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com,大地狮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管子四篇中所述思想修养的方法又被后期哲学家荀子所继承和发展,荀子。解蔽中讲到“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不要让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所谓“壹”就是“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人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可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所谓“静”就是“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也就是说,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荀子认为,五官受心支配,做到“虚壹而静”则“谓之大清明”这样就会“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波动影迷
可见,中国古人对心之修养相当重视,一代代相传不断。但要保持心中“井水”波澜不惊,从而清楚映射出“明月”达到大光明的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明明该结束的事,应让它告一段落,我们却依山恋水;明明该面对的事,应让它就此开始,我们却不敢面对。山雨欲来不慌张,彩云易散不留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二、六祖慧能:无念、无相、无住
佛法对心性修养的论述更是精确而具体。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定慧品开示里的一个重要修行法门就是: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所谓“无念”就是“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杂”即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物所染,不生妄念,排除“尘劳邪见”摆脱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诱惑,抵制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的吹袭,看淡祸福、生死的恒常;所谓“无相”就是“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不执着于一切法相而离相;所谓“无住”就是“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每个念头不停住在前境,不执着,不留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事如春梦了无痕。如镜照物,镜上不留色影;如风吹竹叶,叶上不留风声;如雁过长空,空中不留痕迹。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是一切都不执着,不追怀往日荣辱,不计较过去恩怨,犹如飞鸟出笼,离开一切尘垢,一切忧苦、悔恨、烦恼、祸福、生死等。“而生其心”就是,显露出自我本心,即清净心、菩提心、智慧心、平等心等,这就可达到六祖所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的境界。
同老子的“涤除玄览”一样,佛法把心境修行比喻成打扫灰尘“无念、无相、无住”即为扫帚扫地,把心里的杂念彻底扫掉。如此修行,方能做到心中随时随地空空如也,不住境相,静察宇宙之真相,这才是佛学之真谛。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描写一位扫地僧,其武功之高,令武林豪杰望其项背,这其中或许有金庸大师之内在用意。
三、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哲学家中,对心灵修养方法的探索者也不乏其人。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格拉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他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由人制定。由于每个人都根据自我感觉判断事物,不同的自我感觉导致不同的尺度,从而“井”不相同“井”中之月也各异。鲜花在诗人眼中美丽无比,可在牛羊的眼中就是一堆草。所以,人们必不能就事物的存在和性质做出同样的判断。普罗泰格拉并没有去追寻真理的客观标准,而是产生了彻底的怀疑精神。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到了古希腊怀疑主义创始人皮罗那里,他则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相信任何事物,不作任何判断,把外在环境看作与自己漠不相关,保持心灵宁静,不受干扰,那么他就是哲人。据说,有一次皮罗坐船航行遇到风浪,同船的人都惊慌失措,而一只猪却漠然不动,安安稳稳地仍旧在那里继续吃东西。风浪过后,他指着猪说,哲人就应该象猪一样保持心境平静,不受干扰。皮罗的这种处世态度,同中国理学家所说“存天理,去人欲”有相通之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心波不荡,做出理智的判断。
发展到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秉承科学的精神,分析了人们在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干扰,其中之一为“种族假相”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感觉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而无视宇宙的客观尺度,因此人的认识总带有主观性,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还有一种“洞穴假相”这是指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个性和偏爱掺杂进去,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洞穴,在洞穴中扭曲自然事物的真相,因此,犯认识上的错误也就不可避免了。人类若想做出客观的判断,就必须避免各类假相的干扰。
总之,宇宙万象变换多端,如果不保持心灵的平静,跳出自造的“洞穴”我们眼中所见,有多少是真相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对事物的看法来自于心灵的判断,但这种判断却往往出错。我们看到的东西自以为真实,却是虚幻,如海市蜃楼,而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却真切存在,如磁场、电波。只要去掉有色的眼镜,排落感觉的潮水,水落石出,真相自然就会呈现无遗。
东方有智者,西方有智者,此心同,此理同,水碧方能映出明月,心静方能察觉真相,此为宇宙间之定理。
nbsp; 管子四篇中所述思想修养的方法又被后期哲学家荀子所继承和发展,荀子。解蔽中讲到“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不要让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所谓“壹”就是“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人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可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所谓“静”就是“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也就是说,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荀子认为,五官受心支配,做到“虚壹而静”则“谓之大清明”这样就会“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波动影迷
可见,中国古人对心之修养相当重视,一代代相传不断。但要保持心中“井水”波澜不惊,从而清楚映射出“明月”达到大光明的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明明该结束的事,应让它告一段落,我们却依山恋水;明明该面对的事,应让它就此开始,我们却不敢面对。山雨欲来不慌张,彩云易散不留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二、六祖慧能:无念、无相、无住
佛法对心性修养的论述更是精确而具体。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定慧品开示里的一个重要修行法门就是: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所谓“无念”就是“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杂”即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物所染,不生妄念,排除“尘劳邪见”摆脱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诱惑,抵制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的吹袭,看淡祸福、生死的恒常;所谓“无相”就是“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不执着于一切法相而离相;所谓“无住”就是“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每个念头不停住在前境,不执着,不留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事如春梦了无痕。如镜照物,镜上不留色影;如风吹竹叶,叶上不留风声;如雁过长空,空中不留痕迹。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是一切都不执着,不追怀往日荣辱,不计较过去恩怨,犹如飞鸟出笼,离开一切尘垢,一切忧苦、悔恨、烦恼、祸福、生死等。“而生其心”就是,显露出自我本心,即清净心、菩提心、智慧心、平等心等,这就可达到六祖所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的境界。
同老子的“涤除玄览”一样,佛法把心境修行比喻成打扫灰尘“无念、无相、无住”即为扫帚扫地,把心里的杂念彻底扫掉。如此修行,方能做到心中随时随地空空如也,不住境相,静察宇宙之真相,这才是佛学之真谛。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描写一位扫地僧,其武功之高,令武林豪杰望其项背,这其中或许有金庸大师之内在用意。
三、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哲学家中,对心灵修养方法的探索者也不乏其人。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格拉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他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由人制定。由于每个人都根据自我感觉判断事物,不同的自我感觉导致不同的尺度,从而“井”不相同“井”中之月也各异。鲜花在诗人眼中美丽无比,可在牛羊的眼中就是一堆草。所以,人们必不能就事物的存在和性质做出同样的判断。普罗泰格拉并没有去追寻真理的客观标准,而是产生了彻底的怀疑精神。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到了古希腊怀疑主义创始人皮罗那里,他则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相信任何事物,不作任何判断,把外在环境看作与自己漠不相关,保持心灵宁静,不受干扰,那么他就是哲人。据说,有一次皮罗坐船航行遇到风浪,同船的人都惊慌失措,而一只猪却漠然不动,安安稳稳地仍旧在那里继续吃东西。风浪过后,他指着猪说,哲人就应该象猪一样保持心境平静,不受干扰。皮罗的这种处世态度,同中国理学家所说“存天理,去人欲”有相通之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心波不荡,做出理智的判断。
发展到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秉承科学的精神,分析了人们在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干扰,其中之一为“种族假相”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感觉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而无视宇宙的客观尺度,因此人的认识总带有主观性,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还有一种“洞穴假相”这是指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个性和偏爱掺杂进去,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洞穴,在洞穴中扭曲自然事物的真相,因此,犯认识上的错误也就不可避免了。人类若想做出客观的判断,就必须避免各类假相的干扰。
总之,宇宙万象变换多端,如果不保持心灵的平静,跳出自造的“洞穴”我们眼中所见,有多少是真相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对事物的看法来自于心灵的判断,但这种判断却往往出错。我们看到的东西自以为真实,却是虚幻,如海市蜃楼,而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却真切存在,如磁场、电波。只要去掉有色的眼镜,排落感觉的潮水,水落石出,真相自然就会呈现无遗。
东方有智者,西方有智者,此心同,此理同,水碧方能映出明月,心静方能察觉真相,此为宇宙间之定理。