖励地答题。在第二个阶段,被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解开一题可获得1美元奖励,而第二组继续无报酬答题。第三个阶段为休息时间,所有被试者可以自由活动,然后看他们是否愿意继续答题。
事实证明,第一组在第二个阶段有奖励的情况下非常努力,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继续答题的人很少。这表明兴趣和努力都下降了。第二组在始终无奖励的情况下,到了第三个阶段,则有较多人愿意在休息的时间继续答题,即表明兴趣和努力都在提升。
这个实验说明,在一项活动能够给你带来内在报酬的时候,如果同时增加了外在报酬,那么工作动机反而会下降。很多人拥有一项爱好的时候非常满足,但是当爱好成了工作之后,反而失去了之前的兴趣。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从事一项活动的时候,更加应该关注其内在报酬,也就是心理满足感。在关注内在报酬而从事活动的时候,内心将获得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有利于让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关注自身,从而减少对他人的怀疑和怨恨感。
6.投射效应
有个成语叫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一个人心胸狭窄,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也以为别人都是心胸狭窄。这就是投射效应。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将自己的感情、心态、想法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忽略事实,在认知过程中将自己的这些特性强加于他人身上。因此,如果一个人爱嫉妒,就会认为他人也爱嫉妒。一个人喜欢某位明星,就会认为别人也都喜欢,并且对于不喜欢此明星的人完全无法理解。一个人有某种想法,就觉得他人也应该有这种想法,就算自己不说出来,他人也能明白。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认为他人对自己抱有敌意,往往是将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投射出去,因此才会觉得人人都对自己有敌意。自己潜意识中觉得自己某些地方做得不足,也会将其投射出去觉得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们是在诋毁自己、嫉妒自己、排挤自己。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源自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投射。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应该尽量平复自己紧张激动的心情,将猜疑的内容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照,看看是不是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之后再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