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幸福员工守则:快乐工作获得幸福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沟通漏斗理论
“沟通漏斗”呈现的是一种由上至下逐渐减少的趋势,漏斗的特性就在于“漏”。沟通涉及两方面,说的人要有心,听的人要有意,否则就像漏斗一样。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在开会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100%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已经漏掉了30%,你说出来的只剩下了70%。当这7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关系,只存活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消化了的东西大概只有40%。等到这些人遵照领悟的40%采取行动时,已经变成20%了。整个过程中信息不断在损耗,最终传到听者耳朵里的,就剩下只言片语了。
一对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刚开始生活中总是有些小摩擦。一天,夫妻俩又吵架了,妻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母亲询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说:“我其实不想吵架,他有错,我也有不好的地方,我想好好地过日子。可是他总是不理解我,再这样下去,我看只有离婚能解决问题了,可是谁想这样呢!”
母亲听完女儿的哭诉后很生气,女儿嫁出去不久就受委屈,于是打电话给女婿:“我女儿说她想好好过日子,如果你还要吵架,她就要跟你离婚。”女婿本来以为岳母会劝解开导自己女儿,没想到会来责备自己,刚刚变好的心情又变糟了。
正好这时候妻子回来了,他第一句话就是:“这点小事,你竟然跟你妈妈说我们要离婚,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也不想想我们建一个家庭有多么不容易。”妻子这时候本来已经心平气和,主动回家决定继续过日子,没想到开门就听到这么一句话,无名火一下子蹿了出来:“是你想离婚吧?好,谁怕谁,离婚就离婚!”
这个案例正好说明了“沟通漏斗”原理。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夫妻两个人原本谁也不想离婚。妻子回到娘家,面对母亲,主要是为了诉说委屈,只是顺口说了一句气话。结果自己的母亲别的话没有听进去,似乎就听进了这句气话,于是将这句话加工了一下,转达了给女婿。女婿接到岳母的电话,前半句没有听进去,只接收到了后半句,于是加上自己的情绪,一并甩给了妻子。妻子似乎也没有听完整句话,只对那个敏感的关键词特别关注,于是不假思索就说了一句更加加深矛盾的话。整个事件的开头是妻子,她的意思是“想好好过日子”,事件的结尾也是妻子,她的意思却变成了“要离婚”,这个信息倒了几手后怎么就变味了呢?这就是沟通中的“漏斗”在作怪。
(2)不在一个水平面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挑柴的人过来)!”卖柴的人没有听懂“荷薪者”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就把柴挑到秀才面前。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懂这句话,但听得懂“价”这一个字,于是就告诉了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浓烟多火焰少,请便宜一些。)卖柴的人这次一个字都没听懂,于是挑着柴走了。
秀才没有买到木柴,樵夫也没能卖出木柴,到底是谁的责任?双方都没错,秀才说话的习惯是这样,樵夫没读过什么书,也不能怪樵夫听不懂。但是双方又都有错,首先是秀才不说“人话”,其次是樵夫没有多问就转身离开。若沟通的双方不在一个水平上,沟通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怎么能沟通成功?
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打个比方就像两夫妻俩在看电视,丈夫喜欢看足球,妻子不高兴了,心想:一堆人围着一个球踢了半天却一球不进,有什么好看的。妻子喜欢看言情剧,丈夫郁闷了:都是老套的白痴剧情,竟然也能看得一会哭一会笑,实在搞不懂。
企业中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隔阂。技术部门研发出来的产品,如何让营销部门了解产品的性能?领导提出的企业战略,如何让员工理解和贯彻?如果这些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在一个水平面,那么就是常说的“驴唇不对马嘴”,就会耗损沟通成本,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岸边有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便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心领神会,不禁相视而笑。原来,他们无形中做了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这两人之所以能成为朋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离不开两人心灵相通的默契。要达到这种默契,就必然在沟通中处于一个水平面上。
(3)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公交车上挤满了人。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身上挎着一个书包,一眼就看出是个学生。他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由于车上人太多,他收起了地图,从人群中好不容易挤到售票员旁边,不好意思地问:“请问还有几站到人才市场啊?”售票员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大姐,她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售票员说这些话也没什么,可是她还没说完,又说了一句多余的话:“你一个大学生,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找工作啊!”
年轻人尴尬地笑了笑,准备下一站就下车。这时候旁边有个大爷看不下去了,他对年轻人说:“你也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两站换一趟车也能到人才市场,距离差不多。”要是大爷说到这也就完了,可他还没说完,他也说了一句多余的话:“人家是从外地来这儿找工作的,不认识路也正常,你一个售票员凭什么欺负人!”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售票员和老大爷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从争论到争吵,最后双方骂出了粗口。最后这个年轻人忍不住了,站出来劝架:“你们二位都别吵了,我知道你们都为了我好,谢谢你们的帮助。”要是年轻人说到这就完了,可他还没说完,他也说了一句多余的话:“都说是文明城市,可为了这么点小事都能吵起来,这都是什么素质啊!”
一些看似无心的话,有时候会像一根刺一样深深扎入别人的心里。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请客吃饭。客人张三、李四、王五都到齐了,唯独赵六还没有到。主人急了,顺口就是一句:“该来的没来。”张三听了,觉得主人认为自己不该来,于是走了。主人一看张三走了,顺口又是一句:“不该走的却走了。”李四听了,觉得主人认为该走的是自己,于是也走了。主人一看李四也走了,顺口还是一句:“我又不是说他们。”王五觉得说的不就是自己吗?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于是也走了。... -->>
(1)沟通漏斗理论
“沟通漏斗”呈现的是一种由上至下逐渐减少的趋势,漏斗的特性就在于“漏”。沟通涉及两方面,说的人要有心,听的人要有意,否则就像漏斗一样。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在开会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100%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已经漏掉了30%,你说出来的只剩下了70%。当这7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关系,只存活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消化了的东西大概只有40%。等到这些人遵照领悟的40%采取行动时,已经变成20%了。整个过程中信息不断在损耗,最终传到听者耳朵里的,就剩下只言片语了。
一对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刚开始生活中总是有些小摩擦。一天,夫妻俩又吵架了,妻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母亲询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说:“我其实不想吵架,他有错,我也有不好的地方,我想好好地过日子。可是他总是不理解我,再这样下去,我看只有离婚能解决问题了,可是谁想这样呢!”
母亲听完女儿的哭诉后很生气,女儿嫁出去不久就受委屈,于是打电话给女婿:“我女儿说她想好好过日子,如果你还要吵架,她就要跟你离婚。”女婿本来以为岳母会劝解开导自己女儿,没想到会来责备自己,刚刚变好的心情又变糟了。
正好这时候妻子回来了,他第一句话就是:“这点小事,你竟然跟你妈妈说我们要离婚,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也不想想我们建一个家庭有多么不容易。”妻子这时候本来已经心平气和,主动回家决定继续过日子,没想到开门就听到这么一句话,无名火一下子蹿了出来:“是你想离婚吧?好,谁怕谁,离婚就离婚!”
这个案例正好说明了“沟通漏斗”原理。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夫妻两个人原本谁也不想离婚。妻子回到娘家,面对母亲,主要是为了诉说委屈,只是顺口说了一句气话。结果自己的母亲别的话没有听进去,似乎就听进了这句气话,于是将这句话加工了一下,转达了给女婿。女婿接到岳母的电话,前半句没有听进去,只接收到了后半句,于是加上自己的情绪,一并甩给了妻子。妻子似乎也没有听完整句话,只对那个敏感的关键词特别关注,于是不假思索就说了一句更加加深矛盾的话。整个事件的开头是妻子,她的意思是“想好好过日子”,事件的结尾也是妻子,她的意思却变成了“要离婚”,这个信息倒了几手后怎么就变味了呢?这就是沟通中的“漏斗”在作怪。
(2)不在一个水平面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挑柴的人过来)!”卖柴的人没有听懂“荷薪者”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就把柴挑到秀才面前。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懂这句话,但听得懂“价”这一个字,于是就告诉了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浓烟多火焰少,请便宜一些。)卖柴的人这次一个字都没听懂,于是挑着柴走了。
秀才没有买到木柴,樵夫也没能卖出木柴,到底是谁的责任?双方都没错,秀才说话的习惯是这样,樵夫没读过什么书,也不能怪樵夫听不懂。但是双方又都有错,首先是秀才不说“人话”,其次是樵夫没有多问就转身离开。若沟通的双方不在一个水平上,沟通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怎么能沟通成功?
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打个比方就像两夫妻俩在看电视,丈夫喜欢看足球,妻子不高兴了,心想:一堆人围着一个球踢了半天却一球不进,有什么好看的。妻子喜欢看言情剧,丈夫郁闷了:都是老套的白痴剧情,竟然也能看得一会哭一会笑,实在搞不懂。
企业中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隔阂。技术部门研发出来的产品,如何让营销部门了解产品的性能?领导提出的企业战略,如何让员工理解和贯彻?如果这些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在一个水平面,那么就是常说的“驴唇不对马嘴”,就会耗损沟通成本,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岸边有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便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心领神会,不禁相视而笑。原来,他们无形中做了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这两人之所以能成为朋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离不开两人心灵相通的默契。要达到这种默契,就必然在沟通中处于一个水平面上。
(3)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公交车上挤满了人。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身上挎着一个书包,一眼就看出是个学生。他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由于车上人太多,他收起了地图,从人群中好不容易挤到售票员旁边,不好意思地问:“请问还有几站到人才市场啊?”售票员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大姐,她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售票员说这些话也没什么,可是她还没说完,又说了一句多余的话:“你一个大学生,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找工作啊!”
年轻人尴尬地笑了笑,准备下一站就下车。这时候旁边有个大爷看不下去了,他对年轻人说:“你也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两站换一趟车也能到人才市场,距离差不多。”要是大爷说到这也就完了,可他还没说完,他也说了一句多余的话:“人家是从外地来这儿找工作的,不认识路也正常,你一个售票员凭什么欺负人!”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售票员和老大爷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从争论到争吵,最后双方骂出了粗口。最后这个年轻人忍不住了,站出来劝架:“你们二位都别吵了,我知道你们都为了我好,谢谢你们的帮助。”要是年轻人说到这就完了,可他还没说完,他也说了一句多余的话:“都说是文明城市,可为了这么点小事都能吵起来,这都是什么素质啊!”
一些看似无心的话,有时候会像一根刺一样深深扎入别人的心里。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请客吃饭。客人张三、李四、王五都到齐了,唯独赵六还没有到。主人急了,顺口就是一句:“该来的没来。”张三听了,觉得主人认为自己不该来,于是走了。主人一看张三走了,顺口又是一句:“不该走的却走了。”李四听了,觉得主人认为该走的是自己,于是也走了。主人一看李四也走了,顺口还是一句:“我又不是说他们。”王五觉得说的不就是自己吗?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于是也走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